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电影《黄土地》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刘洋【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影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特技效果,没有什么大批资金投入。
《黄土地》如何能屡次赢得各大国际奖项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你看完《黄土地》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十分具有艺术性的,绝对比那些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黄土地》讲述了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故事:八路军艺术家顾青来到这里,他下乡收集民歌。
此时,一场婚礼正在这里举行。
他看到的新娘是一个十二岁或三岁的女孩。
然而,贫穷和愚蠢的农民沉浸在罕见的喜悦中。
突然,一件红色连衣裙在他面前闪了出来。
顾青在一件黑色棉袄的缝隙里发现了一双充满悲伤和怨恨的眼睛。
后来,顾青得知自己是当地一位优秀的民谣歌手翠乔。
崔乔的母亲早年去世,她的妹妹已经结婚。
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父亲和弟弟韩寒住在一个独户山洞里。
那天晚上,顾青被带到翠桥家。
顾青从白天看到的童婚谈起延安女性的独立婚姻,并成为新生活的主人。
虽然这些话对这位老人没有正面的回应,但却在崔桥心中激起了波澜。
由于谷青耕种技术高超,崔桥一家开始把他视为自己的孩子。
然而,善良、诚实、贫穷和愚蠢的崔桥父亲希望世世代代遵守“农民的规则”,让女儿在4月份结婚。
但翠巧心里却对这种指腹为婚很是反感。
顾青要走了,翠巧想让顾青带她一起走,可是顾青还得回去请示上级才能带翠巧离开。
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翠巧终于要出嫁了。
完婚之日,憨憨挑起了姐姐用过的水桶来到黄河边,不料遇到了逃婚出来的翠巧。
翠巧给爹留下了一丝长发并给爹挑了最后一担水,把为顾大哥做的鞋垫交给弟弟,便连夜东渡黄河而去。
黄土地 分析

《黄土地》观影笔记——构图分析一、影片是第五代导演代表作,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像。
二、故事梗概: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闭塞的生存环境下,生活着一群愚昧麻木的人们,他们仍坚守庄稼人的规矩,天旱了他们会祈雨;刚十几岁的女孩他们会让她们嫁人,不管对方是如何的恶心和丑陋。
女主人公翠巧从文艺工作者顾青口中得知了“公家人”的新生活,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逃婚,选择了抗争,只身离开这片禁锢她的土地,最终却淹没在了滚滚的黄河水中,最后弟弟憨憨迎接再次到来的顾青,逆着人流他奔向了光明和希望……三、影片分析该片的表现性在于其强烈的造型意识,具体表现在对自然景观的大量描写上,空间造型感很强,最典型的构图就是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人物被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的镜头首先黄土地这一意象,它的象征意义应该就在于那种沉积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格和无法挣脱天命的悲剧感,这种感觉始终萦绕在人物故事之间:(一)黄土孕育着生命在陕北黄土高原,这里有着大片的黄土,经岁月的侵蚀,沟壑连绵不绝,大起大落,一片荒凉,很难使人想到这里仍有一点生命的迹象,可想而知这凝重的土地也将孕育着怎样的人们,终究是逃不过心灵的闭塞、保守……(如图)(二)黄土主宰着生命片中多处展示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比如,翠巧来送饭,耕作的三人在黄土地上显的非常弱小,与世隔绝一般,被一望无际的黄土包围,在这里它就是你的主宰,你无法抵抗,只有依附,这就给这里的人物的封闭性做了一个较合理的诠释;接着吃完饭后,翠巧离开时,镜头表现为大片黄土地中翠巧孤单弱小的身影,是那样的渺小,茫茫黄土中,只有那一条白色的路依然清晰,踩着祖祖辈辈踏出的路,也就那样世世代代禁锢在了这里。
从图中可以看到,她已走上坡顶,而在翠巧面前的是曲折绵延的山峦,似乎也暗示着她坎坷不堪的命运,,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她想要挣脱,已在为生活努力……同样,在后来顾青的离开时,翠巧孤零零的站在远方,眺望着已远去的顾大哥,画面中的大片黄土地挤压着那站在天边的翠巧,翠巧那一点点的光明和希望,是那样的无助和渺小,大片黄土挤压着她,已俨然成为一种把翠巧推向死亡边缘的无形力量,暗示了人物悲惨命运的终结。
黄土地影评 (3)

黄土地影评一、影片简介《黄土地》是中国导演陈凯歌执导的一部抗战题材电影,于1984年上映。
该片以中国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为背景,讲述了在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农村中的一段真实故事。
二、剧情梗概影片以一个普通的陕北农村为背景,主要围绕着农民兄弟十八和和伍子胥展开。
十八是村里的好人,他坚守着传统的农林生产习惯,坚定地抵抗着日本侵略者。
而伍子胥则是一个无良的富家子弟,为了谋取私利,与日本人勾结,背叛了自己的同胞。
故事开始于1941年,日本侵华战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日本人为了获取农产品,对陕北农村进行严重的扣押和征用。
在这个过程中,陕北农民艰难地维持着生计,同时积极参与抗日斗争。
十八带领村民抵抗日本侵略,坚守土地,守住生活的最后一线,成为村里的抗日英雄。
同时,十八对伍子胥的背叛感到痛苦和愤怒,他决定找回伍子胥,揭露他的真面目。
经过一系列的曲折和艰险,十八最终找到了伍子胥,并将其交给了党报记者。
伍子胥因为背叛同胞,最终被群众打死,正义得到了伸张。
三、影片特点1.感人至深的故事:《黄土地》通过展示陕北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抗日本侵略的勇气,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艰难与困苦。
2.真实的历史再现:导演陈凯歌在拍摄这部电影时,充分考虑了历史的真实性和细节的还原,使得观众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重要意义。
3.优秀的演员表演:影片中的演员表演出色,他们利用精彩的演技塑造了各自的角色。
特别是张国荣饰演的伍子胥,他通过精湛的演技将角色的负面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4.精美的摄影与音乐:《黄土地》以其精美的摄影和音乐配乐而著称。
黄土高原的广袤景色和农村的质朴氛围通过电影的镜头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同时电影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
四、观影感受作为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黄土地》给了我非常深刻的触动。
影片通过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将观众带入了那个残酷的年代,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陕北农民的艰辛与背叛。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崛起和一个背叛者的终结,看到了正义与邪恶的对抗。
黄土地影片赏析

厚重的责任与使命——《黄土地》电影评论以黄、灰和黑为基色,以广袤无影的黄土高原为场景,处处充斥着沉重和不明朗,《黄土地》作为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除了背负着厚重的责任感之外还或多或少地意味着他的心境,他用电影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并不稀奇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黄土地》不仅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也是陈凯歌导演对中华民族的反省和思考。
这部电影正如片中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一样,流淌着苍凉雄浑的艺术血液,承载着厚重的深远的文化使命。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陈凯歌导演用自己独特的电影手法演绎了一场更为独特的故事,而陈凯歌在电影方面的造诣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折服。
一、对白的应用电影最大特点就是动作多于对白,在《黄土地》中我们到处可见画面在不停敌运动,不断地切换或者人物相对静止不动,开始沉默。
但这并非说电影不注重对白的运用,在《黄土地》中,人物对白格外洗练,甚至可以说是惜字如金。
在开始的那场婚宴上,对从延安来的顾青,人们既拘谨又尊敬,大家对"公家人"仅有的表示客气的言语只有两个字"吃吧",但正是这仅有的两个字,把当地人所有的生活和精神状况都表达出来了:淳朴、单调、僵化。
而对生存状况的恶劣,翠巧爹只说了一句:"这就是命",此外再无抱怨;谈及翠巧的婚事,翠巧爹说:"庄稼人有庄稼人的活法",最简洁的话语准确地表达出了当地人对生活的理解。
二、画面的运用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用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们贫穷愚昧的原因。
摄影张艺谋擅长用浓墨重彩的画面给人以视觉震撼,这种手法堪堪符合《黄土地》的表达要求。
黄色的土地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地平线推得极高,把蓝色的天空逼得很窄,天地交际间出现的人物局促地活动在逼仄的空间里。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2013级播音4班-郭航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电影《黄土地》分析

自然真实与深刻含蓄的交响——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影片。
导演运用了多种独特的电影手法,使影片显现出真实又深刻的风貌,在这深刻的背后更难免让我们心灵震撼,内心感到酸楚。
《黄土地》运用了看似平实又笨拙的顺叙的结构方法,讲述了成长在厚实、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翠巧受封建“娃娃亲”的思想束缚,在延安文艺工作者顾青的启发下毅然东渡黄河的故事。
流畅、自然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时间性,能真实再现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在蒋介石地方政府控制下,贫苦人所遭受的压迫,也深刻表现了封建与民主的碰撞。
影片的段落层次清晰,大部分写顾青住在翠巧家,为他们帮忙,与他们交流,传播着民主、文明的思想;故事在延安的安塞腰鼓声中达到高潮,后面则是简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变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影片还大胆地运用了固定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功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
例如翠巧为在田野里耕地的父亲、顾大哥、弟弟送饭的画面,他们坐在地上一起吃饭,用的就是固定镜头,大叔站起来是把镜头上下摇的,像一张照片,上面人能站起的感觉。
镜头还多次独自拍了翠巧的固定镜头,如婆家送来衣物后,父亲在讲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镜头一直对准翠巧,只有父亲那无奈的声音,这时的翠巧就像一座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是这座雕像还有复杂的思想,她内心的难处,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一个镜头是翠巧坐在门口做活,顾青在屋内,拍的是翠巧的一个全景,他们二人的对话及翠巧表情的变化。
这个镜头暗示出翠巧内心要当公家人的思想萌动,为后面她渴望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
固定镜头真实再现了翠巧从受封建思想毒害到渴望奔向光明的思想转变全过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贯穿全片。
黄土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和绿绿的草地,但不少空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了解了炎黄子孙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在这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时传来铿锵有力的陕北民歌,从而导致视听统一的效果——大自然与社会的民族风情被融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
2013级播音4班-郭航
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
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
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顾青属于顺光处,面部表情十分清楚;翠巧爹像个树墩似的默默坐着,逆光下他的脸不甚清晰,半剪影状态令他显得沉重,于是家中也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压力,近景的使用又使他那深褐色、皱纹如沟壑般丛生的脸庞呈现在观众面前,47岁却像60岁一样苍老,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也由此得到表达,他黑黑的背影,还暗含着他作为一个封建道德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思想的僵化和陈旧。
当顾青给崔巧爹讲延安提倡由年轻人自己选择结婚的对象,那里的妇女也已经拿起武器,正与日本侵略军战斗时,翠巧的爹带着不相信的表情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崔巧正在烧水,她听了思绪万千,那火光照在崔巧的脸上,时而亮时而暗,暗示着她心中的希望时而出现时而湮灭。
顾青和憨憨父子犁地的那个场景,光线是十分温暖、柔和的自然光,十分温暖,表现了一种劳动的喜悦和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
片尾,憨憨从祭龙王的众人堆里用力跑出,向着黄土坡上隐约出现的顾青的身影,向着太阳的方向跑去,那儿光线很强,此时,镜头又缓缓的摇下至厚厚的黄土中,光线忽然变暗了,黄土坡上顾青的身影不见了,只剩下厚厚的黄土充满了画面,这是全片最后一个镜头,让人看到了希望,同时又给人一种无力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