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2017项目申报指南
农药肥料项目立项申请书

农药肥料项目立项申请书尊敬的领导:我司希望申请立项一个农药肥料项目,现将项目立项申请书提交给您,请审阅。
一、项目背景及意义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农药和肥料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农药肥料研发与生产水平有限,很多农药肥料仍然依赖进口,且市场上存在以高含量高毒农药肥料为主的情况,这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立项该农药肥料项目,推动我国农药肥料产业的提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实现我国农药肥料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目标和内容1.项目目标:-提高农药肥料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开发和推广安全、环保的农药肥料产品,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农药肥料使用效果,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和农民收入。
2.项目内容:-建立农药肥料研发团队,加强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农药肥料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优化农药肥料使用方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使用的技能和意识;-加强农药肥料产品监管,确保质量和安全性。
三、项目预算和资金保障1.预算及资金保障:-项目总预算为人民币X万,具体分配如下:-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X万;-设备和技术引进:X万;-农业技术培训:X万;-农药肥料产品监管:X万;-其他费用:X万。
-资金保障:-申请国家农业发展基金X万;-自筹资金X万;-其他合作伙伴投资X万。
四、项目周期和进度安排1.项目周期:预计为X年。
2.进度安排:-第一年:组建农药肥料研发团队,开展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第二年: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农药肥料生产能力;-第三年: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使用的技能和意识;-第四年:加强农药肥料产品监管,确保质量和安全性;-第五年:总结经验,进行项目评估。
五、风险和可行性分析1.风险分析:-技术研发风险:可能存在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大等风险。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形式审查条件要求申报项目如不符合下述任一条件要求,将不能通过形式审查。
1. 推荐程序和填写要求(1)由指南规定的推荐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推荐函。
(2)申报单位同一项目须通过单个推荐单位申报,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
(3)项目申报书内容与申报的指南方向基本相符。
(4)项目申报书及附件按格式要求填写完整。
2. 项目及下设任务(课题)负责人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申报项目当年不超过60周岁(1955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3)为本项目工作时间每年不得少于6个月。
(4)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或是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试点专项的项目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提供全职受聘的有效证明,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同时提供受聘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项目申报书一并报送。
(5)限申报一个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公益性行业专项(以下简称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项目;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申报项目和改革前计划在研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个;改革前计划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项目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计划任务书执行期到2016年6月底的在研项目(含任务或课题)不在限项范围内。
(6)特邀咨评委委员及参与6个试点专项咨询评议的专家,不能申报本人参与咨询和论证过的试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参与试点专项实施方案或指南编制的专家,不能申报该试点专项项目(含任务或课题)。
(7)在承担(或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没有严重不良信用记录。
3. 申报单位应具备的资格条件(1)是在中国境内登记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等法人单位。
龙胜县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龙胜县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施用不仅引发了环境污染和土壤退化,还导致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和农民的健康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龙胜县积极推动水稻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以期在农业生产中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技术集成1. 智能施肥技术龙胜县利用先进的智能技术,研发了水稻智能施肥技术。
通过土壤监测和植物生长数据分析,精准确定水稻需求的养分类型和量,避免了传统施肥方式中“一刀切”的弊端,实现了化肥的精准施用,减少了农药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2. 生态灌溉技术龙胜县大力推广生态灌溉技术,利用水肥一体化的原理,优化水稻的水肥管理,并结合实时监测系统对水质和土壤进行动态调控,保证了水稻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和化肥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水稻的养分利用效率。
3. 生物农药应用技术龙胜县加强了生物农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研究,推广了天敌调控技术和微生物制剂技术,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使用,保障了水稻的生长环境安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示范效果1. 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龙胜县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开展了“农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示范工作,通过实地演示和宣传推广,农民们对新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验。
在示范基地,农户们尝试使用了智能施肥技术和生态灌溉技术,通过实践证明这些新技术确实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2. 增加土壤肥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常常因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土壤肥力的丧失。
龙胜县在示范基地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和跟踪观测,结果显示,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保持土壤的肥力水平,甚至还能够逐渐提高土壤的肥力,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
3. 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对比实验,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还提升了水稻的品质。
示范基地的水稻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个新的增收途径。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

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补助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法规类别】农业管理【发文字号】粤农财[2017]16号【发布部门】广东省农业厅【发布日期】2017.07.10【实施日期】2017.07.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补助资金申报指南》的通知(粤农财〔2017〕16号)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局、顺德区农业局、财政省直管县(市)农业局:为做好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补助资金申报工作,省农业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补助资金申报指南》,现印发你们,请按相关要求,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工作。
附件: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补助资金申报指南广东省农业厅2017年7月10日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项目申报指南一、建设内容和工作目标(一)建设内容根据土壤类型、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在全省水稻、果树、蔬菜等主要作物种植区域,建立11个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市、区),每个示范县建设2万亩以上示范片。
开展6个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试验,设立10个监测点,跟踪示范效果,开展效果评价。
示范片要做到有包片指导专家、科技示范户、示范对比田和醒目标示牌。
引导和鼓励农民应用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增施有机肥。
深入推进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服务。
(二)工作目标2017年,示范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用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示范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5%以上,农用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
二、资金扶持重点、用途和补助标准(一)资金扶持重点重点扶持基础条件好、工作积极性高的县(市、区)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示范。
农业生产农业肥料减量增效技术推广指南

农业生产农业肥料减量增效技术推广指南第1章引言 (3)1.1 肥料减量增效的意义 (3)1.2 技术推广的目标与任务 (4)第2章肥料种类与特性 (4)2.1 有机肥料 (4)2.2 化学肥料 (4)2.3 生物肥料 (4)2.4 复合肥料 (5)第3章土壤管理与培肥 (5)3.1 土壤诊断与改良 (5)3.1.1 土壤诊断 (5)3.1.2 土壤改良 (5)3.2 增施有机肥料 (6)3.2.1 有机肥料种类 (6)3.2.2 有机肥料施用技术 (6)3.3 土壤保育技术 (6)3.3.1 深耕深松 (6)3.3.2 轮作与间作 (6)3.3.3 土壤覆盖 (6)3.3.4 保护性耕作 (6)3.3.5 植被恢复 (6)第4章肥料施用技术优化 (6)4.1 基础肥料的选用 (6)4.1.1 选择原则 (6)4.1.2 肥料种类 (7)4.2 施肥时期与比例 (7)4.2.1 施肥时期 (7)4.2.2 施肥比例 (7)4.3 施肥方法与设备 (7)4.3.1 施肥方法 (7)4.3.2 施肥设备 (8)第5章肥料增效技术 (8)5.1 肥料添加剂 (8)5.1.1 生物刺激素 (8)5.1.2 磷酸盐 (8)5.1.3 铁载体 (8)5.2 肥料包膜技术 (8)5.2.1 包膜材料 (9)5.2.2 包膜工艺 (9)5.2.3 包膜肥料效果评价 (9)5.3 微量元素肥料应用 (9)5.3.2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方法 (9)5.3.3 微量元素肥料施用注意事项 (9)第6章精准施肥技术 (9)6.1 土壤养分检测 (9)6.1.1 检测项目 (10)6.1.2 检测方法 (10)6.1.3 操作步骤 (10)6.2 作物营养诊断 (10)6.2.1 诊断方法 (10)6.2.2 操作步骤 (10)6.3 精准施肥管理系统 (10)6.3.1 系统构成 (11)6.3.2 系统应用 (11)第7章转变施肥观念与模式 (11)7.1 从产量导向到质量导向 (11)7.1.1 优化肥料品种和比例 (11)7.1.2 重视有机肥料的施用 (11)7.1.3 实施精准施肥 (11)7.2 发展生态农业 (11)7.2.1 推广生物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12)7.2.2 发展绿肥作物 (12)7.2.3 实施轮作和间作制度 (12)7.3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12)7.3.1 土壤养分检测 (12)7.3.2 制定施肥方案 (12)7.3.3 技术指导和培训 (12)第8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2)8.1 秸秆还田技术 (12)8.1.1 技术原理 (12)8.1.2 技术要点 (12)8.1.3 技术效果 (13)8.2 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 (13)8.2.1 技术原理 (13)8.2.2 技术要点 (13)8.2.3 技术效果 (13)8.3 农业废弃物堆肥化处理 (13)8.3.1 技术原理 (13)8.3.2 技术要点 (13)8.3.3 技术效果 (13)第9章农业肥料减量增效技术应用实例 (13)9.1 主要作物施肥技术实例 (14)9.1.1 水稻施肥技术实例 (14)9.1.2 小麦施肥技术实例 (14)9.2 新型肥料应用实例 (14)9.2.1 生物肥料应用实例 (14)9.2.2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应用实例 (14)9.2.3 缓释肥料应用实例 (14)9.3 肥料减量增效技术集成模式 (14)9.3.1 精准施肥技术集成模式 (14)9.3.2 有机替代技术集成模式 (14)9.3.3 新型肥料应用技术集成模式 (15)9.3.4 作物秸秆还田技术集成模式 (15)9.3.5 农田水分管理技术集成模式 (15)第10章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 (15)10.1 技术推广策略与途径 (15)10.1.1 技术推广原则 (15)10.1.2 技术推广模式 (15)10.1.3 技术推广方法 (15)10.2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15)10.2.1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构成 (16)10.2.2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内容 (16)10.3 农民培训与普及教育 (16)10.3.1 农民培训 (16)10.3.2 普及教育 (16)第1章引言1.1 肥料减量增效的意义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生产中的肥料使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2015年农业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申报指南根据《农业部关于下达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资金的通知》(农财发〔2015〕33号)和《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省级农业财政项目资金“四制”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南.一、项目背景(一)项目目标要求。
农业部下达2015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资金,专项用于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及防治、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和防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等.通过项目实施,及时掌握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与动态变化情况,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提高农业环境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资金额度。
1.农业污染源定点监测。
每个地膜监测点约3万元,每个种植业和生猪污染源监测点5-8万元。
2.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
约100万元.3.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
每个项目单位约5万元。
4.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试验示范.约40万元。
5.外来入侵生物调查与防防.每个项目单位约5万元。
6.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已建原生境保护点管护。
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每个项目单位约5万元,已建原生境保护点每个点约5万元.二、实施名录(一)资金投向。
资金主要投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1。
农业污染源定点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源数据更新。
一是开展点上定位监测。
继续开展11个种植业污染源监测小区、1个生猪污染源监测小区、10个地膜监测小区农业污染源定点监测,研究我省不同区域、土壤类型、坡度、气候和典型种植制度条件下,氮磷等主要污染物的流失系数、农膜残留系数和生猪产排污系数,摸清污染物流失时空变化规律和主控因素,为准确测算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污染物流失数量提供基本参数。
二是开展面上典型调查。
组织2015年度农业面源污染调查,以2014年为基准年,更新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数据库。
2. 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重点建设核心区500亩。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国家科技部

附件5“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2016年度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
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
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以2016~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1)$4 - 9 ...Management for Economy i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分析及对策建—以2016〜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为例郑床木张江丽2"(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北京100081)摘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科技体制改革后形成的5类科技计划之一,其立项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 研单位实力与水平。
文章分析了 2016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并与其他同类机构 开展横向比较。
数据表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已启动的7个农业科技领域重点专项立项竞争中具有显著优势,在5个专项立项数量及资助经费总量中均排名第1。
同时,存在学科发展不平衡,研究所之间立项差距过 大、青年主持比例较低等问题。
提出了应强化已立项项目管理、继续牵头开展重大选题凝练、推动新兴学 科发展及培育青年科技人员等对策建议,以进一步强化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分析对策建议2014年以来,国家全面改革中央财政科技计 划,将各部门管理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整合形成5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国家重 点研发计划为其中之一,主要针对农业、能源资 源、生态环境、健康等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加强 研发布局和协同创新[1]。
中国农业科学院是唯一 国家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积极主动参与项目竞 争,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
文章分析了 2016 ~ 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情况,在农业科技领域与其他机构开展横向比较,客观 评价在同类科研机构中所处位置,研究提出了未 来发展策略。
1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1各重点专项立项分析2016 ~2017年,科技部先后启动了 45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分属社会发展、高新技 术、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及基础配套等5个领域,农业科技领域包括“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 合技术研发”“七大农作物育种”“畜禽重大疫病 防控与高效安全养殖综合技术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 治与修复技术研发”“智能农机装备”“现代食品 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及“林业资源培 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等8个专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我国化学肥料和农药过量施用严重,由此引起环境污染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大问题。
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农药损失规律和高效利用机理缺乏深入的认识,制约了肥料农药限量标准的制订;二是化肥和农药的替代产品研发相对落后,施肥施药装备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肥料损失大,农药跑冒滴漏严重;三是针对不同种植体系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的技术研发滞后,亟需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应用模式。
因此,制定化肥农药施用限量标准,发展肥料有机替代和绿色防控技术,创制新型肥料和农药,研发大型智能精准机具,以及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是我国实现化肥和农药减施增效的关键。
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精神,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试点专项“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旨在立足我国当前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战略需求,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聚焦主要粮食作物、大田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任务,按照“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创新研究与示范”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解决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为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专项主要通过化学肥料和农药高效利用机理与限量标准、肥料农药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研究,构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高效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到2020年,项目区氮肥利用率由33%提高到43%,磷肥利用率由24%提高到34%,化肥氮磷减施20%;化学农药利用率由35%提高到45%,化学农药减施30%;农作物平均增产3%,实现作物生产提质、节本、增效。
本专项围绕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理论基础、产品装备、技术研发、技术集成、示范应用等环节,对专项一体化设计,设置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三个任务方向。
在2016年度首批启动13个项目的基础上,2017年度拟启动21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8.842亿元。
其中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6个项目、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10个项目、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5个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为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
一、化肥农药减控基础与限量标准1.肥料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与损失阻控机制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肥料氮素的迁移转化特征、保氮原理及微生物学机制,不同类型土壤中氨挥发、径流淋溶、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损失过程的发生规律、主控因子与调控原理;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氮素需求规律及响应阈值;作物氮高效基因型的利用机理;挖掘作物高效利用氮素生物学潜力,提出氮肥增效调控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等主要农区氮肥施用限量标准草案7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70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2.肥料磷素转化与高效利用机理研究内容:研究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种植体系土壤磷素固定原理、损失途径和迁移阈值,土壤无效态磷的活化机制,土壤微生物和菌根对磷肥减施增效的作用机制,作物高效利用磷素生物学潜力,建立磷肥增效调控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等主要农区磷肥施用限量标准草案7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60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3.化学农药对靶高效传递与沉积机制及调控研究内容:研究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等靶标作物种植体系中环境因子影响农药向靶标作物与防治对象分散传递、分布沉积及飘移流失的规律;研究靶标作物界面结构特性影响农药载药微粒在靶标作物界面润湿铺展、沉积持留及吸收传导的规律及界面现象;研究功能助剂影响农药对靶标作物与防治对象沉积及持留效率的微观机制,建立基于不同靶标作物、施药场景与不同助剂协同作用下化学农药减施关键参数与农药流失阻控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控制指标10项,功能助剂施用限量标准草案10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60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4.活体生物农药增效及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内容:研究生防真菌、细菌、病毒、昆虫、螨类等生物活体农药与寄主识别信号及传递机制;研究生物活体农药主要功能基因、表达调控及生物活体农药的环境适应与宿存机制及调控途径;研究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对昆虫天敌产品扩繁、复壮增效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货架期的主控因子,碳源、氮源、pH值等因素对生防微生物遗传稳定性及产品货架期的调控原理;研究有害生物与作物识别、防御、耐受等行为信号传递途径以及环境因素对其相互识别的调控机制,研究作物生长期、作物种植方式等对有害生物种群消长的调控机制,挖掘活体生物农药高效利用潜力,提出精准高效生态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提出活体生物农药施用技术10项、货架期调控技术10项,延长活体生物农药货架期30%,制定有害生物种群生态调控技术标准草案10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70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5.农业生物药物分子靶标发现与绿色药物分子设计研究内容:结合生物组学,从调控重要功能基因出发,比较研究靶标/非靶生物的功能因子,搜寻潜在靶标,揭示其分子机制,解析候选靶标结构与功能、靶标与药物的互作关系;建立从活性分子到靶标的作用模型,从生物合成导向和化学合成导向出发,形成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先导多样性衍生技术;建立多尺度、多生物靶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为药物设计创制提供理论支撑。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分离鉴定具有生物药物研发价值的微生物100-120株;解析植物害物和植物生长发育关键蛋白结构10-20种;发掘农药设计新靶标5-10种;建立活性分子到靶标的作用模型2-3个,建立先导多样性衍生技术5-8项;建立多尺度、多生物靶标的综合评价技术体系2-3套。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60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6.耕地地力影响农业有害生物发生的机制与调控研究内容:研究耕地地力、种植方式、灌溉、机械化操作、有机肥施用等农耕管理模式影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有害生物发生机制及驱动因素;研究土壤酸化、盐碱化、连作障碍、板结粘闭、耕层变浅等退化过程对有害生物发生和灾变的影响及调控机制;研究土壤-根系-有害生物协同作用机制及调控农业有害生物种群消长的原理;建立耕地质量、耕地管理模式与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关系的大数据平台;提出基于耕地地力的有害生物防控新途径。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农业有害生物与耕地质量和耕地管理关系大数据平台1个, 提出基于耕地地力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10项。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70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二、重大技术、产品及装备研发(项目7-16应有企业参加,且企业须提供配套资金。
)7.新型缓/控释肥料与稳定肥料研制研究内容:研发新一代绿色环保、价廉质高的包膜控释材料,新型绿色包膜工艺,规模化、连续化和自动化的包膜设备,创制高性能包膜控释肥料新产品;研制和筛选新型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研究抑制剂优化配伍-协同增效技术,高效稳定性尿素、稳定性大颗粒尿素生产工艺,稳定性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的配套设备与抑制剂加入工艺;针对不同作物,研发基于缓释肥料和稳定性肥料的作物专用配方肥料;实现新型缓/控释和稳定性肥料肥料产业化,并规模化田间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20件,研发新型缓/控释肥料、高效稳定性肥料及其配方肥料共25种,获肥料登记证8-10种;新型肥料推广示范200万亩,实现比常规化肥减量施用10%-15%,化肥利用率提高5-8个百分点,农作物平均增产3%。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8.生物碳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研制研究内容:研制集根际促生、溶磷解钾、土壤改良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微生物肥料,研发含矿质养分、有机质、氨基酸及多种微生物的全元生物有机肥料产品;研究秸秆炭化材料制备及生物炭基肥料技术, 研发针对不同作物与农田的有机物料腐熟/炭化与化学肥料复合的配方与生产工艺;研究固氮菌固氮基因遗传改造途径与利用,研究绿肥利用及高效生物固氮下减施化肥的效应。
实现生物炭基肥料及新型微生物肥料与全元生物有机肥产业化,以及基于绿肥及高效生物固氮的化肥减施技术规模化田间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20项,研发生物碳基肥料、微生物肥料与全元生物有机肥、高效生物固氮肥料的新产品20种,获肥料登记证7-9种,建立化肥替代技术28项。
新型肥料及替代技术推广示范200万亩,实现比常规化肥减少施用10%-15%,农作物平均增产3%。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9.作物免疫调控与物理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内容:研发主要粮食、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作物有害生物RNA干扰技术,挖掘相关功能基因及产品,建立多基因聚合载体技术及转化体系;研究作物新型免疫效应子、功能性糖类、酶类、蛋白类等作物免疫诱抗剂及植物生长调控产品、规模化生产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新型光源、能源、材料等物理防控技术及产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集成作物免疫调控和物理防控技术并进行规模化田间应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22项,研发免疫调控和物理防控新产品20个,2-3个产品获农药登记、2-3个获得国家认可,建立产品规模化生产线5-8条;新型防控技术及产品推广示范200万亩,实现化学农药减量施用15%-18%,农药利用率提高5%-7%,农作物平均增产3%。
【预期性指标】发表高水平论文15篇。
执行期限:2017-2020拟支持项目数:1-2项10.天敌昆虫防控技术及产品研发研究内容:针对农业上重要害虫、害螨及线虫等有害生物,开展捕食性及寄生性天敌昆虫及螨类资源的挖掘、建立资源库、数字化信息库及DNA指纹辨识图谱库;研究天敌昆虫及螨类与作物、害虫及其它生物与非生物因子互作;研究天敌昆虫及螨类繁育、复壮、包装及贮运的关键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研制天敌生产行业标准;研究天敌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及与其它防控措施的协同控害技术,研制天敌应用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