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

方法: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血常规检验存在误差的58例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分析,总结其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主要因素。

结果:其中人为因素36例,生理因素10例,仪器因素7例,试剂因素5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2.07%、17.24%、12.07%、8.62%。

结论: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需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操作、提高标本质量来保证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处理对策血常规作为临床检验基本项目之一,在多种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水平均为血常规检查的主要项目,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可导致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下降,加大临床诊断难度,甚至导致误诊现象出现[1]。

本文主要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临床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血常规检验存在误差58例患者血液标本进行分析,其中男30例,女28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46.84±4.67)岁;住院标本40份,门诊标本18份,本次研究均不考虑患者疾病、年龄、性别等因素。

1.2方法以上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完成静脉血样本采集。

采集静脉血2mL置入真空采血管中,真空采血管中已加入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混入静脉血样本3-5次颠倒混匀,此过程中保持动作轻柔,避免出现样本溶血现象。

2.结果通过本次对58份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误差的标本进行分析,得出人为因素、生理因素、仪器因素及试剂因素为影响其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原因,详见表1.3.讨论血常规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主要目的在于发现患者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有无感染现象,并将人体骨髓造血功能反映出来,在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常规检是临床上一种基本的检验方式,血液中包括有形细胞与液体,其中血常规检验主要检验血液细胞部分,而血液中包含了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三种功能细胞,临床主要通过观察其形态和数量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

血常规检验能够发现机体许多疾病早期情况,可判断机体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或者贫血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骨髓造血功能。

但是在血常规检验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也对疾病诊断造成一定困难,甚至可能会出现误诊。

1、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1.1试剂因素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最好是应用原装配套试剂,可以有效确保标本结果的准确性。

尤其是溶血素能够影响血细胞检验的准确性,一旦溶血素质量较低,则能够造成溶血不完全,导致白细胞数量出现假性增高,血红蛋白含量较低。

因此血常规检验的血样需要经过抗凝剂进行抗凝处理。

现阶段,临床应用较多的抗凝剂为 EDTA 盐,其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比较小。

其中血液和抗凝剂的混合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血样质量,若比例不当均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

如果血液比例较高,血浆中极有可能会出现微凝血块;若EDTA浓度较高,就会导致中性粒细胞肿、分叶消失等,而这些因素均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1.2人为因素检验人员操作技术和工作态度可以影响检验结果,一部分检验人员在采血中,操作流程错误或者操作过慢,导致血样于空针内凝固;标本在注入试管之后,未能充分摇匀,导致血浆和抗凝剂未充分混合;血液标本采集后,未能及时送检。

同时血液采集时针头过细导致红细胞出现深解情况,也会影响检验结果。

一般来说需要在抽血后2h内进行检测,这时与实际的血常规情况较为接近,若不能及时测,可将标本低温保存。

其中4℃保存标本能够降低血小板计数,由此可见标本保存不当会影响检验结果。

1.3仪器设备因素有些医院为减少开支,未定期进行血液分析仪器校准,同时有些仪器不规范,缺乏相对应的配套校准物,影响检验结果,造成误诊。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概述
样本采集
采血部位、采血时间 、采血方法等因素可 能影响样本的质量和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Hale Waihona Puke 样本处理样本的保存、运输和 处理过程中的不当操 作可能导致样本变质 或污染,进而影响检 验结果。
检验操作
检验操作的不规范、 不准确可能导致检验 结果的不准确。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性能、校 准和维护情况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整改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 了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对临床诊断的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为 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自动化和智能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血常规检 验将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减少
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试剂和耗材
试剂和耗材的质量、 纯度和有效期可能影 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02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01
02
03
性别
不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存 在差异,如女性血红蛋白 浓度平均值高于男性。
年龄
不同年龄段正常参考值不 同,如儿童和老年人的红 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 数可能高于成人。
昼夜节律
昼夜变化可能影响血常规 检验结果,如夜间白细胞 计数可能升高。
饮食因素
饮食状况
饮食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如饱食后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 。
饮食成分
摄入不同食物成分可能导致血常 规检验结果出现偏差,如摄入大 量维生素C可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 低。
药物因素
药物种类
服用不同药物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 果,如抗生素、抗凝剂等。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检验血液中的各种指标来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验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因此准确性十分重要。

然而在实际检验中,常常出现一些误差因素,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分析血常规检验常见的误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标本采集和保存的误差因素1. 采集标本的不合理在采集血常规检验标本时,采血的部位、采血的方法以及采血的量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错误的采血部位和采血方法可能导致血液成分的不均匀混合,从而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而采血量不足或过多也会造成结果的波动。

2. 标本保存条件不当血常规检验标本在采集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至检验中心进行检验,对于某些特殊指标还需要在规定的温度下保存。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保存条件不当,比如温度过高、过低或保存时间过长,都会导致标本中血液成分的改变,从而引起结果的误差。

改进措施:规范采血操作流程,进行专业培训,确保采血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对标本保存条件的监控,建立完善的标本保存管理制度,确保标本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

二、检验环境和设备的误差因素1. 检验仪器的使用不当血常规检验通常需要借助特定的仪器进行实验,如果使用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悉或者设备本身出现故障,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简单的检验工作中,人为失误和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结果的误差。

2. 环境条件不符合要求检验室的温湿度、气流、光照等环境条件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不符合要求的环境条件可能引起试剂的变质、仪器的不稳定等问题,导致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改进措施:加强对检验仪器的维护保养和使用培训,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检验室的环境条件,确保环境符合要求。

三、人为操作和分析的误差因素1. 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足检验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结果的准确性,如果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可能会误操作或者误判。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判断治疗的效果等方面。

但是,血常规检验结果并非总是准确的,有许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年龄和性别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显著因素。

研究表明,男性的血容量比女性大,因此男性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通常高于女性。

此外,年龄也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细胞的数量和类型都会发生变化,例如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小板数量和水平可能会下降,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上升。

饮食和液体摄入饮食和液体摄入也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例如,食物中的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等可以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因此,如果一个人的饮食中缺乏这些营养物质,他们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会异常。

此外,过量的水摄入可以稀释血液,从而影响血液成分的浓度。

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之前,最好先向医生了解饮食和液体摄入的要求。

疾病和药物许多疾病和药物也可能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缺铁性贫血、肝功能异常、炎症和感染等患者可能显示异常的血红蛋白、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

此外,许多药物也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如双嘧达莫、氨苯蝶啶等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 金制剂、磺胺类和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影响白细胞计数。

跑步和锻炼锻炼可以引起身体的各种生理变化,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跑步和其他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血液稀释,从而影响血液成分的浓度。

此外,许多人在进行这些运动后经历各种反应,例如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等。

检测方法最后一个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是检测方法本身。

因为不同的实验室可能使用不同的设备和试剂,所以即使是相同的样本,在不同的实验室中也可能显示出不同的结果。

因此,在解释血常规检验结果时,必须考虑检测方法对结果的影响,以及使用哪种方法进行的测试。

总而言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准确性在现代医学中,血常规检验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血液中的各种成分,从而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但是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性,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对策。

一、影响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因素1. 实验室因素(1)设备校准不当血常规检验主要依靠血细胞分析仪等实验设备完成。

这些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果校准操作不规范,设备故障时未及时维修更换,都会导致设备校准不当,无法达到理想的检测条件。

这时获取的血常规数据就会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

例如红细胞体积如果因故障而被检测为偏大,将导致红细胞计数偏低的错误结果。

因此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仪器维护保养和校准体系,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从源头减少设备误差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2)试剂配置错误血常规检验中需要使用各种试剂完成标本的稀释、溶血、计数等过程。

如果试剂配置错误,也会直接导致结果误差。

常见的问题包括:配制浓度不准会导致溶血不完全或者破坏过多血细胞;配制体积不足会导致反应不完全;试剂过期会影响性能;配置过程中污染会影响效果等。

因此实验室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配置试剂,并进行质控,避免试剂问题影响结果。

实验室作为血常规检验的执行机构,其设备状态和试剂质量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基础。

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减少实验室因素带来的误差,这对提高检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2. 患者自身因素(1)饮食影响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食物残留也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例如高脂肪食物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大鱼大肉可能影响红细胞参数;高盐饮食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

因此医院在检验前应告知患者注意空腹,避免进食可能的影响因素。

同时,也要注意检验前一天的饮食控制,不要暴饮暴食,从而影响检验结果。

(2)服药史某些药物治疗也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细胞,如化疗药物会降低白细胞,皮质类固醇会增加白细胞等。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及整改措施分析血常规是指对血液成分和性状进行定量测定和评价的检验方法,是临床诊断和治疗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

血常规检验结果一般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会反映出机体的健康状况。

然而,血常规检验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出现偏差,从而对临床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的整改措施。

影响因素1. 饮食饮食因素是可能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某些食物的摄入可能导致某些指标的升高或降低。

例如,摄入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会增加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值,而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则会导致血脂浓度的升高,进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和淋巴细胞比率。

2. 运动和睡眠运动和睡眠是两个常见的生活习惯,但它们也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血红蛋白降低和红细胞计数减少,而过度运动则有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

睡眠不足也会对某些指标产生影响,例如白细胞计数。

3. 药物许多药物也可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细胞生成和分泌,导致各项指标产生偏差。

例如,利尿剂可以导致血容量减少和脱水,进而影响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浓度。

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可以减少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比率。

整改措施为了避免以上因素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1. 饮食应鼓励患者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过度摄入某些特定的食物。

对于某些需要特殊饮食的患者,医生需要为他们定制适宜的饮食方案,以确保相关指标的准确性。

2. 运动和睡眠医生应建议患者适度运动和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对于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应进行定期体位变换和肌肉康复训练,避免因缺乏运动而导致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异常。

3. 药物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针对性地调整检验时间和指标,避免药物影响检测结果。

同时,应知晓各种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方案,以达到确诊和治疗的目的。

分析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分析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

分析体检人群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和对策一、影响因素:1、饮食因素血常规检验受饮食因素的影响非常大,血红蛋白测定是以血红蛋白为指标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而血红蛋白的合成需要铁、蛋白质和维生素B12的参与。

如饮食中缺乏铁、B 族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会出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等情况。

2、生理因素血常规检验的正常值范围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生理因素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因素。

怀孕、月经期、早晨测量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一大因素。

如情绪不稳定、患有神经官能症等,都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此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保持良好的心态,降低精神压力。

4、药物因素许多药物都会影响血常规检验的结果。

如抗生素、维生素C、银剂等都能使血清铁浓度下降,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

二、对策:1、注意饮食调理补充含铁、蛋白质、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预防血红蛋白等指标下降具有积极作用。

如瘦肉、豆腐、绿叶蔬菜等食物都可以增加铁、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的摄入量。

2、注意生理细节生理因素不能避免,但可以进行相应的调节。

如在月经期做常规检查需要避免在月经第一天或最后一天做检查,月经中期或排卵期测试数据更为准确。

早上,尤其是空腹检查指标更为准确。

3、调整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平时要注意心理调节,保持乐观心态,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

4、避免干扰性药物要正确使用药物,慎选药物,避免对检测结果造成干扰。

在检查前一段时间,不要使用能够影响检查结果的药物。

如果必须用药,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作者:杨兴红许伟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6年第07期
【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与对策。

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血常规结果误差案例50例,分析其产生结果误差的原因与比例,研究对应的应对措施。

结果:50例患者中,生理因素中8%,仪器因素4%,试剂因素4%,人为因素84%;其中人为因素中,标本采集部位不当为22%,采血量不规范为18%,保存不规范为18%,送检不及时为36%。

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需要从血液采集、保存、送检到检验各环节做严格管理,才能有效的保证检验结果的标准性,需要针对影响因素做对应的细节管理。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对策
血常规为临床诊断治疗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但是由于检验工作各环节的不规范与不严谨,容易导致血常规检验在血液采集、样本保存、运送与检验各环节存在多种结果影响性因素,同时患者自身身体状态也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原因,因此要充分掌握相关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做好对应的管理来提升检验标准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血常规结果误差案例50例,年龄范围为16岁
至78岁,平均年龄为(46.5±3.1)岁;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为21例,高中19例,大学者10例。

1.2 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