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

合集下载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地理与环境学院10级地理科学2012年7月实习时间:2012年6月25日至2012年6月30日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庐山植物的认知及分布状况、对庐山植物园的初步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及岩石岩性和产状;分析庐山的各种地貌,如构造地貌、流水地貌、重力地貌、冰川地貌及河流袭夺等;观察庐山随海拔的变化各土壤剖面土壤的变化,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庐山的山地气候特征,庐山的气象景观及气象灾害。

实习目的与要求:1、通过庐山野外实习,对庐山自然地理状况的实践与考察,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状况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既丰富了我们的专业知识,亦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2、对庐山的植被状况、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土壤分布规律、气象要素的垂直变化进行深入了解,增强对庐山整体的认识。

3、了解和掌握有关实习工具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使学生能正确使用实习工具。

4、培养学生独立从事野外实践的工作能力,了解基本的野外实习注意事项,掌握野外实践的程序和方法。

实习路线:六月二十五日下午:汉口峡水厂——大月山水库——大月山顶汉口峡水厂小溪旁的小型滑坡,大月山水库河流袭夺六月二十六日:庐山博物馆——黄龙寺——乌龙潭庐山的地质地貌六月二十七日:王家坡U形谷——女儿城——气象站王家坡U形谷的特征及成因,庐山的气象及各种气象灾害气象景观六月二十八日:庐山植物园——含鄱口庐山植物园的植物认知,含鄱口岩石产状,含鄱口与星子县的气象要素对比六月二十九日:庐山北门——好汉坡土壤剖面的记录与分析六月三十日: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月照松林岩石形成及产状,飞来石是否为冰川搬运而来,如琴湖河流袭夺实习工具:罗盘、铁楸、地质锤、样品采集袋、植物标本夹、植物剪、小刀、气压计、通风干湿表、毛发湿度计、野外记录本、笔指导老师:蒋梅鑫、廖富强、刘春燕、曹昀、李晓峰、顾中宇庐山概况地理位置:庐山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南岸,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庐山

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庐山

世界文化遗产——庐山汪志文 110702130摘要:我来自江西九江,闻名遐迩的庐山就座落在这个有着江州、柴桑,浔阳、等古称的秀美江南小城中,这个学期的世界文化遗产鉴赏课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向大家介绍我家乡的名山风景——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希望大家可以通的我的介绍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她的瑰丽和秀美!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自然、旅游、文化、庐山一、庐山的地理价值1.地理位置:庐山耸峙于长江和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体面积282平方公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

东依鄱阳湖,南望滕王阁,西临京九线,北枕扬子江。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

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而山顶牯岭一带却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潺潺,风光秀丽。

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经常云雾弥漫,所以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地质构造:庐山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地质公园之称,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地处江南台背斜与下杨子坳隐的交接带,区内地层除三叠纪外均有系统的出露,构造明显,展现出地壳演化的主要过程。

庐山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形迹明显。

主要有北东向华夏式构造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构造。

许许多多的断裂构造,形成众多的山峰。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其地质形成约八万年,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

第四纪庐山上升强烈,许多断裂构造形成众多山峰。

庐山上升之际,周围相对下陷,鄱阳湖盆地进一步发展,形成鄱阳湖。

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谷岭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为一系列断层崖,形成高峻的山峰。

山地中分布着宽谷和峡谷,外围则发育为阶地和谷阶。

北部以招曲构造为主要特征,形成一系列秀丽的岭谷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则由一系列的断层崖,形成雄伟高峻的五老峰、秀峰、石门涧。

庐山真的无第四纪冰川吗

庐山真的无第四纪冰川吗

庐山真的无第四纪冰川吗景才瑞(华中师范大学)直到目前为止,我认为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在某些方面虽与山洪泥石流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山洪泥石流作用所致,而是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李四光先生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认识是有根据的.一,对冰川侵蚀形态的确定冰川作用是地球的外力作用之一.而地表形态的形成,正是地球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矛盾斗争的产物.所谓地球的内力作用一般指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而所谓地球的外力作用一般指流水,冰川,风力,海浪,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岩溶,重力,融冻作用等.冰川作用既是地球的外力作用之一,所以对冰川侵蚀形态的确定,就必须既考虑到外力作用.同时也考虑到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在大的地貌表态形成中有时起着主要作用,表现为地表形态往往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庐山当然也不会例外.譬如位于庐山顶北部的王家坡谷地,谷壁整齐,谷底宽广,它既确定具有冰川槽谷的U形外貌,也确实位于一向斜构造中,从西南伸向东北,其方向基本上与向斜构造一致,但并不完全相符,它的下游一段是斜切岩层走向的.谷地中央原有的一套较软弱的砂岩地层,确被侵蚀掉了,但其侵蚀动力并非流水作用,因为庐山无源远流长的大河,流水是充满不了整个宽谷的,而且庐山是一个褶皱断块山,第四纪以来山体仍处在缓慢的抬升过程中,山间溪流借助较大的坡度(河流的纵比降较大),以线状的下切作用为主,旁蚀作用微弱,它只能形成切割的峡谷,是无力把谷地中原有的一套较弱的砂岩地层,都毫无保留地完全侵蚀殆尽的,必须要留下一些残余部分.但目前宽谷两侧谷壁是向斜两翼的硬砂谷,谷地宽广整齐,这只能是第四纪中期时积少成多的冰雪,久积加厚的沿谷地整个向山下滑动的山谷冰川,像创子一样,把谷地中央原有的一套较软弱的砂岩地层,都刨蚀掉了,而且搬动至山下,形成一些冰碛垅(主要是前碛,也称终碛或尾碛).否则,若说谷地中央原有一套较软弱的砂岩地层,已被流水侵蚀掉,这不仅山中溪流无此巨大的侵蚀能力,即使是已被流水侵蚀掉的,那么为什么被搬运至山麓堆积下来的不是具有分选与层次的二元相结构明显的流水相沉积,反而是无分选定层次的泥砾混杂的冰碛相堆积物呢即或有人把它说成是泥石流堆积,也与山上的流水侵蚀掉的物质,被搬运至山麓堆积下来的又不是流水相的沉积相矛盾.况且王家坡冰川槽谷底部被冰后期流水所切割出来的一条窄狭的V形套谷,位置不在宽谷底部中央最低的位置,反而在谷地西北侧阳坡坡脚较高的地方,还正是第四纪冰期时阳坡下冰雪融水较多,西侧冰面排水道较大,对谷底进行着侵蚀,冰雪不断融解,冰水对样水道不断侵蚀加深,待冰雪完全融解后,流水便继续迭置下去,没有迁移至谷地中央最低的部分了.若把这说成是因为王家坡西侧支谷承受雨水面积较大,水量较丰,侵蚀能力较强可能是王家坡宽谷中河道偏于西侧的原因.那就适得其反了.因为根据不对称水系发育规律,若一条主谷两侧承受雨水面积较大,水量较丰的一侧的地表径流,迫使主河道向较小的一侧迁移所致.既然像有人所说王家坡西侧支谷承受雨水面积较大.水量较丰,侵蚀能力较强,那么王家坡宽谷中河道应该偏于它的东南侧,而不是偏于西北侧.假如再估计到北半球的运动物体的向右偏转力的话,王家坡宽谷中河道就更应该偏于它的东南昌侧.但客观事实偏偏不是如此,王家坡宽谷中河道偏于西北侧,而不是偏于东南侧,这只能用阳坡下冰融水较多,在第四纪冰期时冰面排水道就较大,冰融后河道即沿排水故道继续下切所致.讨论中有人认为,李四光先生所提出的庐山地区几条U形谷都是向斜谷或软弱地层控制的次成宽谷,而更多横切构造或横过地层走向流向山麓的许多沟谷,虽也被李先生解释成冰川经过的谷地,但几乎都是V形峡谷,而不是U形谷,实际情况可以反证这些河谷与冰川发育无关.其实客观情况并非如此.所谓更多的横切构造或横过地层走向流向山麓的许多沟谷,几乎都是V形峡谷,而不是U形谷的说法,是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未探求事物的实质.庐山的石门涧,庐山垅与窑洼中下游谷地等,均是横切构造的;现虽表现为V形峡谷,但均处在各U形槽谷的裂点以下,它为近代流水作用,在第四纪冰川U谷的基础上,经过溯源侵蚀,使裂点逐步向上游推移,切割而成.加之庐山山体不断地上升,河流下游迅速向下切割,造成深邃的剪刀形峡谷,并迅速的溯源侵蚀,破坏了原来的冰川U谷,只有在溯源侵蚀还没有达到的地方(裂点以上),U形谷地才保存比较完好.即使如此,目前在V形峡谷两侧,还能见到原来的U谷底部残留在峡谷边上的小块台地.如石门涧和庐山垅等处,均能见到残留的台地.这些台地的形成显然并不是由于构造的关系,最显著的如大天池寺和天池新塔,都位于一块宽平的台地上,这台地就是切平倾角约400的女儿城砂岩和千枚岩所形成的.它们均为当时第四纪冰川下滑而刨蚀成的U谷底部的残留部分.今日之所以不存在完整的U形谷,是经过后期流水侵蚀破坏的结果,而原来U形谷底部被切割破坏所剩台地仍残留在V形峡谷的两旁.若说这些V形峡谷,与王家坡宽谷中偏于西北侧的V形谷套U谷一样,其形成与冰川发育无关,则非,因为它们正是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刨蚀形成的.否则,庐山内力作用相差不大,为什么在第四纪时形成的为U形谷,而在现代则形成的是V形峡谷呢这正好可以反证这些U形谷与残留在V形峡谷两旁的所剩台地,其形成与冰川发育不是无关而是有关.另外,有人认为位于庐山王家坡宽谷东南侧,大月山北坡的大坳冰斗,是山坡块体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的产物,和冰川无关.据说一个山区的古冰斗常在古雪线所在高度上成群出现,但在庐山地区,在"大坳冰斗"所处海拔1000-1300米高度上,没有其他"冰斗",相反的是山坡一条条冲沟所表现的流水侵蚀形成.事实究竟如何呢首先,在庐山地区,在"大坳冰斗"所处海拔1000-1300米高度上,并不是没有其他"冰斗",在芦林盆地西南还有黄龙冰斗,在汉阳峰东坡还有鼓子寨冰斗和五乳冰斗等.其次,至于说到那些山坡一条条冲沟所表现的流水侵蚀形态,这正也说明它们的形态与大坳冰斗等不同,其形成的外动力也不同,规模较小的山一条条冲沟是现代流水作用所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山坡上半漏斗状不同,规模较小的山坡一条条冲沟是现代流水作用所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山坡上半漏斗状洼地——大坳冰斗等,所表现的冰种侵蚀形态是第四纪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否则,同在岩性一致的大月山粗砂岩上,又处在同一的位置——大月山北坡,却有是规模较小的一条条冲沟,有的又是规模较大的半漏斗状洼地泥所以既不能因为山坡上有一条条冲沟所表现的流水侵蚀形态的存在,来否定山坡上半漏斗状洼地——大坳冰斗等的冰川成因,同样也不能因为大坳冰斗等所表现的冰川侵蚀形态的存在,去否定山坡上一条条冲沟的流水成因.二,是泥石流堆积还是冰川堆积庐山冰碛物包括山中的冰碛物与山下的冰碛物,尤其以山下的冰碛物比山中的冰碛物更多.但有人认为山中的冰碛物一部分是坡麓的重力堆积或融冻泥流堆积,虽然大石块散乱出露于地面,甚至以长垅状横切谷地,但其岩性非常单一,同于附近山坡基岩,不能主为是冰川堆积;一部分是泥砂岩块的混杂物,如王家坡宽谷中的裁缝岭,是一列纵卧在谷地中的低垅.李先生称之为古代冰川的侧碛垅,但这类堆积与其说用冰川成因解释,不如说更接近于泥石流的底部,两侧虽有比较高的山岭,但谷壁切削光滑整齐,有一定的坡度,谷旁的山嘴都被切去,堆积物下伏的基岩形态即不刨蚀成的U形谷底,这个在庐山大校场U谷口的流水切割的V形谷剖面处,表现得十分清楚,堆积物中的砾石多有一定的磨蚀,从堆积相上看,根本不是重力崩坍堆积.至于冰碛物表面在冰后期里从山坡上滚下来的一些砾块,也改变不了其下厚层的冰碛物性质.决不能以表面现象掩盖其下的事物的本质.更不能简单的以其岩性非常单一,同于附近山坡基岩,就不能认为是冰川堆积.因为整个庐山北半部都是由震旦纪的大月山粗砂岩与女儿城细砂岩等等所组成的,不管是什么成因类型的堆积,其岩性都应是非常单一的,同于整个庐山北半部山坡基岩,为什么从这一点上说就只能是重力堆积与泥石流堆积,而不能认为是冰川堆积呢再说以泥砂岩块的混杂物组成的,位于王家坡宽谷中的裁缝岭,明明是一列纵卧在谷地中的低垅,偏在小天池支谷底部之东南侧较高位置,而不是平铺于小天池支谷底部最低处,所以过去李先生称之为古代小天池冰川之侧碛.这不论从堆积物本身的组织结构与其所堆积的地貌形态上看,把这类堆积与其用泥石流成因解释,不如说更接近冰川堆积.因为第四纪冰期时,谷中有冰面中央上凸的冰川存在,为什么泥石流不沿谷地中央最低处流动堆积,而怎样堆积在小天池支谷一侧较高的位置上呢关于数量更多的山下的堆积量,大家都承认这和一般河流相堆积,显然不同,但究竟是泥石流堆积还是冰川堆积根据我们的观测,这些泥砾的分布和特征与正常的泥石流堆积也不同,它更象第四纪冰川堆积.说明如下.第一,庐山山外的泥砾堆积在平面图上虽大体都作扇状分布,但更确切地说更像舌状分布,而且从纵剖面图上看,不是象洪积扇那样,出出口扇柄部分堆积物较厚高度较高,向扇面伸展逐渐变薄降低,而是沿舌状边缘向内形成一道道弧形状的堆积地貌,这正是李先生所说的冰川终碛垅,而且在出口处不仅没有扇柄似的较厚的高起的堆积物,而且是冰川下山到山麓顿挫而刨蚀成的浅洼地,李先生称为冰川盘谷.虽然据说有人量测,说山上积累冰雪区只有扇形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认为前者面积太小,即怀疑在冰期时冰川发育的规模有多大,都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而且在理论的实践中一定能够得到正确解释.第二,泥砾堆积中砾石的排列方面,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但是经过我们多次实地观测,发现大小石块的扁平面(即AB面)显然不是倾斜于一个方向,而是因地而异.以山体为中心,弧形垅状内侧的较大石块的扁平面多数向上游倾斜,而外侧的多数向下游倾斜.有的甚至直立于泥中,这正符合终碛的规律,冰舌前缘稳定时,冰舌前的砾石多沿冰舌前的坡下滑,扁平面多向下游倾斜.当冰舌融化后退时,前缘砾石就滑动沿冰面下滑地面走,跌落于泥中,扁平面多向上游倾斜,尤其是当冰舌遇到前进路上高起的基岩小丘障碍物,爬坡前进时,扁平面就多数倾斜上游了,一旦越过小丘下滑时,扁平面又多数倾斜下游了.若冰舌又向前挤压时,有些砾石就被挤近乎直立了.而大石块间磨园的细砂砾石,有较高的粘土成分,就表明它更接近于冰川堆积.若说与泥石流堆积有某些相似之处的话,也只是从堆积相上其结构与泥流有些相似,而与流水占相当大比重的山洪泥石流堆积则不同,因为这种泥石流达于山麓平地,分选作用就逐渐显著了,大石块间磨园的细砂砾石,就不会有较高的粘土成分了.第三,山下堆积虽然整层都现红色,但尚有深浅与其中白色条带的多少,及粗细之不同,这一方面说明它们都是在长期湿热气候强烈化学风化环境下形成,但绛色泥砾比赭色泥砾风化时间较长,程度较深.加之山中的橙色泥砾形成较晚,尚未经受湿热风化作用,就在另一方面说明它们在堆积之初,并不是红色的,气候当然也不是湿热的了.而是在堆积之后,受到不同长时间的湿热气候强烈化学风化之后,才变成红色的.所以虽然至今还无人名称指出,剖面中有什么物质表现其原始堆积时的寒冷环境,但其原始堆积时的颜色不是红色,便可在一定程序上表明其堆积时的气候不是偏于湿热,而是偏于寒冷.况且随着现代化科学实验手段的加强,其堆积时的气候是热是冷,将来一定有人能够指出的.第四,虽然冰川,泥石流,山麓,滑坡和断层都可以导致擦痕这种形态,但毕竟它们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在庐山不仅冰碛物中所含砾石上可以找到较细而长不同方向的擦痕,而且山麓白石咀附近且有极为清晰的冰溜面迭痕,在李四光先生"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有期照片.虽然现在已被人工采石所破坏,但其遗迹尚可辨出,而冰川条痕砾石还不断有所发现.从五六年开始,到现在我们几乎每届学生都到庐山进行地貌野外实习,人多眼多,发现了不少条痕砾石.至于有人说可惜都未找到一块具清楚擦面真正由冰川形成的条痕砾,相反,在河床中长轴3米的大石块上看到迭痕,于是就肯定说这是近代山洪泥石流爆发时石块间相互磨察和撞击所成.姑且如此吧!其实在庐山近代河床中发现条痕砾倒是很自然的,因为这些堆积物中一部分正是改造再搬运第四纪冰碛物而来的,在泥砾混杂的冰碛物中,砾石表面的有条痕有时被泥所糊,一时所而看不清楚,被冲至水中一洗,自然显露了出来.例如大校场口切入泥砾层中的冲沟底部小溪水中,是可以找到条痕砾的,涓涓溪水无法使砾石撞击,如此小溪也从未发生地山洪泥石流,那溪水水中砾石上的擦痕从何而来这正是溪水冲刷,两侧上部的冰碛物倒入水中,经过冲洗,条痕石上的擦痕因为泥土洗去,就显露了出来.总之,庐山周围广泛分布的泥砾堆积,更像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第四纪冰川堆积,而不是像是山洪泥石流堆积.三,自然现象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近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时期气候的典型特征,就是干冷的冰期与湿热的间冰期互相交替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冰期发良冰川,间冰期时大部分冰川消融,所以世界上凡是发育过第四纪冰川的地方,就保存下一些冰川遗迹,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根据这些冰川遗迹,实事求是对待,就可以逐步恢复第四纪古地理的原始面貌,而不附加任何的主观成分.再从空间上来说,各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即使同处在冰期时,具体情况也有差异,即除具有冰期这个共性之外,还各具有自己特殊气候地貌条件的个性.庐山位置在距海洋不远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本身又是一个具有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的弧山,在这种特殊的气候地貌条件下,冰期时水沿山坡被迫上升,遇冷凝结,是大量降雪的良好地方,山中又有一些向斜和次成谷的原生邕凹地,是良好的囤集冰雪的场所,天时地利,庐山就成为第四纪冰川发育的地方.从冰雪物理性质上来说,它是属于海洋性冰川,降雪多,雪线低,气温并不太低,时冻时解,冰川主要依据丰富的固体降水所提供的物质条件而发育,进行着有活跃的冰融水渗透与成冰过程的暖型成冰作用速度加快,补给充足,冰川作用力大,运动速度较快,水分循环速度快,冰川作用活跃,加之庐山上岭谷相间,可以积存冰雪,又终年云雾僚绕,湿度大等,均是冰川发育的有利条件.正因为如此,所以庐山的面积虽不太大,冰川的规模也不太大,积累区更不算大,但冰川却十分活跃,能够形成像王家坡,大校场等这样巨大的U形谷,大坳冰斗等冰川侵蚀形态,并在U形谷的底部及山麓平原上停积了广泛分布的冰碛物与冰水沉积物.中国西部的现代高山冰川则不然,它是干冷气候下形成的大陆性冰川,补给少,雪线高,活动性差,二者所具有特殊的气候地貌条件不同,是不宜加以对比的.那些认为大姑冰期比末次冰期雪线还低2,500米左右,气温相差15℃左右,这是难于想象的,实际是不大可能的看法,其中的2,500米与15℃等本身不是推测出来的,怎么又说如此小的冰川积累区而能伸展出超过积累区面积4倍以上消融区,是违背冰川学常理的推测呢当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规律还未知识时,超出自己已认识了的范围,就觉得它难于相象,违背常理,太特殊,太偶然了.当认识之后,就会觉处自然而然了.本文从庐山的侵蚀形态,堆积特征和特殊的气候地貌条件三方面论证李先生关于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学说是能够成立的.当然时代在前进,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它将也不断发展与充实,更加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摘自《自然辨证法通讯》1982年第四期)。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美特征及旅游学意义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美特征及旅游学意义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美特征及旅游学意义摘要:地质美是在欣赏地质遗迹时的美的感受。

研究地质美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庐山地质遗迹地质美的类型可划分为科学之美、自然之美、多样之美、形式之美、动态之美、艺术之美六种类型。

庐山地质遗迹的地质美主要有简约、独特、壮观、优美、险秀、神秘、和谐、艺术化等特征。

这些地质遗迹形成的自然景观对庐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和规划独具意义。

关键词: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地质美旅游学一、引言什么是美?关于这个问题美学家们长期争论不休,直到今天,还是不能阐释清楚。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人的审美精神关系的因素,而不是外界事物的纯自然属性。

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观点。

在这里,理念是内容,感性是表现形式,这两方面的统一,便是美。

他认为美必须通过心灵的自由创造实现。

段汉明认为地质美学是有着极高观赏性的科学美学,是多门学科交叉形成的学科,是研究地壳运动、变化过程中美的规律的学科。

地质美是在欣赏地质遗迹时的美的感受。

根据地质遗迹的不同,可以把地质美分为科学之美、生命之美、残缺之美、多样之美、韵律之美等类型。

二、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1.构造地貌遗迹。

庐山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出现变质核杂岩构造和断块山构造。

庐山变质核杂岩景观主要有鬼斧神工的五乳峰,“两峰峭拔如剑”的双剑峰,形似香炉、云雾缭绕的香炉峰,“山南之美”的秀峰,四周陡峭、山顶平坦的黄龙山等。

断块山构造:庐山沿东西两侧的海会温泉断裂与莲花洞一石门涧断裂不断断块上升,周围断陷而形成,成为耸立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孤山。

2.第四纪冰川遗迹。

李四光先生认为庐山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冰川运动,并且经过这三次冰川运动,庐山形成了形态多样的冰川地貌,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悬谷、刃脊、冰坡及冰溜面、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漂砾等地质遗迹。

其中,庐山著名的冰斗有大坳冰斗、黄龙冰斗、鼓子寨冰斗等;庐山上存在大量的冰川U形谷(冰蚀谷),其中以王家坡U形谷、大校场U形谷等最为典型。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

庐山地貌成因的综合考察魏义祥前言:上世纪30年代李四光教授《庐山之冰川》引起了世界地理的高度重视。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庐山地貌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庐山是冰川地貌提出了质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可以证明庐山不是冰川地貌。

然而,仍然有些学者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来证明庐山在历史时期有冰川的存在。

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庐山实地考察路上地貌,分析庐山地貌的原因。

本文将从走过的庐山实习点进行综合考察,找出庐山地貌的成因。

关键字:地貌、土壤、冰川、岩性、构造。

庐山是一个北东——南西向伸展的地垒式的褶皱断块山,两侧分别是九江凹陷、鄱阳凹陷。

庐山整个山体呈肾状,东北至西南长约25km,西北至东南约10km,面积约25km2,周长约70km。

山体四周以悬崖峭壁与断陷的丘陵、岗地、湖泊、冲积平原截然分开,成为一座相对高度达1200——1400m的中山地貌。

从大地构造方面看,庐山位于准阳山字型构造弧顶东侧,庐山的南部为江南古陆(花岗岩),在南北向强大的挤压力下,使庐山地区产生了NE——SW和NW——SE向两组断裂及一系列褶皱构造,尤其是断裂构造对庐山的地貌发育影响深刻,庐山山体即是沿NE——SW向的温泉正断层和莲花洞正断层抬升而成的。

从庐山的地质、地貌来看,庐山均可分为南、北二部分,其分界线为一条冲断层线:上霄峰——仰天坪——九奇峰——犁头尖——太乙峰——含鄱岭——五老峰。

从庐山的海拔来看,庐山是很难形成冰川的,更不用说是冰川地貌了。

在李四光提出的庐山冰期的那个时间段内。

云南冰川的下限3000米。

东部的台湾山脉也在3000米,那么庐山比它们低的很多怎么会形成冰川呢?唯一的可能是冬天的下雪比云南、台湾多。

中国东部属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严寒少雨。

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发育冰川必须夏季大量降雪为主要条件。

据庐山牯岭气象站同志记录,该站海拔1165米,年平均气温11.4℃,其中七月为22.6℃,1月为-0.4℃,年降水1834毫米,主要降于4—7月,庐山的降雪只出现在3000米高空温度低于-6℃时,那时牯牛岭地面温度低于6℃,如要7月份降雪,则温度下降值至少为16℃,这样剧烈的降温幅度远超过一般中纬度冰期的降温幅度,其出现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存在冰川?

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存在冰川?

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吴洣麓几百万年以前,中国大地是否被冰川所覆盖?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乃至国外的冰川研究者,并为此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

近日,在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杂志上,刊出中国科学院施雅风院士的新作《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使这一科学“悬案”再度掀起争鸣的新波澜。

“以庐山为代表的中国东部山地,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分成两大截然对垒的阵营。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馆长庞献辉告诉记者,一派是赞成派,以地质专家为主,另一派是反对派,以冰川专家为主。

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的一次大冰川期。

双方的争论从李四光先生提出华北(1922)和庐山(1937)冰川作用观点时就很激烈。

李四光先生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

在这个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三次争论的高潮,第一次是在上世纪60年代,争论的焦点主要涉及与东部第四纪环境变化情况(其他方面所记录的如古人类、动植物遗存等)是否协调。

上世纪80年代也有一次高潮,争论范围比较广泛,最后以施雅风先生等人的著作《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而平息。

现在又算是一次高潮,此次争论实际上差不多10年前就开始了。

■在中国的东部山地,是否具备发育冰川的条件以施雅风院士为代表的“反对派”认为,地处中纬度的庐山,绝无可能形成第四纪冰川。

因为庐山牯岭海拔1165m,从现代气候记录推测,7月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而事实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任一冰期均未降温达如此大的幅度。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敬也认为,中国东部海拔2500m以下的地区,是不可能存在古冰川的。

他告诉记者,东部年均气温约15℃,按照海拔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约0.6℃的原则,海拔至少在2000m以上才有可能形成冰川。

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

庐山第四纪冰川问题争论的关键科学问题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

庐山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以它奇特的地表形态、特殊的堆积物等吸引了许多地质学家对其进行研究。

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研究第四纪冰川,发现庐山存在大量冰川沉积物和冰川地貌遗迹。

经过深入调查,他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构造运动的结果。

1933年,李四光先生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纪冰期》,正式宣称在庐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至1947年发表《冰期之庐山》一书,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后,在对庐山第四纪冰川70多年的研究中,共发现了100多处重要的冰川地质遗迹,它们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

李四光先生在《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指出,进入更新世后,庐山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活动。

受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全山出现了许多冰斗、冰窖、U型谷、冰坎、冰阶、冰刃脊和角峰等冰蚀地貌景观。

构造运动与冰蚀两种作用的叠加使庐山显得更加雄峻奇险。

由于庐山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岩石中密集的垂直剪切节理受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许多冰川U型谷被逐渐改造成了幽深的障谷和巷谷。

谷地、断崖与流水的组合,形成遍布全山的数十处名泉、瀑布。

凭借李四光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庐山第四纪冰川学说为许多研究者所拥护。

上世纪60年代,在李四光主持下,成立了一个规模不大的“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联络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报道。

据统计,到上世纪末,这样的地方一共有120多处。

上世纪80年代,施雅风先生与学术界几位同仁一道,明确对李四光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质疑,并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长期争论。

施雅风先生明确指出,李四光先生提出的作为冰碛物的泥砾混杂堆实际上是泥石流堆积。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姓名:唐佩学号:0910030231日期:2011-10—22前言庐山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的国家级地质公园.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其险内秀,风景优美,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内部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峡谷、断层等多种地貌,且其位于亚热带地区,山地气候显著,因而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带具有明显的特点,并且有很多名家大作曾留驻于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因而是一个很值得学生探索发现自然的地方。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1.通过本次实习,掌握地质罗盘的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方法2。

加强教学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认识普通的地貌,岩石类型以及地质的演变过程3。

熟悉庐山上面生长的植物,认识一些珍贵树种,以及植物的地域分布规律,及所生成的土壤及土壤的变化4.了解庐山地区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文环境二.实习时间及地点2011年10月14日——2011年10月17日庐山国家地质公园三.实习安排及路线四.实习详细内容1。

庐山概况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115°52′E—116°08′E,19°26′N—29°41′N,面积约302平方公里,与长江和鄱阳湖相望,主要山峰有99座,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高度为1473.8m。

庐山的地貌特征发育较为明显,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评判庐山为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并于1947年发表《冰期之庐山》,总体的讲述庐山的形成,使庐山的地质历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第四纪的典型地区.以伸展运动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1],组成庐山地学景观的一大特征。

庐山沟梁相间,且沟谷相对开阔,山脊陡峭如刃,其可以为冰川地貌的研究提供真实的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的探索摘要: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李四光在太行山东麓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以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庐山地区第四纪冰川存在与否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首先回顾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阶段和研究方向,对庐山区域的自然和地质条件有初步介绍,着重介绍庐山地区的第四纪冰川遗址并阐述持冰山观点和非冰山观点的学者的争论点内容。

关键字:庐山第四纪冰川冰川遗址目录1.第四纪冰川研究 (2)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 (2)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 (2)1.1.2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1937-1964) (3)1.1.3以研究西部高原、高山第四纪冰期为主的阶段(1957-至今) (3)2.庐山区域简介 (4)2.1自然条件 (4)2.2地质条件 (5)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 (5)2.1庐山第四纪地层划分 (6)2.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 (7)2.2.1冰川刨蚀地貌 (8)(1)古冰斗 (8)(2)冰川U型谷 (8)(3)冰川刃脊、角峰 (9)(4)冰窖及盘谷 (9)2.2.2 冰川运动遗迹 (9)(1)表皮构造 (9)(2)冰川漂砾 (10)2.2.3冰川堆碛地貌 (10)(1)终碛垄状地形 (10)(2)侧碛地形 (10)(3)冰水阶地 (10)3.庐山第四季冰川学说的争论 (11)3.1地貌方面的争论 (11)3.2沉积方面的争论 (11)3.3生物方面的争论 (12)1.第四纪冰川研究第四纪冰川作用是近三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许多自然现象都与第四纪冰川有密切关系。

在我国,根据李四光的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1]。

冰川的发生是因为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的补给少,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

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

在地质历史上曾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即冰期,这种冰期曾经有过三次,分别为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纪,其中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第四纪冰期又分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在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第四纪冰期来临的时候,全球有1/3以上的大陆为冰雪覆盖,冰川面积达5200万平方千米,冰厚有1000米左右,海平面下降130米。

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2]。

1.1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综述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1905年前后),在随后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中国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时期[3]。

1.1.1初创阶段(1905-1936年)1905年前后,来自西方的考察者如Bailey Willis和Ferdinand von Richthofen等曾提到从远处看见过秦岭上面有古冰斗,这是学术界最早关于中国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描述。

此后,众多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第四纪冰川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如1930年中山大学德籍教授Wilhelm Credner曾登上云南大理点苍山之洗马潭(3890m ),提出洗马潭是冰川作用所致,并估算冰川发育时雪线比现在要低1500m。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于1920-1940年间,著文认为太行山、大同盆地山前有冰川泥砾和大漂砾,又以文章和专著论述扬子江流域、安徽黄山等中国东部山地有系列的冰蚀地貌[4],然而李四光的这一学说在当时广泛被质疑。

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初始阶段跨越30年,此阶段虽多有关于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报道,但基本上没有发现冰川作用的直接而真实地证据。

1.1.2以研究中国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1937-1964)随着研究的展开并深入,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一些真实而有据的古冰川作用的资料。

1937年,中央大学德籍教授Von Wissmann系统地整理了中国零散的第四纪冰川资料,尝试建立起各冰川遗迹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中国至少发育过两次冰期,其中较年轻的一次虽不能完全肯定,但基本上可对应欧洲的玉木冰期。

鉴于作为此次冰期典型证据的洗马潭古冰斗发育在大理点苍山,他建议将其命名为“大理冰期”。

“大理冰期”因为有事实为据,在中国得到广泛承认,至今仍在沿用[5]。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极清教授于1944年用英文发表了关于天山台兰河的更新世古冰川研究的论文,对西天山托木尔峰南坡山前台兰河的占冰川遗迹进行了4次冰期的划分,分别为破城子冰期、台兰冰期、柯克台不爽冰期以及时代更老的早更新世晚期的阿合布隆冰期。

地区工作,但均未对他的成果提出异议。

这一阶段李四光继续发展他的东部第四纪冰川学说,并发表了《冰期之庐山》一书,详细论述了江西庐山的冰川地貌,并建立了与阿尔卑斯山经典的4次冰期可对比的中国第四纪冰川系列。

李四光的中国东部冰川学说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当时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主流。

然而遗憾的是,他提出的各次冰期仅根据擦痕、混杂堆积等多成因而并非冰川作用所特有的地质遗迹作为判断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依据;同时,也未考虑相关地区不利于冰川发育的古地理条件,如较低的海拔高度,又如由古动植物遗迹和古土壤所反映的湿热或温凉的古气候等,因此这一学说仍然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中国第四纪冰期研究的第二阶段较前一阶段有较大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在西部高山地区获得了一些真实而可靠的冰川作用的证据;李四光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也发展迅速,并提出了以大理、庐山、都阳、大姑命名的4次冰期系列。

但对于这些冰川作用的真实性,不同学者一直存在争论[6]。

1.1.3以研究西部高原、高山第四纪冰期为主的阶段(1957-至今)施雅风、李吉均、崔之久和郑本兴等数十位学者从1957年开始研究中国现代冰川和冰川地貌,先后考察了中国西部以及尼泊尔、巴基斯坦各地百余处冰川作用区,积累了大量资料,并在中国西部几十处山地划分了许多地方性冰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60年代对希夏邦马峰和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后命名的希夏邦马冰期(早更新世)、聂聂雄拉冰期(中更新世)、珠穆朗玛冰期I(晚更新世)、珠穆朗玛冰期Ⅱ(晚更新世)系列[7]。

这些学者在研究西部冰川的基础上,应用以今证古法,依据对现代冰川的研究体会和成果,对比探讨中国东部所谓的“古冰川”地貌和沉积特征,对其提出强烈的怀疑。

近若干年随着测年技术的发展,中国的冰川地貌学家积累了较多较系统的测年资料,并建立了新的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以及欧洲和北美冰期系列对比的中国第四纪冰期系列,对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生、发展、分布,及其相应的机制和规律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认识[8],并发现以下主要特征:1)中国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晚于两极、北美和北欧等地区;2)冰期系列也与其他冰川作用区不尽同步,尤其是存在大量MIS 3阶段冰川前进的证据;3)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发育强烈地依赖于山地的海拔高度,是构造-气候耦合作用的结果[9]。

2.庐山区域简介2.1自然条件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以南约13km处,北邻长江,东南与鄱阳湖接壤,西北至九江市、八里湖一带,南至星子县境。

庐山对外交通十分便捷,有码头、车站、机场:从长江中游的重要港口(九江)西行可至武汉、重庆,东可达南京、上海;公路南至南昌市,东抵景德镇及黄山风景区;九江机场现己开通至北京、广州、上海、海口、厦门、成都的航班;京九铁路斜穿九江,铁路网四通八达,可抵达全国各大城市。

庐山由褶皱和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地垒式中山地貌,四周悬崖峭壁,外围有断陷的山麓、低丘、岗地、冲积平原、江河湖泊环绕。

庐山山体呈北东一南西走向,长约30km,宽约lOkm,形似椭圆形,全山以汉阳峰为最高,海拔1473.8m。

庐山在自然区划上位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的北部边缘,北与北亚热带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黄壤地带的南缘相接。

现今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

由于山高坡陡,山体高差较大,山麓最低的峰海拔高度仅约为20多米,而最高峰可达I777m,又濒湖临江,所以气候垂直分带明显,以气温低、湿度大、日照短和云雨多为特点[10]。

庐山水资源丰富,水系由山顶山麓的北、北西、东及南东方向整体呈放射状发育。

庐山地区的山溪、河流可分3个区域:东南区域诸水直接入都阳湖,西北区域以胡萝卜尖为界,又分南、北2个区域,北区域各水溪、河入长江边缘的小湖泊,南区域各水溪诸水流经九江、德安、星子的丘陵地区汇入博阳河再入鄱阳湖,共有大小溪河40余条。

河流上游植被良好,春夏时期暴涨暴落,秋冬季节仍有涓涓细流[11]。

2.2地质条件庐山地区地层发育较齐全,前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出露,缺失三叠、侏罗和第三系,其地层序列特征及分布情况描述如下:(1)前震旦系前震旦系双桥山群是浅海相泥质碎屑岩沉积,主要为灰、深灰色变质泥沙质岩石组成,偶夹大小不等的透镜状灰岩(大理岩和砂砾岩),局部夹火山喷发流纹岩。

由于受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已变质为片岩、片麻岩、混合岩、夹大理岩、砂砾岩和变流纹岩,厚度大于3204m。

底部未揭露,上被震旦系地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分布于庐山东南麓的海会至温泉、星子县一带。

(2)震旦系震旦系主要由长石石英砂岩、冰碛岩及矽卡岩组成,可划分为下统南沱组、冰碛岩组和上统西峰寺组,厚度约为1587m,分布于庐山五老峰、女儿城及蔡家岭等地[12]。

(3)寒武系寒武系在庐山分布较广,出露比较齐全,下部由可燃有机岩、炭质页岩及浅海相砂泥质岩石所组成,中、上部以泥质碳酸盐沉积岩石所组成[13]。

2.庐山第四纪冰川遗址庐山是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所创立的我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场所,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典型地区。

从庐山地层的研究来看,缺失第三系,说明庐山自第三纪以来处于剥蚀,同时还伴有间断抬升过程[14]。

早在第三纪青藏高原尚未隆起,在行星风系下庐山所在的长江流域中下游为副热带高压所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在同一纬度的青藏高原也同样炎热干燥。

到第三纪时青藏高原开始隆升,与我国华北、河北等地相近,海拔约为1000m,从第三纪末到第四纪初,我国大陆东西高程相差不大。

此时全球开始变冷,气候带增多,温差变大,形成了原始的季风环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