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_3

目录一实习目的 (1)二实习时间 (1)三实习区概况 (1)四实习内容 (4)秀峰 (4)海会镇 (5)三叠泉 (6)狮子洞 (6)五实习总结 (7)一实习目的此次地质实习是基于供水水文地质学这门课程的课堂学习进行的, 目的在于巩固和加深理解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使实践和理论相结合。
老师一路陪同实地讲述该地区的地貌特征及所需了解的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 教授罗盘仪的使用, 达到具有初步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
三实习时间2015.5.6 下午秀峰2015.5.7 上午海会镇下午三叠泉2015.5.8 上午狮子洞四实习区概况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 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内, 九江县一东, 星子县以西。
山体呈椭圆形, 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长约25公里, 宽约10公里, 绵延的90余座山峰, 犹如九叠屏风, 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 主峰汉阳峰, 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 壑谷20条, 岩洞16个, 怪石22处。
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 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 瀑布22处, 溪涧18条, 湖潭14处。
著名的三叠泉瀑布, 落差达155米。
是世界级名山, 相对高度1200—1400米。
最高峰为汉阳峰, 海拔1474米, 东偎婺源鄱阳湖, 南靠南昌滕王阁, 西邻京九通脉, 北枕滔滔长江。
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 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 宽约15公里。
东西两侧为大断裂, 山势非常雄伟。
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名山, 位于东经115°52′~116°8′, 北纬29°26′~29°41′。
雄踞于江西省北部, 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
地貌特征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 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 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和地质地貌资源。
为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于2023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庐山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庐山的地质概况、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其成因,从而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的认识和应用。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地质概况及构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在导师的引导下,对庐山的地质概况和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
庐山地区地层复杂,包括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第四纪冰川地层等。
庐山地质构造以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为主,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和褶皱断层等。
2. 地貌类型及成因庐山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我们在实习中重点观察了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和河流地貌等。
庐山构造地貌主要表现为断层崖、向斜谷、背斜山等,这些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
冰川地貌包括冰斗、冰川谷、冰川阶地等,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产物。
河流地貌则主要体现在庐山的河谷和瀑布等景观上,如剪刀峡、好汉坡等。
3. 实习路线为确保实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们制定了以下实习路线:(1)牯岭—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龙首崖(2)牯岭—女儿城—含鄱口—三逸乡冰窖—五老峰—庐山植物园(3)牯岭—大月山水库—剪刀峡—好汉坡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庐山地质实习,我们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其成因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实践,使我们的地质勘查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
此外,实习还让我们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至关重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丰富自己的地质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总之,本次庐山地质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地质专业素养,也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而努力。
庐山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习背景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也是地质科学研究和实习的重要基地。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于2023年在庐山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 提高野外地质调查和观察的技能。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了解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矿物资源等。
三、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观测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观测。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并实地考察了庐山地区的断层、褶皱等构造特征。
2. 地层分布研究我们重点研究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分布情况。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序列,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地层特征进行地层对比和划分。
3. 矿物资源调查庐山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实习期间,我们对庐山地区的矿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常见的矿物,并实地考察了庐山地区的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的分布情况。
4. 地质灾害防治庐山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
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措施。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庐山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四、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野外地质调查和观察的技能。
2. 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 了解庐山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矿物资源等,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五、实习体会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2. 团队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 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
地质专业庐山实习报告2篇

地质专业庐山实习报告 (2)地质专业庐山实习报告 (2)精选2篇(一)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庐山地质研究所实习时间:xxxx年xx月xx日至xxxx年xx月xx日一、实习单位概况庐山地质研究所是一家专业从事地质研究的机构,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
实习期间,我有幸加入该研究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工作。
该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涵盖了广泛的地质领域。
二、实习任务和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庐山地质研究所中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是关于庐山地区的地质勘探和调查。
我的主要任务是一个小组的成员,负责采集地质样品,并利用实验室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体的实习内容包括:1. 地质样品采集:根据项目需要,前往庐山地区进行野外勘探,收集岩石、土壤、矿物等样品,并记录采样地点的坐标和相关信息。
2. 实验室分析:将采集回来的样品进行分析,利用相关仪器和设备进行元素分析、岩石成分测量等,得出相关数据和结果。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利用所学的地质知识和实验室数据,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分析和解释,得出有关地质特征和成因的结论。
4.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综合整理实习期间的工作和研究成果。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质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在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工作中,我学到了很多技巧和方法,例如如何准确采样、如何操作实验室设备等。
同时,在小组合作中,我也学会了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此外,我还深刻体会到了地质工作的重要性。
地质调查和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推断地质历史以及找寻矿产资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这次庐山实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地质领域进一步深造和研究的决心。
四、总结庐山地质研究所的实习给予了我很好的实践机会,提高了我在地质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目标。
南昌大学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滑坡点这里主要了解到岩浆岩的形成与其接触关系。这个滑坡点的这块大岩石是一部分岩脉,从图片中我门可以看出有一条大的侵入岩,在这调大的侵入岩上还有一条窄小的侵入岩。
第一天:秀峰
观测点一、秀峰大门门口河床
在这里我们主要的观看对象为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下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的概念,还讲了地下水的分类与寻找。残积物即经过淋浴作用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较高的含水量,破碎性强,易压缩,若要在其上建建筑物可采取压实、灌浆的办法。坡积物是指经过冲刷作用在坡脚形成的新的沉积物。其颗粒细小,级配良好,压缩性好,相对于残积物更适合作为建筑物地基。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洪积物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观测点四、漱玉洞
漱玉洞这里的岩石属于变质岩,洞顶上的岩石是片岩。其节理是剪节理,裂隙非常小但密、多。断口比较光滑,层层之间辨别比较明显。它与花岗岩形成于同一时代。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剪节理 又名扭节理。是岩石受切应力产生的裂隙。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a)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剪节理未被矿物填充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填充,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由于构造变形作用的递进发展和相应的转化,会发生应力的转向或变化,以致常出现一条节理兼具两类节理的特征或过渡特征,表现为张剪性。
庐山实习报告(地质地貌)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2010年4月28日—2010年7月10日二、实习地点:江西庐山三、实习目的与要求:为了切实加强我院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特安排我院08(1)(2)班进行两周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
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其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实习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其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四、实习用具:1:个人装备:背包、野外记录本、铅笔2:实习队:扩音器、高度表、罗盘、地质锤、军用铁铲、样方绳、卷尺、医药箱五、实习人员指导老师:组长:*****、***、****带队老师:***、***、***、****六、实习内容: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3、掌握地质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如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4、庐山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调查5、庐山主要土壤类型的调查6、研究调查区各种土壤饿形态特征及各土壤类型的关系和反应出的系列性规律七、实习路线:7月5日:牯岭镇匡夏宾馆7月6日:匡夏宾馆---日照松林---庐林1号—芦林湖—庐山博物馆—含鄱口—植物园7月7日:匡夏宾馆—三宝树—黄龙潭、乌龙潭—电站大坝—锦绣谷(龙首崖、仙人洞、天桥)花径公园(如琴湖)7月8日:匡夏宾馆—大月山水库----五老峰7月9号:匡夏宾馆---庐山火车站---嘉应学院实习人员:地科院081班全体同学实习内容及过程:7月6日我们来到我们地质地貌实习的第一站日照松林,我们冒着小雨的天气和带着满腹的疑问来到了断开山分析研究。
这里我们知道了形成断开山是由地质的抬升以及断层等原因共同影响形成的。
接着我们来到第二站庐林1号,这里是关于庐山的形成有着很多的争论,其中最被人认同和支持的就主要有以李四光为主提出的冰川形成学说和泥石流形成学说,但以冰川学说为主体。
李四光先生在1931年首次带领北京大学地质队到庐山考察,随后先后几次进行更为详尽的考察,并认为庐山先后经历了鄱阳湖冰期---大姑冰期----庐山冰期-----大理冰期最终造就了庐山一绝。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四篇)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四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庐山实习报告(范文四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庐山实习报告(范文四篇)》。
第一篇:庐山实习报告1、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2、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状况;庐山构造地貌类型;庐山谷地地貌类型;庐山河流袭夺情况。
3、实习路线: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
8月5日上午: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实习。
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地貌实习。
8月7日:三叠泉;地貌实习。
一、地貌概况: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
山体内的褶皱。
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
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
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造地貌类型: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
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一)、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1、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进行地貌实习。
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2、青莲寺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4、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进行地貌实习。
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庐山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掌握地貌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认识庐山的地层及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二、实习地点:庐山三、实习时间:8月25日~8月30日四、实习内容(一)地质1、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庐山是由断裂抬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20多公里,长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3.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庐山主要受南北两断层莲山断层和温泉断层影响,东北——西南向岭谷相间分布。
下面是庐山的地质地貌图由图中可以看出大月山是背斜;中谷及七里冲是向斜;西谷、大校场是次成谷,分别发育于虎背岭、大月山北斜的一翼;牯岭、女儿城、蚱蜢岭为次成山,虎背岭和五老峰是单斜山。
大月山、中谷及七里冲是顺地貌,次成谷和次成山为逆地貌。
2、庐山地质发育史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
准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
在前震旦纪(即距今10亿年前)到二叠纪,庐山地层处于沉积阶段,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
侏罗纪(J)1—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株状或岩盆状产出)。
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2)时下降,发生过陆相沉积。
自中更新世(Q2)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
上升证据:⑴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m左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0~1200m,上升幅度为500~900m。
说明高度800m以上的Q2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
⑵分布在1100m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昌大学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作者:————————————————————————————————日期:庐山工程地质实习报告经过六周的《供水水文地质》的理论学习和两次认识、辨别岩石的实验课后,迎来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庐山工程地质实习。
这次实习时间从2012年10月17日到2012年10月19日,共3天时间,两位实习指导老师。
一、实习目的1.1.通过在九江庐山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
1.2.学习使用罗盘仪测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1.3.了解溶洞的形成原因。
1.4.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1.5.学习野外辨别褶皱成因与三大类岩石的能力。
1.6.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过程,辨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产生时代、结构、产状、形成原因及现象等。
1.7.现场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地质现象。
二、实习内容根据实习安排,我们要在庐山进行为期3天的庐山地质实习,这次实习时间为共计3天,第一天上午到达温泉宾馆安排好住宿,当天中午12:50出发前往秀峰观察其地质概况。
第二天上午到海会镇水库观察其地质概况和河床沉积物,学习罗盘仪的使用,下午前往三叠泉观察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以及认识庐山的节理、褶皱和地质界面的认识。
最后一天到隘口采石厂了解沉积岩的特征,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沿路返回时观察狮子洞的溶岩现象。
第一天:秀峰观测点一、秀峰大门门口河床在这里我们主要的观看对象为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
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下残积物、坡积物以及洪积物的概念,还讲了地下水的分类与寻找。
残积物即经过淋浴作用残留在原地的松散破碎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率,较高的含水量,破碎性强,易压缩,若要在其上建建筑物可采取压实、灌浆的办法。
坡积物是指经过冲刷作用在坡脚形成的新的沉积物。
其颗粒细小,级配良好,压缩性好,相对于残积物更适合作为建筑物地基。
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
洪积物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其成份与坡上的残积土基本一致,由于地形的不同,其厚度变化大,新近堆积的坡积土,土质疏松,压缩性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脚下,其上部与残积物相接。
坡积物底部的倾斜度决定于基岩的倾斜程度,而表面倾斜度则与生成的时间有关,时间越长,搬运、沉积在山坡下部的物质就越厚,表面倾斜度就越小。
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水流作用和地壳作用。
水流的侵蚀作用分向下侵蚀和侧向侵蚀。
由于地壳上升,水的势能较大,所以一般在河流上游以下蚀为主,在河流下游以侧蚀为主。
断层的水侧向侵蚀,可看见中游较宽。
水流本身有速度,对河床有冲击作用;水流中有细小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磨损河床;溶解侵蚀等都使沟的形成的重要原因,河流在搬运过程中,随着流速逐渐减小,被携带物质按其大小和质量陆续沉积在河床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上游河床中沉积物较粗大,愈向下游沉积物颗粒愈细小。
可看见节理面为张节理,由张拉应力引起的裂缝,裂缝面宽,延伸不长,不光滑。
它是流水冲刷形成的沉积岩,主要是由于流水的冲刷,搬运和沉积而形成。
在河底,粒径在20—200之间的为卵石,小于20的为漂石,它代表岩石受水流冲刷的程度的大小。
此区河床比较粗大,河幔表面覆有细砂。
其中流水的侵蚀作用最为显著,地面流水对岩层冲刷侵蚀,首先沿垂向张节理发育形成冲沟,流水继续冲刷侵蚀,冲沟加宽加深便形成沟谷。
观测点二、卧龙桥在卧龙桥观测点。
由于有流水的作用冲击,使秀峰的内部岩石地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片状发光的云母,黑色的石英以及灰色的斜长石。
刘老师介绍说,这是伟晶花岗岩,他是由于花岗岩内部产生裂隙,岩浆二次侵入形成的,由于裂隙小,冷却凝固快,所以形成等粒结构、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形成的时间较之前的岩石晚,产状属于岩脉(沿围岩裂隙或断裂带侵入形成的狭长形的岩浆岩体,与围岩的层理和片理斜交。
岩体窄小的称为岩脉,长数厘米到数十米;岩体较宽厚且近于直立的称为岩墙,通常长数米到数千米,宽数米至数十米)。
东西走向长40km。
南北走向宽1km,在三叠纪时代重出海平面,并且伴随有断层的形成.正式形成于第四纪。
伟晶花岗岩:一种颗粒很粗的岩石(与细晶花岗岩相对应)。
其矿物成分主要是石英和正长石、斜长石,以及少量的白云母等。
大多是岩浆中酸性最大的溶液冷却后的产物。
石英成分波动较大,适用于陶瓷工业的伟晶花岗岩中石英含量不能太多,一般石英含量为25%~30%,长石含量为60%~70%,其余杂质较少,具有非常好的工程性质。
观测点三、滑坡点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在滑坡点这里主要了解到岩浆岩的形成与其接触关系。
这个滑坡点的这块大岩石是一部分岩脉,从图片中我门可以看出有一条大的侵入岩,在这调大的侵入岩上还有一条窄小的侵入岩。
观测点四、漱玉洞漱玉洞这里的岩石属于变质岩,洞顶上的岩石是片岩。
其节理是剪节理,裂隙非常小但密、多。
断口比较光滑,层层之间辨别比较明显。
它与花岗岩形成于同一时代。
剪节理是由剪应力产生的破裂面,剪节理又名扭节理。
是岩石受切应力产生的裂隙。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a)产状稳定,沿走向和倾向延伸较远。
(b)剪节理平直光滑,有时具有因剪切滑动而留下的擦痕。
剪节理未被矿物填充时是平直闭合缝,如被填充,脉宽较为均匀,脉壁较为平直。
(c)发育于砾岩和砂岩等岩石中的剪节理,一般穿切砾石和胶结物。
(d)典型的剪节理常发育成共轭“X”型节理系。
(e)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由于构造变形作用的递进发展和相应的转化,会发生应力的转向或变化,以致常出现一条节理兼具两类节理的特征或过渡特征,表现为张剪性。
第二天观测点一、海会镇大坝在河床中沉积有粗大的巨砾,卵石,砾石和粗砂,河流下游则为较细的砾石,沙子。
河床里粗大的冲积物可分为四类:①河床相沉积(经常被流水占据的部位,颗粒较粗);②河漫滩相沉积(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水面的部位,颗粒较细,上部为砂,下部为砂卵石,又称为二元结构);③河口三角洲相沉积;④牛轭湖相沉积。
刘老师还给我们具体的介绍了河床里的沉积物按大小可以分为:漂石(>200mm)、卵石(20——200mm)、砾石(2——20mm)、砂(2——0.05mm)、粉砂(0.05——0.005mm)、粘土(<0.005mm)。
沿河床方向呈条带状分布且洪水淹不到的称为阶地(河谷内河流侵蚀或沉积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也称台地),从河流往上数可分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越往上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阶地又可分为三类:①堆积阶地:也称冲积阶地或沉积阶地,整个阶地在阶地斜坡上出露的部分均由冲击层构成;②侵蚀阶地:也称基岩阶地,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表面只有很少的冲积物,主要由被侵蚀的岩石构成;③基座阶地:阶地表面有较厚的冲积层,但地壳上升河流下切较深,以致切透了冲积层,切入了下部岩石以内一定深度,从阶地斜坡上明显的看出,阶地由上部冲击层和下部基岩两部分构成。
观测点二、石牛山大石石牛山这里是第四世纪冰川遗址,这里的这块大石头是花岗片麻岩。
岩石呈片麻状构造,是由花岗岩在温度或其他因素下变质而形成。
形成时间很早,大约在震旦纪。
经风化形成枕状节理,沿四角风化,象馒头,蘑菇的形状,是全风化的结果。
花岗片麻岩指矿物成分与花岗岩相似(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石英、黑云母,可含少量角闪石),也叫黑云母钾长片麻岩,具有明显的片麻构造的变质岩浆岩。
可包括三种不同类型:①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碱性长石片麻岩;②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质混合片麻岩;③与造山运动同时在强应力作用下,由压力结晶作用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
结构中粒到粗粒,特点是具不连续的明暗交替层,石英和长石形成浅色层,并呈粒状结构,铁镁矿物构成深色层呈片麻状构造风化可分为全风化、强风化、中风化、微风化、未风华,它们都具有各自的表现特征。
在山顶上,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地质罗盘仪的构造并教我们使用,随后在山顶上我们自己用地质罗盘仪测量了一些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地质罗盘仪的测量方法:1、测走向: 走向即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所指的方向,该交线是一条直线,称为走向线,他有两个方向,相差180度。
将仪器上盖打开到极限位置,调好本地区的磁偏角。
将仪器两个长边靠在岩层的特征面(具有代表性的面),保持圆水准气泡居中,则读磁针北极所指示的度数,即为岩层的走向。
2、测倾向: 倾向指岩层面上最大倾斜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方向或岩层面上法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方向。
该投影显示一条射线,称为倾向线,只有一个方向,倾向线与走向线互为垂直关系。
用联接合页下边的底盘的短边或上盖的背面靠稳岩层的特征面,保持圆水准气泡居中,则读磁针北极所指示的度数,即为岩层的倾向。
3、测倾角:倾角指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一般指最大倾斜角与倾向线之间的夹角,又称真倾角。
下午三叠泉风景区三叠泉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著名风景区庐山风景区中,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山峰高峻,峡谷幽深。
在“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由于地壳的多次沉降与抬升,形成了褶皱密布、断层纵横、岭谷相间的山体,又经过第四纪冰川的剧烈摩擦而形成“冰阶”崖面。
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这里我们看到的一层层的无光泽的沉积岩主要为石英砂岩。
砂岩可以分为:①石英砂岩(石英占95%以上);②长石砂岩(长石占25%以上);③杂砂岩(含石英、长石、及多量暗色矿物)。
砂岩为碎屑结构,层理构造(层理是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纹理,每一个单元层理构造代表一个沉积动态的改变。
岩层与岩层之间的分界面称为层面,上下两个层面之间的一个层,是组成地层的基本单元。
)石英砂岩工程性质好,抗压强度高,压缩性低但较脆。
我们看到的中间夹着一层会发光的为变质岩,可能是云母片岩或千枚岩。
变质岩是由于沉积时可能为泥岩或页岩易变质的粘土矿物,在压力作用下变质形成片状矿物。
千枚岩工程性质不好,浸水后易产生滑动。
在此处我们还看到了软弱夹层(两个号的岩层间夹着一个不好得岩层),软弱夹层有两种:①尖灭层:尖灭是指岩层厚度逐渐变薄,以至消失。
尖灭的形成是由于尖灭层上覆岩层或下覆岩层产生了一系列构造变化,如褶皱、段层等,使两岩层中间的那个层未完全剥蚀掉,因此,形成了尖灭。
②透镜体:一种砂岩结构,有透镜的曲率结构,故名透镜体。
透镜体一般是变质作用形成的,也有的是固结成盐的。
一般是矿物、石油的勘探好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