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2(第1课时)

合集下载

散文诗教案(优秀7篇)

散文诗教案(优秀7篇)

散文诗教案(优秀7篇)散文诗两首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以物喻人的写法。

3、培养学生通过咀嚼诗歌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挚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诗歌美好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通过诵读揣摩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首三分钟说话训练一、导入二、研读《金色花》1、介绍作者、金色花泰戈尔[1861—1941]是印度的诗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

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金色花: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金黄色花。

2、初读感知1)、一首诗就像一幅画,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我”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2)、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xxxx的孩子。

我从诗中读到了一个xxxxxxx的妈妈。

3、品读诗歌仔细品读课文再结合语句与小组同学谈一谈。

文中的母子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4、写法研讨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发感情是本文一个巧妙的手法。

即是托物寄情的写法5、小结三、共同学习《荷叶母亲》1、导入2、作者介绍、文体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人,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她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影响很大。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3、检测字词4、整体感知听读课文后的直接感受是什么?5、合作研讨文中写了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心情、红莲的样子?6、品读文章找出诗中感受最深或自己比较喜欢的一个语段,分析体会其中的情感!7、拓展练习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散文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第二单元从内容主题上来看,都在表现亲情。

其中本课《散文诗二首》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

除了在主题上两篇散文诗都表现母爱外,创作风格也有相似之处,但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特点。

因而,比较阅读适宜作为学习本课的基本方式。

另外,这两首散文诗小巧、凝练、空灵、优美,具有浓烈感情,是学生练习朗读非常好的范本。

二、学情分析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把握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但是如何通过“情景再现”和“把握情感基调”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朗读技能还需要继续学习。

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受制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往往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感知理解散文诗中的形象,从而影响了他们对散文诗情感的理解。

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散文诗描绘的画面,理解文章对母爱的赞美。

三、教学目标(一)通过揣摩朗读的语气和感情基调,反复朗读,能说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二)通过描绘画面,表达出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和思想情感。

(三)通过对比阅读,用表格列举出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能说出文章的美好意境和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用表格列举出两首散文诗在思想内容、感情基调、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异同。

五、教法和学法(一)教法:1.朗读品味,2比较阅读,3.情境体验(二)学法:1.自由朗读,2.自主阅读,3.小组交流展示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自主朗读,感受情感。

热爱朗诵的小芳同学报名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栏目“朗读者”一期以“母爱”为主题的节目录制。

她将要朗诵的篇目是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从感情基调、语气、节奏等方面为她提一些朗诵的建议,并且为她示范朗读一段。

1.具体要求:(1)首先,自由朗读,在文中批注朗读的感情基调,用符号标注朗读的停顿、语气、节奏等,并能说明理由。

《散文诗二首》教案

《散文诗二首》教案

7*散文诗二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把握诗歌基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学习和借鉴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学习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歌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声音;世界上只有一个最美丽的身影,那就是母亲的身影。

同学们,世界上有一部书是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纯净,和谐清淡;母爱就像一幅山水画,洗去铅华雕饰,留下清新自然;母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这个世界上,我们什么都能忘记,但不能忘记母亲给予我们的一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首《金色花》来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吧。

【文体知识】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作者简介】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

他一生创作丰富,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其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其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对中国诗歌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他还擅长作曲和绘画,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在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新课讲授】(一)字词积累匿笑祷告嗅(二)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出示问题,请学生回答。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明确:向我们展现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嬉戏的画面。

散文诗二首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散文诗二首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明确:孩子想变成金色花是为了和妈妈玩捉迷藏,希望妈妈找不到他,然后再惊喜地抱住妈妈。

同时,孩子不让妈妈知道是因为他想保持这种母子间的亲密感和快乐时光。

目标导学三:语言运用请你选出一段你认为最有感觉的语句,并解释为什么。

明确: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这句话充满了孩子的天真和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和期待。

)三、课堂练1.请你模仿老师的朗读,读一遍课文。

2.请你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用自己的话简述。

3.请你用一段话概括你对这篇散文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研究了XXX的散文诗《金色花》,通过朗读和分析,我们深入理解了母子之间纯洁的爱和孩子特有的天真和快乐。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像诗中的孩子一样,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珍惜与家人的时光,感受到生命中的幸福与美好。

明确:第一层次:荷叶作为母亲的象征,给予了作者庇护和安慰;第二层次:荷叶的形态和特点,表达了母亲的品质和特点;第三层次: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

目标导学二:深入探究1.荷叶是怎么样的?它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明确:荷叶是“碧绿的、平凡的、坚强的、温柔的、宽广的、舒适的、慈爱的、无私的”,它给作者带来了庇护和安慰。

2.荷叶和母亲有哪些相似之处?明确:荷叶和母亲都是平凡而伟大的,都是坚强而温柔的,都是宽广而舒适的,都是慈爱而无私的。

3.诗歌中的“XXX”是什么意思?明确:XXX是作者自己,代表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依赖。

目标导学三: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1.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比喻手法?明确:荷叶比喻母亲,XXX比喻作者自己。

2.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排比、对仗、反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等。

目标导学四:拓展训练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荷叶·父亲》的文章,表达你对父亲的感激和赞美。

示例:父亲啊!你是大树,我是枝叶。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旁批诗文,理清文章思路。

2.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3.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诵读诗文,体会《金色花》所表达的孩童对母亲的亲昵之情以及《荷叶·母亲》所表现的少女对母亲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阅读,把握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朗读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利用默读批注,感知理解诗文内容。

2.设计对比诵读两首散文诗,体会两首散文诗在感情基调、内容、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一)设计活动,介绍作者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金色花》《荷叶·母亲》这两首散文诗。

谁来介绍一下这两首诗的作者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泰戈尔曾两次访问过中国。

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语。

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

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

受泰戈尔作品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欣赏朗诵《金色花》《荷叶·母亲》感受他们作品的异同。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优秀的诗文是“诗中有画”的,这两首散文诗也不例外,每首诗都蕴含着几幅精美的画面,我们这次朗诵比赛的内容是:每组同学从两首诗文里各选一幅“画面”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引入本课。

(二)自主阅读,批注“画面”,感知内容接下来,让我们朗读诗文,请大家拿起笔去文中寻找优美的“画面”,并在旁批处给“画面”拟个小标题,然后咱们比一比谁拟的题目最美。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学历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7课  《散文诗二首》学历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7课《散文诗二首》学历案【课题与课时】课题:《散文诗二首》(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7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依据之前学习朗读积累的经验,大声朗读课文,读出情味,在此基础上,例说《金色花》,从文章的表达视角、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任选其三评说作品美好的意境。

碎片积累:1.字音字形:蒂梗匿笑沐浴祷告姊妹徘徊遮蔽荫蔽菡萏攲斜2.泰戈尔、冰心简介3.散文诗【评价任务】通过活动一、二、三的过程学习,达成并检测终端目标—从文章的表达视角、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构思角度、语言风格等方面,任选其三评说作品美好的意境。

【过程学习】导入“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这是冰心的一首诗,请同学们说说诗中的“你”是谁——母亲。

诗中的母亲就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湾。

古今中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赞美母爱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两首散文诗,一首是泰戈尔的《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荷叶·母亲》。

活动一:常识积累1.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最后的诗篇》等。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

主要代表作品《寄小读者》《繁星·春水》。

活动二:朗读课文,品味诗意1.依据之前学习朗读积累的经验,大声朗读课文,确定朗读两篇文章的意境和感情基调。

《散文诗二首》教案

《散文诗二首》教案

《散文诗二首》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表达与交流”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力求有创意”。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选编了一组表现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文章,包括两篇散文、两首散文诗和两篇文言文,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方式,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秋天的怀念》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母爱的赞美,也表达了作者的悔恨与愧疚,还蕴含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散步》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使得散步这样一件小事蕴含了丰富多元的主题。

《散文诗二首》中的两首散文诗都采用了象征手法来表现母爱,其中《金色花》模仿儿童的口吻和心理,通过虚拟之境,以儿童的奇思妙想和纯真的口吻表现孩童对母亲的爱;《荷叶·母亲》则以眼前之景、现实之事,直接表现少女对母亲的感激和依恋。

《<世说新语>二则》是初中阶段首次出现文言文,两篇文言文篇幅短小,讲述了古代少年的聪慧故事,引领学生体会魏晋世族家庭的高雅情趣和文化修养,初步领略“魏晋风度”。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基本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意,并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由于年龄的局限性,此阶段的学生在朗读技巧上还有所欠缺,不能准确把握重音和停连,且在朗读时情感表达不够充沛,在分析文本时无法深刻理解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另外,学生首次开始学习文言文,教师要及时点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翻译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体会情感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生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两首诗的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
抓住诗歌的意象赏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中蕴含似的浓浓的母子情(重点)
第1课时《金色花》
学习
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重点)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目标导学二:内容品析
1.听读后,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你看到的场景。
一个孩子变成了金色花和他的妈妈在捉迷藏。
2、《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
(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学习诗歌,重在读。此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范读、品读、听读、自由朗读、分组读,在读的过程中揣摩诗意,既体验了作者的情感,又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使学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诗二首》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金色花》
◎教学目标:
1. 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诵读的技巧。

2. 利用想象和描写来鉴赏散文诗的画面美和意境美。

3.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感悟爱能化解伤痛的哲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预学情况检测
1. 导入。

同学们,熟悉这位大师吗?(多媒体展示泰戈尔的照片)
他是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他一生倡导民族主义和世界和平,他为了改良社会曾辗转无数国家考察,他在1924年来到中国,和我国的一些文学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么你们熟悉他的诗文名句吗?谁能朗诵一两句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
如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展示备用的泰戈尔诗文名句,和学生一起分享:
(1)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将错过群星了。

(选自《飞鸟集》)
(2)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选自《飞鸟集》)
(3)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选自《飞鸟集》)
(4) 母亲们的心和夜晚的灯,还有年轻的生命,他们满心欢乐,却浑然不知这样的欢乐对于世界的价值。

(选自《新月集》)
(5) 离你越近的地方,路途越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选自《吉檀迦利》)
(6) 思念,是一只养熟的信鸽,无论放飞多么长的时间和距离总能飞回原处。

(选自《沉船》)
你能说出泰戈尔诗中常见的主题吗?(提示:一般有爱、童真、自然、生命
等)
2. 学生活动。

活动一:抢答(检查预习)——作者、国籍、获奖情况、主要作品、本文体裁、所写的形象。

活动二:你能根据之前学过的某篇散文、某首诗歌,再结合本文说一说你对散文、诗歌、散文诗三种文体的不同印象吗?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感受泰戈尔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并结合诗句了解泰戈尔作品的内涵以及打动人心的力量,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两个学生活动既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也是在帮助学生掌握文学常识。

二、集体诵读,读准读顺课文
1.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 请学生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

匿(nì)嗅(xiù) 祷(dǎo)摩(mó) 衍(yǎn)
3. 请学生说说如下词语的涵义。

《罗摩衍那》匿笑祷告沐浴
设计意图:集体齐读,可以让学生考察自己是否能跟上朗读节奏,字音是否读准,有没有词语意思不太明白;还可以让老师听一听学生读得是否正确、流利,有没有把握本文大致的感情基调。

三、指导诵读,感知内容情感
1. 教师指导朗读。

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样的语速、语气、节奏、轻重音和情感来读?
学生活动:自读体会,再全班交流朗读要求。

语速:轻快、跳跃。

举例演示:第一段范读。

语气:轻柔。

举例演示: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节奏:前紧后松。

举例演示: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
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轻重音处理:举文中句子,与学生商量该用重音还是轻音,并说说原因。

情感:喜悦、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顽皮。

2. 学生活动:小组内分角色或分段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读完后其他组紧扣朗读指导的要求进行评价。

3. 读完追问: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情感?
这首诗写了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然后与妈妈一起嬉戏玩耍,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情。

设计意图: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引导,例如语速、语气、节奏、情感等,并且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他人评价中逐步完善。

学生读到有感情之时,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提炼就水到渠成了。

四、自我品读,想象画面之美
1. 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散文诗,知道这首散文诗为我们创设了一幅幅情境交融的画面。

现在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画面。

请学生先闭上眼睛,听老师描述的画面是否来自于这一首散文诗?
清晨白露未晞,林荫小道撒满了金色花,期间飘出一个修长的身影,她的湿发柔顺地伏在两肩,发丝间的水滴轻轻飘落,亲吻着林间绿色的小草。

妈妈悄无声息地伫立在庭院里,她缓缓地把双手放在胸口。

你看,她在向神祷告了,空气中弥漫着她轻柔的话语。

突然妈妈的双眉微微上扬,这香气来自何方?我屏住气息,一声儿不响……
2. 请学生品读文中某段文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诗中的画面,可以用“ 我感受到这样的画面……”的句式来做恰当描述。

发挥集体的智慧,比一比哪组描述得最美。

学生活动:独立想象画面、描写还原画面,组内展示,全班朗读评价。

设计意图:本文是散文诗,篇幅虽短小,但画面之美、意境之美却隐藏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通过描述画面使它还原,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描写能力
五、深入研读,探讨多重内涵
1. 我们已经感受了散文诗的语言美,品味了画面美和意境美,这些美都来
自诗人的神奇表达。

那么你觉得诗中的孩子和母亲都是真实存在的吗?解决了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美的根源所在。

学生活动:一到三组从文中找出孩子和母亲接近真实存在的依据,四到六组找出孩子和母亲可能是虚构的依据。

要求:独立阅读全文后思考,自己有答案后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最后全班交流,预测学生答案:
(1) 真实存在的依据:
孩子的性格是天真、活泼、调皮,依恋热爱自己的妈妈。

(文中句略)
母亲一直牵挂着孩子,而且勤劳能干,性格恬静温和。

(文中句略)
(2) 虚构的依据:
孩子变成了金色花,还能散发香气,最后又变回来。

母亲的工作主要是沐浴、祷告、读《罗摩衍那》,似乎是不食人间烟火的。

2. 学生思考回笞:作者为什么要将孩子和母亲写得既真实又带点神化气息呢?
参考答案:文中的孩子和母亲都美好善良,有一些美化神化了,文中把孩子比作印度的圣花金色花,而印度的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赞美。

人们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美丽的。

板书:爱之圣洁象征
文中母亲沐浴、祷告、读书、拿灯到牛棚去、讲故事等,这些平凡、美丽、琐细的家务事表现出诗人对神的虔诚、对文化生活的执着。

板书:神人合一
3. 请学生再来看一下本文写作背景:1902年,泰戈尔创办了一个“和平之院”——圣地尼克坦学校,潜心于儿童教育。

但也就在1902年,他的爱妻不幸去世,翌年,一双儿女也相继夭亡。

这可怕的阴郁笼罩着诗人的心,他写道:“这蔓延的痛苦,因爱与欲望更深邃而成为人类家庭里的悲哀与快乐,这就是永远融合、流溢在我诗人心中发出来的歌声中的东西了。

”《新月集》所发出来的,就是这悲哀与欢乐的东西。

你觉得作者在遭受严重打击时为什么还能把母子之间的情感画面写得那么美好?
(提示:可答“怀念过去的美好岁月”,也可答“用爱与美好来化解心灵的伤痛”,并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深入研读、了解写作背景,这样可以跳出“母子深情”这一浅层化的理解,让学生能有更深刻更接近作者真实心灵的解读。

六、读写结合,迁移知识能力
1. 写一写:如果哈利•波特送你一个魔法,你可以变成你想变的任何一件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陪在妈妈身边,为她做点儿什么呢?
2. 读一读:课后搜集一篇写亲情的散文诗,下节课向全班同学推荐并说明推荐理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尝试运用象征手法来创作同时巩固学生对散文诗概念与特征的理解与把握。

附: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