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土地》电影观后感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电影,叫《黄土地》,我看的时候觉得有点儿奇怪,因为里面的人好像过得很辛苦。
电影里的地方是一个又大又干的黄土高原,风沙吹得呼呼的,土地也很硬,种不出什么好东西。
里面有一个士兵,他去帮一个老乡拍照,可是他们之间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士兵很想回家,可是又不敢。
我看到士兵在那儿的时候,总是站着不动,好像心里有很多话说不出来。
哎呀,好像是有点儿难过吧?不过他还是坚持帮助老乡,虽然他们的生活很艰苦,还是有点儿温暖的。
电影里面有好多地方,我觉得有点儿像我听妈妈讲过的故事,好像人们总是为了生活拼命努力。
看完以后,我有一点儿难过,觉得那个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真是不容易啊。
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而奋斗,风沙吹来,还是要往前走。
我也觉得,我以后要好好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轻易放弃,要像电影里的人一样勇敢
—— 1 —1 —。
黄土地观后感-优选篇

黄土地观后感-优选篇黄土地观后感-1000字 1人文思考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强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前,__电影的道德关注与社会评判是电影的主要支撑,正误好坏的认知左右着__艺术的发展。
《黄土地》将创作者的关怀扩展到沉默无语的黄土沟壑和终年劳作的百姓、高悬冷酷的天际与仰首叩拜孜孜以盼的臣民、周而复始无爱无恨的仪式婚约与隐约驿动的个人情感。
千百年来的土地规则富含哲理,却沉重地桎梏着人的心灵跃动,八路军公家的新生活带来了冲破传统的希望,却没有按照电影叙事的惯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女孩子翠巧,翠巧的希冀与怨恨如同黄土地上的所有民生一样,只有寄托在沟谷中久久难以散去的“信天游”中,令人心碎。
这正如影片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的民歌千千万万,怎能记下?”翠巧爹说:“日子艰难了,自然就记下了。
”这既说明了民歌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说明了艺术和一切创造的真谛。
不可抗拒的传统、无形的土地上规矩、人的悠久生存状态,成为没有决断的宏阔展示对象。
天人合一的关系思辨,生命哲学的形象思考,文化探寻的注目眼光,成为《黄土地》难以分离的主要内涵。
关注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声命运是影片厚重感的主要体现。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
传统__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__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
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__的意义。
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__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
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
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
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
黄土地的观后感

黄土地的观后感《黄土地》是一部由陈凯歌执导的中国电影,于1984年上映。
该片改编自曾经风靡一时的小说家曲立言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段感人故事。
观看完《黄土地》,我深受感动和震撼,下面将就故事情节、角色刻画以及电影情感表达等方面,谈一下我的观后感。
首先谈谈故事情节。
《黄土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农村,片中展现了农民兄弟王满(张丰毅饰)和王达(李连杰饰)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
电影以一次王满参加解放区运动队的英勇事迹作为开篇,通过回忆和倒叙的方式,逐渐展现了王满和王达的成长和抗战历程。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的家乡受到了日本军队的严重摧残,但他们始终坚守着对家乡的热爱和保卫国家的信念,用自己的血和生命为家乡、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整个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凑有力,引人入胜。
其次是角色刻画。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形象塑造深入人心。
王满是一个具有坚韧意志和豪爽性格的人,他勇敢无畏地面对日寇,为保卫家乡而拼搏,最终牺牲在了战火中。
王满的身后,是他的哥哥王达,他是一个聪明、善良又懂得委曲求全的人。
他一直默默地支持着王满,始终保持着对抗日斗争的热情,并最终在战争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其他角色如王满的妻子小云、儿子健儿以及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角色的细腻刻画,电影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强。
最令我深受触动的是电影中渲染出的情感。
《黄土地》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电影中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和表演,展现了人们在战争年代下所遭受的痛苦和牺牲。
特别是对王满和王达兄弟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的刻画,令人动容。
他们在战火纷飞中相互扶持,彼此鼓励,共同面对苦难。
无论是王满临死前对王达说的“王达啊,你要活下去”还是最后王达为了王满报仇而壮烈牺牲的场面,都能够深深触动每一个观众的心灵。
《黄土地》通过情感表达,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温暖而振奋人心的世界。
除了故事情节、角色刻画和情感表达外,我还要说一下电影的艺术表现。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电影《黄土地》是根据川西黄土地修复工程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影片。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故事情节,深深触动了我。
以下就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电影《黄土地》通过深入细致地记录了陕西宝鸡黄土地的修复故事,让我对中国的环境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片中通过真实的纪实手法,展示了作为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的黄土地修复过程。
在与自然对抗的同时,也受到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的折磨。
首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它的纪实性。
影片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黄土地的修复过程,没有过多的虚构和夸张效果。
我观看时仿佛亲眼目睹那些劳动者们辛勤的劳作和付出,感受到他们对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他们用拼搏和汗水,才让这片贫瘠的黄土地重新恢复了勃勃生机。
其次,影片展示了修复过程中的艰苦和困难。
在强烈的风沙侵蚀下,黄土地层层剥离,土壤贫瘠,几乎不适合作物生长。
修复工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当地村民也面临生存问题。
然而,片中的英雄们不畏艰难,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叠加土壤,种植植被,用信念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让我感到敬佩和钦佩。
此外,电影还呈现了改建工程对当地人民生活的积极影响。
修复后的黄土地不仅可以生长各种作物,还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改建工程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这些正面效应使得当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和富足。
通过观赏这部电影,《黄土地》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人类需要珍惜和保护大自然,因为它给予了我们生存的土壤和环境。
我们应该学习修复工程的经验和教训,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总的来说,电影《黄土地》通过真实的纪实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黄土地修复工程的艰辛和成功,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影片让我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对更多的观众产生深远的影响,引起更多的人关注环保问题,并积极行动起来。
黄土地电影观后感

黄土地电影观后感《黄土地》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由陈凯歌执导并于1984年上映。
这部电影根据峙县井冈山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一群贫苦农民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了争取土地的权益而奋斗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我被它深深地触动了。
首先,这部电影以黄土地为背景,通过真实的场景和粗糙的艺术设计,再现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和土地的珍贵。
片中的黄土地富含象征性,它代表着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土地的热爱。
无论面对天灾、战争还是人为破坏,农民都能坚守在这片土地上,为了土地而奋斗。
黄土地成为了他们求生抗争的象征,这种对土地的眷恋和坚守让我深深感动。
其次,电影中的主人公们充满了韧劲和无畏精神。
他们是一群普通农民,没有特殊的身份和权力,但他们并不选择放弃,而是充满了对权益的渴望和追求。
他们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与土地所有者进行抵抗,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他们敢于发声,不畏艰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遭遇,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影响着我,让我感受到了力量的力量。
电影中描绘的情感也让我印象深刻。
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活的情感和细腻的内心世界。
他们不仅面临着贫困和压迫,还有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敬爱。
电影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爱与亲情。
特别是片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动容,她们同样是坚强而勇敢的,为了家庭和亲人,他们不惧艰险,为自己争取权益。
这种温暖和感人的情感,让我深深被打动。
此外,电影中的音乐和摄影也给予了我极大的视听享受。
电影通过美妙的音乐与画面完美结合,使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和生动。
黄土地广阔的画面和生动的色彩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并深入了解了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
每一次剧烈的场景,每一次战斗的瞬间,都让我感受到电影的强大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电影《黄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对中国农民艰辛生活的道德思考。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并对未来更加努力奋斗。
这部电影向观众传递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引发了我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也唤起了我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
黄土地观后感400字

黄土地观后感400字
《黄土地》是一部以中国陕北地区为背景的电影,它以一种深沉而感人的方式,描绘了普通人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的生活和挣扎。
电影的画面非常震撼,无论是广袤的黄土地,还是那些身着破旧衣裳、面带微笑的农民,都让人深感震撼。
电影的音效也非常出色,无论是风吹过黄土地的沙沙声,还是雨滴落地的声音,都让人身临其境。
电影的情节也非常感人。
电影中的主角是一个叫做顾青的八路军,他深入农村,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看到了农民们生活的艰辛,也看到了他们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希望。
顾青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当地人民看到了八路军与人民心连心的真实写照。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成功。
顾青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他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担当的年轻人,他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电影中的农民们,虽然生活极端贫困,但他们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让人感到敬佩和感动。
总的来说,《黄土地》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它以真实而感人的方式展现了人民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的生活和挣扎。
这部电影的画面、音效、情节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出色,让人印象深刻。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

电影《黄土地》观后感《黄土地》这部电影给我带来了非常复杂的观看感受。
影片一开场,那广袤无垠的黄土地就深深震撼了我。
看到那一片土黄色印满整个屏幕,我感觉仿佛自己一下子就被拉进了那个贫穷却又充满力量的世界。
那土地辽阔得让人有些不知所措,就像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尽的未知与凝重。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翠巧这个人物。
她穿着破旧却又洗得干净的衣衫,在灶前忙碌的场景。
那个画面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她没有言语,但从她的眼神里,我能看到她对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她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就像被困在笼子里的鸟。
当时我就想到在那样的旧时代,无数的女性可能都过着这样的生活。
当看到她挑着水,一步步在黄土地上艰难行走的画面,水桶里的水因为她的摇晃而晃荡着,我感觉自己的心也跟着晃荡。
那不仅仅是水,更像是她不安的灵魂和被拘束的生命。
还有祈雨的那场戏,百姓们虔诚地跪倒在黄土地上,那场面既宏大又让人悲哀。
大家都在祈求上苍能够降下甘霖,但我看到的却是他们盲目的封建迷信。
当时我就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去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环境呢?可后来又觉得他们或许是被现实压迫得太久了,只能在这种精神寄托上寻找希望。
影片的摄影镜头非常独特。
很多画面都是静止的长镜头,让我得以仔细观察黄土地的每一处角落。
那一道道沟壑,就像是这片土地上人们脸上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和故事。
看完后我明白了导演不仅仅是在展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在对传统、对土地、对人性的一种思考。
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但同时也让我对人性在封建礼教下的压抑与挣扎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

影评范文赏析:《黄土地》人文思考的深度与艺术表达的强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原因所在。
此前,中国电影的道德关注与社会评判是电影的主要支撑,正误好坏的认知左右着中国艺术的发展。
《黄土地》将创作者的关怀扩展到沉默无语的黄土沟壑和终年劳作的百姓、高悬冷酷的天际与仰首叩拜孜孜以盼的臣民、周而复始无爱无恨的仪式婚约与隐约驿动的个人情感。
千百年来的土地规则富含哲理,却沉重地桎梏着人的心灵跃动,八路军公家的新生活带来了冲破传统的希望,却没有按照电影叙事的惯例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顾青擦身而过,放弃了拯救女孩子翠巧,翠巧的希冀与怨恨如同黄土地上的所有民生一样,只有寄托在沟谷中久久难以散去的“信天游”中,令人心碎。
这正如影片中顾青问翠巧爹的话:“陕北的民歌千千万万,怎能记下?”翠巧爹说:“日子艰难了,自然就记下了。
”这既说明了民歌是陕北人唯一的心灵寄托,也说明了艺术和一切创造的真谛。
不可抗拒的传统、无形的土地上规矩、人的悠久生存状态,成为没有决断的宏阔展示对象。
天人合一的关系思辨,生命哲学的形象思考,文化探寻的注目眼光,成为《黄土地》难以分离的主要内涵。
关注这片土地上人的无声命运是影片厚重感的主要体现。
影像语言的自觉把握把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
传统中国电影对影像本体的自觉程度远不如对社会内容来得重视,声画语言自身的造型因素与独立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挖掘。
第五代电影人的重要功绩就是为归还电影本体的价值做出重大贡献。
本片的影像语言凸显出独立的意义。
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
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这一开创性贡献是前所未有的。
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所要表现的文化内涵。
构图上对正在主角黄土地与人的关系处理为土地占据巨大空间,人只是天际线上的渺小存在。
画面已经显示了内涵。
影像表现的文化意味无处不在,尤其是婚礼、祈雨、腰鼓的段落饱满扎实令人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黄土地》电影观后感
电影讲述的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
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王学圻饰),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
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
翠巧弟弟憨憨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
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
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可惜湍急的河水吞没了她。
顾青来找翠巧和憨憨时,憨憨正随大家在河边求雨,他扯下头上的树叶子编成的头箍,逆向从人群中向顾青跑去。
张爱玲说过,年轻人的生命三五年就是一生,老年人的生命十年八年只是一瞬。
电影中的老年人、年轻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被《黄土地》感动,是因为导演的投入和摄影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电影中很多细节的把握都让我佩服。
比如婚宴上,除老肥肉,另一道荤腥,就是仅仅作为“摆着是个意思”的“木鱼”。
这“鱼”,不能供人用
嘴来享受,而只能饱人“眼福”,因为它就是锯成鱼形盛在餐盘中的木头。
电影《黄土地》虽然是八十年前,一个年轻人热烈追梦的故事,但是追梦在古往今来任何历史地理背景下,都是激动人心的。
翠巧这个角色就是个追梦的人。
这部片子并不是可以表现对“父权社会”、“包办婚姻”的愤怒,也不是对国民思想愚昧进行简单批判,更不是在贬低黄土地上落后生态,同时为革命者大唱赞歌。
导演只是在千里走陕北之后想讲述一个见闻:在一种残酷生存之道下,梦想是如何被唤醒、又是如何死亡的。
让人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是:杀死梦想的,从根本上来讲,正是养育你的黄土地。
温暖而贫瘠的黄土地!它养育你,赐福你;它也禁锢你,杀死你。
这里面有一种无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层悲哀:带着镣铐的新生,最终还是猝死于简单而残酷的生存法则。
“生存”,是导演想表达的核心,民以食为天,只有黄土地,才是真正的主人。
在黄土地面前,所有人都是做不得主的。
而在这种残酷生存之道励练出的人的韧性,导演则持有一种苦涩的肯定态度。
革命者顾青是代表先进观念的闯入者,但是始终是无法深刻进去。
一开始他描述南方男女平等的美好情景,他
笑话翠巧爹一边说“五谷发芽,早降雨水”一边用小米敬天老爷的愚昧行为,这些可以解释为不懂得黄土地的艰难而被原谅;但是面对被自己唤醒、决心为自由破釜沉舟的少女,用“公家人的规矩不允许”来搪塞她,以免除他自己对翠巧父亲、对组织交代的麻烦,就让人觉得他软弱,而同时觉得他只是被观念包装起来的空壳,并没有想从根本上解决翠巧等问题。
翠巧是影片关注的焦点,她让人感到梦想被唤的欣喜以及引起人们对梦想死亡的深思。
憨憨所唱尿床歌里头的“只想寻下个好女婿,谁想寻下个尿床郎”,父亲所唱的“大眼花花就两张灯,弯弯眉毛就两张弓,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你说心疼不心疼”,都在同情着女孩们作为买卖婚姻的代表,世世代代的不幸。
翠巧在家的时候,头顶上有父亲和弟弟,嫁人后得到的嫁妆要给弟弟做聘礼,一生一世有庄稼人的规矩在约束着她,她一辈子都做不了主;然而在她要跟随顾青而去,去延安做主人时候,又被“官家人的规矩”拒之门外。
我十分痛恨翠巧新婚夜伸向她的那只黑黑的大手!让我如同看到了魔鬼一样的恐惧。
影片《黄土地》中父亲的形象很丰满、很复杂。
革命者借宿翠巧家当晚,只看得见轮廓的爹巍峨地坐在正中,
着红衣的翠巧隐在他背后拉风箱烧水,缩成一个微小的身影,弟弟沉默地退在墙根,暗得让观众眼睛发酸,只觉得他整个人溶解在黄土高坡的空气和泥巴里了,就连顾青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没敢回答。
父权下的孩子似乎都是祭品,虽然多少都各自秘密地怀揣着希望。
只有风箱下喷出的火花,挣扎出一个自由的形状,给观众一点安慰。
父亲一开始就明白顾青所说的“改改规矩”只是善心的外来人开出的一张无用药方,同时也对“南方的女娃都能读书写字”充满一丝好奇与向往,他不是什么顽固不化、以卖女儿为乐的封建卫道士,他遵守黄土地立下的“庄稼人的规矩”,劝导大女儿不能嫌贫爱富,“咱吃苦人说话得算个数”。
他爱孩子,吃小米的时候把自己的饭倒给正在长身体的憨憨;他怕革命者搜集不全酸曲被撤了差而为他唱了一支。
但他终究身不由己。
在革命者问他为什么他的女儿受苦,他只说了一个字“命!”。
从始至终,他都只是黄土地的奴仆,是一种生存之道的服从者与执行者。
他吃饭敬天地的一幕尤其苍凉。
然而他又是保护者,父亲是可靠的,在黄土地的冷酷威严之下,他当爹又当妈,用双手一犁一犁地维持了一家的生存。
《黄土地》这部电影特别令我难忘的是摄影。
当翠
巧失魂落魄地渐渐淹没在黄土地里,梦想夭折的哀伤被吸收进温热的黄土地里,只觉得从此便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包括后来被浑浊的黄河水吞没的场景都是一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中华万民与土地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以至于我们都能感知,我们并不是外在地站立在土地之上,而是应该沉浸于土地之中的。
也许你看《黄土地》的时候,会有种想哭的感觉。
那种感觉或许不是因为感动,而是因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