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

合集下载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计划,逐步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高化肥利用率,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工作内容1.推进精准施肥。

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制定合理施肥方案,避免过量施肥和盲目施肥。

2.推广高效新型肥料。

积极引进和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量。

3.引导农民科学用药。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减少农药使用量。

4.推进统防统治。

积极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农药使用量。

5.加强技术研发。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培育抗病抗虫品种,提高作物抗逆性,减少农药使用量。

三、工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制。

2.加强技术指导。

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提高防治效果。

3.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4.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对农药化肥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检查,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5.加强绩效考核。

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纳入各级农业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工作保障1.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投入力度,保障工作所需经费。

2.技术保障。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

3.政策保障。

制定有利于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的政策措施,如对高效新型肥料和绿色防控技术的补贴等。

4.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协作,形成合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

5.监管保障。

加强对农药化肥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实施步骤1.制定计划: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制定详细的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实施计划。

化肥农药两减实施方案

化肥农药两减实施方案

化肥农药两减实施方案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
一系列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为了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我国提出了化肥农药两减实施方案。

首先,针对化肥的减少,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是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
有机肥不仅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还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二是加强土壤养分管理,科学施肥,合理利用有机质和微生物肥料,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三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田的水肥利用率,降低化肥的流失量。

其次,对于农药的减少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是加强农作物品种改良,培育抗病
虫害的新品种,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微生物等天然因素,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使用。

三是加强农田生态系统建设,提高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在实施化肥农药两减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农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企业应加强产品研发,推出更多环保、高效的农业生产资材,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选择。

农民应增强环保意识,学习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参与化肥农药两减的行动。

化肥农药两减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更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才能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为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农田和环境。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化肥农药两减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

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是指通过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手段,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使用效果,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技术。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的相关内容:减量、增效和实施。

一、减量(1)选用抗病虫害高效品种选用抗病虫害高效品种是降低农药使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高效品种能够抵御病虫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了使用农药的需求。

(2)实施生态控制生态控制通过调节农田生态环境,保持天敌的数量,以达到生态平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这样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减轻环境污染。

(3)合理施肥合理施肥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通过施肥调节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使植物生长旺盛,对病虫害的抵抗力更强,同时也减少农药的施用。

二、增效(1)精准喷施精准喷施是指针对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发生情况等信息,科学合理地选择喷药方法,并正确选择药剂、浓度和药量等喷药参数,以达到最优喷灌效果,减少药物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2)喷药设备升级喷药设备的升级可以提高喷药的精度、稳定性和喷药效率,减少药物的流失,减少农药使用量。

(3)制定科学的药剂配比和用药规程制定科学的药剂配比和用药规程,能够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和效益,减少药剂的浪费和草率使用,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三、实施(1)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农村干部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的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意识,促进减量增效技术措施的广泛应用。

(2)促进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和落实促进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和落实,通过政策引导、经济激励和法律监管等手段,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的实施和落实。

(3)建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监督管理制度,对农药的使用情况、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农药使用效果进行监督和管理。

综上所述,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是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希望农民和相关部门能够积极引进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提高施肥和农药使用效果,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增加农民收益的目的。

以下是常见的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措施:
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化肥品种和施肥时间、数量和方法,避免过量施肥和无效施肥。

2. 土壤改良:通过有机肥、石灰等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肥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3. 种植绿肥和轮作:利用绿肥植物进行轮作或间作,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和养分供应能力,减少化肥使用。

4. 种植抗性品种:选择具有抗虫、抗病、抗逆性能强的品种,减少农药使用,同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5. 农艺措施:合理密植、间隙覆膜、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农药使用。

6.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等进行有益生物的引种和培育,控制害虫和病菌,减少农药使用。

7. 精准施药:通过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精准控制农
药的喷洒量和喷洒范围,减少农药的浪费和污染。

8.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通过修建渠道、调整水位,改善排灌条件,提高水分利用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流失。

这些措施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技术手段,能够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施肥和农药使用效果,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增加农民收益的目的。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16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16

附件5“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

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

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文案大全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

化肥减量增效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化肥在现代农业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过量使用化肥不仅浪费资源,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和农作物品质下降的问题。

因此,制定化肥减量增效的实施方案,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减量和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化肥减量、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主要措施1. 优化施肥技术采用精准施肥技术,结合土壤养分分布情况和作物需求,精确控制施肥剂用量和施肥时间,以达到减肥效果。

建议农民利用土壤检测和作物诊断技术,科学调节施肥方案,并选择适宜的施肥器具和方法,避免肥料浪费和无效利用。

2. 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的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培训和示范等措施,鼓励农民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的使用。

3. 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利用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生产有机肥料或生物肥料,降低化肥的使用量。

政府可以支持农民建设生物肥料生产设施,提供技术咨询和市场推广等支持。

4. 增加耕地保育和水肥调控工作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建立农田水肥调控系统,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避免水肥同步浪费。

制定耕地保护政策,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种植模式。

5. 提倡绿色种植技术尽量采用生态友好的栽培方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覆盖栽培技术和植保无公害技术,减少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参与绿色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 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对化肥减量增效的认识和意识,引导他们改变传统的施肥观念,加大科学施肥的投入。

三、实施效果评估制定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和总结。

监测指标包括化肥使用量减少程度、施肥效果、农产品质量和土壤环境状况等,以客观评估实施方案的效果,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农业农村部:解决土壤酸化建议多用有机肥!

农业农村部:解决土壤酸化建议多用有机肥!

农业农村部:解决土壤酸化建议多用有机肥!一、关于土壤酸化分类治理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南方农田土壤酸化治理力度。

一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

2015年,农业部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针对土壤酸化、潜育化问题开展综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治污。

通过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钝化重金属活性,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二是推进南方土壤酸化耕地综合治理。

2015年以来,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在土壤pH值小于5.5的南方地区开展土壤酸化综合治理技术试验示范。

2018年,支持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12省(区、市)开展土壤酸化治理示范242万亩,集成推广调酸控酸、培肥改良、降渍排毒等技术模式。

三是开展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

2014年,在长株潭地区选择17个县(市、区)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试点面积由170万亩扩大到2017年的272万亩。

通过筛选推广镉低吸收水稻品种,在水稻生长季节科学管理水分,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pH值,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阻抗水稻对镉的吸收与转运。

四是开展重金属污染区耕地休耕制度试点。

2016年,按照农业部、财政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要求,在湖南长株潭重金属污染区实施耕地休耕试点10万亩,2018年扩大到30万亩。

在休耕的同时,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治理污染耕地,调节土壤酸碱度。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进南方农田土壤酸化治理。

一是加强土壤监测。

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利用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等数据资料,开展土壤酸化耕地专项调查,摸清我国土壤酸化耕地类型及分布状况。

二是完善技术模式。

农业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路径

农业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路径

农业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路径
1. 合理施肥技术:合理施肥是减量增效的基础,它包括准确评估土地养分状况,根据作物需求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合理调整施肥量和种类,减少过量施肥造成的养分浪费;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保持养分和水分的能力。

2. 智能化肥施用技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农田的养分状况进行监测和实时调控,精确施肥,避免过量施肥和浪费。

3. 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微生物肥料具有活性高、排斥性强、安全环保等特点,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和作物抗逆性。

通过施用微生物肥料,可以减少对化学合成肥料的依赖,降低肥料施用量。

4. 循环农业技术:循环农业技术是通过农田内农作物、养殖畜禽、废弃物等的相互关系,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将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机堆肥,并与农作物种植相结合,实现养分的循环利用。

5. 生物技术改良: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作物品质和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对化肥的依赖。

通过基因改造,提高作物对低养分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施肥量。

6. 精细管理技术:通过科学管理措施,提高土壤质量和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和抗逆性。

采用覆盖耕作、旋耕、间作等方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

农业化肥减量增效的技术路径包括合理施肥技术、智能化肥施用技术、微生物肥料的应用、循环农业技术、生物技术改良和精细管理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田养分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

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

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年中央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提高到,磷肥利用率由提高到,化肥氮磷减施;化学农药利用率由提高到,化学农药减施;农作物平均增产,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本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设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三个任务方向。

在年度首批启动个项目的基础上,年度拟启动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亿元。

其中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个项目、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个项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为年月日年月日。

一、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肥料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与损失阻控机制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保氮原理及微生物学机制,不同类型土壤中氨挥发、径流淋溶、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损失过程的发生规律、主控因子与调控原理;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氮素需求规律及响应阈值;作物氮高效基因型的利用机理;挖掘作物高效利用氮素生物学潜力,提出氮肥增效调控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等主要农区氮肥施用限量标准草案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肥料磷素转化与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土壤磷素固定原理、损失途径和迁移阈值,土壤无效态磷的活化机制,土壤微生物和菌根对磷肥减施增效的作用机制,作物高效利用磷素生物学潜力,建立磷肥增效调控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等主要农区磷肥施用限量标准草案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化学农药对靶高效传递与沉积机制及调控研究内容:研究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等靶标作物种植体系中环境因子影响农药向靶标作物与防治对象分散传递、分布沉积及飘移流失的规律;研究靶标作物界面结构特性影响农药载药微粒在靶标作物界面润湿铺展、沉积持留及吸收传导的规律及界面现象;研究功能助剂影响农药对靶标作物与防治对象沉积及持留效率的微观机制,建立基于不同靶标作物、施药场景与不同助剂协同作用下化学农药减施关键参数与农药流失阻控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控制指标项,功能助剂施用限量标准草案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活体生物农药增效及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生防真菌、细菌、病毒、昆虫、螨类等生物活体农药与寄主识别信号及传递机制;研究生物活体农药主要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及生物活体农药的环境适应与宿存机制及调控途径;研究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对昆虫天敌产品扩繁、复壮增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货架期的主控因子,碳源、氮源、值等因素对生防微生物遗传稳定性及产品货架期的调控原理;研究有害生物与作物识别、防御、耐受等行为信号传递途径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相互识别的调控机制,研究作物生长期、作物种植方式等对有害生物种群消长的调控机制,挖掘活体生物农药高效利用潜力,提出精准高效生态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活体生物农药施用技术项、货架期调控技术项,延长活体生物农药货架期,制定有害生物种群生态调控技术标准草案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农业生物药物分子靶标发现与绿色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内容:结合生物组学,从调控重要功能基因出发,比较研究靶标非靶生物的功能因子,搜寻潜在靶标,揭示其分子机制,解读候选靶标结构与功能、靶标与药物的互作关系;建立从活性分子到靶标的作用模型,从生物合成导向和化学合成导向出发,形成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先导多样性衍生技术;建立多尺度、多生物靶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为药物设计创制提供理论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分离鉴定具有生物药物研发价值的微生物株;解读植物害物和植物生长发育关键蛋白结构种;发掘农药设计新靶标种;建立活性分子到靶标的作用模型个,建立先导多样性衍生技术项;建立多尺度、多生物靶标的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套。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耕地地力影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机制与调控研究内容:研究耕地地力、种植方式、灌溉、机械化操作、有机肥施用等农耕管理模式影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有害生物发生机制及驱动因素;研究土壤酸化、盐碱化、连作障碍、板结粘闭、耕层变浅等退化过程对有害生物发生和灾变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土壤-根系-有害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及调控农业有害生物种群消长的原理;建立耕地质量、耕地管理模式与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关系的大数据平台;提出基于耕地地力的有害生物防控新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农业有害生物与耕地质量和耕地管理关系大数据平台个, 提出基于耕地地力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二、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项目应有企业参加,且企业须提供配套资金。

).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研究内容:研发新一代绿色环保、价廉质高的包膜控释材料,新型绿色包膜工艺,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包膜设备,创制高性能包膜控释肥料新产品;研制和筛选新型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研究抑制剂优化配伍协同增效技术,高效稳定性尿素、稳定性大颗粒尿素生产工艺,稳定性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的配套设备与抑制剂加入工艺;针对不同作物,研发基于缓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的作物专用配方肥料;实现新型缓控释和稳定性肥料肥料产业化,并规模化田间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件,研发新型缓控释肥料、高效稳定性肥料及其配方肥料共种,获肥料登记证种;新型肥料推广示范万亩,实现比常规化肥减量施用,化肥利用率提高个百分点,农作物平均增产。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生物碳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研制研究内容:研制集根际促生、溶磷解钾、土壤改良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微生物肥料,研发含矿质养分、有机质、氨基酸及多种微生物的全元生物有机肥料产品;研究秸秆炭化材料制备及生物炭基肥料技术, 研发针对不同作物与农田的有机物料腐熟炭化与化学肥料复合的配方与生产工艺;研究固氮菌固氮基因遗传改造途径与利用,研究绿肥利用及高效生物固氮下减施化肥的效应。

实现生物炭基肥料及新型微生物肥料与全元生物有机肥产业化,以及基于绿肥及高效生物固氮的化肥减施技术规模化田间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项,研发生物碳基肥料、微生物肥料与全元生物有机肥、高效生物固氮肥料的新产品种,获肥料登记证种,建立化肥替代技术项。

新型肥料及替代技术推广示范万亩,实现比常规化肥减少施用,农作物平均增产。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作物免疫调控与物理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内容:研发主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作物有害生物干扰技术,挖掘相关功能基因及产品,建立多基因聚合载体技术及转化体系;研究作物新型免疫效应子、功能性糖类、酶类、蛋白类等作物免疫诱抗剂及植物生长调控产品、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新型光源、能源、材料等物理防控技术及产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集成作物免疫调控和物理防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田间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项,研发免疫调控和物理防控新产品个,个产品获农药登记、个获得国家认可,建立产品规模化生产线条;新型防控技术及产品推广示范万亩,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农药利用率提高,农作物平均增产。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天敌昆虫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农业上重要害虫、害螨及线虫等有害生物,开展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敌昆虫及螨类资源的挖掘、建立资源库、数字化信息库及指纹辨识图谱库;研究天敌昆虫及螨类与作物、害虫及其它生物与非生物因子互作;研究天敌昆虫及螨类繁育、复壮、包装及贮运的关键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制天敌生产行业标准;研究天敌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及与其它防控措施的协同控害技术,研制天敌应用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件;发掘新型天敌资源种;获得种新型天敌登记;建立天敌产品规模化生产线条;建立天敌产业化生产基地个;制定天敌生产、产品质量及生物防控技术标准项;新型防控技术及产品推广示范万亩,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篇。

执行期限:拟支持项目数:项.新型高效生物杀菌剂研发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农业降本增效、生态环保需求,以我国主要植物病害为防治对象,筛选具有抗病防病功效的微生物菌株和活性代谢产物,并以活体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为有效成分创制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菌剂和植物微生态制剂新品种,研究产业化关键技术,建立低成本低污染制造工艺;开发生物杀菌剂新剂型和配套的综合防治新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件,筛选到抗病防病功效的微生物菌株株,分离鉴定活性代谢产物个,创制安全高效的生物杀菌剂种,研制新制剂个,研制新剂型和配套应用技术,建立低成本低污染制造工艺;获得农药登记证个,生物杀菌剂产品推广示范万亩,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农药利用率提高,农作物平均增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