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合集下载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是一部以入殓师为主角的日本电影,于2024年上映,由中岛哲也执导。

该片讲述了一个自幼跟随父亲入殓师生涯的主人公,通过对待死者的敬意和关爱,不仅改变了死者的家庭,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电影通过精心构建的美学元素,展现出对生命、死亡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电影的画面语言在表达入殓师的角色和氛围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电影采用了大量的灰暗冷色调,使整个影片呈现出一种冷峻严肃的氛围。

这与入殓师这个职业的特点相契合,体现了入殓师在面对死亡时所需要的冷静和专业。

其次,电影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对死者的关怀和敬意。

影片中的主人公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总是充满着细致入微的关爱,不仅小心翼翼地处理每一寸肢体,还用美化的手法展现死者的尊严和美丽。

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和缓慢的节奏,将观众的视线聚焦在细节上,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死者的尽责和尊重。

同时,电影还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运用来加强对死者尊严的表达。

影片的音乐采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钢琴曲和合唱,带有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死者的价值和尊贵。

而在影片中,死者的声音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回忆和遗言,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无尽的真诚和温暖。

另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人公作为一个入殓师,他不仅仅是一个处理尸体的技术工人,更是一个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尊重死者的人。

他在面对死者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恩怨情仇和生命历程,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他的善良和关爱改变了死者的家庭和生活,也改变了自己对生死的看法。

这种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更加能够思考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电影《入殓师》通过细腻的画面、动人的音乐、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独特的人物形象,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对死亡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它以一种虔诚而庄重的姿态,向观众展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所表达的人性之美。

而这种美学的表达,也使电影成为了一部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死亡和生命思考的佳作。

大学美育之《入殓师》鉴赏

大学美育之《入殓师》鉴赏

死如秋叶之静美《入殓师》这部电影很早之前就想看了,无奈当时心情实在浮躁,无法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再加上电影本身节奏偏慢,导致我就看了个开头便弃了。

这次课上放这部电影,欣喜能重拾如此佳作,但是音响的问题着实让观影感受大打折扣,只好再择一个空闲的日子独自静享了。

说说这次的观影感受吧。

死亡一直是我们忌讳和回避的问题,因为它是残酷的,无情地带走一切希望和爱,空留未亡人无尽的悲伤和思念。

但是这部电影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死亡却如秋叶般静美。

主角在乐团的职业生涯因乐团的解散走到了尽头,为了生计的他四处找工作,误打误撞走上了当入殓师的道路,但是这条道路却一直都不平坦。

主角因为这份工作遭到了朋友的疏远,老婆的反对以及他人的非议。

一开始的他也会因为面对逝者尸体的腐烂而狂吐不止,接触到老婆的亲身肉体就像灵魂找到了寄托,这些都表现出他对死亡极度的恐惧,死亡原来如此的恐怖恶心。

但是慢慢的,他目睹了很多的死亡,很多的不舍,逝者却再也无法复活,如秋叶般静静地躺着,他似乎看到了死亡的美丽,为逝者擦拭干净身体,替他们换上美丽的服装,再化上一个漂亮的妆容,这份对逝者的尊重和礼仪让死亡在那一瞬间显得不再残酷,而是美丽。

每一个生命的离开都是可惜的,伴随着诸多的不舍与悲伤,纵使这样,还是有的逝去寄托着美好,就像电影里面有一场戏是一个老奶奶逝去,她的儿孙脸上并不全是写满了痛苦,而是泪中带笑,诉说着对老奶奶的爱和在极乐世界的祝福,这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刻,这是对死亡最后的尊重,对自己未来生活的希望。

纵使存在着很多的不理解和偏见,男主角对于入殓师的这份工作已经放不下了,他愿意为逝者擦拭最后一次身体,穿上最后一次衣裳,化最后一次妆,因为他欣赏这份死亡的静美,不强求任何东西,死亡就是那么的自然。

而他身边的人一直回避和忌讳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直到身边开洗澡房的老奶奶逝去,他们才发现死亡离自己那么的近。

老奶奶不听儿子的劝告,坚持经营这家洗澡房,为街坊提供便利。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

从电影《入殓师》中探究日本人的生死观《入殓师》是一部取材于日本历史上的著名入殓师公文公的电影。

通过公文公的生活经历和对死亡的处理方式,电影向观众呈现了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观。

一、尊重死者在电影中,公文公对待每一位逝者都如同对待生者一样细心周到,甚至有超越对生者的细致。

他不仅要遵循入殓礼仪,还努力还原逝者生前的面貌和形象,以确保逝者从生到死周全无缺。

这与日本人对死者的尊重有关。

在日本文化中,逝者拥有尊严和荣誉,人们会为死者举行精心布置的葬礼,同时相信逝者灵魂仍在世间游荡。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公文公的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和珍贵。

二、视死如归公文公本人有“视死如归”的追求,也即不恐死。

在日本人的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态度交织着浓厚的宗教和哲学观念,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接纳生与死的轮回。

这样的思想影响了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让他们更加淡然地面对人生的最终归宿。

电影中的公文公也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定地走到自己的生命尽头。

三、渴望重生日本人对于死亡还有另一种观点,那就是“重生”。

在电影中,公文公提到他要通过修行和冥想,为来世做好准备。

这种思想也是日本文化中流传至今的观念,相信人的灵魂可以在死亡后转化为新的形式存在。

在日本人的冥想和佛教思想中,通过修炼,人们可以穿越生与死之间的界限,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和重生。

四、珍惜人生电影中的公文公虽然面对着工作永远不会有结束的局面,也曾在生命的极限上体验过那种无所畏惧的自由,但他最终决定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也珍惜这一生,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人生。

这种态度是基于对人生的珍视和对“人生该做什么”的一种认知,日本人更多地关注人生的质量,而非延长生命的时间。

综合来看,这些表现方式是日本人在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上所表现出来的,他们比较淡定地面对自己的死亡并珍视每一个活着的日子。

而这种淡定、珍视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死亡和追求重生之间,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渐进性生死美学表意下的“正反合”式叙事建构——浅析《入殓师》的叙事结构剖析

渐进性生死美学表意下的“正反合”式叙事建构——浅析《入殓师》的叙事结构剖析

欲 望, 灵魂 、 有限, 无 限、 自然, 精神 ) 双方的冲击张力 , 均属于不 断发展 的统一体即 “ 绝对理念 ” ( t h e a b s o l u t e l y i d e a 1 )的一部 分, 后者通过冲突呈现并发展 自己。事实上 , 艺术 史的实践过 程 中哲学总是 阐释或 回应某种形而上存 在的运作 ,借用黑格 尔思想体系 中正反合 的辩 证方程式 ,延展 为电影建 构的叙 事 结构 , 这是辩 证分析影 片叙事张力 的有效过程。 在《 人殓师》 中 的“ 正反合 ” 叙事结 构即是 : 人们面对亲人死 亡对 入殓师 的依 赖叫 号 统 民族文化认 同下的对入殓 师职业 的天然的排斥一 特 定情境及感情 因素影响下的理解 与认 同。 将 电影《 人殓 师》 叙事进程解构看来可 以归结为是 小林 大 悟对 “ 人殓 师” 的职业 以及对 “ 生死概念 ” 理解 的过程展示 , 其 中辅之 以周 围人在其影响下的思想转变 。影 片的开始部分 描 述 了讲求仪式感 的 日 本居民对 为死者人殓程序 的高度 重视 和 虔诚 ,在字幕 出现前的影像部分 中着重墨刻 画 自杀的变性 男 子家人对其生前意愿的尊重 ,并告知人殓师在该男 子最后 的 人生旅程 中满足其心愿。且在描述一位女死者家人等待入殓 的焦急程度上可反应 , 作为最后一次的人生嘱托 , 为死 者人殓 已经作为生者对死者表达尊重 与敬意 的最后一项仪式成 为民 族文化 中不可或缺 的一 部分 , 自动选择性地忽视 了“ 死 亡” 的 本质 。 第二段 落中则通过路人对小林 气味的不屑 、 童年好友对 小林选择 的鄙视 、妻子美香对小林职业 的不理解甚 至小林 自 己内心 中对死亡的恐 惧,展现 出在传统生死观念认 同下 日本 民众对死亡的避讳和偏见 ,例如在给 因车祸致死 的叛 逆少女 人殓时 ,愤怒的父亲指着小林大骂道 : “ 难道要像他一样靠做 这种事情来赎罪吗?” 在这一段落中 , 人们对 “ 死亡” 的讳莫 如 深又被重新提上 了台面 , 与前一段的隐晦 、 拯救意 图形成 了对 比; 最后段落亦 是影片 的高潮段 落 , 通过妻 子的怀孕 、 为澡 堂 大妈进行人殓 、 为父亲人殓这三个关键 环节的刻画 , 小林逐渐 在入殓 的过程中正确认识 了死亡并从 中得到 了灵魂 的升华与 救赎 , 更重要 的是 , 在他人 性的光芒下 , 慢慢改变着 身边人 的 看法和对死 生观念 的理解 。

《入殓师》的生死美学

《入殓师》的生死美学

排 ,严 肃 中略 带喜 剧 效果 的叙 事 , 缓慢 而 紧凑 的节奏 ,绵 长 而感 人至 深 的情感 ,有效 地 吸 引 了观众 的视 线。巴兹 ・ 尔曼导演在拍摄 完 “ 鲁 红
这些 不 同的场 景 一一 给观 众展 示 了
亲要离开 的的征 兆对儿子 的不放心。 片 中 三 次 出现 石 头 ,大 悟 回忆 当年和 父亲 交换 石 头 ,大悟 给 美香 石 头 以及 父亲 生命 最 后 一直 紧 紧攥 着 的小 石 头 ,这 些都 是人 物 情感 之 开 始 对 死 亡 的 恐 惧 ,静 静 地 欣 赏 静 间 的 交流 ,每 一块 石 头都 有 着 满 满 谧 的美感 , 接着沉入对 生命 的思考 。 的爱。 2 .音 乐 2 自然界生 物—— 章鱼 、鲑鱼 . 久 石让 出 品是 这部 作 品 音 乐 高 看 了许 多 的关 于 《 殓 师 》 的 入 质量 的保证 ,也 可 以说 很 多人 冲着 文章 ,常有人在文章 里称 《 入殓 师 》 音 乐去 看 了 电影 。久 石让 为影 片谱 体 现 的是 日本 人 的死 亡 美学 ,而 我 写 了以 大提琴 为 主要 乐器 的背 景音 认 为事 实上 该 片探讨 死亡 的 目的 在 乐 ,大 提 琴 的浑厚 音 色 ,打破 死亡 于 生 之意 义 的探 索。 片 中用细 腻 的 所带 来 的沉 重 ,抒 情 的乐 曲 ,配 合 视 角 拍摄 了几组 自然 界 生 物 的生 存 着 影 片故 事 的叙 述和 主人 公 心境 的 状 态 的镜 头 ,营造 了意 味丰 富 的 美 变化 。 学 意 象。 被放 生 却 死亡 的章 鱼 ,让 电影音 乐能够 突 出影 片 的主题 主 人公 因此 而悟 到 “ 回归 自然 才 能 准 确地抒 发剧 中人 物 的感情 , 人 生 存 ”而 离开 灯红 酒 绿 的大 都 市 回 使 物 形 象 更加 鲜 明 动 人 , 够 加 深和 到 闲适 古朴的故 乡。 能 强 化 观众 的情 感体 验 , 当的 音 乐 恰 四、电影主题——关于生死 的美 呈 现 对 观 众理 解 电影 有 促 进 作 用 , 学 从而 大 大加 强 了 电影艺 术 的表 现 力 “ 已经冰 冷 的人 重 新焕 发 生 让 和感 染力。【】 片中 多次 出现大悟 机 ,给她 永 恒 的 魅 力。” 大悟 的这 5影 拉 大提 琴 的场面 ,但 是每 一 次 的感 句话 说 出 了入 殓 师 的工作 内容 ,一 受都 不 一样 。大 悟在 家 中拉 大 提琴 般 人 难 以理 解 这种 职 业 的人 ,只 觉

入殓师赏析

入殓师赏析

入殓师赏析“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

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

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这句简单的话语选自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得主----日本著名电影《入殓师》。

该片虽然没有《阿凡达》一般炫目的3D效果,没有《泰坦尼克号》一般震撼心灵的爱情故事,但是依旧深入人心,为人好评,原因为何?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赏析:一、简单的故事,真挚的感情。

男主人公小林大悟喜欢拉大提琴,在一个乐团中担任大提琴手。

但是由于乐团解散,为求生计,不得不带着妻子回到乡下的家里。

再次谋生,却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聘用为入殓师。

所谓入殓师,就是为已逝的人化妆然后盖棺的工作。

刚开始,大悟很不适应甚至反感想到辞职,同时也遭到了妻子和朋友的嫌弃和厌恶。

但是,一次入殓仪式后,死者所表达的感激,以及社长在举行仪式时的那种淡定与庄重,深深感染了他。

也许是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悟不在逃避,反而爱上了这个职业。

然而,很不幸的,朋友的妈妈去世,他当着妻子和朋友的面,亲自为朋友的母亲化妆更衣,送她上路,这深深感染了所有人,也让他得到了大家的理解。

就在他沉浸在与妻子复合的喜悦时,有消息传来说在他小时候抛弃他的父亲去世,留了遗物给他。

怀着复杂的心情,大悟和妻子来到了父亲身边。

也许有恨,也许有怨,但他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父亲的爱。

含着泪,他亲手为父亲入殓,也释放了压抑在内心深处已久的阴郁,获得了一次新生。

影片看似只是在讲一个男人的工作生活经历,却在这平凡却不平淡的故事中,流露出极为真挚的感情。

如一丝丝暖暖的细流,流淌于心间。

无论是他与妻子的相爱分离复合,与老板的不解理解敬重,还是与父亲之间的复杂感情,都是那样的真实,让人觉得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却用平凡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观看者。

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吧。

二、小故事,大道理。

我想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在感动于大悟与妻子与父亲的真挚感情的同时,对生与死也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一一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 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

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一一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一一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

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

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从《入殓师》浅谈审美和道德

从《入殓师》浅谈审美和道德

从《入殓师》浅谈审美和道德2011级汉本2班费玖玲 1326320046【摘要】:《入殓师》通过简洁的故事和情节,将审美和道德完美融合在一起。

没有正面冲突,只是通过精神层面为我们解析出审美和道德之间的差异,但同时也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审美和道德也是可以相融合的。

从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道德,同时也从道德的角度阐释审美。

【关键词】:入殓师审美道德大悟生死《入殓师》是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

这是一个关于叫小林大悟的大提琴手在失业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一名入殓师的故事,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矛盾也很清晰:一、大悟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抗拒与恐惧;二、朋友的排斥与妻子的误解;三、大悟对父亲的怨恨。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矛盾一个个解决,非常简单而且符合逻辑地进行,使得这部电影基本可以说没有悬念。

电影是以倒叙开始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主角大悟在为一个被打扮成少女的的少年入殓,然后,当电影片名升起,故事回到了大悟还是乐团大提琴手的情节,开始了故事的发展。

《入殓师》中甚至没有反派角色,也没有正面冲突,所谓的矛盾更多是精神上的矛盾,理念与理念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也是顺其自然地解决。

所以当这部电影以如此简洁的叙事结构获奥斯卡,曾遭人批判,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简洁不仅是日本的审美传统之一,也是另一个手段可以让观众摆脱复杂的故事情节的牵绊,可以脱离情节,一边看电影一边思考其主旨,并且从影片的细节呈现中得到更多美学意义上的享受。

这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

而且这部电影也并没有因为情节的简洁而结构松散,故事还是能紧凑地进行,矛盾的同时存在,矛盾的逐一解决都没有让人产生任何困惑。

这个故事是从大悟的主观理解这个视点进行叙事的。

大悟对生与死的理解的变化、对情感的理解的变化也可以说是故事发展的暗线。

他始终是故事的重心。

他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大提琴手,没有什么复杂的心思,某种程度来说,塑造这样一个敏感且具有浪漫化的气质的角色,也是这部电影成功地方之一,这样使得大悟这个角色给人一种似实非实的感觉,从而使这部电影与观众产生了一定的审美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总17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入殓师》影视电影美学分析《入殓师》对镜头的选择、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使得文本给人一种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出色地配合了文本缓慢而紧凑的叙事结构;久石让为这部电影的配乐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其中的四首音乐也是文本叙事发展的线索之一;作为一部古典叙事模式的电影,文本的故事和情节都很简洁,就像中国写意画常见的艺术手法——简约有力的构图并且能留出思考的空白之处,使得观众在看的时候既能感受到故事中的冷暖也能抽离出来思考其中的主旨;与此同时,简洁的叙事也能让观众有更多注意力从电影精心设计的细节中更深入读文本中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作为一部典型的日本电影,这本电影关于日本的意识形态的暗示也有体现,并且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审美元素。

一、摄影:细腻柔和的视觉效果这部电影中特写镜头不多,大特写镜头则寥寥可数,远景或者大远景镜头也不多,主要是中景镜头和全景镜头,这样的镜头选择令这部电影给人一种很细腻柔和的感觉。

因为特写镜头,尤其是大特写镜头往往会夸张事物的重要性,有象征意义或放大一种情绪,可以改变叙事的节奏和力度,甚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比如说电影的开始部分,这段在车内的镜头都没有拍摄主角小林大悟的正面,只是侧面特写,然后配以独白,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与他一起乘车,坐在他旁边看他一样,这样的视角感觉很自然、真实,虽然气氛有些压抑。

大悟最后一次的乐团演奏时,乐团负责人的特写镜头——呆滞而无奈的眼神,已经暗示了故事的发展——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然后果不其然,乐团解散了,大悟的惊讶的表情的特写镜头虽然就只有一个,但是就能很好地放大了这种命运弄人的难以接受的感情。

去面试的时候,大悟拿着社长给的第一天工资那个特写,虽然他没有说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已经暗示了他面对生活的压力会接受的。

较少使用大特写镜头,也表明了文本中冲突较少,在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节奏的缓慢处理。

远景镜头是比较含糊的一个概念,有时是与全景相当,所以就不展开说了。

大远景主要是拍外景的,可以显现场景之所在,给人一种空间的参考架构,这类镜头主要是用在具有宏大叙事的作品中,这部作品用大远景镜头主要是在大悟决定搬回乡下,然后用大远景拍了乡下的景色,再将景框逐渐缩小,变成远景、全景、中景和特写,将大悟的独白与影像配合起来,谈到母亲时就特写拍了母亲的遗照。

寥寥可数的大远景镜头也是从视觉效果上配合了叙事环境的狭小,这也是日本电影常见的选择,他们更趋向于表达小人物、小故事。

而中景和全景是较重功用性的镜头,往往是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而且在《入殓师》中中景镜头主要是二人镜头,这些镜头给人一种亲密的感觉、贴近但是保持一种平等的心理距离。

如大悟因为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他一个人在深夜里拉起了大提琴,镜头也是以中景和全景为主,配以部分特写镜头,而且特写镜头主要是手和石头,没有突出大悟的表情,而是以琴声代替。

电影最后当大悟亲手为父亲入殓,也是主要以他的动作的中景或全景镜头代替他的感情,然后适当运用几个特写镜头拍下他流到鼻尖的泪水,也没有用到大特写,观众在他小心翼翼的动作中就可以感受他内心流淌的感情,这些中景和全景镜头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就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温和、真实,容纳更多细节,使之细腻感人,彷如静静的流水将感情注入观众心田,可以不经意地打动观众,而不是刻意地。

这部电影的光影与色彩的处理也是比较细腻的。

这部电影主要是利用明显的光源如窗户外的光线、室内的灯光,没有明显的人工化和高反差灯光效果,使这部电影的摄影风格倾向于现实主义——自然。

不过,很多室内场景的光线都选择了偏黄色,所以,也就营造出一种柔和的效果。

比如,大悟被解雇后的一段镜头,是选择了黄昏时的窗口位置进行拍摄,大悟就坐在光与影的交界处,脸部时而明亮时而昏暗甚至一半明一半暗,这就很好地暗示了他内心挣扎的感情,梦想破碎了,但是他自己也知道也许以大提琴为职业是一种负担,他仍在犹疑是否该彻底放弃大提琴。

但是,这部影片最能体现光影细腻之处的还数大悟在曾经是小咖啡店的老家里拉大提琴的一段,咖啡店常有的橙黄色的灯光还有窗外的暗黄路灯与青黑的夜色、使光影层次丰富自然,有时光影甚至是在大悟与大提琴上随着乐声而动的效果,而且电影以一盏灯光从暗黄到亮黄,在画面上移动变化的效果,过渡到大悟小时候的记忆画面。

这一处理更有一种心理暗示:小时候的回忆其实是相当快乐的。

电影前面的部分色彩都比较单调,这也与选择了冬天作为故事开始为时间起点有关,而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画面的色彩也丰富起来,包括社长在一间满是绿色植物的房间里喝茶的片段,包括白天鹅与蓝天还有田野的的画面,而到了尾声的色彩更是缤纷起来,因为春天到了,花开了。

比如大悟那怀孕的妻子在店外浇花的场景,淡粉色的樱花盛开,飘落,红色、橙色、白色的郁金香花在阳光下呈现出透明的质感——这也是新生植物的独特之处,这一切都使画面的色彩丰富而且富有新的生命力,这也暗示了生命轮回不息的道理。

乃至大悟为父亲入殓的一段,色彩也是丰富的,玻璃门透过的明亮的光线与门外的隐约的蓝色与粉色,还有盖着父亲的被单也是色彩丰富的,这明亮的光线似乎与叙事形成了对比,但是其实也不然,因为生命依然在继续,大悟解开了心结,而且已经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二、声音:音乐成为线索之一黑泽明说:“电影的声音……不仅加强,而且数倍地放大影像的效果。

”在这里,我主要是从音效与音乐两方面探讨声音在这部电影中所发挥的功能。

音效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气氛的——声效师通过对每个镜头所配的声音的声调、音量、节奏等控制来制造电影所需的气氛。

《入殓师》在混杂着车轮转动碾过路面的声音的钢琴声中开始,车轮的转动声渐渐清晰,而且声音低沉压抑,观众似乎是在慢慢等待车子过来,然后乘上了主角的车,这时,车轮声消失了,钢琴声开始了主部旋律,作为观众的我们听到了主角的独白。

这一音效的处理,自然地引入画面,而且也为整部片子的缓慢而颇为沉重的叙事风格做好了声音的准备。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不仅起着传统的渲染与控制情绪的作用,也是文本发展的线索之一。

在《入殓师》中,有四首重要的音乐:最重要的是反复出现的久石让《Memory》(结尾曲是这首曲子的变奏曲),还有就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舒伯特的《Ave Maria》和作为表现生与死主题的音乐《Beautiful dead》。

久石让作为电影大师宫崎骏和北野武的音乐搭档,其配乐以极简主义风格的钢琴曲著称,也正好体现了日本简约的审美传统,在他为《入殓师》创作的这首《Memory》,大提琴声在轻轻的钢琴声中忧伤地响起,缓缓地流淌,静静地哭泣,几乎是大提琴的弦一拉动,感染力就直入观众内心。

当然,这首曲子的作用远不止是打动人心,它还充当了主角大悟的记忆线索之一,充当他感情的依托。

《Memory》是大悟那位在他六岁时就抛弃妻与子的父亲最喜欢的曲子,承载了小时候在父母前拉奏此曲的记忆,承载着对父亲的远去的记忆,只是,他已经记不起了父亲的样子了,这其实比恨一个人更悲哀——记不起来了。

在他的琴声中,有一种执着的感情,与其说怨恨父亲,更多是渴望父亲的爱,他被想记起来又怕记起来的矛盾心情束缚着。

大悟第一次接触入殓师工作后被一具腐烂的尸体所惊吓,被死亡的恐惧所笼罩,也是这一晚,他一个人拉起了小时候用的大提琴,拉的正是《Memory》,为什么他会在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世界受到冲击时选择这首父亲喜爱的曲子?我认为这在这里,这一首音乐已经成为他的感情的依托之一,小时候拉这首曲子时父母的自豪笑容是他美好回忆的一部分,寻求蕴含在这首曲子中的父亲的记忆反而能令他暂时摆脱现实中所发生的不愉快或者恶心经历,他有一种回归到避风港的安心感。

在他拉琴的时候,父亲的记忆也渐渐浮现,尽管,父亲的摸样依然很模糊。

直到,电影的尾声,他亲手为父亲入殓,就在父亲临终前紧握的石头掉落下来,《Memory》的琴声也开始悲哀地哭泣,乐声渐渐强烈,暗示记忆已经被唤醒,被压抑的感情得到了解放,乐声即将结束时他捧着父亲苍白的脸,那些儿时的记忆再次重现,只是这一次,当他明白到父亲其实一直想见自己时,他不再抑制自己的记忆,他想起了记忆中父亲的模样,他得到了失去的父爱,虽然父亲已经踏上了另一段安稳的旅途。

这一片段,声音就只有琴声,却已经成为最好的台词,音乐本身已经把感情充分表现出来。

而且,这有一种前后呼应的作用,对父亲的记忆从模糊到清晰,父亲对儿子未曾忘记的牵挂,正是一种人类情感的回归。

所以也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在2008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电影奖正是因为与当年获奖的作品一样都以人性的回归为题材。

《Memory》的变奏曲出现了两次,比原曲的节奏要明快要强烈。

一次是作为结尾曲出现,另一次出现则是在《Ave Maria》之后,音乐由《AveMaria》的C大调流畅地过渡为了G大调,旋律也就变得明快开阔了,变奏曲中不仅有钢琴声,还加入了更丰富的弦乐效果,将《Memory》的低沉转变为一种生命的张力,注入了希望。

此事电影的叙事完全是由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主导,看着大悟卖力地为人入殓、在原野上拉大提琴与一个人吃着简单的餐食,还有他看着天鹅与春天的画面,使人不再感受到悲伤,而是感受到生命不息的哲理。

另外这段曲子终结时,大悟在家门口发现妻子已经回来,这段音乐自然就把故事引向了积极的发展方向了。

电影片名出现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响起。

在气势渐渐恢宏的管弦乐声人声合唱:“朋友们,再要不要这种痛苦的声响……”导演选择这首第九交响曲,又名《欢乐颂》的曲子显然是有用意的,贝多芬失聪后依然憧憬着人类的光明与幸福,他的第九交响曲中每一个音符都是用人类生命的尊严与信仰谱写的,无论失去什么,遇到什么苦难,人类活着需要尊严——他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他有实现自己价值的权利,他应该尊重别人与被人尊重。

这也是《入殓师》主旨的一部分,入殓师所做的是就是让一个人死去也有尊严,让他安稳地踏上另一个世界的旅途。

而从更具体的作用来说,导演选用《欢乐颂》正式开始故事的叙述,也与主角大悟的遭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演奏完这首作品就被解雇了,梦想破灭,回到乡下。

但是,最终,这一苦痛也使得大悟重新认识了自己,对生死也有新的看法,他最终是找到了幸福的。

在大悟与社长和同事三人一起过圣诞节时,他为两人拉了一首舒伯特的《Ave Maria》,我听过很多版本的《Ave Maria》,唯独这次的大提琴声让人有一种悲凉感。

社长和同事都有一段充满伤痛的往事,琴声似乎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在这部片子中,《AveMaria》少了宗教音乐的庄严与神圣感,反而更接近舒伯特创作之始所用的故事给人的凄苦而美丽的感觉:纯洁的少女为了代父赎罪,向玛利亚祈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