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课件.doc

合集下载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制定一系列的管理规范是必要的。

本文将着重探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规范,以期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指导。

一、设备管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所使用的设备是保证技术操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设备管理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1. 设备选择与采购根据不同的诊疗需求,选择适用的神经血管介入设备,并通过合法渠道进行采购。

在采购过程中,要注重设备的质量、有效期以及所需的维护费用等因素。

2. 设备验收与登记新设备到院后,需进行验收,并建立设备登记台账,记录设备名称、品牌、型号、制造商等信息,以便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3. 设备维护与保养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如定期清洁、消毒、校准等,以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同时,建立设备维护记录,对维护情况进行记录和归档。

4. 设备质量控制建立设备质量控制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如X射线质量控制、影像质量评估等,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二、人员管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实施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操作和管理,因此在人员管理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 人员培训与证书管理所有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新进人员,需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

同时,建立人员证书管理制度,对人员的职称、资格证书等进行收集和管理。

2. 人员考核与绩效评估定期对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人员进行考核和绩效评估,评估内容可包括工作表现、技术操作能力等。

通过考核和评估,发现人员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 人员安全培训与防护措施对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人员要进行安全培训,包括防护知识、应急处理等。

同时,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如防护服、手套、眼镜等,确保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

三、操作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是确保操作准确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完整版)新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课件.doc

(完整版)新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课件.doc

(完整版)新版神经⾎管介⼊诊疗技术管理规范课件.doc神经⾎管介⼊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神经⾎管介⼊诊疗技术临床应⽤,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管介⼊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管介⼊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管或经⽪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管内进⾏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医疗机构基本要求(⼀)医疗机构开展神经⾎管介⼊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三级医院。

有卫⽣⾏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有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

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术条件,能够独⽴开展动脉瘤夹闭、⾎管畸形切除、脑出⾎清除等⼿术。

2.神经内科。

床位不少于40张。

3.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洗⼿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管插管和全⾝⿇醉条件,能够进⾏⼼、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醉机、除颤器、吸引器、⾎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积不少于15平⽅⽶,能够满⾜神经⾎管介⼊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电图、⾎压和⾎氧等项⽬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常规和床旁脑⾎管检查。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随着科技的进步,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项技术通过介入导管将药物或器械送达特定的血管部位,用于治疗各种血管性疾病。

为了保证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制定管理规范,并加强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首先,对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规范,需要明确技术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只有在明确适应症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介入治疗,例如脑卒中后遗症、脑动脉瘤等。

同时,也需要注意禁忌症的存在,例如严重的心脏疾病、未解决的感染等情况下不能进行该技术治疗。

其次,需要建立严格的医疗器械的选择和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的选择应当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导管和器械。

而对于医疗器械的管理,则需要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器械采购、验收、存储以及使用后的处置等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接下来,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中,需要加强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技术操作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对技术操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和监督,确保其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此外,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知情同意和安全保护。

在进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解释,告知治疗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效果等,并取得其知情同意。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护理,确保其安全。

特别是一些高风险的手术,需要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的准备。

最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建立还需要与其他科室和专业进行合作。

例如与影像科合作进行影像的采集和解读,与麻醉科合作进行术前术中麻醉的管理等。

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和协同,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提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品质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建立对于保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管理规程,并加强对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了规范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院和医师开展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指在放射影像的监视下使用导管技术,对脑、脊髓、头颈部和脊柱的疾病进行血管内的诊断、治疗技术。

开展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的医院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符合,并使用经国家批准的介入诊疗器材。

一、医院资质基本要求(一)三级医院,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重症监护室;有介入放射学专业、CT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和超声诊断专业。

(二)神经内科、神经外科1、神经内科设置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具备较强的神经内科工作基础,其技术水平处于本省三级医院领先地位。

2、神经外科设置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20张,具备较强的神经外科工作基础,其技术水平处于本省三级医院领先地位。

3、有至少2名具备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资质的本院医师。

(三)血管造影室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并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的血管造影机(最好数字化)。

3、有神经系统电生理监测设备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氧气通道、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设备和急救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和其他物品与药品的器械药品存放柜,并由专人收发、登记、保管。

(四)重症监护室1、符合重症监护专业设置要求,病床6-8张以上,每病床占面积15-18M2。

2、符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的要求。

3、有空气层流设施、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除颤器。

4、能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呼吸机治疗。

5、有专职医生和护士,由具备5年以上重症监护实际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主持医疗及护理工作。

全文版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管理规范

全文版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管理规范

全文版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管理规范一、引言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是在影像学引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械对神经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系列技术。

该技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已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开展,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管理规范。

二、组织管理1. 成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小组:由具有丰富经验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心血管科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副组长负责技术操作,成员负责协助和参与治疗。

2. 设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中心:具备完善的设备设施、独立的治疗室、术后观察室等。

治疗中心应具备良好的通风、照明、消毒等条件。

3. 制定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相关制度:包括操作规程、应急预案、质控措施等。

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技术操作1. 术前准备:a. 患者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包括心、肝、肾功能,电解质平衡,有无出血倾向等。

b. 知情同意:向患者或家属详细解释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取得书面同意。

c. 器械准备:检查导管、导丝、支架等器械是否完好,有效期内使用。

d. 药物准备:备好抗凝、抗血小板、抗过敏等药物,以及急救药品和设备。

2. 操作过程:a. 患者取平卧位,进行局部麻醉。

b. 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鞘。

c. 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至靶血管,进行造影检查。

d. 根据病变情况,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溶栓、取栓等。

e. 治疗结束后,拔除导管鞘,压迫穿刺点,沙袋压迫6-8小时,观察有无出血、血肿等并发症。

3. 术后管理:a.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出血、血栓、过敏等并发症。

b. 指导患者饮食、活动、用药等,如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等。

c. 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四、质量控制与安全防护1.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性能稳定。

2. 影像学质量控制:保证影像学图像清晰,满足诊断和治疗需求。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作为现代医学中用于诊断和治疗神经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等优点。

然而,由于其操作复杂、风险较高,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规范,以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

首先,医疗机构应具备独立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科室或专业组,并配备专业的医疗团队。

这个团队应包括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护士以及技术人员。

医疗机构还需配备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适应的设备和设施。

例如,先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高压注射器、心电监护仪等设备,以及无菌手术室、导管室等场所。

同时,要有完善的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规范、术后随访等制度。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医师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同时,还应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系统培训,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一定数量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具备独立完成常见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能力。

医师应熟悉神经血管解剖、生理和病理生理知识,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操作技能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手术风险和预后。

(二)护士护士应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培训。

熟悉手术流程和患者护理要点,能够熟练配合医师进行手术操作,并在术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三)技术人员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学历背景,并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培训。

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和维护,能够为手术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一)术前评估在进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前,医师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和手术适应证。

同时,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耐受能力,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手术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全文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全文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全文管理规范一、引言神经血管介入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技术对血管性疾病进行治疗。

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为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操作流程,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制定本管理规范。

二、范围本规范适用于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的全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监护及并发症处理等环节。

三、术前评估1. 患者资料收集: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2. 影像学检查:进行颅脑CT、MRI等检查,了解血管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

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等。

4.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5. 评估患者风险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术中操作1. 术前准备:患者禁食禁水6小时,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监护、吸氧等。

2. 局部麻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

3. 血管造影:通过导管注入造影剂,观察血管病变情况。

4. 介入治疗:根据病变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内介入等。

5. 术后即刻评估: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评估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五、术后监护1. 一般监护: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体征等。

2. 导管护理:保持导管通畅,观察导管位置、固定情况,防止导管移位、脱落等。

3. 出血及穿刺部位护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感染等。

4. 并发症观察:警惕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

5. 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给予适当镇痛措施。

六、并发症处理1. 轻微并发症:如穿刺部位疼痛、出血、血肿等,给予对症处理。

2. 严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3. 并发症上报:及时向上级医师及相关部门报告,并做好记录。

七、随访与评估1. 术后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2. 及时记录随访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在神经外科和心血管科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患者的利益,严格的技术管理规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管理规范。

一、设备管理规范1. 设备维护与保养: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所使用的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和准确性。

必要时进行设备的技术性能验证,及时修复或更换故障设备。

2. 设备清洁消毒:在使用之前和之后,对设备进行适当的清洁和消毒处理,以确保手术环境的卫生和患者的安全。

3. 设备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确保所使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设备符合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定期进行质量控制评估和监测,保障其性能的稳定和可靠性。

二、手术操作规范1. 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明确手术目的和风险,准确预测手术效果和可能的并发症。

需要提前做好手术计划,并确保手术所需的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充分。

2. 实施手术操作:手术操作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并发症处理:在手术过程中,如发生并发症,操作人员必须能够及时处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并发症的发展。

必要时及时向相关专家请教和转诊。

三、术后管理规范1. 术后观察和护理:手术结束后,患者必须接受密切的观察和护理,以及相关的监测和检查。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 随访和复查:患者出院后,应有专人负责随访和复查工作,及时掌握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手术效果,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

3. 术后教育:患者和家属应接受相关的术后教育,了解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恢复要求,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质量管理与安全监测1. 质量评估与风险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质量评估和风险管理,检查和评估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确保手术质量的持续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

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

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

床位不少于40张。

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1.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求。

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2.由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六)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方可开展。

二、人员基本要求(一)神经血管介入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一)严格遵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适应证。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由至少2名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

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6%,死亡率应当低于3%;治疗例数不足100例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数不得超过3例。

(七)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

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

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2.建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

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

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拟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12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介入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

收治病种应当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血管性病变等。

3. 有至少3名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

4. 有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 每年完成各类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50例;或者医疗机构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10年以上,累计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00例;至少有1名医师近3年来每年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6. 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 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 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10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5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4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2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2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4.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或者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5-10年,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0例。

5.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4.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