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质实习报告讲解

合集下载

庐山实习报告总结及体会

庐山实习报告总结及体会

庐山实习报告总结及体会实习时间:2023年7月1日—2023年7月10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目的与要求:通过野外的实地实习,认识庐山的地质概况和庐山地区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认识庐山山地土壤的主要类型、剖面特征及其成因,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认识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组成、结构、分布规律;掌握地质地貌、土壤及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技能,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习工具:罗盘、地质锤、铁锹、测绳、样品采集袋、野外记录本、铅笔指导老师:XX教授一、实习总结在这次庐山实习中,我们通过对庐山的地质、地貌、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

实习期间,我们遵循指导老师的安排,沿着预设的实习路线,认真观察、记录,积极探讨,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1. 地质概况: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观察了褶皱及断层构造地貌,如向斜谷、背斜山、次成谷、次成山、断层崖、垭口、单面山等。

这些地质现象使我们对庐山的地质演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2. 土壤类型与分布:我们观察了庐山地区的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及山地沼泽土等主要土壤类型剖面,并了解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土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今后的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实践经验。

3. 植被类型与分布: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识别了庐山山地主要植被类型,了解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方法,并探讨了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

这些知识将对我们今后从事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实践技能与团队协作: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使用罗盘、地质锤、铁锹等工具,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

同时,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学会了互帮互助、分工协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习体会1. 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我们将课堂所学的地质、土壤、植被等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培养实践能力:实地实习使我们亲身体验了野外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8月1日至2023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人员:地理科学专业全体学生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特征、植被分布等,以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野外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地质构造与地貌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对庐山的地质构造进行了详细考察。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地层、岩石及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侵入等现象。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认识到庐山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如断块山、单面山、峡谷、溶洞等。

2. 土壤特征在土壤考察环节,我们重点学习了庐山地区的土壤类型及其特征。

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包括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及山地沼泽土等类型。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如土壤有机质、pH值、含水量等。

3. 植被分布植被考察是本次实习的重要内容。

我们深入庐山各处,观察了庐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识别了常见的植物种类,并进行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植被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4. 水文特征水文考察环节,我们学习了庐山地区的水文特征,包括河流发育、流向、水文地质条件等。

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我们掌握了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方法,并分析了庐山的水文特征。

三、实习成果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深入了解了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包括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土壤特征、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

2. 掌握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如罗盘测量、地质锤采集、土壤剖面观察、植被样方调查等。

3. 提高了野外实践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4. 巩固和验证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实习体会1. 庐山实习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地理科学知识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地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以雄、奇、险、秀著称的著名山岳景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地理学科实践能力,我们于2023年8月1日至8月8日,在地理系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庐山综合地理实习。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观察和学习,深入了解庐山的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庐山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变,提高我们的地理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一)实习内容1. 地质地貌考察: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地貌类型及成因。

2. 土壤植被考察:调查庐山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植被结构及分布规律。

3. 气候水文考察:观察庐山的气候特征、水文现象及水资源状况。

4. 生态环境考察:分析庐山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保护措施。

(二)实习过程1. 前期准备:在实习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知识,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有了初步了解。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实习计划,包括实习路线、考察内容、记录方法等。

2. 实习实施:实习期间,我们按照既定的计划,分批次进行考察。

具体过程如下:(1)地质地貌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庐山的庐山地质公园,参观了地质博物馆,了解了庐山的地质构造、岩性特征和地貌类型。

随后,我们沿着庐山登山步道,观察了不同海拔的地质地貌特征,如花岗岩峰丛、喀斯特地貌等。

(2)土壤植被考察:在庐山植物园,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分布规律及生态环境。

我们还对庐山的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了土壤类型、养分状况等。

(3)气候水文考察:在庐山气象站,我们了解了庐山的气候特征、气象观测方法等。

同时,我们还观察了庐山的水文现象,如瀑布、河流等。

(4)生态环境考察:我们参观了庐山自然保护区,了解了庐山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保护措施。

此外,我们还对庐山周边的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进行了调研。

3. 实习总结:实习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分享了实习心得,并对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野外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3)1.2 实习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3)1.3 实习的组织与管理 (5)2.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6)2.1 庐山的区位与范围 (7)2.2 庐山的自然环境特征 (8)2.3 庐山的自然资源与生态 (9)3. 野外实习的主要内容 (11)3.1 地形地貌考察 (12)3.1.1 地质年代的划分 (14)3.1.2 地层岩石的识别 (15)3.1.3 地貌景观的观察与记录 (17)3.2 气候观察与分析 (18)3.2.1 庐山的气候特征 (19)3.2.2 气象要素的观测 (20)3.3 水文调查 (21)3.3.1 河流与湖泊的调查 (23)3.3.2 地下水文情况的了解 (24)3.4 土壤与植被考察 (25)3.4.1 土壤调查与分析 (26)3.4.2 植被类型与分布 (27)3.5 生物多样性观察 (29)3.5.1 动植物资源的调查 (31)3.5.2 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 (32)4. 实习过程与收获 (33)4.1 实习过程的记录 (34)4.2 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6)4.3 实习成果与心得体会 (37)5. 实习总结与建议 (38)5.1 实习的成就与不足 (39)5.2 对未来实习的建议 (41)5.3 对庐山自然地理研究的展望 (42)1. 内容概要阐述庐山野外实习的目的,即通过实地观察和研究,加深对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地质、水文、土壤、生物群落等)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地分析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庐山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海拔、气候、主要植被类型、典型地貌等地理特征。

庐山作为徒步旅游、登山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同时也是一个自然保护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实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描述了实习的方法,包括徒步调研、野外采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以及实习的具体步骤和日程安排。

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景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提高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庐山综合自然地理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考察,掌握庐山的地质构造、地貌类型、植被分布、土壤特征等自然地理概况,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地质构造与地貌观察我们首先参观了庐山地质博物馆,了解了庐山的地质演变历史。

随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沿着实习路线,观察了断层、褶皱、节理等地质构造,了解了矿物岩石、地层,以及冰窖、刃脊、角峰、U形谷、悬谷、冰斗、冰渍物等各种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

2. 植被分布与结构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沿着不同的海拔高度,观察了庐山的植被分布特征。

从山脚的常绿阔叶林,到山腰的针叶林,再到山顶的高山草甸,我们详细记录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生长状况。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植物群落样方调查方法,了解了植物生长与环境关系。

3. 土壤特征与分布规律实习中,我们采集了不同地点的土壤样本,观察了红壤、黄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及山地沼泽土等主要土壤类型的剖面,分析了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通过对比不同土壤类型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了解了土壤形成与气候、母质、地形等因素的关系。

4. 气候与水文调查我们了解了庐山的气候特点,包括年平均降水、年平均雾日、年平均相对湿度等。

同时,观察了庐山地区的河流发育、流向及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了解了河流袭夺等水文现象。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全面了解了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掌握了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描述、测量各种地理对象,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地理实习的重要性,明白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实习报告地理科学

庐山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

庐山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气候独特,植被丰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为了更好地学习地理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于2023年9月12日至9月21日赴江西九江庐山开展了为期十天的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参观了庐山的各个景点,如五老峰、好汉坡、石门涧、三叠泉等,并了解了庐山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分析了庐山的水文特征。

在土壤剖面观察中,我们了解了土壤的分层结构和性质。

通过样方调查,我们掌握了庐山的植被特征。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1. 地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将在课堂上学习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等知识与实际观察相结合,加深了对地理科学的理解。

例如,通过观察庐山的褶皱和断层构造地貌,我们了解了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通过水质仪和流速仪的使用,我们掌握了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提升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与团队成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例如,在土壤剖面观察和植被样方调查中,我们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加强庐山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4. 锻炼身心,增强实践能力为期十天的庐山实习,让我们在艰苦的户外环境中锻炼了身心,提高了实践能力。

通过实地观察和动手实践,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通过本次庐山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理科学知识,还锻炼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及目的庐山,位于我国江西省北部,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和地质地貌资源。

为了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提高地质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于2023年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庐山地质实习。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庐山的地质概况、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其成因,从而加深对地质学理论的认识和应用。

二、实习内容及过程1. 地质概况及构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在导师的引导下,对庐山的地质概况和构造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

庐山地区地层复杂,包括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第四纪冰川地层等。

庐山地质构造以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为主,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和褶皱断层等。

2. 地貌类型及成因庐山的地貌类型丰富多样,我们在实习中重点观察了构造地貌、冰川地貌和河流地貌等。

庐山构造地貌主要表现为断层崖、向斜谷、背斜山等,这些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活动密切相关。

冰川地貌包括冰斗、冰川谷、冰川阶地等,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产物。

河流地貌则主要体现在庐山的河谷和瀑布等景观上,如剪刀峡、好汉坡等。

3. 实习路线为确保实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们制定了以下实习路线:(1)牯岭—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天桥—仙人洞—龙首崖(2)牯岭—女儿城—含鄱口—三逸乡冰窖—五老峰—庐山植物园(3)牯岭—大月山水库—剪刀峡—好汉坡三、实习收获及体会通过本次庐山地质实习,我们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及其成因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实践,使我们的地质勘查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

此外,实习还让我们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至关重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丰富自己的地质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总之,本次庐山地质实习使我们受益匪浅,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地质专业素养,也增强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而努力。

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实习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0日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实习目的: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庐山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实习内容:庐山地貌类型、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

二、庐山地貌类型庐山地貌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构造地貌:庐山地处长江中下游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

庐山地区构造地貌以断块山、褶皱山和侵蚀山为主。

(1)断块山:庐山北部为断块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山势陡峭,坡度较大。

(2)褶皱山:庐山南部为褶皱山,山体主要由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山势起伏较大,地貌形态多样。

(3)侵蚀山:庐山中部为侵蚀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山势较为平缓,峰林、峡谷等地貌形态明显。

2. 流水地貌:庐山地区河流众多,流水地貌类型丰富。

(1)峡谷:庐山地区峡谷地貌以石门涧、三叠泉为代表,峡谷两岸山势险峻,河流深切。

(2)瀑布:庐山地区瀑布地貌以庐山瀑布群为代表,瀑布数量众多,形态各异。

(3)河漫滩:庐山地区河流在山前地带形成河漫滩,河漫滩上植被茂盛。

3. 土壤类型:庐山地区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棕壤等。

(1)红壤:分布在庐山北部和东部,土壤质地黏重,肥力较低。

(2)黄壤:分布在庐山南部和西部,土壤质地较红壤松散,肥力较高。

(3)棕壤:分布在庐山中部和东部,土壤质地黏重,肥力中等。

4. 植被分布:庐山地区植被类型丰富,主要包括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甸等。

(1)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庐山低海拔地区,树种以樟、楠、栲为主。

(2)落叶阔叶林:分布在庐山中海拔地区,树种以栎、槭、桦为主。

(3)针叶林:分布在庐山高海拔地区,树种以松、杉、柏为主。

(4)草甸:分布在庐山山顶和山谷地带,植被以草本植物为主。

三、实习总结通过本次庐山地貌实习,我们对庐山地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主要收获如下:1. 了解了庐山地貌的形成过程、类型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姓名:何例春学号:2014100572班级:14地质工程学院: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一、庐山地质地貌概况:庐山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座落于江西省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北接鄱阳湖,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公里,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宋代诗人苏轼曾发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

庐山总占地面积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

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

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

庐山具有独特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诞生地、山麓郡阳湖滨.遗留着末次冰期时由古季风环流产生的独特的风沙丘群。

与欧洲阿尔卑斯地区及北美地区第四纪冰川活动特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对研究全球古气候变化和地质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

受新构造运动作用,庐山孤山屹立,大构造巍峨壮观,小构造千姿百态。

庐山变质核杂岩构造十分出众,与世界标型变质核杂岩具有对比性,庐山南麓出露有25—18亿年前的早元古代“星子群”变质杂岩地层,载入了《中国地层典》。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

2.庐山形成原因: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

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

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砂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

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降—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

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

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为最高。

二、实习时间:2015.06.06——2015.06.09实习目的:普通地质学野外教学实习是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等多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

是一次综合性教学活动。

首先,它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实习,是在学习了地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贯彻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实际问题,增强感性知识。

其次,是学生实际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理论来源于实践,对野外获取的第一手地质调查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综合、深化地理理论水平。

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实习了解了关于地质现象及其解决问题;学会实测地层剖面、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

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放大镜、地质锤、海拔仪、GPS的运用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此外在野外进行地质实习还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和增强集体观念,也有利于学生增强体魄和磨练意志,并接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实习具体步骤及要求:第一步:练习罗盘及地质图的使用方法;利用罗盘及地形、地物确定方向;第二步:观察、描述各种矿物;第三步:观察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第四步:观察地层及之间的接触关系;观察寒武系地层;第五步:观察、描述构造现象;第六步:探索地质构造的成因。

具体要求:1.学会观察实习区内的外动力地质作用现象;2.认识实习区内出现的所有矿物及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了解实习区内的地层层序、地质时代及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4.认识实习区内的褶皱、断层及节理等常见的构造现象;5.掌握罗盘的使用方法;6.学习地质观察点的描述格式及描述方法;三、实习记录及内容时间:6月2日星期二小雨路线:基地——庐山博物馆——庐山冰川遗址NO.1庐山博物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牯岭东谷,芦林湖畔,九奇峰下。

毛泽东在庐山期间曾住过的地方,人称芦林一号别墅。

内有庐山变质合杂岩及断块山形成陈列室、庐山复合地貌陈列室陈列室、庐山地质演化室、庐山第四纪冰川陈列室四个地质展馆。

1、庐山地质公园主要地质特征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庐山地区曾经历过三大不同的地质历史发展阶段(1)大陆地壳形成的海洋发展阶段(2500—800百万年),庐山原是一个海槽,后受到挤压封闭,使其中的沉积岩、火山岩产生强烈变形变质,构成了陆壳结晶基底。

后演化成“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

庐山地区位于边缘海中。

在850-800百万年,火山岛弧与大陆产生板块碰撞造山,使海水中的沉积岩及火山岩产生强烈的变形变质,构成大陆褶皱基地。

在板块碰撞造山过程中,伴有大规模花岗岩浆侵入及火山喷发。

(2)地台陆表海发展阶段(800—200百万年)800-200百万年,庐山地壳活动明显减弱,山脉被风蚀,变成了广阔的表陆浅海。

200百万年前,地壳受到挤压上升成陆地。

(3)盆岭构造发展结构(200百万年至今)200百万年以来,地壳活动性又再次明显增强,以断裂、岩浆活动强烈、盆地山岭相间为特征。

96-65百万年,庐山地壳处于强烈伸展拉张状态,产生了一条巨大的低角度主拆离断层,将古鄱阳湖底下15-21千米处的深变质岩撕拉到地表,形成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古鄱阳湖盆地。

后产生了庐山断块山的雏形,四周下陷成湖。

23.3-3百万年,庐山断块山快速上升,当3百万年第四纪大冰期到来之时,庐山已是一座断块山。

以伸展构造为主体,伴随庐山出现的断块山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组成了庐山地学景观的又一特征,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层剖面,第四纪冰川是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

冰川是冰受自身重力作用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的天然冰体。

而冰川期是指地球气候酷寒,高纬度地方的广阔区域为大陆冰川所覆盖的时期。

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纪。

而在第四纪经历了早期猿人阶段,晚期猿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

所以第四纪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

西方国家的地质学家曾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

对于此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却加以否定,他在庐山发现了众多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并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雕琢"杰作"。

他的《冰期之庐山》,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论争,庐山从而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

迄今为止,在庐山共发现一百余处重要冰川地质遗迹,完整地记录了冰雪堆积、冰川形成、冰川运动、侵蚀岩体、搬运岩石、沉积泥砾的全过程,是中国东部古气候变化和地质特征的历史记录。

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具有全球对比意义。

构造运动、冰川侵蚀、流水三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复合地貌景观,是庐山地学上的另一大特征,它与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一起构成了庐山一幅雄、奇、险、秀的绚丽画卷,体现了庐山地学景观极高的美学价值2、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

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

其中,砾岩最为常见。

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碛泥剖面中,砾岩居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

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

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NO.2时间:6月3日星期三阵雨路线:基地——猴子洞——大月山冰川遗址——植物园冰川遗址——含鄱口NO.1点位:N28°49´E118°56´点性:岩性观察点描述:岩石主要呈现泥状结构,大多呈现交错层理,少数呈现非纹状层理,砂状相当明显,粒径较为均一,偶尔会有含砾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

岩石呈现深浅不一的浅灰白色、绿色、褐色、黑色等,应是长时间裸露被氧化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