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资料讲解
偷自行车的人的影视美学评论

评论《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偷自行车的人》是一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
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新现实主义电影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也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作为一部新现代主义作品,《偷自行车的人》在摄像手法上表现得是以大众的角度拍摄。
摄像机作为第三者冷眼观看剧情的发展。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在《偷自行车的人》的父子两人就是非职业演员,但他们表现得非常真实。
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
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是剧情安排的需要。
因为新现实主义影片总是尽可能地按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来自然地展开情节,而并不去刻意编织,所以在剧情结构上很少会有环环相扣、高潮迭起以及倒叙、闪回等艺术手法。
最优秀的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结构也一定是简单却动人的。
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罗马,在百废待兴之际,男主角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不料第一天上班便被人偷了他工作上必须的脚踏车,于是跟他的小孩子踏破铁鞋到处找车,最后无可奈何地下手偷别人的车,却被逮个正着。
影片结束时,里西拉着儿子的手,一起走在星期天黄昏的暮色之中,他们只有父子之间的爱,却没有自行车,没有食物,没有工作,此时里西情不自禁流下了泪水,这泪水源自于无奈、源自于悔恨、更源自于悲哀。
故事简单,感情真挚。
在二战后的社会中,普通人生活的如此艰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往往是一种更贴近生活的现实的真实视角来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揭示人民生活中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体现出对下层人民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
影视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诠解

3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陷入普遍的沉思与哀痛当中。
为了反映战争给社会底层人民带来的痛苦伤害,意大利影视工作者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艺术电影的创作之中,由此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作为一次全新的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高举“将摄像机扛到街上”的伟大旗帜,让摄像机成为了冷漠叙事的旁观者,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反映现实的生活状态。
[1]他们将镜头重点对准意大利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表现出底层劳动人民因战争所导致的痛苦和灾难;同时,这类影片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的三一律创作原则,转而采用严谨的纪实风格、平淡的情节叙事以及多维的立意空间来传递出特定时代下普通人的悲剧命运,从而完成了影片内容及形式的双重突破。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由著名电影导演德西卡执导,该片也被称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高峰,并在多个国家引起了巨大的蝴蝶效应。
导演善于挖掘出普通人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生存危机,又借助多元的叙事技巧,使得整部影片既有笑果又有泪点,同时也将战后罗马的真实生活状态全方位展现出来。
影片所获得的多项大奖,证明了它在国际电影史上的突出地位,虽然收获了众多褒贬不一的评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中体现出的关于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美学价值,为之后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以及新德国电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同时也开启了世界电影史一个崭新的篇章。
本文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从电影创作的形式以及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从而探讨《偷自行车的人》给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带来的深刻影响。
一、 以多元的叙事技巧呈现严谨的纪实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政治格局的大规模调【作者简介】欧兰花,女,海南万宁人,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海南省社科联课题《海南省共享农庄盈利模式探讨》(课题编号HKSK(YB)18-50)成果之一。
影视美学革命: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诠解欧兰花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海报第24期整,也使得意大利电影重新转变原有的营销策略,倡导“将摄像机扛到街上”的口号来捕捉现实生活的真实气息,同时也对法西斯统治背景下意大利电影的虚假繁荣和盲目膨胀进行了严厉的抨击。
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从《偷自行车的人》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1. 前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背景和起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产生在二战后的意大利,是一种根植于社会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骑自行车的人影视鉴赏影视艺术作业

《偷自行车得人》影片赏析摘要;本文主要讲述了《偷自行车的人》这一影片的拍摄背景、主要内容和拍摄风格。
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一直贯彻着真实与整体审美的思想。
这两种思潮在《偷自行车的人》一片中得到了具体表现,关键词:一、影片简介《偷自行车的人》是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朗培尔托·马齐奥拉尼,恩佐·斯泰奥拉等主演的意大利电影。
影片主要讲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罗马,失业两年的安东·里奇在艰难的等待之后,得到了一份工作,但他必须自己有自行车,安东美丽而贤惠的妻子把她陪嫁的床单被褥拿到当铺,换回早已典押的自行车。
第二天,安东带着儿子布鲁诺高高兴兴去上班。
就在他张贴海报的时候,一年轻人偷去了他的自行车。
安东带着儿子四处寻找均无下落,还遭到粗莽村民的无理对待。
最后,在体育场外,安东看着墙根停着的自行车,忽产生一念头。
他飞快跑过去,蹬起自行车就跑,可当即被车主发现,把他抓住又打又骂,儿子布鲁诺赶来,车主原谅了他。
伤心绝望的父子俩手拉手走入茫茫人海之中……《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1948年生产。
C.柴伐蒂尼根据同名小说改编,是导演维托里奥享誉最隆的一部电影。
该片获得1949年第22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6 届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金球奖最佳外国影片奖和英国影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奖,1958年,在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电影史上12部最佳影片之一。
二、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在墨索里尼统治时期,意大利的电影业受法西斯主义的干扰控制变得毫无生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的电影人重获创作自由,也兴起了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电影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电影美学运动,开创了电影艺术审美的新局面,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的走向与格局。
如果仅用一个词来概括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那毫无疑问会是真实。
而采用著名新现实主义理论家西柴烈·柴伐梯尼的定义就是“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事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梦幻”。
影视鉴赏论文偷自行车的人

社会困境与人——评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源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战后的意大利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崩溃,人民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
随之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失业、贫穷、犯罪等。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痛恨法西斯主义对国家民族的伤害,有感于现实社会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一批具有社会进步意义的影片。
这些影片摒弃崇高的感情鼓舞的高调,清除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以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以朴实、真挚的风格再现真实生活。
1948年,由柴伐梯尼编剧,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是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
影片讲述了二战后,一个失业工人里奇,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份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却需要一辆自行车。
在借钱买到自行车开始工作后不久,自行车就被人偷走了,这对于里奇一贫如洗的家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更为紧迫的是,如果没有自行车,里奇将失去这份工作。
没有办法的里奇带上了儿子在城中寻找自行车的踪迹。
里奇和他的儿子在努力了一整天经历了无数的希望和失望后最后绝望了,为了生活里奇最终决定去偷一辆自行车,但是却被主人抓住,最终自行车的主人放过了里奇。
儿子牵着里奇的手,一起在夕阳中离去。
电影拍摄过程中没有使用专业演员,也没有使用任何剪辑手段,完全的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口号:“把摄像机带到街上去。
”完全的实景拍摄、自然光照明、较为稳定的镜头语言、平实的拍摄角度再加上生活化的故事情节和细微的人物感情,却蕴含着深刻的感情,带给观众复杂的心理影响。
几乎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有深切的含义,而每一个镜头,都是那么的普通。
下面,就具体的分析电影中的几个经典镜头:镜头一、当里奇回到家告知妻子玛利亚工作必须要一辆自行车的时候。
里奇和妻子由于车子而争吵,这时候一个长镜头表现了妻子的一系列动作:拉抽屉、取出崭新的床单、掀走床上的旧床单、踢开地上的盆、倒水,镜头一直跟着玛利亚进行这一系列的动作,一气呵成而紧凑的表现了妻子的愤怒和无奈,为了赎回典当了的自行车,不得不把新婚购置且从没有用过的被单典当了。
影评《偷自行车的人》

现实主义的史诗之作——评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偷自行车的人》是二战后世界影坛上的一部重要作品,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杰出的代表之作。
它以洗尽铅华的简练情节,深刻的社会批判笔触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影片反映了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经济萧条以及人民的困顿生活。
男主人公安东尼奥好不容易得到一份贴广告画的工作,干这个工作需要骑自行车满街转。
妻子卖了床铺的布料,赎回了以前押在当铺里的自行车。
但不幸在安东尼奥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人偷走了。
他千方百计地带着儿子布鲁诺去寻找丢失的自行车,却最终没有找到。
绝望的安东尼奥迫于生计,打发儿子回家,自己偷了身边的一辆自行车却被车主当场抓住,人们对他又打又骂,正在等车的儿子目睹了这一场景,哭喊着哀求那些要把父亲送到警察局的人,车主被儿子感动了,要求众人房了安东尼奥。
安东尼奥与儿子手牵手走在行色匆匆的路人中间,不禁黯然泪下。
作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力作,《偷自行车的人》首先在题材的选择上实践了新现实主义的重要美学原则,即平民化和朴实化的倾向,自行车被盗这一事件本身没有任何的戏剧性因素,甚至有点猥琐,但是,这样一件极其平常的生活琐事却由于放置在当时1948年意大利社会失业背景之下,丢车事件就成了对战后的时代和民族悲剧的折射,从而具有了史诗的高度。
银幕上所表现出来的战后意大利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都是对现实的真是的记录。
本片所有的场面无一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全部采用街头实景跟拍,镜头比较稳定,没有惊人的拍摄角度和令人意外的摇镜头,也没有强调镜头之间冲突的“蒙太奇”剪辑和结构,而只是用长镜头做着中性的、透明的速记,完全是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本身。
这时,什么电影院和银幕的概念都隐去了,什么导演和摄影的概念也隐去了,甚至演员的概念也隐去了。
剧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由非职业演员来饰演的。
这些演员都没有上过银幕的经验,然而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的新鲜自然,在镜头面前是那么的松弛而自信,这一方面要归功于导演的引导才华,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演员与角色在生活经验上的相似性,与其说他们是在“表演”,不如说是在展开他们自己活生生的最真实的生活画卷。
《偷自行车的人》

《偷自行车的人》影片分析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是,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又包含了多少的辛酸。
人在贫穷之中,所经历的各种情感,那种生活给予的淡淡希望,但最后猝然破灭的过程,我们能说的,难道只有,这一切其实都只是常态了么?里奇和布鲁诺消失在人群中的背影,不得不是我联想,所有的人,在那个年代,都有着自己无法言述的苦衷吧。
在故事的开始,里奇拥有了让别人艳羡的工作,这突如其来的幸运,使他有些措手不及,以至于,叫到了他的名字,他都不知道。
获得工作的决定性条件是,要有一辆自行车。
然而,他先前的那辆已经因为要补贴家用,被当掉了。
妻子带着哭腔把家中的六条床单拆下,送到当铺去换赎回自行车的钱。
至此开始,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窘迫家庭。
在当铺,顺着里奇的目光看去,当铺的管理爬上已经排满典当物的货架,看到甚至堆积到屋顶的典当物,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有多少人,生活在这样的无奈之中,有些东西,当了就当了,再也没有拿回来的可能。
(00:08:44-00:10:30)当里奇无比珍重的搬着车子到报社报到时,不断有人对他说,你把车子放下,怕什么呢?但是他依然不舍得,对车子的重视和对这份工作的向往和渴求,是成正比的,这一细节的刻画,使里奇在车子被盗后用尽几乎愚蠢的方法要找到车子,是形成对应的。
里奇的妻子在门外等候,她看到里奇的制服,笑容顿时轻松起来,里奇把妻子抱起,让她看自己的工作环境,充满了期待和欣喜的描述着即将要拥有的一切,不幸的是,这一切美好,只是为了反衬命运随之带来的另一个悲哀。
冷漠的人不会理会这种向往,把那扇可以窥探美好的窗关了起来。
(00:10:46-00:13:39)玛利亚让里奇停车,说自己要去见一名妇女,但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让他知道那具体是什么人,里奇好奇的去看,发现妻子是要见一个占卜师。
占卜师的女儿习以为常的告诉里奇:“在里边那个门。
”里奇看到自己的妻子极为严肃的等待占卜师,并一定要给占卜师五十块钱作为答谢。
偷自行车的人的分析:好

01这是一个情节凄悲的电影:二战时,一个城市贫民,里奇,终于得到一份贴海报的工作。
工作的必要条件:自行车,是用全部家当换来,却在上班的第一天就被偷走。
里奇带着六七岁的儿子满城乱找。
最后,狂乱之中,偷了另一辆就跑,却当场被捉,被打骂,儿子扯着父亲衣服哭。
车主决定不追究。
绝望的里奇牵着儿子的手,缓缓隐没于人海之中。
它是凄伤的,但不是哀怨的,也不是压抑的、幽闭的,或哭诉式的,更不因世道险恶人性粗劣而有意强化某种报复心理,来渲泄对人生的恨意,打击所有的观众或潜在观众。
我非常喜欢如下的情节:里奇让朋友帮着找车,于是一帮人出发到自行车批发市场。
我原以为那时自行车一定很少的,否则为什么会答应。
但这市场竟似一望无际。
有趣的是,无论领头的怎么分工,这五个人却始终走在一块,好像在取暖,又像在小孩玩过家家。
里奇让儿子在河岸边等,他自己下去寻找偷车贼,忽然听到数人大叫:孩子落水了!他慌忙往回冲,喊儿子名字。
落水儿童被救上来时,他刚好看到那个小身影出现在梯级尽头,抱了衣服坐下,孤独地,高远地。
此刻,自行车忽然轻如鸿毛。
于是里奇带儿子到餐厅吃饭,两瓶酒!两个干酪面包!这在以前大约是没有的事情,何况在自行车刚被偷,难得的工作即使失去的时刻!小男孩纯真的惊喜在屏幕绽放。
父亲说,喝酒!男子汉就该这样!别让你妈妈知道。
还有一个情节是:最后,自行车主人凝视着里奇,决定放过他。
里奇回家。
我愿意将这个70年前的黑白片看作人生的隐喻。
如果人生惨淡,这也许是上帝安排。
我们注定找不到那辆自行车,无论它多么珍贵,寄托了多少希望。
假如人生注定如此,我们也还是可以带那个疲惫的孩子上餐馆,用仅有的生活费为他要两瓶酒,两个干酪面包,让他在失望中也有光辉有自豪,知道人生艰辛,但有报偿。
无论自行车有多么珍贵,人生也始终有比它更珍贵的东西。
中国也有一部《十七岁的自行车》,也讲偷车与被偷。
我已经忘了大部分情节,但是,记得在看的过程中,是如何的难受。
那种无处可逃的压抑阴暗追逐着所有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
《偷自行车的人》影视美学分析《偷自行车的人》是由维托里奥·德·西卡于1948年导演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杰出之作。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二战后,失业已两年的里奇终于找到贴海报的工作,为了工作当掉了家里的床单赎回了一辆自行车,不料却在工作第一天丢失了,里奇和儿子布鲁诺找遍罗马大街小巷后失望透顶的他,走上了偷自行车的道路,却被逮了个正着。
真实再现了战后罗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悲苦现实下的温情
影片没有离奇曲折的故事,反映的只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但是就是这样简单的影片中的温情与悲苦现实之间又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主人公的故事为点,折射出整个社会贫困人民这个面的生活状况。
影片中的夫妻、兄妹、朋友、父子间的情感,使得整个反映现实的影片没有透出那种绝望到想死的感觉。
影片从开始里奇找打工作后去和妻子分享的时候,懊恼自己没有自行车,虽然自己很懊恼,但是还不忘帮助妻子提水桶;上班之前,布鲁诺看见妹妹躺在床上,又回去将窗户关上这个小动作虽然不起眼,但是却体现了他关爱妹妹的情感;自行车丢失后朋友们帮助里奇努力寻找,也是朋友们互帮互助的体现;寻找自行车过程中,父子情感的逐渐加深,是整个情感的一个精华表现。
寻找老人的过程中,听见有人落水后,里奇那惊慌的反应,后来发现不是儿子布鲁诺,带他去吃“大餐”,就顿悟了,除非要死人,其他的一切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影片中,虽然里奇寻找自行车过程中一直困难重重,但是这些情感却是一直支撑他的精神支柱。
影片中的现实表现,却是全面表现了整个社会的状况。
里奇送儿子去上班的时候,布鲁诺和门卫打招呼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那里上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以看出贫困人家的孩子那么小,本该是上学的年纪,却要担负起挣钱养家的责任。
小孩挣钱的情节,还有就是里奇和同事贴海报的时候,同事踢开了一个拉风琴的小孩,小孩又跟着一个西装革履的人要钱,可是那人无动于衷,
最后小孩落寞地走开了,镜头是一直跟着那个小孩的,很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社会贫富差距,以及那些富人们的冷漠。
吃“大餐”的过程中,布鲁诺4次转过头去看了那个有钱人家的女孩,小女孩却回以蔑视的眼神,里奇说:“照他们这种吃法,一个月起码得挣100万。
”也可以看出明显的贫富差距。
“纪录片式”的影片
这部影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像一部“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一)题材的真实性
影片以当时报刊上发表的确有其事的报道材料为基础,反映的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辛酸生活,揭露社会的不平等。
主人公也是生活中身边的人物,不像好莱坞的主人公都是超人、英雄之类的,离我们太远了,主人公就在我们身边,神父、家庭主妇、失业工人等,具有亲近性。
(二)场景的真实性
“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之一。
影片没有在摄影棚中搭建场景,而把镜头对准罗马的街道、店铺、马路,把镜头对准街上的人群,把镜头对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民的痛苦和不幸,按照生活的原貌去真实再现生活,这样大范围的实景拍摄素材给予观众一种真实感,它不像欧美电影中根据剧本编写好的故事来演绎,更像是一种记录,记录主人公找寻自行车的整个过程,不知道下一个镜头是怎样的。
(三)非专业演员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将整部影片完全给了非职业演员,因为他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演好一个角色——那就是他自己。
的确,失业是什么滋味,没有失过业的人恐怕无法完全体会,只有罗马街头那些失业的人最懂得。
据资料,扮演安
东·里奇的演员在生活中也就是一名下岗工人。
非专业的演员的表演由于没有技巧性的束缚,使得在影片中的表现非常自然,常人会怎样反应,那在那样的场景中,他们就会怎样,是一种天性使然,而且其实他们在扮演的就是生活中的自己。
没有加工过的痕迹,非常自然流畅,反而让影片更加真实得如生活一般。
因为演员的真实演出,看这部片子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带入感,随着事件的自然发展和父子俩情感的交流,观众被深深吸引到当时的生活环境中。
(四)记录风格的结构
影片通过“找到工作、赎车、丢车、找车、偷车”几个主要环节构成了影片的主要框架;故事讲述,没有使用倒叙、插叙、闪回等人工加工的结构,而是选择了一种最简单、最直观的结构形式——记录风格的结构,就记录主人公的生活日常。
这种比较客观的叙事结构,以主人公找车的过程为主线,过程中网罗了战后罗马人民的贫困、失业、社会矛盾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五)真实性的拍摄手法
整部影片以简单、质朴的拍摄手法表现生活,没有过多的剪辑,镜头之间的衔接也很流畅,就是现实生活的再现。
记录式的长镜头让影片犹如记录片那样的真实,真实地再现罗马的空间原貌,而不是蒙太奇那种虚构的整体空间。
没有了蒙太奇,导演还是会有办法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想法。
比如影片中在表现主人公打算偷车时心中的矛盾状态,导演特意重复拍摄了一排自行车和一辆自行车的镜头,来表现主人公的犹豫不决。
多近景、中景和全景,少特写的镜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环境全貌,
又能清楚地看清人物表情和动作。
偷自行车前的近景镜头则表现了人物面部表情,中景镜头主人公来回走动表现他的犹豫和内心的挣扎。
慢移、慢摇镜头的使用,则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烘托了特定的气氛。
比如,最后里奇父子寻找自行车失败后,走到体育场旁边的街道,喧闹的街道,里奇父子的落寞,形成了一个对比。
开放式的结尾
影片最后,里奇因为偷自行车而被抓获,幸运的是他没被抓去。
布鲁诺紧紧抓住里奇的手,两人向远处走去。
不知道他们将走向哪个地方,影片没有表现他们以后的生活怎么样,也算是留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
但是,父子间的温暖应该足以支撑他们走下去。
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班级:12广电一班学号:2012071109 姓名:敖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