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影评

合集下载

黄土地 影评

黄土地 影评
想的总是比做的好。
“取法于上,取得于中。”“取法于中故为之下。”
实际上,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摇动、黄河、四个人物。”
在风格样式上,他也曾表示过:“就结构而言,我们的影片应该是丰满而多变化的,具有自由甚至是狂纵的态势,意写纵横,无拘无束,而就大部分具体句子而言,却温厚、平缓、取火之木、穿石之水,无风皱起,小有微澜。因而,大有响入云天的腰鼓阵,哀音动地的求雨声,小有入夜深谈,河边浅唱。﹒﹒﹒﹒﹒﹒”
在所有的这些的考量之下,《黄土地》诞生了。电影中色彩主要选用了沉稳的土黄色,白色红色配合烘托。而它的光线柔和,构图也力求简练沉稳。为了营造出深沉厚重的感觉,镜头病没有有utaida的移动,更多的是内部的有机调度,摄影手法与艺术独具一格。而腰鼓和求雨场景是电影中少有的异常,色彩不再柔和,一切需要一个出口来发泄。
翠巧的婚礼后那只黑色的大手伸过来,翠巧的惊讶、紧张、害怕让人们不由自主的感到紧张压抑。突然,震耳欲聋的腰鼓声冲出银幕。明丽的晴空下,暧昧的环境(缺乏具体指向)里,众多整齐地穿着黑棉袄、戴着白羊肚手巾、束着红腰带的农民,令人振奋地打着红腰鼓。从高处看,一个个扭动的人们幻化为一个整体,在强烈的诉说。这个镜头通过摄影机的摇甩推拉来表现画面,用广角镜头来夸张地表现当地人粗犷豪放的形象,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精神力度,冲击观众的感官与灵魂,反映了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来的荡气回肠的生命之声。这一热烈欢腾的不无夸张、强调意识(视觉经验的主观改变)的写意场景,形象地表现了翻身农的喜和激动,象征了我们民族中觉悟了的掌握了自己命运的人们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力的勃发。虽然它在表面上游离于叙事之外,但在内在意绪上,它不仅与前文陕北农民麻木、死寂的生存状态间接对比,也与后文的求雨段落直接形成鲜明对照。

黄土地影评 (3)

黄土地影评 (3)

黄土地影评一、影片简介《黄土地》是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于1984年上映。

该片以中国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背景,讲述了在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农村中的一段真实故事。

二、剧情梗概影片以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村为背景,主要围绕着农民兄弟十八和和伍子胥展开。

十八是村里的好人,他坚守着传统的农林生产习惯,坚定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

而伍子胥则是一个无良的富家子弟,为了谋取私利,与日本人勾结,背叛了自己的同胞。

故事开始于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日本人为了获取农产品,对陕北农村进行严重的扣押和征用。

在这个过程中,陕北农民艰难地维持着生计,同时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十八带领村民抵抗日本侵略,坚守土地,守住生活的最后一线,成为村里的抗日英雄。

同时,十八对伍子胥的背叛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定找回伍子胥,揭露他的真面目。

经过一系列的曲折和艰险,十八最终找到了伍子胥,并将其交给了党报记者。

伍子胥因为背叛同胞,最终被群众打死,正义得到了伸张。

三、影片特点1.感人至深的故事:《黄土地》通过展示陕北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抗日本侵略的勇气,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与困苦。

2.真实的历史再现:导演陈凯歌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充分考虑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细节的还原,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要意义。

3.优秀的演员表演:影片中的演员表演出色,他们利用精彩的演技塑造了各自的角色。

特别是张国荣饰演的伍子胥,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负面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4.精美的摄影与音乐:《黄土地》以其精美的摄影和音乐配乐而著称。

黄土高原的广袤景色和农村的质朴氛围通过电影的镜头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

四、观影感受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黄土地》给了我非常深刻的触动。

影片通过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残酷的年代,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陕北农民的艰辛与背叛。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崛起和一个背叛者的终结,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黄土地》影评——河是流动的土在这里,没有绚丽花哨的特技,没有一掷千万的投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海誓山盟的爱情,只有世世代代供贫苦的陕北人民扎根的漫漫黄土、苍茫大地。

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担任影像摄制,这两位当今国内最顶尖的大导演在1984年的首次合作作品《黄土地》,次年放映,即成绝唱。

影片中对光的运用单调而不乏深意。

全片向我们全面展现了黄土高原的地方特色,其中,尤以充满眼球的黄黑之色让我们深切感受到那种朴实沧桑和厚重压抑。

此外,片中出现的衣物的红色,寓意深刻:既象征着中国传统的风土人情,又昭示了生命天然的自由鲜活。

偶尔出现在天空的淡蓝,则向我们以及影片中的人传达了叫希望的东西。

影片的构图对拍摄角度的选取和镜头的使用极为讲究。

俯角拍摄和远景景别的搭配,一方面立体地呈现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如滚浪般的地理外貌,另一方面营造了一幅人如蝼蚁般匍匐在黄土地上的景象,揭示了当时中国落后地区人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无形中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影片中多角度地塑造了主要人物的鲜明形象。

多次通过翠巧父亲黝黑的面部特写镜头和面无表情的说话,表现了这位老庄稼人敦厚而古板,善良而愚昧的性格。

从借宿的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那得之婚姻自由的消息后,一直以来裹在贫苦中女孩翠巧终于看到了幸福的希望。

而从她陡然轻快的步伐就可看出,她心中的无限的渴望。

在这一点上,影片将人物的肢体动作和心理活动完美的融合了。

影片通过男主角顾青这条线索完成了整部影片的连贯性。

在他由“公家人”变为翠巧一家的“自家人”的过程中,他用八路军的热情勤劳、智慧理性逐渐改变了翠巧一家。

他帮她善良淳朴的爹爹犁地,他教她木讷寡言的弟弟唱歌……当然,因为封建残余观念的根深蒂固,这种改变还是不彻底的。

所以,最后才有翠巧悲剧的故事情节。

影片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声乐的效果。

洋溢着喜庆的婚姻嫁娶的锣鼓声,充满着生活气息即兴而唱的信天游,各种民族乐器奏响的背景音,还有母亲河(黄河)几千年来不变的流水潺潺。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看完《黄土地》,心情是抑郁的。

《黄土地》讲的是八十年前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热烈追梦的故事。

但我想这部片子并不是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愤怒,也不是在贬低黄土地上落后生态,也不是赞扬革命者。

导演只是讲述,在一种残酷生存之道下,梦想是如何被唤醒、又是如何死亡的。

让人最难以接受的是:杀死梦想的,根本上正是养育你的黄土地。

不是么。

这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养育着你,赐福于你,同时它也禁锢你,杀死你。

它孕育了华夏文明,赋予了我们生命,又给予过我们多少幸福,留给我们多少伤痛!
这一点有点像翠巧的父亲,盼望着儿女们能得到幸福,可是却不得不把女儿们嫁出去。

当吃饭都成问题的时候,还能追求爱情吗?无论是翠巧还是憨憨都逃不出那个时代的。

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军人也有军人的规矩,顾青只是新文化的传播者而非救世主。

顾青走后,只剩下翠巧那孤独的歌声在这片黄土地上回响。

虽然翠巧也有对艰难生活的挣扎反抗,但是微不足道的力量就像暗夜里微弱的星光冥冥灭灭。

她试着去追求自由,但淹没在哺乳她的滔滔河水里,最终葬于这片黄土地。

而在电影最后,憨憨于求雨队伍的逆向而行地奔向顾大哥,犹如奔向自由想挣脱黄土地的束缚,但最终淹没在人群中。

两者其实是相似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

当今人们受教育有文化,有思想有理想,但人们都是自由的吗,都是幸福的吗?翠巧若走到现在,是否就会得到快乐呢?憨憨就算冲出了人群,就算求得了雨,又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的改变呢?
“黄土地”是一种困境一种局限,它一直都存在着。

《黄土地》电影赏析

《黄土地》电影赏析

质朴深沉的民俗寓言(一)——电影《黄土地》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黄土地》讲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的故事当中却透露出陈凯歌对中国传统思想中封闭、保守、等落后部分的思考、揭露和抨击。

陈凯歌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电影不是单纯的再现生活的手段更不是单纯的娱乐工具,而是一种揭示和评价生活的工具。

他以一种批判的目光来审视人的生存状态,追溯这种状态背后所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并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他说过说:“电影,是很多人在黑暗中聚会,去共同分享一个梦想。

”所谓在黑暗中聚会,只有不断思考和批判才能迎来光明的梦想。

实际上作为陈凯歌首作《黄土地》应该是强烈体现其个人风格色彩和思想的,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电影人在一个商业化尚未成熟的电影市场上他的选择必然是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喜欢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反思的陈凯歌选择了陕北落后民俗与革命新思想的对比与冲撞作为题材,而且在影片中毫不吝惜地浓墨重彩地刻画陕北农民因为贫困、封闭等造成的愚昧封建。

假如说摄影画面是由张艺谋统筹负责的没有陈凯歌太多的个人风格,又假如说初出茅庐的陈凯歌还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在画面、音乐的操纵等具象化的风格,那么陈凯歌的个人风格则是个人对社会的反思强烈地体现在电影的情节的选择、安排和主题的表达中。

《黄土地》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对影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中国的开放才刚迈出了步伐,中国经济体制也尚在确立目标的阶段,就在这样一个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领域都因外来与本国因素碰撞而略有混沌的时期,怎样面对新的体制、文化的冲击以及应该怎样改变旧有的是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需要关注的问题,当然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凯歌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因此《黄土地》成为了这样一个向世人说明道理的寓言:生存在孕育我们的广袤的大地上,假如不接纳新的思想新的变革,这片大地会成为禁锢自己的温床,最终封闭愚昧地度过一生。

黄土、父亲——黄土地影评

黄土、父亲——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父亲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只有四个:翠巧爹,翠巧,憨憨,“公家人”顾青,作为父亲的翠巧爹,出场不多,对白也极少,但影片中所塑造出的父亲的形象却丰盈饱满。

翠巧爹的第一个出场只是“揽工人儿难”的几句信天游(或许是别人所唱,但我认为是翠巧爹),千沟万壑的辽阔黄土地上回荡着悲怆的歌声。

第二个出场是油灯下的窑洞。

夜晚的窑洞之中,油灯下的顾青朝向灯光,脸上是明亮的,带着同样明亮的语言和笑容。

而翠巧爹则逆着光线,面色黝黑、布满刀刻一样的皱纹,神情肃穆、沉寂,似是浮雕的形象。

除了开始的一个面部特写,窑洞之中翠巧爹的镜头是两个固定的角度,一个正面的镜头,端坐在炕头的上半身顶满整个画框,而翠巧始终在画框的右下角,小小的身影始终低着头。

另一个镜头将四个人都放进了画框之中,翠巧爹背对着镜头,佝偻着身影和顾青对坐在炕上,憨憨站立在左边的门口,翠巧蹲坐在中间下半部分。

在这个场景中,翠巧坐在父亲的背后,身影一直是微小的。

片中翠巧爹的言语应答十分少,带着对“公家人”顾青沉默的抗拒,只是在听到顾青说起“南边”的新规矩的时候,才讶异地询问几句,并严肃地用喑哑的嗓音表示了反驳和捍卫,“咱庄稼人有规矩!咱庄稼人有规矩!”第三个出场是黄土高坡上赶牛耕地,这时的翠巧爹才是活动的,干瘦的全身形像融合在赤褐色的黄土地里。

用寂静无波的苍老声音,几句话叙述了大女儿,另一个“翠巧”的艰难的生活,而这关键是“有的吃”和“没得吃”,“没吃食,啥恩爱,”“命!”吃午饭时,翠巧爹瘦瘦的身形站在苍茫阴天之下,镜头仰拍,人物位于画框下面三分之一的中间,头顶上是苍茫混沌的天空,父亲的形象屹立着,对比影片中的其他人和观影的观众,形象坚毅而高大;可对比无尽的辽远深沉的天空,身形又极其卑微。

嘶哑着嗓音祈求雨水。

这时画框之中出现的跪立的翠巧,双手奉上汤碗,比父亲的身形更微小,和窑洞之中处在父亲身后的身影融合叠加,成就了父亲和黄土地的绝对权威。

点撒米汤,“五谷发芽,早降雨水”的求雨,父亲的神情肃穆沉静,而此时顾青的笑声则十分突兀地打破了这种带有神圣色彩的祈祷形式,变成了对父亲和黄土地的再次挑战。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的觉醒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顾青搜集民歌这条主要线索来讨论其间分别对影片中的翠巧、憨娃及老汉的思想影响。

这一影响主要就体现在对旧锁链的挣脱和觉醒及对新生活的追求上,同时也与当时文化寻根的主线相符。

关键字黄土地翠巧觉醒《黄土地》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以“黄土地”为名,讲述了陕北地区黄河岸边古朴、深厚的民风传统以及对这一传统的反思。

陈凯歌导演将其命名为“黄土地”,并不是为了描写陕北地区的地理环境,而是表达对这一地理环境出生的人们的命运以及他们已形成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

正如导演自身所说,“黄河是博大开阔、深沉而又舒展的,而在它的身边就是无限苍莽的群山和久旱无雨的土地。

它不能解救为它的到来而闪开身去的广漠的荒野,这使我们想到历史的荒凉。

”这部作品讲述的并不是一个新奇故事,可就是这个普通的故事却非常的震撼,也才让这部作品拿到很多的大奖。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黄土地上有一个贫穷的家庭,除去已嫁走的姐姐,还剩下妹妹翠巧、弟弟憨憨和年迈的老父亲相依为命住在一个单家独户的窑洞里。

下乡采集陕北民歌的“公家人”顾青寄住在他家,把他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思想带给了这个贫困家庭。

在顾青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憨娃开始唱起了共产党的歌曲、翠巧也最终逃婚出走东渡黄河追求自己的自由。

影片的开头以篆书交代故事背景,八路军战士顾青来到黄土高原上收集民歌。

情节的发展由顾青搜集“信天游”这一陕北民歌形式贯穿,其实则掺杂着红色政权与封建思想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出农村的觉醒这一思考。

从整部片子看来,我们可以分别从翠巧、憨娃、老父亲等人物中来看出这一觉醒。

翠巧是这部片子的女主人公。

在影片开始部分就可以看到她躲在门口眺望别人家接新娘、机械的完成整个过程。

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娘的表情始终是沉重的、没有一丝笑意,从翠巧眺望的神情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她对这种“庄稼人的规矩”的哀伤和无奈。

其实翠巧的内心是渴望冲破这座封闭的村庄给她带来的束缚的,她是渴望追寻自己的幸福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

《黄土地》影评——浅评翠巧形象1984年上映的电影《黄土地》,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影,获1985年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陕北女子翠巧在八路军文艺战士顾青的帮助下自我救赎也难逃悲惨命运的故事。

昏黄的画面,一望无垠的土地,嘶吼的怒风还有唱不尽的信天游,白头巾、黑棉褂、小米糠菜,宛如一幅中国传统“写意画”。

这部电影充满了导演对于中国人文历史和传统观念对人的精神制约的探索。

“认命”思想束缚下的不认命。

对联在《黄土地》中时常出现,主人公翠巧倚着门框看结婚的场景时,红纸黑字赫然写着“三从四德”,当翠巧结婚时,门上的喜联却是这样写着:自古婚姻由天定,而今贵福在命中。

“认命”“遵守庄稼人的规矩”“甘做土地的奴隶”成为像翠巧爹一样千千万万个农民的信条。

包办婚姻对翠巧的残害是显而易见的,它刺激了翠巧萌生连夜过河投奔公家人的想法,不料却溺死在了奔流的黄河之中。

自我救赎,追随光明。

翠巧是一个普通的陕北农家女子,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她亲眼见证了包办婚姻下女人的悲哀,同时她也经历着包办婚姻。

在这部电影中有两次一模一样的娶亲画面,其实就是在强调陕北女子悲惨命运的重复,弯弯曲曲的小路,暗示了这群女子曲折的人生命运。

翠巧在《黄土地》中的服装造型,一直以红色为主,其实这里的红色,暗示了翠巧骨子里的一种热烈和韧劲,这也为后来她在顾青的帮助下,决定自我救赎做了铺垫。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翠巧后来决定过黄河去投奔八路军的时候,她把辫子剪了,足以见证她的决心。

除却翠巧,她的弟弟憨憨,也完成了自我救赎,憨憨在片尾求雨的画面中,逆着人群奔向顾青的时候,那个场景足够震撼,他即将淹没在千万“木鱼”般的人群中,可他的红色肚兜像极了希望的火苗。

救赎之路本身就是充满了阻碍,为此翠巧付出了生命,憨憨淹没在麻木的人群之中奋力挣扎。

透过像翠巧这样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陈凯歌展开了批判和反思。

在《黄土地》中除却对包办婚姻的批判,还见证了包办婚姻对女人们的迫害,同时父权社会带来的压迫一样值得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黄土地》的镜头语言
一土,一水,一片天
----评《黄土地》的镜头语言
头顶一片天,脚踩一方地,雄伟的黄河之水孕育了无数中华儿女的英魂。

在这片沉默着的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在此成长,带领着人们走向着光明的未来,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导演黄建新联合张艺谋让这片富于变化的土地以最热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定格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面。

其中光的运用,色彩的搭配以及镜头语言的使用更是让影片增加了不少亮点。

光的运用是影片最独具特色之处。

影片中的光以温暖沉稳的土黄色为主基调,既有一定的统一性也传递着无数的感情元素。

传统的黄,一般代表着金钱,权利,富贵,大气等等寓意,而《黄土地》当中的黄,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上养育着的人们,而这种土黄色,不仅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隐藏着让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

去过黄土高原的人或许都知道当太阳光照在黄土地上时,镜头中所显现的光是一种类似于美国西部片的浅黄色,而在镜头中这种光往往给人以烦躁而且粗犷的感觉,但是陕北的黄土地上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更是党的摇篮,它既是贫瘠的,也透着如母亲般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张艺谋更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黄土地》中的光线拍出了一种温暖沉重感,即使是影片刚开始时顾青刚到窑洞的那场戏,也给人一种暖色光,而不是冷光,因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不存在冷漠的一面,只是暂时不熟悉而已。

在《黄土地》中使用高反差照明的低调光将窑洞内显得暗而深,如同封建思想一般压抑,而且在布光上也多采用了非标准不光技巧,把窑洞内的阴暗与窑洞外的强光形成对比,翠巧坐在门前做鞋子等顾青回来时的画面就用了剪影布光。

色彩是影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运用更加使影片的情感表达出来。

《黄土地》中除了以土黄色暖光之外,也着重运用了白,黑,红这三种色彩。

黑色,既是陕北的农民的服饰,也是陕北农民的性子。

陕北的老汉正如这黑色的棉袄一样稳重,不爱说话,不爱动,像一个树墩似的坐在炕上,默默地抽烟,喝水,不讲说话也不吭声。

同时黑色也表现着痛苦恐惧与绝望,黑暗的窑洞内父亲高大的黑色身影,将翠巧那娇小的身体压抑在身下,这是一种无助,更是一种翻不了身的绝望。

白色,既是天空中那充满着无限希望的光明,也是陕北人民纯洁的心灵,白色的羊肚毛巾,正如纯洁的心灵一样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是憨憨陪着顾青放羊时那纯洁清脆的笑声,是翠巧送别顾青时那最后一首嘹亮的歌声。

红色,即表现着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也是新一代青年蓬勃的朝气和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在《黄土地》中红色反复出现:红轿帘,红盖头,红门帘,迎亲婆娘的红绣鞋,百褶红裙,马头上的红花,唢呐上的红绸等等。

这里给观众的婚礼场面的热闹。

但是当看到翠巧看红门帘和穷汉唱小曲时的神情,不觉能感受到这红色的喜悦中夹杂着一丝丝说不出的辛酸和惆怅,这里的红色既是一种热烈,更是一种痛苦。

大多数的电影都应该是表现运动的,但是《黄土地》中的镜头主要是以静为主,这是对于传统的打破。

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

黄建新在《黄土地》中的静似乎也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陕北黄土地的韵味和风貌,将那历史的时代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镜头的不动是对那个时代环境氛围最真实,最有利的表现。

而且摄像机不动也表现了陕北的实际风土地貌。

陕北的黄土高原是一望无际的平坦土地,像一块巨大的土,稳稳的坐落在此。

镜头一直未动,这是一种解释一种土地的深厚博大以及土地和人的关系,顾青远远的走来,又渐渐地隐入土地当中,这是人与土地一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人被这块土地孕育出来,
又投入它的怀抱中去。

这不动的镜头正如陕北人的生活一样,日复一日缓慢而又平稳。

中华民族就这样走过了漫长的路。

当然影片中静中有动。

在《黄土地》中求雨和打腰鼓的场面运动幅度很大,这既是一种灵魂与感官的冲击,也是对于黄土地上人们那爆发的力量,就像这鼓声一样,一旦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迸发出移山填海的力量。

天之广阔,地之沉厚,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是民族的自强不息,也是人生命运的强悍和脆弱。

导演黄建新和摄影张艺谋仅仅用了土地,人,黄河,窑洞,天空就将黄土高原上那无尽的力量和无限的深沉表现了出来,传达到全世界。

不仅是对黄土高原的赞美,对黄河的赞美,其中更强的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赞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