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总结及体会

庐山实习报告总结及体会实习时间:2023年7月1日—2023年7月10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目的与要求: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认识庐山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剖面特征及其成因,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认识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掌握地质地貌、土壤及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习工具:罗盘、地质锤、铁锹、测绳、样品采集袋、野外记录本、铅笔指导老师:XX教授一、实习总结在这次庐山实习中,我们通过对庐山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
实习期间,我们遵循指导老师的安排,沿着预设的实习路线,认真观察、记录,积极探讨,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1. 地质概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观察了褶皱及断层构造地貌,如向斜谷、背斜山、次成谷、次成山、断层崖、垭口、单面山等。
这些地质现象使我们对庐山的地质演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2. 土壤类型与分布:我们观察了庐山地区的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及山地沼泽土等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并了解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3. 植被类型与分布: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识别了庐山山地主要植被类型,了解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方法,并探讨了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
这些知识将对我们今后从事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实践技能与团队协作: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罗盘、地质锤、铁锹等工具,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同时,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学会了互帮互助、分工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习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我们将课堂所学的地质、土壤、植被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培养实践能力:实地实习使我们亲身体验了野外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范文2篇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范文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范文精选2篇(一)【摘要】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是对庐山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的实习报告。
本文结合实际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对庐山的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以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引言】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庐山拥有丰富的地理特征和生态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科研和旅游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庐山的地理特征和自然环境,我们对庐山进行了一次综合的地理调查实习。
【调查目的】通过对庐山地理特征、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庐山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基本情况,为保护庐山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调查内容】我们的地理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和地貌特征:庐山位于庐山山脉的中部,地势较为陡峭,主峰海拔度为1474米,山峰众多,形态各异,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火山地貌。
2.气候和水文:庐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庐山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有众多的江河湖泊和大小山泉。
3.植被和动物资源:庐山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森林、草甸、湿地等。
庐山的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有多种珍稀濒危动物栖息于此,如金丝猴、北美黑熊等。
4.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庐山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名山,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庐山旅游业发达,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调查结果】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庐山的地形和地貌特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科考研究和旅游价值。
2.庐山的气候和水文条件良好,为庐山的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3.庐山的植被类型丰富,但也存在一些植被退化和破坏的问题,需要加强保护和恢复。
4.庐山的动物资源丰富,但也有部分物种濒临灭绝,需要加强保护工作。
5.庐山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对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规划。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8月1日至2023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人员: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学生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特征、植被分布等,以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野外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与地貌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庐山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考察。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侵入等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认识到庐山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如断块山、单面山、峡谷、溶洞等。
2. 土壤特征在土壤考察环节,我们重点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包括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及山地沼泽土等类型。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有机质、pH值、含水量等。
3. 植被分布植被考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内容。
我们深入庐山各处,观察了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识别了常见的植物种类,并进行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植被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 水文特征水文考察环节,我们学习了庐山地区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发育、流向、水文地质条件等。
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我们掌握了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方法,并分析了庐山的水文特征。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了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特征、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
2. 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如罗盘测量、地质锤采集、土壤剖面观察、植被样方调查等。
3.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巩固和验证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体会1. 庐山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地理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_3

目录一实习目的 (1)二实习时间 (1)三实习区概况 (1)四实习内容 (4)秀峰 (4)海会镇 (5)三叠泉 (6)狮子洞 (6)五实习总结 (7)一实习目的此次地质实习是基于供水水文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进行的, 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老师一路陪同实地讲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所需了解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 教授罗盘仪的使用, 达到具有初步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
三实习时间2015.5.6 下午秀峰2015.5.7 上午海会镇下午三叠泉2015.5.8 上午狮子洞四实习区概况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内, 九江县一东, 星子县以西。
山体呈椭圆形, 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长约25公里, 宽约10公里, 绵延的90余座山峰, 犹如九叠屏风, 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主峰汉阳峰, 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 壑谷20条, 岩洞16个, 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 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 瀑布22处, 溪涧18条, 湖潭14处。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 落差达155米。
是世界级名山, 相对高度1200—1400米。
最高峰为汉阳峰, 海拔1474米, 东偎婺源鄱阳湖, 南靠南昌滕王阁, 西邻京九通脉, 北枕滔滔长江。
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 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 宽约15公里。
东西两侧为大断裂, 山势非常雄伟。
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山, 位于东经115°52′~116°8′, 北纬29°26′~29°41′。
雄踞于江西省北部, 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
地貌特征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 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 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
庐山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独特,植被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9月12日至9月21日赴江西九江庐山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庐山的各个景点,如五老峰、好汉坡、石门涧、三叠泉等,并了解了庐山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分析了庐山的水文特征。
在土壤剖面观察中,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分层结构和性质。
通过样方调查,我们掌握了庐山的植被特征。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加深了对地理科学的理解。
例如,通过观察庐山的褶皱和断层构造地貌,我们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通过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我们掌握了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在土壤剖面观察和植被样方调查中,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加强庐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4. 锻炼身心,增强实践能力为期十天的庐山实习,让我们在艰苦的户外环境中锻炼了身心,提高了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实践,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通过本次庐山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0日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庐山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类型、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
二、庐山地貌类型庐山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构造地貌: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
庐山地区构造地貌以断块山、褶皱山和侵蚀山为主。
(1)断块山:庐山北部为断块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山势陡峭,坡度较大。
(2)褶皱山:庐山南部为褶皱山,山体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山势起伏较大,地貌形态多样。
(3)侵蚀山:庐山中部为侵蚀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山势较为平缓,峰林、峡谷等地貌形态明显。
2. 流水地貌:庐山地区河流众多,流水地貌类型丰富。
(1)峡谷:庐山地区峡谷地貌以石门涧、三叠泉为代表,峡谷两岸山势险峻,河流深切。
(2)瀑布:庐山地区瀑布地貌以庐山瀑布群为代表,瀑布数量众多,形态各异。
(3)河漫滩:庐山地区河流在山前地带形成河漫滩,河漫滩上植被茂盛。
3. 土壤类型:庐山地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棕壤等。
(1)红壤:分布在庐山北部和东部,土壤质地黏重,肥力较低。
(2)黄壤:分布在庐山南部和西部,土壤质地较红壤松散,肥力较高。
(3)棕壤:分布在庐山中部和东部,土壤质地黏重,肥力中等。
4. 植被分布:庐山地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甸等。
(1)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庐山低海拔地区,树种以樟、楠、栲为主。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庐山中海拔地区,树种以栎、槭、桦为主。
(3)针叶林:分布在庐山高海拔地区,树种以松、杉、柏为主。
(4)草甸:分布在庐山山顶和山谷地带,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庐山地貌实习,我们对庐山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主要收获如下:1. 了解了庐山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庐山地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理学科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加强地理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于XX年8月1日至8月8日,在江西省庐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地理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貌、土壤、植被等方面。
2. 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学科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习内容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庐山自然地理概况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
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温度32摄氏度。
2. 庐山地貌考察庐山主要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
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
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3. 庐山植被考察庐山植被丰富,主要分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其中,针叶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主;阔叶林以毛竹、马尾松、杉木、香樟等为主;针阔混交林以马尾松、杉木、香樟、柳杉等为主。
庐山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800米以下为针叶林,800-1800米为针阔混交林,1800米以上为阔叶林。
4. 庐山土壤考察庐山土壤主要为黄壤和红壤,其中黄壤分布最广。
黄壤具有深厚、肥沃、酸碱适中、保水保肥性能好等特点。
四、实习过程1. 前期准备在实习前,我们查阅了大量有关庐山的资料,了解了庐山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土壤类型等基本情况。
庐山每日实习报告

实习日期:20xx年x月x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对庐山自然地理环境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土壤类型、植被分布以及地貌特征,提高地理学科实践能力,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考察上午,我们首先对庐山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考察。
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庐山牯岭街附近的地质公园,观察了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到庐山地区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组成,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现象明显。
2. 土壤类型调查下午,我们进行了土壤类型调查。
在植物园附近,我们观察了庐山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如红壤、黄壤、山地黄壤等。
通过对土壤剖面特征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形成与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3. 植被分布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对庐山地区的植被分布进行了观察。
沿途,我们认识了许多庐山特有的植物种类,如马尾松、常绿阔叶林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了解了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三、实习心得1. 地质构造的复杂多样性让我对庐山的地质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释和理解地理现象。
2. 土壤类型调查让我认识到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土壤剖面特征的观察,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土壤形成与地貌、气候等因素的关系。
3. 植被分布观察让我对庐山地区的植被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通过实地观察,我了解到植被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四、明日实习计划1. 继续对庐山的地质构造进行考察,了解更多地质现象。
2. 对庐山地区的土壤类型进行更详细的调查,掌握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3. 对庐山地区的植被进行深入观察,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实习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矿业大学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自然地理与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5 年8月一 . 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及形成原因: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
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
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
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
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
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
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8.22——2015.08.29实习路线:2015.08.22 庐山博物馆->芦林湖2015.08.23 宾馆->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石门涧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2015.08.25 宾馆->大教堂2015.08.26 宾馆->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2015.08.27 宾馆->植物园->五老峰2015.08.28 宾馆->黄龙寺旁2015.08.28 宾馆->三叠泉实习目的: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地质地貌学》、《地理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
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
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
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5 、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三、实习记录及内容:时间:2015.08.22 星期六晴路线:庐山博物馆->芦林湖芦林湖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屯积冰雪的谷地。
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
为庐山添一胜景。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
芦林湖是1955年建成的人工湖。
水库堤上建有芦林桥,长120米,高32米,湖水面积200亩,两座彩色的湖心亭倒映湖中,湖上碧波映群峰,青山绿水,为庐山胜景添色不少。
庐山博物馆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
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
别墅1961年兴建,单层平顶,中有内院,总面积2700平方米。
1984年改成博物馆馆址。
院内松柏交翠,花草争芳,环境幽静秀丽。
2015.08.23 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石门涧黄龙潭河谷断裂作用,水流自裂隙流下,是断层发育而成石门涧产状:倾向265°倾角60°描述:石门涧箱状峡谷,是指谷坡直立,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
多形成于岩石坚硬且垂直剪切节理发育,河流快速下切的地段。
石门涧本是一条冰川U型谷,冰后期由于冰川消融侵蚀基底岩石,加之砂岩中垂直剪切节理发育,被流水改造成了箱状峡岩。
对面山为一背斜,枢纽处有一大断裂,近南北走向,河流直角拐弯;山体上有三条沟谷,其中相邻两条走向基本一致,而最深、流水最多的沟谷是大断裂所在。
鹰嘴石:鹰嘴石是由于此处岩石非常坚硬,而周围岩石相对又比较软弱,岩石在断层,节理裂隙等共同作用下变得破碎,后期渐渐掉落,最后就剩下了那块坚硬的岩石飞突于空中,形似鹰嘴,故叫鹰嘴石.鹰嘴石在作为景区一大亮点的同时,也可能是危险所在,因为鹰嘴石的临空面非常大,一旦内部被压住的岩块被切断,比如受断层影响,或竖直节理裂隙的切割,就极易掉落,后果不堪设想.滑脱褶皱:千佛峰滑脱褶皱较为典型,岩层在滑动中强烈变形,似乎杂乱无章,形态万千,好象有众多佛像坐在一座山峰上。
一般滑脱褶皱越向上部的白由空间,褶皱变形越强烈。
滑脱褶皱是在伸展应力条件下,岩层间沿润滑层产生浅层次拆离形成拆离滑脱正断层,断层上盘的岩层向下远距离滑脱并形成分布极不均匀的滑脱褶皱。
2015.08.24 宾馆->庐山会议博物馆->别墅群->王家坡->诺娜塔寺->望江亭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
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
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
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
剪刀峡描述:剪刀峡为一大断裂,走向为320°,周围有4条次生断裂,酷似剪刀状,故称为剪刀峡;主断层延伸很远,穿越公路一直向上。
谷地由石英砂岩等构成,是罕见的第四纪冰川U 形套谷。
据李四光学说解释,这是由于冰川时期形成最初的U形谷,经流水冲刷、侵蚀,将两边河床上的岩石打磨、搬运后而形成的。
小天池描述:小天池谷地属于宽谷之一,向东北方向倾斜,由大校场层长石石英岩组成,偶夹薄层石英砂岩,岩性软弱,容易侵蚀破坏。
小天池为外动力作用沿纵向断裂和软弱岩性为基础的单斜构造谷地,为次生谷。
成因:褶皱隆起过程中,处于背斜构造轴部的天池地区,其走向与背斜构造轴向相垂直,周围西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上的断裂比较发育,分别形成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的具有反时针方向扭动的压扭性断裂和与地质构造方向垂直的张扭性断裂,构成一种网格状构造。
这“一扭一张”,控制了天池及东、西小天池的外貌和走向,这种来自地壳内部的力量成为天池形成的内营力。
而天池的真正形成,还得益于冰川作用的外营力。
否则,这里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谷或洼地而已。
曾有两个说法:一是冰川成因说,是第四纪冰川刨蚀的冰斗演化形成的湖盆,因积水而成;二是寄生火山口成因说,说小天池是与天池主火山口同时喷发的小火山口,后来,积水演化而成了这宁静秀美的小天池。
2015.08.25 宾馆->大教堂大月山水库位于庐山大月山北部,高程1240m,一面环山,三面为坝体,所倚山体是其水源补给源,共发现三股表面水流,山体植被茂盛名为防止土体流失奠定了一定基础。
该坝体为均质土坝,内坡面干砌石护坡,但其砌筑质量较差,护坡石经微风化,破碎程度较轻,但坡面却不均匀,有局部沉陷。
外坡采用草坪固坡,为新植草坪,坝上路面为沙土路,存在大暴雨条件下坝体土体流失的隐患。
描述:芦林湖东侧冰碛泥砾剖面:该剖面是40——20万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积物,由黄棕色泥砾组成,冰川漂砾与碎石混杂在一起,其中埋藏着冰川条痕石,熨斗石。
同时,该剖面也是庐山第四季冰川遗迹的有力证据,剖面由两条冲沟汇聚成一沟谷。
冲沟的成因:1)冰川的冰劈作用使地表岩石发生破碎,再由冰川的搬运作用将破碎的岩石搬运走,从而形成小沟。
2)冰期结束后,水流的冲刷作用和下蚀作用不断磨损沟壁和沟底使得小沟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2015.08.26 宾馆->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天桥->仙人洞月照松林在牯牛岭脊背间,倚靠东西两谷高处,由街心公园延绵到林间小道,便达此处。
这里盘岩悬露,纵横叠置,嶙峋怪特,上下左右全是松树,夺空拔起,宛如一支浩瀚天兵集结,翠影婆娑,石壁上有陈三立题的“虎守松门”和“松涛虎啸”等石刻,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这里是观赏皓月的胜地。
每当月中十五左右,晴空夜晚循松林路至此,望着那空玉轮般的月亮,就象一盏天灯,悬挂在银灰的松林间,显得分外优美宁静。
飞来石成因:1.泥石流2.冰川如琴湖天桥描述:天桥上为一小型滑坡体,到顶部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滑坡舌、滑坡鼓丘,滑坡裂隙等显著特征。
天桥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岩石内部充填了许多豆荚状石英脉(成因:正断层张裂形成),天桥临空面很大,所以为一特色景点。
天桥下为锦锈谷,两者间有一走向为南北朝向的沟谷,流到锦锈谷时河流直角拐弯,沟谷两侧还有断层崖,在同一高层上经测得两翼岩性不同,一翼为石英砾岩,一翼为长石石英砂岩,并且测得产状倾角74°和75°,所以足以证明天桥处为一断层!锦绣谷是冰川U形谷,谷长约1600米,是110~90万年前冰川刨蚀作用的结果,后经流水侵蚀和崩塌作用,谷被改造成两壁呈悬崖状的嶂谷。
天桥成因:经正断层切割作用后,山体下部份岩石变得很是破碎,又后期的长时间流水作用的冲刷,把底部掏空,形成极大的临空面,造就天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