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
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规律

28.8
1963 8.4
51.0 40.6
意大利 1940-42 22.4
43.6
34
1951-52 20.2
36.0
43.8
1963-67 13.7
47.9
38.4
美国 1919-29 11.2
41.3
47.5
1953 5.9
48.4 45.7
1963-67 3.3
44.3
52.4
美国第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和 劳动力的变化
第三次产业 25 38 47 52
74 34 31 59 65
• 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 • 水平的提高, • 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 • 移动; • 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 • 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 • 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变动趋势是第一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 • 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GDP在300~2000美元)
• 4、工业化后期: • 第三产业占有支配地位(人均GDP在
2000~4000美元) • 5、后工业化时期: • 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
• 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其主要标志有两 个:
• (1)知识型企业发展迅速; • (2)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来
越大
(二)从主导产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转换过程来 看P181-182
构的演进与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二者有 什么对应关系?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1、三个前提条件 • (1)以若干国家按时间序列发生的变化为
依据。 • (2)以劳动力作为考察经济发展的指标 • (3)使用的产业分类方法是三次产业分类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经济发展的一个常见趋势是农业部门的相对重要性逐渐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逐步增加。
随着技术进步和人口城市化的推动,农业的劳动力和产值逐渐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要支柱。
2、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流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兴行业的兴起,劳动力会从传统产业(如农业和制造业)向现代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转移。
这种产业结构的演变通常伴随着劳动力的重新培训和职业转换。
3、产业从初级到高级的升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升级和转型。
初级产业(如采矿、农业)将逐渐向高级产业(如创意产业、高科技产业)转变。
这种升级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技术层面,还涉及到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4、产业集群的形成:相关产业在某一地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这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可以形成供应链、人才交流和技术共享等合作机制,促进整个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
5、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趋势加速了产业结构的演变。
跨国公司将生产和服务环节分布到全球范围,形成全球价值链。
这导致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同角色和位置,也带来了贸易和投资的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规律是一般性的描述,实际的产业结构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等。
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都有其独特性和特定的路径。
中韩产业结构演化比较

中韩产业结构演化比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韩国是亚洲最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1996年成为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今天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元。
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中韩两国有着诸多相同和不同,比较两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不仅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丰富世界工业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一中韩经济发展情况的简要对比1.经济总量的比较根据搜集到的数据,1985~2007年中韩两国经济总量增长都比较快,中国从1985年的30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33072亿美元,韩国从1985年的96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0493亿美元,总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同,均增长了约10倍。
但是,以美元度量的中国经济总量是韩国经济总量的倍数关系则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汇率的变化引起的(见图7-1)。
总的来说,1985~2007年以汇率为基础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是韩国经济总量的1.5~3.5倍,平均数为2倍。
但是,有人用购买力平价法(PPP)测算中韩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应该在4~8倍,中国经济总量大致相当于韩国的6倍。
图7-1 中韩经济总量的对比2.发展阶段的比较尽管中国经济总量高于韩国,但中国人均经济总量远低于韩国。
中国人均GDP从1985年的29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0美元,如果不考虑美元贬值的因素,这个变动过程大致相当于韩国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情况。
与我国刚刚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不同,目前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元,已经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中国只相当于韩国的1/10~1/9,中国与韩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落后韩国20年左右的时间。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和韩国经济发展阶段没有那么大的差距,用PPP法测算,中国和韩国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小得多,中国相当于韩国的1/5~1/4。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演变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产业部门在经济中的相对重要性发生变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表现为一定的趋势和特点。
以下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几条规律:第一,农业从主导转变为次要产业。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初期,农业是主要的产业。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转而成为次要产业。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第二,工业的比重逐渐增加。
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工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农业的基础上,工业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
工业的比重的增加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另一个重要规律。
第三,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服务业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各种服务行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个显著特点。
第四,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的产业链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和加工,而是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形成了一个更加复杂和多元的产业链。
在产业链的升级过程中,高附加值的工业和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而低附加值的重复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
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又一个规律。
第五,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变革。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变革的重要动力。
新的技术和科学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和升级。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一些传统产业不断淘汰和更新,一些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进行重构的能力将会更强。
总之,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产业链将不断延伸和升级,技术创新将推动产业结构的变革。
《经济地理学》考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第2页区位;区位理论;区位因子;区位条件;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通达指数;遍在原料:局地原料;原料指数;区位重量;第3页需求圆锥体;中心商品;基础聚落;门槛值;跨国公司;产品周期理论;区域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关联产业;;潜导产业;极核式空间结构;区位指向;农村工业化;增长级;支配效应;极化效应;扩散效应;乘数原理;加速原理;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经济区划;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理论;第4页中心-外围理论;绝对成本学说;相对成本学说;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区域经济结构;区际联系;回波效应;货物的供给范围(商品服务范围);内部范围经济;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增长极;中心性;中心地;区域创新网络;需求收入弹性;战略外包二、问答题4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4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4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与联系4区位因子的演变5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5市场对经济区位的一般影响5政府行为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环境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运费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5杜能农业区位论产生背景、理论前提、形成机制、主要内容和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缺陷6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6胡佛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6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7集市的特征7斯坦集市理论的重要内容7企业成长动因7企业空间扩张规律7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有何阶段性特征?7各种企业空间演变模式的共同点7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区位要求7跨国公司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深入之间的相互关系?7如何选择主导产业8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机制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8如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8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8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8集聚机制及其成因8扩散机制及其成因8集聚与扩散机制的相互关系9空间近邻关系对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9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9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9胡佛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经济区划的原则9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9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义及途径10比较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差异?10胡佛的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什么?10中心地等级结构的普遍性特点10一般经济轴线主要有哪几种?试举例说明。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

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时期)、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时期)、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的时期)和后工业化阶段(即全面实现工业化的时期)。
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测评研究一般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约翰·科迪等人。
这些典型的量化测度方法受到了国际国内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
1.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方法(1)霍夫曼比例德国经济学家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H),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 之间; 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 之间;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 之间; 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
霍夫曼比例亦称作霍夫曼系数,其基本表达式为: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霍夫曼比例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
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迪指标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约翰·科迪等(1990)学者根据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工业化水平。
科迪等人把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 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
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加值( 包括农业、林业、渔业; 矿产业;制造业; 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PPT文档资料

供给结构是在一 定社会生产技术 组织和市场条件 下,作为生产要 素的资本、劳动 力自然资源等在 国民经济各产业 部门间可以供应 的比例,以及由 此所决定的产业 关联关系结构
需求结构是在 一定的收入水 平条件下,社 会各个消费群 体对各产业部 门的产品和服 务的需求比例 关系,以及由 此所决定的产 业间关联关系 结构。
1.3从三大产业的内在变动来看
产业结构的演进是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 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1.4从产业结构演进的顺序看
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 充分发展为基础的
2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2.1国民经济发展 2.4需求因素 2.5国际供给和需求
2.2技术变动
2.3供给因素
2.6产业政策
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国民经济发展
技术变动
供给因素
演变 动因
产业政策
需求因素
国际供给与需求
LOGO
2产业结构优化概述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协调发展、产业 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协调各产业部 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促进各种生产 要素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 合理化
两个方面
产业结构 高度化 产业结构向高技术化、高知识化、 高资本密集化、高加工度化和高 附加值化发展的动态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现行产业 结构优化
供给结构 的优化
需求结构 的优化
国际贸易 的优化
技术结构 的优化
现有的产业结构 状况优化升级的 现实基础,其协 调化和高度化程 如何,直接影响 到产业结构未来 升级的方向。包 括现有产业产值、 资产结构、中间 要素结构、产业 间地位等
产业结构的演进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涵义 理论界对产业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应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全部情形与内容。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而言,即总量平衡问题。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反映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要按一定比例发展。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二节 产业结构优化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产业结构水平的绝对高低,而是在国民经济效益最优的目标下,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水平、人口规模、国际经济关系等特点,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之达到与上述条件相适应的各产业协调发展的状况。
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间关系和以比例为目的的产业划分法,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农轻重分类法
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农” :大农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轻”:轻工业,轻工业的产出主要是消费资料的产品
资本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
技术集约型产业也称为知识集约型产业----在其生产过程中对技术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
02
01
03
按要素的集约程度分类法
知识与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过程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工业结构逐渐由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结构调整: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向轻工业和服务业转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
产业结构优化:我国工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日益迅猛。
区域差距缩小:工业发展呈现趋于均衡的态势,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逐渐追赶上东部地区。
绿色发展: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逐渐走向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概念日益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部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部门结构演变过程中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重要特征,不断改善政策环境,提高市场化水平,提高产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