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合集下载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15世纪,枪炮理论创立,火绳枪发明 1500年左右,燧发枪问世 17世纪,前装线膛炮代替前装滑膛炮
——风胡子 《越绝书》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1.战争的主要打击力量,由原来单纯的体力 甚至肢体的冲撞,转变为体力与金属武器 的合力战争的打击目标由原来敌方的全体 成员,转变为敌方的军队 2.决定军队机动力的马匹和制造兵器的原料, 是战争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养马业、冶炼 业和兵器制造业是最重要的经济部 3.专业化的初步战争指挥和军事理论的出现, 作战队形与攻防战术得到很大发展
15世纪创立了枪炮武器理论。 15世纪后半 叶,文艺复兴开始以后,欧洲的自然科学获得 了大发展解决了军事技术发展中面临的许多理 论问题,比如弹道、弹头的飞行,以及如何减 少后坐力的冲击而提高射击精度等,枪炮武器 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伴随着欧洲物理学、数 学的发展,以及枪炮武器理论的创立发展,欧 洲的火器制造技术得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 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 以伐树木为宫室,……,夫玉亦神物也,又遇圣主使 用权然,死而龙臧。禹穴之时,以铜为兵,……,通 龙门,决江导河,东注于东海,天下通平,治为宫室, 岂非圣主之力哉。当此之时,作铁兵,威服三军,天 下问之,莫敢不服,此亦铁兵之神,大王有圣德。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中国虽然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并且 制造了初步用于战场的火器,但关于火 药的科学原理以及火器制造的科学理论 却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使中国的 火药和火器的发展一直存在着巨大的随 机性和偶然性,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技术 也徘徊不前,始终未能超越农业和手工 业的经济工艺水平。
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和影响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和影响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和影响(AL—20)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内涵及发展历程苏军认为,科学技术进入和武装斗争工具的发展,在军队建设和训练以及进行战争和实施作战行动方法上发生的根本变化即军事革命。

美军认为,军事革命是采用新技术的军事系统同新的作战理论和组织体制改革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军事行动特点和进行方式的过程。

远程精确打击和信息战,可能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变化和军事革命的发展方向。

代表军事革命特征的四项要素是:技术的变化,军事系统的发展,作战理论的创新以及组织结构的调整。

中国认为,所谓新军事变革,是指在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时代变革过程中,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由于先进的技术和武器系统与创新的军事理论和变革的体制编制共同发展,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能够变革旧的战争形态,改变作战方式,极大提高军事效能的军事变革。

简而言之,其主要内容就是“三新两变”,即通过研究新的作战思想,发展的新的武器装备,建立新的体制编制,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形态,改变作战方式。

新军事变革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从越战后期灵巧炸弹的出现到20世纪70年代末,可以看作是新军事变革的技术萌芽阶段;二是从奥加尔科夫预言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末,可以看作是新军事变革的理论探索阶段;三是从海湾战争爆发到世纪之末,可以看作是新军事变革的全面展开阶段;四是从现在到2020年,是军事要素质变阶段或初级质变阶段,主要内容是新的军事体系赖以建构的军事要素的形成期,从总体上看,此时的军事变革更多地表现为对原有军事体系的改革和改造,并在这种改革和改造中形成新的军事要素,发展新的武器装备,提出新的军事理论,尝试新的体制编制,创造新的作战方法;五是从2020年到2050年,是军事体系质变阶段,或高级质变阶段,这是新的军事体系的成熟发展期。

在这一阶段,人们在逐步形成的新的军事原则的指导下,对各个新的军事要素进行整合,建构出真正反映时代特色、技术发展和军事需求的新的军事体系,最终用新的军事体系取代原有的军事体系,实现军事领域的整体性革命。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国防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国防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国防带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姓名:杨月学号:20110513213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软件服务外包)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发展跨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面对新军事变革在全世界内迅速发展,也使中国实现新军事变革迫在眉睫,从而带给了中国将如何去应对世界新军事国防带来的挑战。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国防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世界军事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也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

进入21世纪,新军事变革的势头更加强劲,现代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整个军事领域正发生一系列的根本变革。

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推动下,新军事变革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将发展成为一场涉及所有军事领域、涉及全世界的深刻的军事革命。

信息化是新军事变革的本质或精髓,新军事变革是军事形态各构成要素逐步信息化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使信息的军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战场,形成网络一体化的战场结构,并且信息在战场上能够主导物质流、能量流的活动方式和效率。

应对新军事变革,我军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了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首先我们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从国情出发,认真研究探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对策。

目前,我军还处在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

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就要发挥军事理论的先导作用。

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未来打什么样的仗、怎样打胜仗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创新军事理论和作战思想,才能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按照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深入研究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我军的武器装备、编制体制、军事训练以及保障方式等进行革新和改进,构建我军的新型军事体系。

世界军事变革与我军发展

世界军事变革与我军发展

世界军事变革与我军发展风之兵世界军事变革与我军发展——《世界新军事变革》丛书读书笔记昨日,放假几天来的第一次外出,但一个人的生活实在无聊,连逛街都一样,走着走着就不知该前往何处了,偶然看见一书店,不假思索便进入其内,结果花了三百大洋买了一套《世界新军事变革》丛书,不为别的,就为总主编是张黎,虽然我一时想不起来他是何许人也,但我脑子里印象挺深的,总觉得老是在什么地方听到这个名字。

《世界新军事变革概论》世界军事变革的历史发展军事变革:军事变革是指由科学进步而引起的武器装备的演进,进而引起军队编成、作战方式和军事理论等方面逐步发生根本性变化,最终导致整个军事形态发生质变的特殊社会现象。

世界军事变革发展史上,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划分标准不同,出现了以美国著名未来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的三次军事变革、美国林德博士和以色列史学家克里沃尔德认为的四次军事变革、俄罗斯斯里普琴科少将认为的六次军事变革、以美国军事理论家克雷派尼维奇认为的十一次军事变革等多种说法。

但就从整个军事形态是否发生质变来说,一般将世界军事变革划分为四次:金属兵器取代木石兵器的金属化军事变革;火药兵器取代金属兵器的火药化军事变革;机械化武器装备取代火药兵器的机械化军事变革;信息化军事变革。

金属化军事变革的基本标志是,金属兵器取代木石兵器,职业化军队正式建立和发展,主要进行阵式作战,朴素的军事理论诞生,最后形成了崭新的金属化军事形态。

金属化军事变革使得步、车、骑兵等职业化军队初步建立,海(水)军也开始萌芽。

阵式作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朴素直观的军事理论也随而诞生,在金属化军事时代,人们已懂得如何把多种单一的力合成为整体的力,无论是西方还是在中国,在军事理论与实践上,都认识到了只有将兵器中攻守、长短、远近、刚柔等各种器械加以搭配互补,才能形成兵器“力”的多样统一,发挥整体效应。

个人认为,金属化军事变革带来军队作战能力的提高的同时更大的变化在于使军队从“打群架”的状态转化为“打仗”。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下)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下)

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下)作者:韩刚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22期三、不断创新我军特色军事理论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军事行动的先导。

军事理论研究的落后在平时会导致军队建设整体失衡,在战时会导致战争整体失败。

40年来,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我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

创立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毛泽东军事思想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在对时代主题、世界战略形势、新时期中国国情与军情、现代战争特点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的特点规律,首先提出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继而提出了新时期军队建设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途径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体系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军队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纲领和指南。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引领我们党正确解决了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重大课题。

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一般原则与新时期中国军队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指引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并取得了显著而重大的成就,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宝库。

创立了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江泽民主持中央军委工作期间,我军建设所处的背景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如国际战略格局由两极走向多极,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信息化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

江泽民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揭示新规律。

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

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

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当今世界军事变革大致可以分为观念转变、战略更新、体系调整等三个阶段。

启动这次新军事变革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国际安全形势的演变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世界性军事变革层出不穷。

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人力化到机械化,从常规火药到热核聚变,从陆海作战到天空较量,每一次重大军事变革都是由于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而始,并由此引发观念、战略、战法、军备、军制等革命性变化,而且每一次重大军事变革都会涌推出几个捷足先登者和成功者,昔日的罗马、奥斯曼的帝国地位,英国、荷兰的海上霸主地位,美国、前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等等,就是这样攫取或赢得的。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的新军事变革,是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开始出现的,是以安全态势演变为动因、以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为动力、以军事观念转变为牵引、以军事体系调整为中心的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的全新军事变革,涉及了军事理论、军事战略、战争形态、作战思想、指挥体制、部队结构、军备发展、国防工业等各个方面。

这次变革将极大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换。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双动因和双动力国际安全形势的演变,应该说是启动这次新军事变革的两个主要原因之一。

冷战的结束给两极对抗画上了句号,持续了近50年的传统安全态势的质变,开始促使“达摩克利斯之剑”重回剑鞘,随着爆发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断消退,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真正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那些积淀了近50年的地区性矛盾、危机、冲突、战乱则相继爆发,连绵不断,使全球安全态势出现了“大战不打、小战不断”的新局面。

而传统的以应付大战为重心的国防和军事体系,不得不顺应冷战后的新形势和新趋势,必须进行历史性的重大变革。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诸多成熟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是这次新军事变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加速新军事变革进程的主动力。

应该说,这次新军事变革最早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当时美国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曾一时被认为是“梦幻计划”,但却为未来军事发展带来了新的启迪、新的思路,其科学技术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军事战略上的意义。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国防带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国防带给我们的思考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国防带给我们的思考杨玉立王泽林2013-2-19 8:27:55 来源:搜狐军事【摘要】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正如这句话所说,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

中国之所以能赢得在国际社会中重要地位和很高的声誉,主要在于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依赖于国防力量的不断增强。

当前世界军事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缓和,但局部地区仍然剧烈动荡。

以信息化为本质与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发展成为一场波及全球,设计所有武器系统研制、作战方式创新、军队编制编成、军工企业管理、后勤物资保障级军队人才培养的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最终将实现由工业时代军事向信息时代军事全面转变。

【关键词】世界新军事变革国防政策信息化国际形势国防建设【引言】新军事变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目标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改造成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

美军已确立2030年全面数字化的发展目标。

1991年以来美国发动的多场战争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反映出新军事变革的特点和规律。

新军事变革很可能发展成一场波及全球、涉及全部军事领域、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军事变革。

为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发展的趋势,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

一世界新军事变革关于新军事变革问题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

1991年至今,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特别是世纪之交,美国两年打一仗,连续发动了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些战争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信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反映出新军事变革的一些共同特点和规律,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新军事变革之所以被称为“革命”,是因为这场变革将在军队建设、战争方式的所有领域和层次进行,在保留机械化军队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军队形态的方方面面都将发生彻底变革。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A
6
(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GPS(G1l、oba信l Po息sitio化nin武g S器yste系m)统逐渐主宰战场
※精确制导武器 ※作战平台的信息化
A
7
(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1、信息化武器系统逐渐主宰战场
※精确制导武器 ※作战平台的信息化
北斗卫星格导洛航纳系斯统(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

2、知识密集型的信息化军队 师
3、新的军事组织旅体制

※指※挥军体队制结扁构平不营化断优化


A
12
(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1、信息化武器系统逐渐主宰战场 2、知识密集型的信息化军队
3、新的军事组织体制
※指挥体制扁平化










A
13
(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
1、信息化武器系统逐渐主宰战场 2、知识密集型的信息化军队
(三)世界新军事变革的特点
1、美国是新军事变革的领头羊
20世纪70年代末-冷战结束, 军事技术革命阶段
2、新军事变革是美俄两种军事体系的较量
(军20事世技纪术90、年指代挥初系-9统0年、代作末战,思认想识、深机化动阶权段控制能力差距)
21世纪以来, 进入二、世界新军事 变革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A
1
(一)世界军事变革的主要历程
金属化军A 事变革
2
火药化军事变革
A
3
机械化军A事变革
4
第四章 当代世界军事与国际安全
先看 先知 先打 先胜
陆、海、空
信息化军A 事变革 陆、海、空、天、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新军事变革与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基本情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军事领域兴起了一场新的深刻变革,即“新军事变革”。

这场新军事变革兴起的主要背景,一是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大战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会发生,但局部战争仍时起时伏;二是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武器装备的发展、军事思想和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军队建设及编制体制的调整均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质是工业时代以来建立起来的现行的机械化军事体系,向未来信息化军事体系的整体转型,即机械化基础上的信息化。

变革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革新”、一个“转变”。

四个“革新”也就是:革新军事技术,推进武器装备的信息化;革新体制编制,重新编组军队的结构;革新作战方法,以发挥信息化装备的优势;革新军事思想,以新的理念谋划作战与军队建设。

一个“转变”,就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的革新,推动战争形态从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的方向演变。

概括起来,这场新军事变革主要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武器装备智能化。

其重要标志是各类精确制导武器逐步成为战场的主角。

这一点由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使用弹药总量的比例呈对数式增长可见一斑。

二是编制体制精干化。

提高质量、减少数量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普遍趋势。

通过裁减数量、调整编制体制、优化军兵种结构,增加军队科技含量等措施,军队规模更趋精干,战斗力普遍增强。

三是指挥控制自动化。

从20世纪60至70年代起,在短短二三十年中,使指挥控制实时高效的C3I系统先后进化为C4I与C4KISR,使军事指挥控制达到空前的水平。

四是作战空间多维化。

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内的广泛运用,作战领域正逐步由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空间扩展。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表明,谁拥有制信息权,谁就能掌握高技术战场的主动权。

五是作战样式体系化。

近期几场局部战争表明,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对抗,诸军兵种的协同作战已发展到诸军兵种的联合作战。

在机械化战争阶段有陆、海、空的协同作战,但它只是协同。

随着信息化战争阶段的逐步到来,“空地一体战”、“空地海天一体战”便向着真正的体系对体系的“联合作战”发展,这其中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为诸军兵种之间形成完整体系的粘合剂。

这场新军事变革带来四大趋势。

趋势之一是战争越来越注重效果。

工业时代以来的战争大都属于“高耗型战争”,不仅耗费巨大,而且旷日持久。

而随着信息技术为军队作战日益提供种种前所未有的新能力,应当力求以尽量少的兵力投入、物力耗费和尽量短的时间,通过各种信息化的侦察探测手段,中远程精确打击,广泛开展特种战和心理战去达成最大的战略效果。

这在伊拉克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整个“快速决定性作战”计划,就是按这种理念制定的。

趋势之二是作战方式向“网络中心战”发展。

所谓“网络中心战”,就是信息时代的联合作战。

就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系统,把整个军队的侦察探测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火力打击系统,在很宽广的领域链接成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网络,使各级、各军兵种、各部队、各部门以及各个作战单元、各种武器平台,包括单个的士兵之间能够作到快速的信息互通,从而实现一体化的联合作战。

典型的作战表现就是“发现即被摧毁”。

趋向之三是:军队信息化建设向网络化、智能化和太空化的方向发展。

趋向之四:军队结构向规模轻便化、多能一体化和指挥扁平化的方向发展。

规模轻便化,是为了增强部队的战略投送能力和机动作战能力,“改师为旅”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现。

指挥扁平化,就是把以往层级多、纵深长的指挥系统,改造成适合信息快速流通的扁平式“网”状体制。

军事变革对世界的影响,简单概括有如下四点。

一是新军事变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战争理念,改变了现代战争面貌,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安全环境和战略策略,依据客观环境和主观需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战略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出于维护其霸权的需要,已进行过三次军事战略调整:自上个世纪90年代,美,俄,英,法,日等国不甘落后,为谋求在国际舞台上的有利地位,积极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发展的潮流,纷纷进行战略调整。

一些发展中国家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在战略上也做出了必要凋整。

可以预见,随着新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各国还会进行新的战略调整并促进国际战略格局进行新的整合。

二是新军事变革有可能加剧战略力量对比的失衡,使各国已经存在的差距不仅不容易缩小,反而有可能扩大。

可能会诱发新一轮军备竞赛,甚至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军事系统特别是武器装备的新的更大的"时代差",从而对世界和平、发展和安全构成新的威胁。

三是新军事变革不仅使军事手段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而且会刺激新干涉主义进一步抬头,给世界和平与地区安全带来新的威胁。

新军事变革为运用军事手段达成政治目的,提供了低风险、高效能、多样化的可能选择。

现在,高新技术使战争的可控性显著增强,也使军事手段的运用空间进一步拓展。

据统计,冷战时期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年均为4次,而冷战后年均却达10次之多。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拥有绝对军事优势是处理国际危机的前提。

自l990年以来,美国对外出兵达60次,占二战后对外出兵总数的一半以上。

四是发展中国家战略选择的难度进一步增大。

新军事变革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防建设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比如,可以吸收和运用世界军事科技的成果,推动本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军事变革的经验,使本国的军事改革少走弯路。

但是,世界军事发展的强劲势头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战略选择上面临两难困境:如果不顺应世界潮流。

积极推进本国的军事变革,大力提高国防实力,与发达国家军队存在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国家安全就没有保障;如果把主要力量用在军事发展上,就会影响国家经济建设,从根本上削弱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何去何从,怎样决断,是一个关系重大、非常复杂的战略难题。

二、我国加快适应新军事变革的战略意义及紧迫性人类进入新世纪至今不过三年半的时间,却已经历了两场具有重大世界影响的区域战争――阿富汗战争及伊拉克战争。

而不论其战争形式及开战理由如何,这两场战争的实质都是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的侵略和占领;此外,各种形式的恐怖袭击频繁地发生在世界各地,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以及巨大的精神创伤;中东地区的以巴冲突持续不断并日益加剧,亦对中东地区的安全稳定以及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在中国的周边地区,由于美国政府或明或暗的怂恿及支持,日本政府废置“和平宪法”,大力扩充军备,并以“维和”名义打破了向海外派兵的禁忌;越南、菲律宾等国完全无视《南海各方行为守则》,正加紧蚕食侵犯我南海地区的海洋领土权益及各项资源。

鉴此,当前的国际形势及周边局势告诉我们,“世界和平”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中国的国家安全更是遭受日益严重的挑战及危害。

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现行的国防政策及军事战略做出检讨和反思,进而重新确立能够切实保障中国国家安全的国防指导原则及军事战略思想。

然而,我国军事状况不容乐观。

十九世纪初期,中国人在引进介绍西方新军事观念上并不落后,但国家科学技术和重工业的落后,机械化部队所使用的坦克、重炮、高射炮、卡车、摩托车、舟桥器材、无线电通讯器材都不能自行制造。

中国军事领域的有识之士只能纸上谈兵,做无米之炊。

在日本入侵的情况下,中国于1938年组建了第一个能够实施战略任务的坦克师,同年扩建为机械化军,后来加入中国远征军序列入缅作战。

在内战中,这个机械化军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3月,中国军队机械化部队才重新发展到能够执行战略任务的师一级规模。

中国虽然较早地成立了机械化坦克部队,但同欧美国家的根本差距在于:欧美国家都有自己的先进武器制造业,飞机、坦克、重炮都依靠本国自行设计制造,而中国机械化部队重武器装备都依赖进口,用欧美国家和苏联货七拼八凑起来的,空军和微不足道的海军亦如此。

这种情形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改观。

新中国成立后的年代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事现代化进展最快。

成效最大的时期,虽然期间有反右、文革的严重干扰,但毕竟实现了飞机、重炮、坦克、小型军舰及常规重武器的自行设计和生产,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常规武器和包括核武器在内的非常规武器的军工体系和相关的科研体系及重工业体系。

原因是大陆能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以国际武器发展水平为参照,对国防建设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统一规划。

但从横向比较而言,由于现代化起步的较晚、加之近半个世纪的内战、外部入侵、以及新中国初建时内政外交经验不足,被动地卷入朝鲜战争,加之大跃进、反右、文革、等等原因,军事现代化程度与西方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是比较大的。

我们以20世纪军事领域一些重要事件为参照,作一比较是很有必要的。

法国在1916凡尔登会战时,就大量使用汽车运载军队。

1916年,英国人发明坦克并于当年使用于松姆河会战。

苏联军队在1933年、德国在1935年就举行了军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与空军协同作战演习。

德国在1938年吞并奥地利苏台地区时使用了摩托化步兵师。

反观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国共内战中,武器装备和作战水准基本上还处于欧洲1918年左右的水准。

1956年7月,在苏联协助下,长春汽车厂出产了第一批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国产汽车,中国陆军的摩托化总算有了自己的工业基础。

1956年,中国出产第一架歼5喷气式战斗机,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掌握喷气技术的国家之一,空军有了自己的飞机制造业。

1959年,中国出产第一辆国产坦克,终于有了自己的坦克制造业。

于1954年1月,由刘伯承元帅负责,在山东半岛举行了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地、空诸兵种协同作战演习,然而比之欧洲晚了近二十多年,且只有八千人的规模。

十九世纪80年代中期的华北军事大演习所显示的机械化作战能力,也没有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1943年的库尔斯克坦克会战。

1964年11月中国第一次核武器试验成功,进入世界核大国行列,但比美国晚了十五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攻击核潜艇建成服役,中国从此进入了核潜艇大国之列。

但比美国晚了将近二十年。

1958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到了1971年才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而在1969年4月,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已经完成载人登月计划。

在航天技术上,中国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由于满足于国内战争经验所总结出的陈旧理论,对于高新技术时代新军事革命缺乏预见,加之“文革”内乱结束后百废待兴,国防建设一度进展缓慢,直到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本世纪末的“科索沃战争”的结果呈现在世人面前,才开始意识到军事理论和武器系统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