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
端午日 学案.doc

《端午日》导学案石林县路美邑中学陶银富【学习目标】1.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鉴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理解描写,联想的作用。
3.鉴赏生动的语言。
4.理解、运用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达。
【知识链接】1、爱国诗人屈原及端午节的由来: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他在被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作者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
沈从文本人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一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 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学习过程】一、阅读感知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练习: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茶山国( )lei( )鼓na( )喊调( )理不卩( )qiu( )水威( )军zhan( )酒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茶山同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说说理由?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填空,并说明理由。
湘西的端午日是一个_____________ 的节日。
七年级语文11《端午日》精品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11《端午日》精选导教案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达成以下各题。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蘸()酒泅()水峒() 擂()鼓鹳() 呐()喊一律()2.辨字注音组词。
燥__() 浆__ () 戍__()躁__() 桨__ () 戌__()戊__()3.文学知识累积。
本文作者是 ________( 1902~1988),原名 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 __________族,现代有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认识风俗收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谈谈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达成以下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你以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合标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域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 3 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是按什么次序来安排资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端午日导学案【部编版】

11.*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了解湘西地区端午节的习俗。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
●重点: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描写方法。
预习导学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蘸.酒( zhàn) 缠裹.(ɡuǒ) 茶峒.(dònɡ) 鹳.河(ɡuàn)擂.鼓(léi) 泅.水(qiú) 戍.军(shù) 呐.喊(nà)3.根据文义,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分别填入下列示意图中相应的位置。
4.阅读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书名:《边城》作者: 沈从文体裁: 小说主要人物: 翠翠、天保、傩送主要内容: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5.课文结构分析。
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意思。
全文共3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描述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船的欢腾场景。
第二部分(第2段): 记述人们下水追赶鸭子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3段):简述两种竞赛结束的时间很晚。
合作探究问题一: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端午日人们的活动的?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哪些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写。
写了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
详写了赛龙舟、追鸭子。
问题二: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1.第一段中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
作者用“莫不”强调了端午日这一天全茶峒人都会到河边观看划船,无一缺漏的盛况,侧面烘托端午日当天的热闹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
2.仔细品味作者笔下赛龙舟的场面,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作者抓住对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等的外貌、动作描写,从听觉、视觉角度,兼顾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赛龙舟的激烈壮观的场面,引人入胜。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端午日》导学案 苏教版

端午日【学习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3.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4.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这一精神。
【重点难点】1.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描写场面。
2.品析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自主导学】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8分)(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________》2、《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________》等。
3、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文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4、作者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
5、这些风俗中详写的是什么?这样安排的理由是什么?【自主合作探究】6、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文章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叙述赛龙舟的场面?②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船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的场面有什么作用?7、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这在描写角度上应该是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8、你认为龙舟赛获胜的重要条件是什么?9、就在全国纷纷举行活动,庆祝传统节日端午节时,却传来这样的消息:韩国把端午节作为他们的传统节日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
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反馈检测】(40分)10.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4分)(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_______,手脚_______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A.强壮粗壮 B.结实伶俐 C.健康伶俐 D.结实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_______嘭嘭铛铛地把锣鼓很_______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立即纯粹B.即刻单纯 C.即刻单调 D.顿时纯粹11、填空: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11课端午节导学案

第十一课《端午日》导学案班级:姓名:教师导学:“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这首流传于我们身边的民谣讲的就是端午节。
其实,各个地方庆祝端午的风俗都不太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湘西端午节的节日氛围把。
自主学习学习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培养自己的概括能力。
3.通过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说出湘西端午节习俗的特征,感受过节时人们的心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见练习册)2、关于端午节端午节:亦称“端五节”“端阳节”或“蒲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流传于汉族和壮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地区。
时在夏历五月初五。
起源说法不一,大都认为是悼念投汨罗江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认为是古越人举行的龙腾图祭俗;也有认为是由夏、商、周时的夏至节演变而来的。
于时,人们插艾蒲,吃粽子,饮雄黄酒和在小儿衣襟上系香袋等,以期禳除灾疫,去毒虫。
南方各省区节前举行龙舟竞渡等娱乐活动课前导学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茶峒()(2)干燥()(3)擂鼓()(4)洞穴()(5)泅水()(6)节拍()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1)zhàn()酒(2)划jiǎng()(3)缠guǒ()(4)nà()喊3、填空。
(1)《端午日》作者,代小说家、散文家,族人。
代表作有小说《》,散文集《》等。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的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地端午节的民俗。
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大体主要有以下三个:、、。
(3)端午节,亦称“” 或“”,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
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等。
4、找出直接描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5.指出下列诗句描述的节日名称。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端午日》导学案4

延伸板块
沈从文故乡凤凰县自然风光幽美,闻名全国,但是去年的“跳楼事件”也使该地形象大损。假如你是该地区旅游局领导,你该怎样重塑旅游好形象。
学后反思
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任何一个。他们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
1.文题与文中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含义有无不同?
答:
。
2.文章第一节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答:
3.品读画线的句子。从原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
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皮肤黑黑的,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努力倾听的样子。他的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校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说:“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学期要结束时,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平素的劳技课,都被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夺得唯一的特等奖。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端午日导学案

十一、《端午日》导学案一、自学探究1、搜集端午日的来历和习俗。
2、搜集《边城》故事梗概。
3、搜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4、注音:蘸.()酒桨.()手擂.()鼓呐.()喊鹳.()泅.()水茶峒.()戍.( )军形似字:戍( )、戊( ) 、戌( )、戎()释义:莫不——不拘——5、理清全文思路:二、质疑导学1、创景导入明确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提升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水平,感受课文精彩的场面描写。
(3、)体会“奋力向上、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使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资料链接:(1.)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地点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做的具体描写。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2、自学教材合作探究(1、)迅速浏览课文,并和同桌讨论以下问题:■分别用三字短语概括茶峒人端午这天的风俗习惯。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划出表示时间的相关语句)哪个风俗是详写的?为什么?■这些活动民众的参与水准如何?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能够感受到?(找出这些词语分析)3、师生互动合作研讨(1、)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有什么作用?(2、)细读赛龙舟精彩场面的内容小组合作完成:■参加赛龙舟比赛的人有哪几类?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
■请将这些人最有表现力的动作划出来,并说说这些词语对表现赛龙舟场面的作用。
■周围观众的表现怎样?请说出对观众的描写有何作用?■“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属于何种写作手法?作用如何?总结场面描写的写法。
■对胜利者的奖品,人们看重的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析追鸭子的场面:■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说说你读后的感受。
《端午日》导学案

《端午日》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学习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了解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学习难点: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课前预习【走进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端午日》选自《边城》。
【了解作品】《端午日》是节选自《边城》中描写翠翠去看赛龙舟的一段文字。
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写成,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特异色彩的著名作品中。
《端午日》着重渲染乡村湘西的纯净,健康,蓬勃的生命力,表达着沈从文的怀恋,憧憬和向往——那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知识链接】1.什么是场面描写?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
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
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日》导学案(附参考答案)一、目标导学1、理清课文思路,分析赛龙船精彩的场面描写、2。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了解并领悟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二、自主预学(一)一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蘸( )酒泅( )水峒( ) 、、、鹳( ) 。
燥__( )躁__( ) 呐( )喊。
一律( ) 、2。
辨字注音组词、浆__( ) 戍__( ) 桨__( ) 戌__( ) 擂( )鼓、戊__( )3、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是________(1902~1988),原名_________,湖南凤凰县人,__________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讲代表人物。
代表作有小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了解民俗搜集我国传统节日资料,讲讲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我们当地端午节的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画出并掌握文中生字词,画出您认为好的词、句、段并作适当批注。
2、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全文3个自然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在预习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三)重点研讨第1自然段、1。
给本段分层,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段通过什么手法写出了当天热闹的气氛?请结合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段在描写赛龙船的盛况时使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讲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研讨课文第2~3段,考虑以下问题:1、追鸭子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追鸭的人员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追鸭的场面及人们的心情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充分发挥想像,口头描绘追鸭的场面。
(可相互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析第3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文章描写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您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从全文看,作者写了哪三个场面?其中详写的是什么?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课堂练习1。
依照拼音填写汉字。
zhàn ( )酒划jiǎng( )缠guǒ() nà( )喊2。
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
、、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特别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运作,整齐划一,从中能够看出大伙儿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3。
文中第二自然段“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一句能否删去,什么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如您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您们组探寻的收获,请完成下列两题、有关端午节的风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拓展阅读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学生,曾写过《端午的鸭蛋》,请阅读下列选段,完成有关练习。
端午的鸭蛋(选段)汪曾祺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因此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您们那儿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不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不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能够成批输出。
双黄鸭蛋味道事实上无特不处。
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快乐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只是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与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
曾经沧海难为水,她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爱,她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她自己并可不能做菜。
然而《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特别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不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不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讲,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