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片《黄土地》

合集下载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2013级播音4班-郭航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黄土地影片赏析

黄土地影片赏析

厚重的责任与使命——《黄土地》电影评论以黄、灰和黑为基色,以广袤无影的黄土高原为场景,处处充斥着沉重和不明朗,《黄土地》作为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除了背负着厚重的责任感之外还或多或少地意味着他的心境,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稀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导演对中华民族的反省和思考。

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承载着厚重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导演用自己独特的电影手法演绎了一场更为独特的故事,而陈凯歌在电影方面的造诣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

一、对白的应用电影最大特点就是动作多于对白,在《黄土地》中我们到处可见画面在不停敌运动,不断地切换或者人物相对静止不动,开始沉默。

但这并非说电影不注重对白的运用,在《黄土地》中,人物对白格外洗练,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

在开始的那场婚宴上,对从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敬,大家对"公家人"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言语只有两个字"吃吧",但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

而对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再无抱怨;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最简洁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

二、画面的运用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用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们贫穷愚昧的原因。

摄影张艺谋擅长用浓墨重彩的画面给人以视觉震撼,这种手法堪堪符合《黄土地》的表达要求。

黄色的土地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把蓝色的天空逼得很窄,天地交际间出现的人物局促地活动在逼仄的空间里。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人文思考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强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前,中国电影的道德关注与社会评判是电影的主要支撑,正误好坏的认知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黄土地》将创作者的关怀扩展到沉默无语的黄土沟壑和终年劳作的百姓、高悬冷酷的天际与仰首叩拜孜孜以盼的臣民、周而复始无爱无恨的仪式婚约与隐约驿动的个人情感。

千百年来的土地规则富含哲理,却沉重地桎梏着人的心灵跃动,八路军公家的新生活带来了冲破传统的希望,却没有按照电影叙事的惯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女孩子翠巧,翠巧的希冀与怨恨如同黄土地上的所有民生一样,只有寄托在沟谷中久久难以散去的“信天游”中,令人心碎。

这正如影片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的民歌千千万万,怎能记下?”翠巧爹说:“日子艰难了,自然就记下了。

”这既说明了民歌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说明了艺术和一切创造的真谛。

不可抗拒的传统、无形的土地上规矩、人的悠久生存状态,成为没有决断的宏阔展示对象。

天人合一的关系思辨,生命哲学的形象思考,文化探寻的注目眼光,成为《黄土地》难以分离的主要内涵。

关注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声命运是影片厚重感的主要体现。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

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独立的意义。

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

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

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

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

电影《黄土地》分析

电影《黄土地》分析

自然真实与深刻含蓄的交响——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影片。

导演运用了多种独特的电影手法,使影片显现出真实又深刻的风貌,在这深刻的背后更难免让我们心灵震撼,内心感到酸楚。

《黄土地》运用了看似平实又笨拙的顺叙的结构方法,讲述了成长在厚实、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翠巧受封建“娃娃亲”的思想束缚,在延安文艺工作者顾青的启发下毅然东渡黄河的故事。

流畅、自然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时间性,能真实再现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在蒋介石地方政府控制下,贫苦人所遭受的压迫,也深刻表现了封建与民主的碰撞。

影片的段落层次清晰,大部分写顾青住在翠巧家,为他们帮忙,与他们交流,传播着民主、文明的思想;故事在延安的安塞腰鼓声中达到高潮,后面则是简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变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影片还大胆地运用了固定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功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

例如翠巧为在田野里耕地的父亲、顾大哥、弟弟送饭的画面,他们坐在地上一起吃饭,用的就是固定镜头,大叔站起来是把镜头上下摇的,像一张照片,上面人能站起的感觉。

镜头还多次独自拍了翠巧的固定镜头,如婆家送来衣物后,父亲在讲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镜头一直对准翠巧,只有父亲那无奈的声音,这时的翠巧就像一座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是这座雕像还有复杂的思想,她内心的难处,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一个镜头是翠巧坐在门口做活,顾青在屋内,拍的是翠巧的一个全景,他们二人的对话及翠巧表情的变化。

这个镜头暗示出翠巧内心要当公家人的思想萌动,为后面她渴望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

固定镜头真实再现了翠巧从受封建思想毒害到渴望奔向光明的思想转变全过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贯穿全片。

黄土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和绿绿的草地,但不少空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了解了炎黄子孙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在这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时传来铿锵有力的陕北民歌,从而导致视听统一的效果——大自然与社会的民族风情被融合在一起。

《黄土地》电影赏析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一)——电影《黄土地》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黄土地》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的故事当中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等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和抨击。

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

他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所谓在黑暗中聚会,只有不断思考和批判才能迎来光明的梦想。

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和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电影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电影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对比与冲撞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

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

《黄土地》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开放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制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是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因此《黄土地》成为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道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度过一生。

电影解读《黄土地》

电影解读《黄土地》

【南明网师•电影课程2020下】《黄土地》电影解读——《黄土地》第二次预习作业提交人:王兰君剧情简介: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

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

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

翠巧弟弟憨憨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

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问题一)黄土地的文化景观:开场时迎亲队伍中欢庆的喇叭声,红色的彩带,8人抬的轿子。

流水席上摆放的木鱼,从小定娃娃亲,换亲的习俗,这些是当地的婚姻习俗;墙上贴的无字对联,翠巧爹求雨时向大地撒米粒的情景;众人抬龙神祈雨时场景,数百人齐奏安塞腰鼓时那热烈奔放的场面等等都是陕北的民俗;翠巧的《女儿歌》、翠巧爹的《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和憨憨的《尿床歌》这些也是陕北文化的一部分;影片开始处管子独奏《揽工调》的音乐片段、影片中部晚霞映照下翠巧挑水回家时管弦乐队演奏的背景音乐,这些都充分展现出黄土高原上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使影片中的人物的更加立体化。

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问题二)散文化笔法的运用典型的环境:千沟万壑的厚重像山一样的黄土高原,黄土地上几乎没有植株,音响中掺杂着风沙呼啸声、乌鸦鸟鸣声在渲染环境的恶劣、土地的贫瘠。

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是生命不息的代表,是历史的沉淀。

单调的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和表达情绪。

在电影中,运用最普遍的色彩主要是黄、红、黑三色。

这三种色彩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

黄色,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们,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比如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如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刘洋【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影片《黄土地》
刘洋
【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
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
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
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担任电影《黄土地》摄影部分的张艺谋,他的大部分影视作品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电影作品,构图新颖、画面华美、色彩绚丽、色彩效果极度夸张、冲突强烈、形式感异常强烈。

就是这样擅长用浓墨重彩的画面给人以视觉震撼的张艺谋这次也不例外,在电影《黄土地》的拍摄中,他用黄色的土地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而把蓝色的天空逼得很窄,天地交际间出现的人物局促地活动在窄小的空间里,显得是那么卑微。

把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

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认为:“一般来说,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如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许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有意识地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中引起震动。

”色彩是情感的象征,它渗透了电影人的主观意念,会对观众产生某种激情,电影作品的色彩是客观基础上的主观应用。

很多人对张艺谋的大部分影视作品的色彩赞誉有加,电影《黄土地》也帮他赢得了第五届“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黄土地》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它在整体的美学追求上烙上了深深的时代印迹:影片中极强的视觉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进行深刻揭示和沉重反思。

“黄土地”作为影片的主体意象,象征着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内陆文明,而这些通过电影的构图得到了反复
的渲染与强调。

张艺谋在谈及这部电影的构图时说:“就是注重视觉的表现性,突出黄色,用高地平线的构图法,使大块黄土地占据画面主面积,构图取单纯,不取繁复……”这种构图的表现手段,正是通过在画面中占据了主体地位的黄土地和在其中显得微不足道的人形成的强烈对比,暗喻了这种封闭的生态文化格局对渴望自由发展的人性的束缚与制约,而对这样深远辽阔而又无比厚重的黄土地,人显得那么渺小而无助。

影片中的外景构图都在着力强调黄土地的主体地位,而在拍摄内景时构图却有另一番意味,那就是显得十分均衡,四平八稳。

如果画面主体是一个人或物品的特写,就让它稳稳居于画面正中央;如果镜头中有多个被摄物,画面构图也安排得十分妥当,被摄物的形状大小和光影强弱都得到了微妙的平衡。

这种稳当的构图也暗寓了影片中黄土高原上人们生活状态的死板与压抑。

而在这单调沉寂的黄色中,唯一富有生机的色彩是一队娶亲的红色队伍。

红色,也正是张艺谋所青睐和擅长的颜色,在影片中与大片的黄色形成对比,表现了电影色彩的艺术感染力。

这红色不论是对于电影本身还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来说,都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大片黄色中的一抹红引出了:新娘只有十几岁,还是个孩子,这似乎暗示了这里最亮丽的东西也一样是落后的产物。

昏暗的窑洞中,翠巧爹面色黝黑,布满刀刻一样皱纹的脸就好像风沙中矗立了千年的雕像,和他生活的土地一样僵直悲凉。

在翠巧的洞房里,年长的丈夫不用出场,一只干枯粗糙的手就可以说明所有的一切。

电影的情节和寓意都通过大量的镜头和夸张的颜色来演绎,但这也并非说明电影不重视对白的运用。

电影《黄土地》中,人物的对话格外洗练,能不多说的一个字也不多说,可以说是惜字如金。

在开始的那场婚宴上,对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重,大家对“公家人”顾青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话也只有两个字一“吃吧”,也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

而对于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也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就没有什么别的抱怨了;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这最简洁的话语塑造出丰盈饱满的父亲形象,也似乎已经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他们的思想封建而愚昧。

整部电影的主题我认为是在表现黄土地上的人们的巨大韧性和耐力,但也同时表现了人们心灵的闭塞和保守。

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传统的婚姻制度和不能科学的认识自然,在影片的故土中多次出现这样的例子:翠巧在看别人的婚礼时,也许大家没有注意到,他自己正处于一个没有空隙的门的压抑中,而门上贴的对联上写着“三从四德”;影片的拍摄中许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人们的头顶,而大部分的构图被天空或者是无边的黄土地所占据着。

这些方面正表现了人们的愚昧无知,过分的依赖直至崇拜而被自然和旧的社会习俗所压制的抬不起头来。

影片现在看来也许并不是一部无可挑剔的作品,然而对于当时刚刚起步的第五代导演来说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了,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独创。

比如说:由同一画面的持续摄影所形成的“呆照”镜头的大量应用;人与黄土地之间在位置与比例上的反常态构图;拍摄时精心挑选黄土地色彩感丰富的隆冬季节摄像,使黄土的奇异震撼效果格外突出。

特别是影片构图,在表现陕北环境的部分,有一处顾青和翠巧一家耕田后,在土坡上吃饭的场景。

翠巧爹从地上站起,这时画面上下尽四分之一的部分都是天,消瘦的老汉就那么矗立在苍天下;而后老汉蹲下,土地又占了绝大部分的画面。

如此,导演要表达的对于人与天、人与地的关系就很明确了;人在环境中是渺小的,土地包含了他们生命的一切。

这种来自土地的力量不可抵御,无论翠巧还是顾青,都在挑战传统的行为中失败。

而在此之中导演又在探讨究竟什么才是黄土地中人们的出路,于是影片在这里进一步得到升华。

无论是黄土地还是黄河水都代表着中华儿女的根本,影片结尾弟弟在求雨的祭典上看到顾青,他不顾一切逆着人流跑过去,弟弟继承了死去翠巧的反抗意识,而值得欣喜的是导演对他的行为采取积极的处理,并没有悲观的表现出他会失败,也许他真的能从这片土地走出去,寻找真正的自由……
【参考文献】
(1)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宫林,电影色彩的意义,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3)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
(4)胡玫,色彩—电影语言的构成元素—谈导演工作对于色彩的运用,电影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