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配方详解:桂附地黄丸

合集下载

桂附地黄丸四大功效(鲍世平)

桂附地黄丸四大功效(鲍世平)

桂附地黄丸:主要功效温补肾阳!适应病症: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是属于非常经典的中成药,作用非常多,适用人群是非常广泛的,桂附地黄丸主要用于补肾养肾,科学合理服用桂附地黄丸,可以较好的改善肾阳不足、四肢浮肿、小便不利、咳嗽痰多、口干口苦、腰腿酸软等症状。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下文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桂附地黄丸的功效,揭示桂附地黄丸四大功效,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1、首先,桂附地黄丸中含有多种中药材,不仅可以治疗肾阳虚的现象,而且对于肾阴虚的症状也是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的,具有非常好的补肾阳作用,对于肾阳不足所引发的肢体浮肿、以及腰膝酸软等现象都有较好的疗效。

2、其次,桂附地黄丸能够有效地治疗支气管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能够有效缓解咳喘或者咳嗽等现象。

桂附地黄丸还可以治疗阳痿、早泄以及性欲减退等症状,可以起到一定的滋补效果,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

3、另外,桂附地黄丸也可以治疗各种肾脏病的疾病,如慢性肾炎等疾病,同时可以有效地缓解蛋白尿、肾病高血压、水肿以及血尿等现象,还需要配合其他的一些药物来对症性地进行治疗。

现代应用: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性神经衰弱,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老年性白内障,前列腺肥大等症状。

注意事项:孕妇不要服用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不能和外感药同时服用,服用桂附地黄丸的时候不要同时服用赤石脂或者是其制剂。

桂附地黄丸还不适用于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患者。

1. 忌不易消化食物。

2.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 治疗期间,宜节制房事。

4. 阴虚内热者不适用。

5.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 本品宜饭前服或进食同时服。

8. 服药2周内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右归丸左归丸与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右归丸左归丸与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右归丸、左归丸与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本文转载自高峰予鹰《右归丸、左归丸与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右归丸、左归丸赛过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明朝医学家张景岳对补肾却有着更深层的考虑。

他认为,两肾之间为命门,命门主宰两肾的水火阴阳,“阴阳原同一气,水为火之主,水即火之原,水火原不相离也”。

由此他主张,补肾应阴阳水火互配,即补阳(火)配以滋阴(水),勿使补阳(火)过于温燥;补阴(水)配以扶阳(火),勿使阴精(水)过于寒凉。

并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不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助,而根源不竭。

”这段话被后代医家奉为阴阳补益之纲领。

如何才能使补肾不失偏颇呢?张景岳汲取古人经验,从《金匮要略》肾气丸与《小儿药证直决》六味地黄丸中分别化裁出右归丸和左归丸。

这并不是是对金匮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否认,而是发挥与提升。

他认为,既然是补肾,就不该有清泻之品,如前两首方子中的丹皮、泽泻、茯苓,而应以气味纯厚的药物为主,如左右归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等,此六味药物以甘温性味为重,是填精补肾之上品。

若加入龟板胶、川牛膝为左归丸,重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方中鹿角胶、龟板胶,阴阳双补,补阴药中佐以扶阳药,可起“阳中求阴”之效。

若加入肉桂、附子、杜仲、当归为右归丸,重在温肾壮阳,填精止遗,方中扶阳药中配以滋阴药,可收“阴中求阳”之效。

由此可知,张景岳创拟的左右归丸,包含有阴阳互根、绵延不只的生生之意。

脉学上讲“肾中之元阴,当候于左尺;肾中之元阳,当修于右尺”。

这就是说,左手尺脉候肾阴(水)之征,右手尺脉候肾阳(火)之征。

故张景岳将补肾阴的方药命名为左归,补肾阳的方药命名为右归。

此后,中医补益方子又多了一份套餐——左右归丸。

说肾虚不可以不提到六味地黄丸,此刻几乎每天在电视上都能够看到遮天蔽日的广告宣传,商家利用媒体激烈地给大众浸透着这样一个信息:国人都是肾虚,该补肾了!由此造成大众的一个广泛误区是:一听闻肾虚,就自作主张买六味地黄丸盲目服用。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桂附地黄丸的功效和作用:1、桂附地黄丸有功增温补肾阳的作用,可以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又用于小腹拘急,腰腿酸软,下半身常有冷感而属于肾虚阳微者,还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病属于肾虚阳弱的虚喘或痰饮作喘等兼见腰中冷痛、小便不利者2、桂附地黄丸有行水化气等作用,既能治肾阳不足、肢体浮肿、夜尿增多等症,还能辅佐治疗以下病症:慢性肾炎、血尿、蛋白尿、肾性高血压、水肿以及哮证、喘证、神经衰弱、慢性尿路感染、慢性肾小球肾炎、前列腺肥大,水肿、白内障、慢性腰腿痛、老年性阴道炎、糖尿病、老年性尿失禁、不孕症等疾病。

桂附地黄丸的副作用桂附地黄丸性温热,因此长期大量服用还是会影响身体健康,尤其不适用于具有口干舌燥、烦躁气急、便干尿黄症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

此外,桂附地黄丸不适合孕妇、小儿及年老体虚者服用,否则会出现食欲不振、头痛、胃脘不适等症状。

如果药品性状发生改变,那么不但会影响药品本身的功效,还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

因此一旦药品性状发生改变的时候,应该立即停止服药。

综上所述,桂附地黄丸的副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桂附地黄丸含有性温热的肉桂,长期服用,会导致口舌干燥、便干尿黄。

第二就是如果没有按照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服用,那么很容易食欲不振、头痛、胃脘不适等不良反应。

桂附地黄丸的注意事项1、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孕妇忌服,小儿及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儿童必须在成年人的监护下使用,因此需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2、本品中有肉桂属温热药,不适用于具有口干舌燥、烦躁气急、便干尿黄症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

3、不宜和外感药同时服用,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赤石脂或其制剂。

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5、本品宜饭前服或进食同时服。

6、服药二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食欲不振、头痛、胃脘不适等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

桂附地黄丸说明书

桂附地黄丸说明书

桂附地黄丸说明书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桂附地黄丸说明书》的内容,具体内容:桂附地黄丸(老君炉)温中健脾。

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阅读。

桂附地黄丸商品介绍通用名:桂附地黄丸生产厂家: 长春人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桂附地黄丸(老君炉)温中健脾。

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下面是我整理的,欢迎阅读。

桂附地黄丸商品介绍通用名:桂附地黄丸生产厂家: 长春人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2166药品规格:9g*10丸药品价格:¥8元【通用名称】桂附地黄丸【商品名称】桂附地黄丸(老君炉)【拼音全码】GuiFuDiHuangWan(LaoJunLu)【主要成份】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

【性状】桂附地黄丸(老君炉)为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适应症/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脘腹冷痛,肢冷便溏。

【规格型号】9g*10s【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治疗期间,宜节制房事。

3.不宜和外感药同时服用。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4.阴虚内热者不适用。

5.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桂附地黄丸(老君炉)不宜长期服用。

8.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对桂附地黄丸(老君炉)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桂附地黄丸(老君炉)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桂附地黄丸(老君炉)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桂附地黄丸(老君炉)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每盒10丸。

【有效期】60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2166【生产企业】长春人民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桂附地黄丸(老君炉)的功效与作用桂附地黄丸(老君炉)温中健脾。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桂附地黄丸的功效与作用
桂附地黄丸是一种中药方剂,由桂枝、附子和地黄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1. 补益肾肝:桂附地黄丸主要作用于肾和肝脏,能够滋补肝肾,增强肝肾功能,促进生理代谢。

特别适用于肾阳不足、肝肾亏损引起的阴阳失调、气血不足等症状。

2. 暖宫调经:桂附地黄丸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可以调理女性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经血过多等问题。

它可活血化瘀,调整妇科功能,提高子宫内膜的营养供应,帮助子宫恢复正常功能。

3. 缓解风湿痛:桂附地黄丸还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

它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关节肿痛和活动功能障碍。

4. 抗衰老保健:桂附地黄丸中的药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衰老的功效。

长期服用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延缓细胞老化,促进身体的健康和长寿。

需要注意的是,桂附地黄丸属于中药方剂,使用前应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桂附地黄丸(药王孙真人)的说明书

桂附地黄丸(药王孙真人)的说明书

桂附地黄丸(药王孙真人)的说明书补益安神是中医当中的一种说法,其大意是让人充分不充睡眠,滋补元气,强身健体的意思。

目前许多工作压力大的人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养身,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出现。

今天我们就来为您推荐一种补益安神的药物桂附地黄丸(药王孙真人),它对于补益安神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您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桂附地黄丸商品名称:桂附地黄丸(药王孙真人)拼音全码:GuiFuDiHuangWan(YaoWangSunZhenRen)【主要成份】熟地黄、附子(制)、肉桂、山茱萸(制)、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

【性状】本品为黑棕色的浓缩丸;气微香,味酸、涩。

【适应症/功能主治】温补肾阳。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

【规格型号】720s【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8丸,一日3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1.不宜和外感药同时服用。

2.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赤石脂或其制剂。

3.本品中有肉桂属温热药,不适用于具有口干舌爆,烦燥气急,便干尿黄症状的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

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及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本品宜饭前服或进食同时服。

6.服药二周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食欲不振,头痛,胃脘不适等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药用高密度聚乙烯瓶,720丸/瓶。

【有效期】60 月【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1020004【生产企业】河南省济源市济世药业有限公司通过上述介绍,您对于桂附地黄丸(药王孙真人)的功效和用药原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吗,这种药物在补益安神方面拥有非常突出的功效,是市面上其他产品所无法比拟的。

桂附地黄丸详细配方

桂附地黄丸详细配方
【性状】本品为黑色水蜜丸;气微腥,味酸、微甜。
【功能与主治】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遗精,神疲口燥。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人参健脾丸
标准编号:
WS3-B-0011-89
【处方】人参25g白术(麸炒)50g甘草25g山药75g莲子50g白扁豆50g木香18.8g草豆蔻25g陈皮50g青皮(醋炙)50g六神曲(麸炒)50g谷芽(炒)50g山楂(炒)50g芡实(麸炒50g薏苡仁(麸炒)100g当归50g枳壳(麸炒)25g
【制法】以上十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酸。
【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消食和胃。用于脾骨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胀呕恶,腹痛便溏,小儿疳积。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xx
标准编号:
WS1-B-0053-89
【处方】熟地黄200g菟丝子100g牛膝75g龟板胶100g鹿角胶100g山药100g山茱萸100g枸杞子100g
【制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胶、龟板胶外,其余熟地黄等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取鹿角胶、龟板胶烊化,与上述细粉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七宝
标准编号:
WS3-B-0008-89
【处方】制何首乌50g当归12g补骨脂6g枸杞子12g
菟丝子12g茯苓12gxx12g
【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xx的大蜜丸;味微苦。
【功能与主治】补肝肾,益精血。用于肝肾两虚,须发早白,牙齿摇动,遗精盗汗,腰酸带下,筋骨痿弱,腰腿酸软,带下清稀。

桂附地黄丸详细配方知识分享

桂附地黄丸详细配方知识分享

桂附地黄丸详细配方附子理中丸【处方】附子(制)100g 党参200g 白术(炒)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性状】为棕褐色或棕黑色的水蜜丸或黑褐色的大蜜丸;气微,味微甜而辛辣。

【炮制】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00~12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桂附地黄丸【处方】肉桂 20g 黑附片20g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 (制) 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与主治】温补肾阳。

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龟鹿补肾丸标准编号:WS3-B-0088-89【处方】菟丝子(炒)51g淫羊藿(蒸)43g续断(蒸)43g锁阳(蒸)51g狗脊(蒸)64g酸枣仁(炒)43g 何首乌(制)64g甘草(蜜炙)21g陈皮(蒸21g 鹿角胶(炒)9g熟地黄64g龟板胶(炒)13g金瘿子(蒸)51g黄芪(蜜炙)43g山药(炒)43g覆盆子(蒸)85g【制法】以上十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加炼蜜40g与适量的水,泛丸,制成水蜜丸,干燥或加炼蜜100~110g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至黑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味微甘甜。

【功能与主治】壮筋骨,益气血,补肾壮阳。

用于身体虚弱,精神疲乏,腰腿酸软,头晕目眩,肾亏精冷,性欲减退,夜多小便,健忘失眠。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4.5~9g,大蜜丸一次6~12g,一日2次。

七宝美髯丸标准编号:WS3-B-0008-89【处方】制何首乌50g 当归12g 补骨脂6g 枸杞子12g菟丝子12g 茯苓12g 牛膝12g【制法】以上七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状: 淡红色或淡棕色。茯苓片为去皮后切制的 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 淡红色或淡棕色。
药典中药材:茯苓
炮制: 取茯苓个,浸泡,洗净,润后稍蒸,及时 削去外皮,切制成块或切厚片,晒干。
药典中药材:茯苓
性味: 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药典中药材:茯苓
功效: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 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 安,惊悸失眠。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状: 淡、微酸。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 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 白色或黄白色。
药典中药材:山药
炮制:
山药:取毛山药或光山药除去杂质,分开 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切片 者呈类圆形的厚片。表面类白色或淡黄白 色,质脆,易折断,切面类白色,富粉性。 山药片:取山药片,除去杂质。为不规则 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 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麸炒 山药取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
药典中药材:附子
性状:
3cm,厚0.2~0.5cm0外皮黑褐色,切面暗 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 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微, 味淡。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 厚约0.3cm。
药典中药材:附子
炮制:
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直接入药.淡附 片:取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 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 共煮透心,至切开后口尝无麻苦感时,取 出,除去甘萆,黑豆,切薄片,晒干。每 100kg盐附子,用甘草5kg、黑豆10kg。本 品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 0.9~3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性状: 本品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 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 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 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 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功效:
补血滋明,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 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 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 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用法: 9~15g。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酒萸肉详解>>>
酒萸肉
药典中药材:酒萸肉
药典中药材:附子
来源:
习称“盐附子”。(2)取泥附子,按大 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 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 厚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 使附片染成浓荼色,取出,蒸至出现油面、 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 习称“黑顺片”。(3)选择大小均匀的 泥附子,洗净,浸人胆巴
药典中药材:茯苓
用法: 10~15g。
药典中药材:茯苓
存储: 置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泽泻详解>>>
泽泻
药典中药材:泽泻
来源: 本品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冬季 茎叶开始枯萎时采挖,洗净,干燥,除去 须根和粗皮。
药典中药材:泽泻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 7cm,直径2~6cm。表面淡黄色至淡黄棕 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浅沟纹和多数细 小突起的须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状芽痕。 质坚实,断面黄白色,粉性,有多数细孔。 气微,味微苦。
药典中药材:附子
炮制:
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 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朿。质硬,断面角质 样。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炮附片: 取附片,照烫法(通则0213)用砂烫至鼓 起并微变色。本品形如黑顺片或白附片, 表面鼓起黄棕色,质松脆。气微,味淡。
药典中药材:附子
性味: 辛、甘,大有毒。归心、肾、脾经。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性味: 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热入营血,温 毒发斑,吐血舰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 经闭痛经,跌扑伤痛,痈肿疮毒。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用法: 6~12g。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牡丹皮
注意: 孕妇慎用。
药典中药材:肉桂
用法: 1~5g。
药典中药材:肉桂
存储: 置阴凉干燥处。
药典中药材:肉桂
注意: 有出血倾向者及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 同用。
药典中药材:附子详解>>>
附子
药典中药材:附子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 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下列规 格。(1)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 净,浸人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 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 晾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 (盐霜)、体质变硬为止,
功效: 溫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痠冷,肢 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 渴。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用法: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 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存储: 密封。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
来源: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树皮。多于秋 季剥取,阴干。
药典中药材:肉桂
性状:
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30~40cm,宽或 直径3~10cm,厚0.2~0.8cm。外表面灰 棕色,稍粗糙,有不规则的细皱纹和横向 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见灰内色的斑纹;内 表面红棕色,略平坦,有细纵纹,划之显 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外层棕色而较粗糙,内层红棕色而油润, 两层间有1
药典中药材:附子
注意: 孕妇慎用;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 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 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详解>>>
熟地黄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来源: 本品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 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 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 有光泽。气微,味甜。
药典中药材:泽泻
炮制:
泽泻:除去杂质,稍浸,润透,切厚片, 干燥。本品呈圆形或椭圆形厚片。外表皮 淡黄色至淡黄棕色,可见细小突起的须根 痕。切面黄白色至淡黄色,粉性,有多数 细孔。气微,味微苦。盐泽泻:取泽泻片, 照盐水炙法(通则0213)炒干。本品形如 泽泻片,表面淡黄棕色或黄褐色,偶见焦 斑。味微咸。
药典中药材:山药
炮制: 照麸炒法(通则0213)炒至黄色。本品形 如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切面黄白色或微 黄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
药典中药材:山药
性味: 甘,平。归脾、肺、肾经。
药典中药材:山药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 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 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 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药典中药材:附子
功效: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 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 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療宫 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药典中药材:附子
用法: 3~15g,先煎,久煎。
药典中药材:附子
存储: 盐附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黑顺片及白 附片置干燥处,防潮。
药典中药材:泽泻
性味: 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药典中药材:泽泻
功效: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用于小便不 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 淋涩痛,高脂血症。
药典中药材:泽泻
用法: 6~10g。
药典中药材:泽泻
存储: 置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成药:桂附地黄丸配方详解>>>
配方: 肉桂20g、附子(制)20g、熟地黄160g、 酒萸肉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 60g、泽泻60g。
药典中药材:山药
用法: 15~30g。
药典中药材:山药
存储: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典中药材:茯苓详解>>>
茯苓
药典中药材:茯苓
来源: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 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 “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 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 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 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 “茯苓块”和“茯苓片”。
药典中药材:山药详解>>>
山药
药典中药材:山药
来源: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干燥根茎。冬季 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 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片”; 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 “山药片”;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 药,置淸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 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 习称“光山药”。
药典中药材:熟地黄
炮制:
(1)取生地黄,照酒炖法(通则0213) 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 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100kg 生地黄,用黄酒30~50kg。(2)取生地 黄,照蒸法(通则0213)蒸至黑润,取出, 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 得。
药典中药材典中药材:山药
性状:
毛山药: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 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 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 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 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 酸,嚼之发黏。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 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 粉性。气微,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