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黄土地》

合集下载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黄土地 影评

黄土地 影评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取得于中。”“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摇动、黄河、四个人物。”
在风格样式上,他也曾表示过:“就结构而言,我们的影片应该是丰满而多变化的,具有自由甚至是狂纵的态势,意写纵横,无拘无束,而就大部分具体句子而言,却温厚、平缓、取火之木、穿石之水,无风皱起,小有微澜。因而,大有响入云天的腰鼓阵,哀音动地的求雨声,小有入夜深谈,河边浅唱。﹒﹒﹒﹒﹒﹒”
在所有的这些的考量之下,《黄土地》诞生了。电影中色彩主要选用了沉稳的土黄色,白色红色配合烘托。而它的光线柔和,构图也力求简练沉稳。为了营造出深沉厚重的感觉,镜头病没有有utaida的移动,更多的是内部的有机调度,摄影手法与艺术独具一格。而腰鼓和求雨场景是电影中少有的异常,色彩不再柔和,一切需要一个出口来发泄。
翠巧的婚礼后那只黑色的大手伸过来,翠巧的惊讶、紧张、害怕让人们不由自主的感到紧张压抑。突然,震耳欲聋的腰鼓声冲出银幕。明丽的晴空下,暧昧的环境(缺乏具体指向)里,众多整齐地穿着黑棉袄、戴着白羊肚手巾、束着红腰带的农民,令人振奋地打着红腰鼓。从高处看,一个个扭动的人们幻化为一个整体,在强烈的诉说。这个镜头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来表现画面,用广角镜头来夸张地表现当地人粗犷豪放的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观众的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生命之声。这一热烈欢腾的不无夸张、强调意识(视觉经验的主观改变)的写意场景,形象地表现了翻身农的喜和激动,象征了我们民族中觉悟了的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人们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的勃发。虽然它在表面上游离于叙事之外,但在内在意绪上,它不仅与前文陕北农民麻木、死寂的生存状态间接对比,也与后文的求雨段落直接形成鲜明对照。

黄土地影评 (3)

黄土地影评 (3)

黄土地影评一、影片简介《黄土地》是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于1984年上映。

该片以中国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背景,讲述了在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农村中的一段真实故事。

二、剧情梗概影片以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村为背景,主要围绕着农民兄弟十八和和伍子胥展开。

十八是村里的好人,他坚守着传统的农林生产习惯,坚定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

而伍子胥则是一个无良的富家子弟,为了谋取私利,与日本人勾结,背叛了自己的同胞。

故事开始于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日本人为了获取农产品,对陕北农村进行严重的扣押和征用。

在这个过程中,陕北农民艰难地维持着生计,同时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十八带领村民抵抗日本侵略,坚守土地,守住生活的最后一线,成为村里的抗日英雄。

同时,十八对伍子胥的背叛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定找回伍子胥,揭露他的真面目。

经过一系列的曲折和艰险,十八最终找到了伍子胥,并将其交给了党报记者。

伍子胥因为背叛同胞,最终被群众打死,正义得到了伸张。

三、影片特点1.感人至深的故事:《黄土地》通过展示陕北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抗日本侵略的勇气,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与困苦。

2.真实的历史再现:导演陈凯歌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充分考虑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细节的还原,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要意义。

3.优秀的演员表演:影片中的演员表演出色,他们利用精彩的演技塑造了各自的角色。

特别是张国荣饰演的伍子胥,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负面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4.精美的摄影与音乐:《黄土地》以其精美的摄影和音乐配乐而著称。

黄土高原的广袤景色和农村的质朴氛围通过电影的镜头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

四、观影感受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黄土地》给了我非常深刻的触动。

影片通过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残酷的年代,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陕北农民的艰辛与背叛。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崛起和一个背叛者的终结,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黄土地》影评——河是流动的土在这里,没有绚丽花哨的特技,没有一掷千万的投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海誓山盟的爱情,只有世世代代供贫苦的陕北人民扎根的漫漫黄土、苍茫大地。

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担任影像摄制,这两位当今国内最顶尖的大导演在1984年的首次合作作品《黄土地》,次年放映,即成绝唱。

影片中对光的运用单调而不乏深意。

全片向我们全面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其中,尤以充满眼球的黄黑之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种朴实沧桑和厚重压抑。

此外,片中出现的衣物的红色,寓意深刻:既象征着中国传统的风土人情,又昭示了生命天然的自由鲜活。

偶尔出现在天空的淡蓝,则向我们以及影片中的人传达了叫希望的东西。

影片的构图对拍摄角度的选取和镜头的使用极为讲究。

俯角拍摄和远景景别的搭配,一方面立体地呈现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如滚浪般的地理外貌,另一方面营造了一幅人如蝼蚁般匍匐在黄土地上的景象,揭示了当时中国落后地区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无形中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影片中多角度地塑造了主要人物的鲜明形象。

多次通过翠巧父亲黝黑的面部特写镜头和面无表情的说话,表现了这位老庄稼人敦厚而古板,善良而愚昧的性格。

从借宿的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那得之婚姻自由的消息后,一直以来裹在贫苦中女孩翠巧终于看到了幸福的希望。

而从她陡然轻快的步伐就可看出,她心中的无限的渴望。

在这一点上,影片将人物的肢体动作和心理活动完美的融合了。

影片通过男主角顾青这条线索完成了整部影片的连贯性。

在他由“公家人”变为翠巧一家的“自家人”的过程中,他用八路军的热情勤劳、智慧理性逐渐改变了翠巧一家。

他帮她善良淳朴的爹爹犁地,他教她木讷寡言的弟弟唱歌……当然,因为封建残余观念的根深蒂固,这种改变还是不彻底的。

所以,最后才有翠巧悲剧的故事情节。

影片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声乐的效果。

洋溢着喜庆的婚姻嫁娶的锣鼓声,充满着生活气息即兴而唱的信天游,各种民族乐器奏响的背景音,还有母亲河(黄河)几千年来不变的流水潺潺。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看完《黄土地》,心情是抑郁的。

《黄土地》讲的是八十年前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热烈追梦的故事。

但我想这部片子并不是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愤怒,也不是在贬低黄土地上落后生态,也不是赞扬革命者。

导演只是讲述,在一种残酷生存之道下,梦想是如何被唤醒、又是如何死亡的。

让人最难以接受的是:杀死梦想的,根本上正是养育你的黄土地。

不是么。

这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养育着你,赐福于你,同时它也禁锢你,杀死你。

它孕育了华夏文明,赋予了我们生命,又给予过我们多少幸福,留给我们多少伤痛!
这一点有点像翠巧的父亲,盼望着儿女们能得到幸福,可是却不得不把女儿们嫁出去。

当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还能追求爱情吗?无论是翠巧还是憨憨都逃不出那个时代的。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军人也有军人的规矩,顾青只是新文化的传播者而非救世主。

顾青走后,只剩下翠巧那孤独的歌声在这片黄土地上回响。

虽然翠巧也有对艰难生活的挣扎反抗,但是微不足道的力量就像暗夜里微弱的星光冥冥灭灭。

她试着去追求自由,但淹没在哺乳她的滔滔河水里,最终葬于这片黄土地。

而在电影最后,憨憨于求雨队伍的逆向而行地奔向顾大哥,犹如奔向自由想挣脱黄土地的束缚,但最终淹没在人群中。

两者其实是相似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

当今人们受教育有文化,有思想有理想,但人们都是自由的吗,都是幸福的吗?翠巧若走到现在,是否就会得到快乐呢?憨憨就算冲出了人群,就算求得了雨,又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的改变呢?
“黄土地”是一种困境一种局限,它一直都存在着。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人文思考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强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前,中国电影的道德关注与社会评判是电影的主要支撑,正误好坏的认知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黄土地》将创作者的关怀扩展到沉默无语的黄土沟壑和终年劳作的百姓、高悬冷酷的天际与仰首叩拜孜孜以盼的臣民、周而复始无爱无恨的仪式婚约与隐约驿动的个人情感。

千百年来的土地规则富含哲理,却沉重地桎梏着人的心灵跃动,八路军公家的新生活带来了冲破传统的希望,却没有按照电影叙事的惯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女孩子翠巧,翠巧的希冀与怨恨如同黄土地上的所有民生一样,只有寄托在沟谷中久久难以散去的“信天游”中,令人心碎。

这正如影片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的民歌千千万万,怎能记下?”翠巧爹说:“日子艰难了,自然就记下了。

”这既说明了民歌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说明了艺术和一切创造的真谛。

不可抗拒的传统、无形的土地上规矩、人的悠久生存状态,成为没有决断的宏阔展示对象。

天人合一的关系思辨,生命哲学的形象思考,文化探寻的注目眼光,成为《黄土地》难以分离的主要内涵。

关注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声命运是影片厚重感的主要体现。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

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独立的意义。

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

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

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

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

电影《黄土地》分析

电影《黄土地》分析

自然真实与深刻含蓄的交响——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影片。

导演运用了多种独特的电影手法,使影片显现出真实又深刻的风貌,在这深刻的背后更难免让我们心灵震撼,内心感到酸楚。

《黄土地》运用了看似平实又笨拙的顺叙的结构方法,讲述了成长在厚实、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翠巧受封建“娃娃亲”的思想束缚,在延安文艺工作者顾青的启发下毅然东渡黄河的故事。

流畅、自然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时间性,能真实再现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在蒋介石地方政府控制下,贫苦人所遭受的压迫,也深刻表现了封建与民主的碰撞。

影片的段落层次清晰,大部分写顾青住在翠巧家,为他们帮忙,与他们交流,传播着民主、文明的思想;故事在延安的安塞腰鼓声中达到高潮,后面则是简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变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影片还大胆地运用了固定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功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

例如翠巧为在田野里耕地的父亲、顾大哥、弟弟送饭的画面,他们坐在地上一起吃饭,用的就是固定镜头,大叔站起来是把镜头上下摇的,像一张照片,上面人能站起的感觉。

镜头还多次独自拍了翠巧的固定镜头,如婆家送来衣物后,父亲在讲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镜头一直对准翠巧,只有父亲那无奈的声音,这时的翠巧就像一座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是这座雕像还有复杂的思想,她内心的难处,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一个镜头是翠巧坐在门口做活,顾青在屋内,拍的是翠巧的一个全景,他们二人的对话及翠巧表情的变化。

这个镜头暗示出翠巧内心要当公家人的思想萌动,为后面她渴望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

固定镜头真实再现了翠巧从受封建思想毒害到渴望奔向光明的思想转变全过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贯穿全片。

黄土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和绿绿的草地,但不少空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了解了炎黄子孙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在这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时传来铿锵有力的陕北民歌,从而导致视听统一的效果——大自然与社会的民族风情被融合在一起。

《黄土地》电影赏析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一)——电影《黄土地》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黄土地》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的故事当中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等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和抨击。

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

他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所谓在黑暗中聚会,只有不断思考和批判才能迎来光明的梦想。

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和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电影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电影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对比与冲撞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

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

《黄土地》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开放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制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是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因此《黄土地》成为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道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度过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说,第五代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神话,那么,毫无疑问,陈凯歌就是缔造这神话的最重要作者之一。

在我看来陈凯歌的电影生涯中,《黄土地》可谓是处女作,《霸王别姬》是其巅峰之作,《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西去好莱坞归来后的首部作品。

虽然三部作品代表了陈凯歌不同时期的导演风格,代表了不同时期陈凯歌对于电影的理解程度,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自己影片中的一个导演。

下面我就借助陈凯歌的巅峰之作《黄土地》来浅谈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影视。

电影《黄土地》作为陈凯歌的处女作,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新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生活在陕北的少女翠巧在延安干部顾青的影响下,为了逃离不幸的婚姻,追求自由和幸福,在一个大浪滔天的夜晚驾船出走,最后被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跟随着导演的镜头,观众的视线穿越了将近半个世纪,体会了西北信天游的粗犷和不羁;更加感受到那种传统的世俗婚姻与新文化的强烈冲击感。

电影中也给我们呈现了西北文化的精彩,例如:腰鼓、秧歌。

谈起其开山之作《黄土地》之前不得不提及陈凯歌的身世,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参军复员后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其后赴美国进修,正是拥有这样错综复杂的的经历,使得陈凯歌的电影作品从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对历史和文化进行反思,具有风格化的视觉形象,新颖的画面结构,寓言化的电影语言和深沉的批判力量。

1984年,一
部气势宏大而又思想深邃的中国电影征服了许多从来不看电影的中国观众,人们为那漫天黄土之下透出的激情所震撼,被创作者大手笔的历史勾画所折服,这就是《黄土地》。

在电影中,有许多的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东西;而且在电影中,许多信息都是用画面而非语言来传达的。

影片中腰鼓和求雨的民俗仪式,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加之《黄土地》的空间造型感很强,也很极端,最典型的构图是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一块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而人被寄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

《黄土地》的视觉风格是令人震撼的,影片中贫瘠的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成了主角,把人物挤到了银幕的边缘。

人物造型一静态为主,每一个画面看似构图完整,但又充满了意蕴丰满的画外空间,所以说使得全片动静结合辉映。

有评论说《黄土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呆镜头”唱的令人窒息,看过之后确实有同样的感觉。

张艺谋就在《“就拍这块土”——<黄土地>摄影体会》中说到“希望以此表现出在近乎凝固的生活状态中,人的挣扎与渴望,而生命在过于缓慢与不变之中,便不能耐,便有宣泄之欲,便存迸发之势”。

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创作者的压抑感和宣泄的欲望。

影片的主旨是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既颂扬这个民族身上坚韧而伟岸的生存能力,也批判其身上的劣根性。

同时在色彩上,以黄土高原,黄河为基调,服装道具是以黑、红为主。

在叙事风格上没有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淡化了矛盾跟冲突,具有象征性。

写意性的诗化风格,充满沉郁、深邃的哲学思考。

有人认为《黄土地》也致力于表现群体性的力量,“腰鼓”与“求雨”构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暗示: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但是这种力量有可能转化
为可怕的愚昧洪流。

结局也是意味深长,一方面,憨憨作为觉醒的个人终于敢于反抗群体,寻找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将憨憨的希望寄托在顾青身上很有可能是一个乌托邦化的理想。

在《黄土地》的文化视野中涉及的不只是单一的人文主题,是对人生理想与现实存在这对永恒矛盾的阐释。

理想与现实如同生与死、爱与恨、忠诚与背叛、既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又是艺术永恒的主题。

人生总是在理想与现实永恒的对立中运行,悲剧为困惑的人生在痛苦与哀悯中获得心灵的净化。

是宿命的注定还是今生的真相,我们不能从电影里寻找,唯一的途径应该是我们结合传统文化的由来跟人性之本根去体会导演意图传递给我们的意愿。

因此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陈凯歌始终把民族忧思和精英主义的复杂叙事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使创作者对沉重伤痛的农村题材和问题主义的思索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这种体味苦难式的心灵审视很大程度上是追求一种个人的喜好,因而在银幕上营造了高深莫测的历史氛围和精神情结。

所以说《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对中华民族力量的反省和思考,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既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又承载着厚重深远的文化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