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黄土地》之翠巧形象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刘洋【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黄土地》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非常复杂的观看感受。
影片一开场,那广袤无垠的黄土地就深深震撼了我。
看到那一片土黄色印满整个屏幕,我感觉仿佛自己一下子就被拉进了那个贫穷却又充满力量的世界。
那土地辽阔得让人有些不知所措,就像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尽的未知与凝重。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翠巧这个人物。
她穿着破旧却又洗得干净的衣衫,在灶前忙碌的场景。
那个画面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她没有言语,但从她的眼神里,我能看到她对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
当时我就想到在那样的旧时代,无数的女性可能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当看到她挑着水,一步步在黄土地上艰难行走的画面,水桶里的水因为她的摇晃而晃荡着,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跟着晃荡。
那不仅仅是水,更像是她不安的灵魂和被拘束的生命。
还有祈雨的那场戏,百姓们虔诚地跪倒在黄土地上,那场面既宏大又让人悲哀。
大家都在祈求上苍能够降下甘霖,但我看到的却是他们盲目的封建迷信。
当时我就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去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环境呢?可后来又觉得他们或许是被现实压迫得太久了,只能在这种精神寄托上寻找希望。
影片的摄影镜头非常独特。
很多画面都是静止的长镜头,让我得以仔细观察黄土地的每一处角落。
那一道道沟壑,就像是这片土地上人们脸上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故事。
看完后我明白了导演不仅仅是在展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在对传统、对土地、对人性的一种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让我对人性在封建礼教下的压抑与挣扎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2013级播音4班-郭航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黄土地

23:民歌词传,意也传——浅析《黄土地》民歌的应用导演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经受了思想解放的洗礼,影片以民歌为工具,道出了导演的心声。
民歌在影片中频繁的应用对电影起了很大作用。
每一部影片情节的发展总需要有个链子,在《黄土地》这部影片中,民歌就充当了推动情节发展的载船人。
首先,影片播放不久就先出现了民歌,再加上纤夫那种“嗨嗨...”的声音,烘托出了翠巧心中的郁闷、悲伤,影片的民歌在这里的运用起到开篇点题的作用。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影片又以翠巧轻柔的歌声结尾,这样首尾呼应起到强化影片结构的作用。
其次,民歌在影片中发挥了它的过渡作用。
本片采用二元对立的模式,达到了它的这种作用。
一方面,充当了翠巧憨憨姐弟俩思想开放的桥梁。
翠巧由默不做声到主动要求的转变,憨憨由不唱到自告奋勇唱,这些故事情节的演变,都由民歌作了敲门砖。
另一方面,是北方劳动人民生活状况日下的过度。
影片以翠巧爹为代表,道出了对民歌的态度,他们认为民歌是穷酸气的象征,但是,影片最后却专门刻画了众人求雨的场景。
他们把民歌显然当成了祈求幸福的工具。
导演陈凯歌这一巧妙安排,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一是显示了黄土地上的人民对幸福快乐生活的向往,二是让观众关注到了民歌,在其中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显然,民歌这条链子使影片故事情节一环套一环,不仅联系了简单的故事情节,而且使其得到了升华。
民歌除了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反映任务心理活动方面,也显得独具匠心。
一方面反映任务对自由的渴望。
影片塑造了翠巧这一典型形象:一、在开端以灰暗的画面衬托人物歌声的忧愁,显示了在黄土地上女儿的命运,独“悲”可形容;二、反映人物内心的反抗叛逆。
本片多次出现涛声,在高潮部分,导演采用涛声与歌声相配合呼应的方法,反映了翠巧心底里那股子坚决,以歌声的坚决显示出黄土地上的礼俗压不到她;三、影片末端那可净化心灵的歌声,借助声画分离的方法,起到“人不在,歌犹在”的效果,反映了人物对革命的那种热忱和人物对传统礼教的彻底摆脱的荡然心绪,少不的也拉动了观众的心弦。
黄土、父亲——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父亲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只有四个:翠巧爹,翠巧,憨憨,“公家人”顾青,作为父亲的翠巧爹,出场不多,对白也极少,但影片中所塑造出的父亲的形象却丰盈饱满。
翠巧爹的第一个出场只是“揽工人儿难”的几句信天游(或许是别人所唱,但我认为是翠巧爹),千沟万壑的辽阔黄土地上回荡着悲怆的歌声。
第二个出场是油灯下的窑洞。
夜晚的窑洞之中,油灯下的顾青朝向灯光,脸上是明亮的,带着同样明亮的语言和笑容。
而翠巧爹则逆着光线,面色黝黑、布满刀刻一样的皱纹,神情肃穆、沉寂,似是浮雕的形象。
除了开始的一个面部特写,窑洞之中翠巧爹的镜头是两个固定的角度,一个正面的镜头,端坐在炕头的上半身顶满整个画框,而翠巧始终在画框的右下角,小小的身影始终低着头。
另一个镜头将四个人都放进了画框之中,翠巧爹背对着镜头,佝偻着身影和顾青对坐在炕上,憨憨站立在左边的门口,翠巧蹲坐在中间下半部分。
在这个场景中,翠巧坐在父亲的背后,身影一直是微小的。
片中翠巧爹的言语应答十分少,带着对“公家人”顾青沉默的抗拒,只是在听到顾青说起“南边”的新规矩的时候,才讶异地询问几句,并严肃地用喑哑的嗓音表示了反驳和捍卫,“咱庄稼人有规矩!咱庄稼人有规矩!”第三个出场是黄土高坡上赶牛耕地,这时的翠巧爹才是活动的,干瘦的全身形像融合在赤褐色的黄土地里。
用寂静无波的苍老声音,几句话叙述了大女儿,另一个“翠巧”的艰难的生活,而这关键是“有的吃”和“没得吃”,“没吃食,啥恩爱,”“命!”吃午饭时,翠巧爹瘦瘦的身形站在苍茫阴天之下,镜头仰拍,人物位于画框下面三分之一的中间,头顶上是苍茫混沌的天空,父亲的形象屹立着,对比影片中的其他人和观影的观众,形象坚毅而高大;可对比无尽的辽远深沉的天空,身形又极其卑微。
嘶哑着嗓音祈求雨水。
这时画框之中出现的跪立的翠巧,双手奉上汤碗,比父亲的身形更微小,和窑洞之中处在父亲身后的身影融合叠加,成就了父亲和黄土地的绝对权威。
点撒米汤,“五谷发芽,早降雨水”的求雨,父亲的神情肃穆沉静,而此时顾青的笑声则十分突兀地打破了这种带有神圣色彩的祈祷形式,变成了对父亲和黄土地的再次挑战。
黄土地观后感

黄土地观后感一直都知道有部叫《黄土地》的电影,口碑不错,可就是没机会看。
前几天终于抽出时间,完完整整把它看了一遍,感触还真是不少。
电影里那望不到边的黄土地,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和环境中。
那漫天的黄土,仿佛有着自己的生命,它们随风舞动,时而轻柔,时而狂暴。
黄土地上的人们,就生活在这片看似贫瘠却又充满力量的土地上。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翠巧家。
那破旧的窑洞,昏暗的光线,一切都显得那么简陋。
翠巧爹那张被岁月刻满皱纹的脸,总是带着一种无奈和麻木。
他守着传统,认为女儿的命运就是早早嫁人,操持家务。
可翠巧不一样,她有着自己的想法,渴望走出这片黄土地,去寻找新的生活。
还记得有个场景,翠巧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衣服。
那微弱的灯光摇曳着,映在她的脸上。
她的眼神专注又带着一丝迷茫,手中的针线不停地穿梭。
她一边缝着,一边想着顾青说的那些外面的世界,心里像是有只小鹿在乱撞。
那针不小心扎到了手指,她“哎呀”一声,轻轻把手指放到嘴里吮吸,眉头微微皱起。
这个小小的细节,让我看到了她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期待。
还有翠巧挑水的那段。
那沉重的水桶压在她瘦弱的肩膀上,她的脚步有些蹒跚,但依然坚定地向前走着。
每一步都扬起一小片黄土,落在她的裤脚上。
她的头发有些凌乱,被汗水浸湿贴在脸上。
走到一个小坡前,她深吸一口气,咬着牙,使劲往上迈。
水桶里的水不停地晃荡出来,打湿了地面。
好不容易到了家,她放下水桶,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肩膀被压得红红的。
可她没有抱怨,只是默默地拿起水瓢,给家里的水缸添水。
顾青的到来,给这个平静的黄土地带来了一丝波澜。
他穿着一身军装,带着外面世界的气息,让翠巧看到了希望。
他跟翠巧爹谈论着土地改革,谈论着新的生活。
翠巧爹听着,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闷头抽着烟。
而翠巧却在一旁听得入神,眼睛里闪着光。
电影里的那场婚礼,也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大红的轿子,喧闹的人群,可新娘的脸上却没有一丝喜悦。
翠巧看着轿子远去,心里五味杂陈。
她知道,这可能就是自己未来的命运,但她不甘心。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的觉醒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顾青搜集民歌这条主要线索来讨论其间分别对影片中的翠巧、憨娃及老汉的思想影响。
这一影响主要就体现在对旧锁链的挣脱和觉醒及对新生活的追求上,同时也与当时文化寻根的主线相符。
关键字黄土地翠巧觉醒《黄土地》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以“黄土地”为名,讲述了陕北地区黄河岸边古朴、深厚的民风传统以及对这一传统的反思。
陈凯歌导演将其命名为“黄土地”,并不是为了描写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而是表达对这一地理环境出生的人们的命运以及他们已形成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
正如导演自身所说,“黄河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而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
它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这使我们想到历史的荒凉。
”这部作品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新奇故事,可就是这个普通的故事却非常的震撼,也才让这部作品拿到很多的大奖。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黄土地上有一个贫穷的家庭,除去已嫁走的姐姐,还剩下妹妹翠巧、弟弟憨憨和年迈的老父亲相依为命住在一个单家独户的窑洞里。
下乡采集陕北民歌的“公家人”顾青寄住在他家,把他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思想带给了这个贫困家庭。
在顾青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憨娃开始唱起了共产党的歌曲、翠巧也最终逃婚出走东渡黄河追求自己的自由。
影片的开头以篆书交代故事背景,八路军战士顾青来到黄土高原上收集民歌。
情节的发展由顾青搜集“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形式贯穿,其实则掺杂着红色政权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出农村的觉醒这一思考。
从整部片子看来,我们可以分别从翠巧、憨娃、老父亲等人物中来看出这一觉醒。
翠巧是这部片子的女主人公。
在影片开始部分就可以看到她躲在门口眺望别人家接新娘、机械的完成整个过程。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娘的表情始终是沉重的、没有一丝笑意,从翠巧眺望的神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她对这种“庄稼人的规矩”的哀伤和无奈。
其实翠巧的内心是渴望冲破这座封闭的村庄给她带来的束缚的,她是渴望追寻自己的幸福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浅评翠巧形象1984年上映的电影《黄土地》,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获1985年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陕北女子翠巧在八路军文艺战士顾青的帮助下自我救赎也难逃悲惨命运的故事。
昏黄的画面,一望无垠的土地,嘶吼的怒风还有唱不尽的信天游,白头巾、黑棉褂、小米糠菜,宛如一幅中国传统“写意画”。
这部电影充满了导演对于中国人文历史和传统观念对人的精神制约的探索。
“认命”思想束缚下的不认命。
对联在《黄土地》中时常出现,主人公翠巧倚着门框看结婚的场景时,红纸黑字赫然写着“三从四德”,当翠巧结婚时,门上的喜联却是这样写着:自古婚姻由天定,而今贵福在命中。
“认命”“遵守庄稼人的规矩”“甘做土地的奴隶”成为像翠巧爹一样千千万万个农民的信条。
包办婚姻对翠巧的残害是显而易见的,它刺激了翠巧萌生连夜过河投奔公家人的想法,不料却溺死在了奔流的黄河之中。
自我救赎,追随光明。
翠巧是一个普通的陕北农家女子,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她亲眼见证了包办婚姻下女人的悲哀,同时她也经历着包办婚姻。
在这部电影中有两次一模一样的娶亲画面,其实就是在强调陕北女子悲惨命运的重复,弯弯曲曲的小路,暗示了这群女子曲折的人生命运。
翠巧在《黄土地》中的服装造型,一直以红色为主,其实这里的红色,暗示了翠巧骨子里的一种热烈和韧劲,这也为后来她在顾青的帮助下,决定自我救赎做了铺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翠巧后来决定过黄河去投奔八路军的时候,她把辫子剪了,足以见证她的决心。
除却翠巧,她的弟弟憨憨,也完成了自我救赎,憨憨在片尾求雨的画面中,逆着人群奔向顾青的时候,那个场景足够震撼,他即将淹没在千万“木鱼”般的人群中,可他的红色肚兜像极了希望的火苗。
救赎之路本身就是充满了阻碍,为此翠巧付出了生命,憨憨淹没在麻木的人群之中奋力挣扎。
透过像翠巧这样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陈凯歌展开了批判和反思。
在《黄土地》中除却对包办婚姻的批判,还见证了包办婚姻对女人们的迫害,同时父权社会带来的压迫一样值得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牺牲品,自由觉醒人
——评《黄土地》之翠巧形象
影片改编自珂兰的《深谷回声》,由第五代导演陈凯歌为执导,荣获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该影片以八路军战士顾青在陕北的见闻为线索再现了黄土地上人民穷苦的精神状态,又以“先锋性”的视听语言,塑造了一个令人悲悯又令人欣慰的翠巧形象。
翠巧是封建思想的典型代表者。
影片开场采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展现翠巧形象,引起观众的关注并暗示翠巧即将成为下一个封建牺牲品;在翠巧打黄河水时采用声画合一的方式表现了翠巧内心悲伤的情绪,又以特写的景别镜头展现桶中黄河水的浑浊,表现了翠巧内心思绪繁杂的精神状态;在翠巧得知要嫁人时,采用封闭式构图和逆光效果,给观众以视觉冲击感和心灵的触动,展现了翠巧内心的悲痛,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翠巧是自由思想的萌生者。
在顾青与翠巧父女谈话时,采用特写的镜头展现翠巧的面部表情,引导转移观众的注意力,暗示翠巧向望自由思想的萌生,又以一个中近景镜头使翠巧低头动作的幅度和表情的感染力增强;表现出翠巧复杂的心理活动,暗示翠巧受封建思想摧残之深,同时又更能反衬出萌生自由思想的难能可贵;在顾青离别之时,翠巧服饰变为红色,象征着勇敢和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又与在遭到拒绝后绝望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将翠巧渺小、可怜和悲伤的形象展露无遗,将翠巧的宿命感得以深化,给观众以心灵的触动,从而达到入情入戏的效果。
翠巧是抨击封建思想的勇敢斗争者。
在翠巧离开时对弟弟的谈话,采用弱光的方式拍摄,使人物模糊不清,从而反衬翠巧勇敢,不屈服于命运、不愿再为黑暗所侵蚀的精神状态,将翠巧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在翠巧渡黄河时,采用俯视镜头的拍摄方式,展现出翠巧的孤独、顽强的精神状态,同时又将翠巧的牺牲作下了铺垫,进一步细腻地刻画了翠巧性格的英勇斗争精神;在影片的结尾采用声画分离的方式出现翠巧的语言,象征着勇敢斗争精神的延续和对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美好生活的向望,增强了观众印象,起到了刺激思考的效果,同时又以音乐的形式呼应,展现了时代特色和地域待色,给观众以亲切感,又通过抒发革命斗争之情与观众产生共鸣,令观众为主叹息和敬畏,又给
观众以声音上的触动。
总之,翠巧用生命延唱了对渴望自由的声音,虽为封建的牺牲品,却能在最后得以自由的觉醒并能进行勇敢的斗争,这一点无疑不是令人欣慰的,在这片黄土地中,翠巧的歌声将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