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黄土地_电影的美学研究

合集下载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陈凯歌《黄土地》影片分析

民俗文化的宣泄表达——《黄土地》文化符号分析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导演的处女作,也代表着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崛起及新电影美学的革新。

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影片描绘了一个封闭具有原生态面貌的空间,反映了当地人民虽愚昧但性格中透着善良、纯真的特性。

同时也对民族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反映朴实的民族心理,呼吁保护民族文化。

影片名字叫《黄土地》,目的是以景物寄托感情。

影片大量出现黄土地的意象,将人与故事情节都融入其中,尽显沧桑感和历史岁月的沉淀感。

当老农们在黄土地上,充满气势、整齐地打着腰鼓时,观者感到原生态的民俗更具有艺术的魅力。

这种魅力在于旺盛的生命张力和民族精神,不加艺术修饰,纯天然地展现出来。

演出者都是朴素的农民形象,这种自然的舞蹈艺术,让观者与电影场景融为一体,真实地感受原生态的风貌。

“腰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浓缩,当老农们打起腰鼓,欢欣鼓舞地扭动着身姿,自由地歌唱着这片土地时,生活也有了原汁原味的民俗味道和民族价值。

色彩是电影中的抒情符号,能够生动地表达情绪和传递情绪。

黄色、黑色和红色是电影基本的色彩基调。

黄土高原养育着黄土高原的人们,早晨淡黄色的阳光给予陕北人民温暖的希望。

黄色给人带来希望和温暖,尤其是看到陕北老农在黄土地上舞动腰鼓的时候,你会觉得生命是如此的热烈。

而每当天色已晚的时候,观者就会感到无尽的压抑,就像翠巧的命运一般,没了色彩,苍白无力,黑色象征着命运的无情。

红色是新娘服装的色彩,在电影中起到讽刺的作用,讽刺着落后的村庄存在着陋习的诟病。

电影中这三种色彩的叠加运用,给观者刻画了一个立体的油画般的原生态空间,感受着陕北人民的朴实与善良,简单与纯洁。

在《黄土地》中,对于求雨这场戏的内涵表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首先求雨仪式呈现了蕴藏在农民体内的形成共性的深厚力量。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

浅析影片《黄土地》刘洋【内容摘要】电影《黄土地》讲述的是处于陕北地区的一个贫苦女孩翠巧,在听一位来采集民歌的延安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讲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后,决然逃出夫家东渡黄河,去追求新生活,最终被冰冷的黄河水所吞噬的故事。

影片中运用大量的黄色和不平衡的构图,来体现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思想封建,愚昧。

【关键词】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色彩构图画面视觉冲击一、电影《黄土地》的简要介绍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的处女作,也是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一部代表作。

电影《黄土地》中主要人物有四个:翠巧、翠巧爹、憨憨、“公家人”顾青。

《黄土地》的故事很简单,讲述的是抗战期间,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顾青,从延安到山区采风,寄宿一家贫苦的农家,其女儿翠巧因葬母和为弟弟订婚,要和一个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订了娃娃亲。

而顾青讲述的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使翠巧萌发了新的憧憬。

翠巧爹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

在顾青离去时,老汉为顾青送行,唱了一曲倾诉妇女悲惨命运的歌。

翠巧结婚前夕,逃出夫家,驾小船冒死东渡黄河。

河面上黄水翻滚,终于将翠巧吞没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两个月后,顾青再次下乡,翠巧的憨憨冲出求神降雨的人群,向他奔来。

顾青来到黄河边,只见安详而深沉的黄河仍缓缓向东流去……故事由此而结束,这是一个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悲剧,恶劣的地理环境使这片土地贫瘠荒芜,使这里的人民落后愚昧,翠巧是这片古老土地上年青一代追求光明的殉道者。

二、电影中的色彩和构图导演陈凯歌选择这样一个不算独特的题材,我觉得在电影的情节上并不占任何优势,但他并不是想要过分的强调故事的情节和冲突,没有过多的对白,而是用影像来叙述故事、用色彩来抨击思想的封建与迂腐。

古老寂寞的黄土高原,最难以表达的就是它的变化,但陈凯歌导演却为电影选取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表达角度,他运用了大量的静态镜头来表现这片土地的亘古不变,用远景来表现人物不明晰的活动,以显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微不足道,这恰恰解释了当地人民思想封建、愚昧无知的原因。

黄土地 分析

黄土地 分析

《黄土地》观影笔记——构图分析一、影片是第五代导演代表作,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张艺谋摄像。

二、故事梗概:在陕北黄土高原上闭塞的生存环境下,生活着一群愚昧麻木的人们,他们仍坚守庄稼人的规矩,天旱了他们会祈雨;刚十几岁的女孩他们会让她们嫁人,不管对方是如何的恶心和丑陋。

女主人公翠巧从文艺工作者顾青口中得知了“公家人”的新生活,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逃婚,选择了抗争,只身离开这片禁锢她的土地,最终却淹没在了滚滚的黄河水中,最后弟弟憨憨迎接再次到来的顾青,逆着人流他奔向了光明和希望……三、影片分析该片的表现性在于其强烈的造型意识,具体表现在对自然景观的大量描写上,空间造型感很强,最典型的构图就是把黄土作为主体,占据了银幕的四分之三以上,人物被放在画框的边缘,被压缩的极其渺小的镜头首先黄土地这一意象,它的象征意义应该就在于那种沉积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格和无法挣脱天命的悲剧感,这种感觉始终萦绕在人物故事之间:(一)黄土孕育着生命在陕北黄土高原,这里有着大片的黄土,经岁月的侵蚀,沟壑连绵不绝,大起大落,一片荒凉,很难使人想到这里仍有一点生命的迹象,可想而知这凝重的土地也将孕育着怎样的人们,终究是逃不过心灵的闭塞、保守……(如图)(二)黄土主宰着生命片中多处展示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比如,翠巧来送饭,耕作的三人在黄土地上显的非常弱小,与世隔绝一般,被一望无际的黄土包围,在这里它就是你的主宰,你无法抵抗,只有依附,这就给这里的人物的封闭性做了一个较合理的诠释;接着吃完饭后,翠巧离开时,镜头表现为大片黄土地中翠巧孤单弱小的身影,是那样的渺小,茫茫黄土中,只有那一条白色的路依然清晰,踩着祖祖辈辈踏出的路,也就那样世世代代禁锢在了这里。

从图中可以看到,她已走上坡顶,而在翠巧面前的是曲折绵延的山峦,似乎也暗示着她坎坷不堪的命运,,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她想要挣脱,已在为生活努力……同样,在后来顾青的离开时,翠巧孤零零的站在远方,眺望着已远去的顾大哥,画面中的大片黄土地挤压着那站在天边的翠巧,翠巧那一点点的光明和希望,是那样的无助和渺小,大片黄土挤压着她,已俨然成为一种把翠巧推向死亡边缘的无形力量,暗示了人物悲惨命运的终结。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

赏析电影《黄土地》——色彩和光线的运用2013级播音4班-郭航我认为,电影《黄土地》色彩光线使用独特,突出主题:电影《黄土地》的影调打破了传统电影色彩的束缚,以黄、灰、黑为主,塑造了黄土地的厚重和贫瘠的外在形象,同时也透露出黄土地上的农民愚昧落后、向命运屈服的消极心态,也用光线来变现人物内心世界激荡。

影片中唯一的亮色就是红色。

与一般影片红色代表了希望和喜悦的气氛不同,影片中红色又有了新的含义。

一方面,翠巧身上的红衣服表现了她对于自由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渴望之情,红色与周围色彩强烈的对比,也暗示着她对于旧的制度的反叛,另一方面,影片开头的画面里面,一顶红色的轿子在蜿蜒的山峦中缓缓前行,唢呐上垂下的一段红色的布条,和黄色的土窑肮脏的墙壁上一块红布,红色占有的比例很小,始终处于弱势,也暗示着像翠巧这样千千万万的农村女孩的悲惨命运。

红色成为封建制度包办婚姻束缚人的象征,红色仿佛人的鲜血的颜色,以翠巧为代表的农村女孩成为了表面繁荣热闹婚庆场面的牺牲品。

黄色的土地几乎覆盖掉整个镜头,黄色的河水和黄昏融合在一起。

黄色成为整部影片里面最为主角的颜色。

与红一样,黄色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什么光鲜亮丽的形象,土地之黄,永远是一附昏暗迷蒙的状态,河水之黄,永远一种阴沉的气息,一切都仿佛笼罩着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楚。

影片的色彩多为昏暗深沉的大背景色,而点缀的运用如红色等亮色,突出了影片的悲剧色彩,与当时社会大背景下人民艰难的生活,如荒凉的大片黄土地上,翠巧一个红色的身影点缀其间,突出了其少女的生机与黄土地贫瘠的对比,反差。

如影片多用夜晚来叙事,色调暗黑深沉又如翠巧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打破传统也是夜晚的黄河上。

本片在光线的使用上也十分独到。

例如在在顾青刚到崔巧家时,顾青和翠巧爹在炕上对坐。

由于只有一盏煤油灯,油灯照到的地方就比较亮,而背着油灯的地方就比较黑暗。

且窑洞经过几代人的居住,长期受到煤油灯的熏烤,在煤油灯的照射下,更显出房间的昏暗。

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

影片《黄土地》在摄影艺术方面有那些特色

在文学艺术中,“我们通常都把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的一种重要内涵,甚至于,还把富集地域文化特色作为某种文学艺术作品成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志。

”“以题材范围来说,人们也看到了,往往是农村题材的作品,最能富集这种地域文化特色。

”电影《黄土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喜爱,不可否认其在艺术上所做的努力,但其中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影片将黄土高原的自然之美和人物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的造型意识上,影片主光调暗淡,画面中明暗反差很大,从视觉上给人以凝重、内敛的感觉。

质朴悠远的陕北民歌信天游,作为重要的叙事元素,代表着黄土地上永不衰败的生命力,也是新旧文明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

一,人物的塑造与地域文化丹纳有一个很有名的论断是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和时代这三大因素。

”这就是说,丹纳强调的是地域文化对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正是文学艺术所关心的对象。

这样一来,我们看作品的地域文化特色,实际上主要就是看地域文化对作品里的人物的影响了。

电影《黄土地》把主要人物设置为四个:顾青、翠巧、翠巧的父亲和弟弟。

张艺谋说:”我们能拍摄的内容很少:土地、窑洞、黄河和四个人物。

然而,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片中的每一景物与人物都承担起了符号的作用。

影片中的翠巧最能代表封建制度下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她们像翠巧一样默默地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

影片中的父亲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顾青初到翠巧家,坐在炕上与翠巧爹聊天,一盏油灯在翠巧爹的身后放着微弱的光,翠巧爹如泥塑一样坐在黑暗中,及至他说自己四十七岁时,镜头推近了一些,我们才能看到他的半剪影一般的脸,脸上的沟壑不由让人想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观众们被深深震撼。

中年的年纪和沧桑的面容的强烈对比,自然让人想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承受的精神重负和未翻身的农民艰辛苦难的命运。

《黄土地》形式美规律之一构图造型的审美意蕴

《黄土地》形式美规律之一构图造型的审美意蕴
重要里程碑。 在这部片子中, 张艺谋把对历史反思和文化批判恰当 地融合在构图造型这一形式美 规律之中。 他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中“ 以形传神” 的艺术精神, 把现代电影的影像表意手段和古老 哲学中“ 大象无形” 交织成了一片优美浓郁的“ 黄土地”本文尝试从构图造型形式规律来分析《 。 黄 土地》 的审美意蕴。
作, 黄河之水一泻千里的民族自强不息的精 神”【 。 2」 张艺谋非常有意识地通过画面图形的 构成关系来强化形象的某些特征。 他认为构 图也要演绎画面内容甚至整部影片构思和 造型风格的必要手段。 就是要做到“ 以形传 神”因此他没有平均布置画面, 。 更不是面面 俱到“ 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主次分明。 , 面 临堆积几千年历史积淀的黄土地, 面临这么 厚重的黄土地, 如何去表现这块土地和这块 土地上‘ 出而作, 旧 日落而息” 人民这两者之 间的关系呢? 张艺谋以他独特的眼光, 选择 黄土地” 作为构图当中的主体部分。 土地的 式因素(色彩、 线条、 形体、 声音等)有规律的 “ 组合。【 ” ] 1 黄色自然成为表现性的重点因素。 他选择柔 我国古代山水画中所谓“ 丈山、 尺树、 寸 和的外景光线, 使黄土地呈现温暖的色彩, 马、 分人” 体现了对各种景物之间的比例关 显示出黄土地那浓浓的情意。 为了强调人与 系的合理安排。 经典美学原则— “ 黄金分 土地的亲密, 他大量采用长焦距镜头, 造成 同时把画面的水平线勾勒在整幅画 割率” (即大小、 长宽等据画面的3/ 4 : ) 作为美的比 是衡量万事万物基本法 框的上面, 32 , 例, 的比例或更多。 正如张艺谋所说的那样— 则和唯一标准。 按照这个比例分配的话, 如 设色选取 果增之一分, 则太长;如果减之一分, 则太短。 我要在色彩和构图方面着力体现“ 受传统的影响, 电影中的构图也要求 浓郁, 不取清淡;构图要选取单纯, 不取繁复” 被纳入画面中表现对象以及各种视觉造型 这个美学原则。 〕 3 [ 影片一开始或结尾 , 铺天盖地的大片 因素在画面空间的分布和配置(它包括被摄 影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 大片的黄土弥漫于整个镜头, 时而将人物夹 面分割形式, 以及光、 明暗、 影、 线条、 色彩在 在一线天际之中, 挤在画面的角落。 这样的 画面结构汇总组合关系)尽量匀称、 整齐等 构图显然突破了构图的规则, 打破了习惯人 等。 《 然而 黄土地洲 为现代电影艺术的奠基 与物的对比均衡关系。 乍 但实际上他又是处于 作品, 它最大特点就是把构图真正地当作一 这种规则之中的。 因为在这个构图意识中, 种造型的手段来使用。黄土地》 表象画 主角不是人, 《 的“ 而是那静静地起伏横亘的黄土 面” 更要形式美诸要素配合完美、 传情达意。 地。 它占 了大部分画面, 给人一种影象造 在拍寸 黄土地》 粼 时.摄影师张艺谋说:“ 我要 型中的沉重感和压抑感。 通过构图, 黄土地 表现天之高远, 地之深厚;我要表现人之劳 与中华民族历史关系的象征意义被鲜明地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

《黄土地》中的电影技巧赏析电影《黄土地》拍摄于1984年,是著名导演陈凯歌的开山之作。

同时,《黄土地》也是张艺谋与陈凯歌首次合作的作品。

影片获1985年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同年获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第三十八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第二十九届英国伦敦爱丁堡国际电影节萨特兰杯导演奖,美国第五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东西方文化技术交流中心电影奖和柯达最佳摄影奖。

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特技效果,没有什么大批资金投入。

《黄土地》如何能屡次赢得各大国际奖项并受到观众的欢迎?原因其实很简单,当你看完《黄土地》之后,你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是十分具有艺术性的,绝对比那些用钱堆出的一堆貌似电影的文化泡沫要好得多。

《黄土地》讲述的是发生在陕北黄土高原上的一段故事:下乡采集民歌的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来到这里。

此时,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婚礼。

他见到的新娘,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娃。

然而,贫困、愚昧的庄稼人都沉浸在难得的欢乐之中。

突然,眼前一件红衣一闪,顾青在一片黑棉袄的缝隙中,发现了一双注满了哀伤与愤懑泪水的眼睛。

后来顾青才知道,她是当地出色的民歌手翠巧。

翠巧妈早年亡故,姐姐也已嫁人。

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爹爹及年幼的弟弟憨憨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

当晚,顾青被引到翠巧家落脚。

顾青从白天所见的童婚,谈到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翻身做了主人的新生活。

虽然这些话在老汉身上没有什么积极的反响,却使翠巧心中漾起了波澜。

由于顾青在土地上熟练地耕作,翠巧一家才开始把他当作自己人。

然而,善良、忠厚又贫穷、愚昧的翠巧爹,却要因袭世世代代“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四月里出嫁完婚。

但翠巧心里却对这种指腹为婚很就是不满。

顾青必须跑了,翠巧想要使顾青拎她一起跑,可是顾青还得回来呈报上级就可以拎翠巧返回。

按照千百年来的规矩,翠巧终于必须娶妻了。

订婚之日,憨憨激化了姐姐所用的水桶走进黄河边,不料碰到了私奔出的翠巧。

翠巧给爹遗留下了一丝长发并给爹放了最后一担水,把为顾大哥搞的鞋垫交予弟弟,便连夜东渡黄河而回去。

电影《黄土地》分析

电影《黄土地》分析

自然真实与深刻含蓄的交响——评影片《黄土地》的创作特色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是一部隐喻性较强的影片。

导演运用了多种独特的电影手法,使影片显现出真实又深刻的风貌,在这深刻的背后更难免让我们心灵震撼,内心感到酸楚。

《黄土地》运用了看似平实又笨拙的顺叙的结构方法,讲述了成长在厚实、古老的黄土地上的翠巧受封建“娃娃亲”的思想束缚,在延安文艺工作者顾青的启发下毅然东渡黄河的故事。

流畅、自然的故事情节符合历史的时间性,能真实再现历史,深刻地揭示了在蒋介石地方政府控制下,贫苦人所遭受的压迫,也深刻表现了封建与民主的碰撞。

影片的段落层次清晰,大部分写顾青住在翠巧家,为他们帮忙,与他们交流,传播着民主、文明的思想;故事在延安的安塞腰鼓声中达到高潮,后面则是简写: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变了,生活还是有希望的。

影片还大胆地运用了固定镜头,这种镜头的成功运用为影片增色不少。

例如翠巧为在田野里耕地的父亲、顾大哥、弟弟送饭的画面,他们坐在地上一起吃饭,用的就是固定镜头,大叔站起来是把镜头上下摇的,像一张照片,上面人能站起的感觉。

镜头还多次独自拍了翠巧的固定镜头,如婆家送来衣物后,父亲在讲这件事的前因后果时,镜头一直对准翠巧,只有父亲那无奈的声音,这时的翠巧就像一座雕像,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的是这座雕像还有复杂的思想,她内心的难处,具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内涵。

再一个镜头是翠巧坐在门口做活,顾青在屋内,拍的是翠巧的一个全景,他们二人的对话及翠巧表情的变化。

这个镜头暗示出翠巧内心要当公家人的思想萌动,为后面她渴望参军做了很好的铺垫。

固定镜头真实再现了翠巧从受封建思想毒害到渴望奔向光明的思想转变全过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具有地方色彩的陕北民歌贯穿全片。

黄土地虽然没有美丽的花朵和绿绿的草地,但不少空镜头的运用,让观众了解了炎黄子孙的起源地——黄河流域。

在这视觉得到满足的同时,又不时传来铿锵有力的陕北民歌,从而导致视听统一的效果——大自然与社会的民族风情被融合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黄土地》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
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本文对张艺谋摄影作品《黄土地》的美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分析《黄土地》这部电影中的影像,包括静止的和流动的画面,研究了张艺谋电影所创造的情景交融的意境。

[关键词]黄土地;张艺谋;电影美学;意境
■ 龚晓青(咸阳师范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一、《黄土地》中的美学表现形式
电影以其特殊的视听语言,通过逼真的影像,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震撼感。

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美学》中写到:“电影艺术的特征之一是:我们不仅能从一个场面中的各个孤立的‘镜头’里看到生活的最小组成部分和其中所隐藏的奥秘(通过近景),并且还能不漏掉一丝一毫”,“一位优秀的电影导演绝不让他的观众随便乱看场面的任何哪一部分。

他按照他的蒙太奇发展线索有条不紊地导引我们的眼睛去看各个细节。

通过这种顺序,导演便能把重点放在他认为合适的地方;这样,他就不仅展示了画面,同时还揭示了画面。

一个电影制作者的创造性也就是表现在这种地方。

”《黄土地》这部电影就是通过对镜头、场景、画面、造型、色彩等一系列因素进行创造性的美学处理和表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貌,使影片呈现或浓郁或清丽的特点,带给人们特殊的审美体验。

简言之,赖以制造《黄土地》的美学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场景构图、色彩、镜头的运用等方面的。

二、《黄土地》中的意象及其意蕴
1.《黄土地》中的构图之象及其意蕴
电影在诞生之初,由于其具有的直接表现性特点,被人们看做是摄影与绘画的延伸,因而构图在电影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直接体现了创作者的艺术匠心。

影片构图主要是指:“通过画面的结构编排,在一个相对固定的画幅中,有序地、有目的地表现无限空间中的事物,并为表达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效果,把被表现对象以摄影的造型元素,如形状、光影、色彩、线条、影调、透视、角度、画幅等有机地分布在画面之中,形成画面形式,它是一个从思维到实践的过程,表达作者的情感,激发观者情绪,产生视觉效果。

”而构图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表现主体形象,体现被摄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性质。


张艺谋担任电影《黄土地》的摄影,在他所展示的画面当中流露出无尽的象中之意以及象外之意。

影片的开头,大量的环境造型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从大全景“落日时分的千沟万壑,庄严地沉默着”开始,运用一组黄土地的镜头,这里大全景的黄土地概念发生了质变,给观众以一种新的感受,产生了一种象征意味,确实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效应。

在画面的整体构图中,黄土地占了绝大部分的比重,天空与人物很小,用以表现土地之浑厚和沉重,更深地挖掘土地和人的关系。

运用这种环境造型镜头,就将人与黄土地的亲情喻示出来:黄土地就像母亲一样,滋养着人们,但同时又以黄土地特有的气质,制约着人们,要改造我们的民族,首先要改造这块贫瘠而温暖的黄土地。

虽然《黄土地》以许多质朴的镜头记录了陕北高原山川土地和风俗文化的真实画面。

但是,《黄土地》更是写意的,它饱含着电影创作者对于民族生活的历史的沉思。

在这种造型处理中,我们可以发现“画之当以意,不在形似”的神韵,对画面不是进行具体的描述,而是一种概括的表现;不求形似,尊崇写意,以气韵生动的描写取代表象,在纪实当中追求表现性,抒发内心,表情达意,表现出天之广漠,地之沉厚,人之命运,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而出的呐喊和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2.《黄土地》中的色彩之象及其意蕴
色彩,在视觉世界里是生命和活力的象征,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当电影由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时代,电影的空间表现有了质的变化,色彩已成为电影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中的色彩占据了电影空间构成的主体位置,因为它不仅具有还原物象客观面貌的再现功能,而且更多地具有传达不同主观情感的表现功能。

电影色彩具有传达人的情绪信息、心理感受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使人的内部世界外化的作用,它和电影的接受主体之间产生勾连的实质是通过自身独特的语言形式完成的。

影片《黄土地》对色彩的成功处理让张艺谋开始受到业界的关注,担任摄影的他为了突出影片的历史反思主题,在色彩上作了大胆尝试。

虽说土地和黄河的颜色就是黄色,但在谈到此片的色彩运用时张艺谋说到:“陕北的土地干旱而痔薄,在刺目的阳光下,呈现为发白的浅黄色,给人一种烦躁的感觉”,“碧蓝的天空和发白的浅黄色土地,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假如按这种实际色彩拍,就会拍出类似美国西部片的粗犷的味道。

有一阵儿我也曾想做这种尝试,在色彩上追求一种强烈的有气度的东西。

后来与导演、美工师不断交换意见,感到这样拍不行。

因为陕北的黄土地虽然贫瘠,却养育了我们中华民族。

它既是贫瘠的,又透着母亲般的温暖,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因而作品大多数外景都是采用早晨和傍晚的光效,经过加工处理,作出温暖柔和的黄色,体现土地的沉稳本色与温暖气氛。

这样的处理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人与土地的关系,这片土地孕育出了古老文明,但同时又隐含着人们生活的艰辛和思想的愚昧。

经过处理后的色彩触动着人们的心弦,使观者震撼于中华民族所背负的苦难,但更为古老土地上从未消失的希望所感动。

3.《黄土地》中的镜头之象及其意蕴
汪流主编的《中外影视大辞典》中对镜头的解释:“镜头是构成影片的基本元素。

在拍摄时,一个镜头是指
《黄土地》电影的美学研究
风格与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