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记者研究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050305)专业(本科)中外名记者研究考试大纲(课程代码 182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二○○九年十月中外名记者研究自学考试大纲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中外名记者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的考试课,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外部分名记者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学习新闻的自学考试的学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中外名记者的经验和经历,都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II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部分中国近现代名记者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部分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名记者的主要事迹和经历二、课程内容王韬,杰出的政治思想家、热忱的爱国者、近代报刊及报刊政论的开拓者、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者.创办《循环日报》,并自任主笔。

黄远生,记者生涯短暂,著述甚多,创造了通讯新闻文体,并成功地运用这种文体进行报道。

邵飘萍,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声名显赫的记者。

创办《京报》,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新闻事业。

他写的新闻文章,被传颂一时,他寄希望于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林白水,我国著名报刊事业家、政论家和新闻记者.曾先后创办十余种报刊,是我国近代白话运动的先驱,蜚声报界的政论家。

戈公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记者中国新闻业史研究的拓荒者和我国早期新闻学教育工作者。

对我国从20年代前后和30年代初的新闻事业,从理论到实践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瞿秋白,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党报工作的先驱.他曾编辑、主编、领导过《新社会》、《人道》、《向导》、《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红旗日报》、《实话》、《红色中华》等十几种革命报刊。

他还努力于组织新闻通讯社,并领导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和中国左翼记者联盟.他一生中在报刊中发表的著译文章近600篇,约300万字。

邹韬奋,以他的卓越才干和不知疲倦的奋斗精神在中国进步新闻事业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谱写了中国新闻史的光辉一页,他注意总结自己的办报经验,在新闻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张季鸾,曾任《大公报》总编辑、总主笔,是一位著名的记者和报刊评论家。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

中外名记者研究从华莱士的调查性报道看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度化。

迈克·华莱士,1918年出生于美国,自幼聪颖,后以优异成绩考入麦兹根大学,开始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1951年,华莱士迁居纽约,辗转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纽约第五频道之间,创办并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追击”、“60分钟时事杂志”等震撼美国的新闻栏目,并以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实践追踪式报道以及揭露社会问题的深刻性在世界传媒领域备受尊重。

华莱士是一个怪人,被誉为“新闻怪杰”,他的不少朋友都这样评价他,说他“无惧、无耻,但极棒。

”作为新闻奇人,他喜欢穷追猛打式的新闻采访方式,对新闻的执著到了“顽固”的境地。

与其说是对新闻的顽固,还不如说是他对客观真相的追寻,正式他那样的专研和孜孜不倦的探索,才创造性地创办了一些具有深度的新闻栏目,真正的将电视新闻报道深度化。

而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由于受到新闻传播时间、新闻内容本身、新闻的适宜性以及目前的一些新闻体制的限制,无法将新闻报道向纵深推进,几乎都是停留在传播消息的功能上。

但我个人认为,新闻传播的最终功能不是单纯的传递消息,而是在信息点传送过程中,还原信息的真实面目,给受众真相,不应该让受众去猜测信息的真伪。

传送信息目的是为了在受众群体中引起共鸣,如果不将新闻深化,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

在受众群体中,我们很多人是需要引导的,只有少数人才能有新闻记者那样的眼光,或许仅有少数人才能够感受新闻的本质。

因此电视新闻报道深度化是新闻传播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崛起,传播信息渠道的多样化、适时化、通畅化,越来越多的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不在局限于电视媒体了。

在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中,能够静下心、慢慢地等待新闻节目的情况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观众在选择电视媒体的时候,通常会考虑几个因素:一是,该新闻节目时候具有特点,换个角度说,这个电视新闻节目是否有深度,能不能让观众在心里接受;第二,新闻节目时候有新鲜感;第三,该节目在播出的时间上是否合适等。

中外名记者.tmp

中外名记者.tmp

他的幽默常因含有讥诮而显得冷峻, 他的幽默常因含有讥诮而显得冷峻,仿佛来源 于精神孤高的深邃洞穴。 我的印象是他的灵魂里有一扇从不向任何人 敞开的门。
史沫特莱还从观察毛泽东个性,了解其 史沫特莱还从观察毛泽东个性, 知识特点、军事与理论文章, 知识特点、军事与理论文章,研究其个人爱 好等方面来刻画他。 好等方面来刻画他。
研究的主要名记者:
柏生
金凤
贾永(人民网)
研究的问题: 1、记者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 2、记者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 3、记者风格分类
第五讲 记者风格的社会历史性
研究的主要名记者:
肖 乾 徐铸成 范长江
研究的问题:
1、社会文化对记者风格的影响
2、社会政治生活对记者风格的影响
第六讲 记者风格的民族性
研究的主要名记者:
并不是任何人的新闻作品都有风格可言
一般来说名记者的作品才能谈得上有风格。 一般来说名记者的作品才能谈得上有风格。
并不是名记者的任何作品都是其风格的体 现。
名记者写作成熟期所表现的稳定的个性特 征才是他的风格的表现。 征才是他的风格的表现。
我们可以给记者风格下一个这样的定义: 我们可以给记者风格下一个这样的定义: 记者风格是一个记者新闻作品所表现出 记者风格是一个记者新闻作品所表现出 的独有的内容特点与形式特点的总和。 的独有的内容特点与形式特点的总和。
二.记者作品与记者风格
名记者的代表作在题材选择、文体运 名记者的代表作在题材选择、 用、主题倾向、写作技巧、语言个性等方 主题倾向、写作技巧、 面,或是一点,或是几点,或是许多方面的 或是一点,或是几点,
组合,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 组合,形成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恰恰 是这些特点使他们的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 魅力。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使他们的 魅力。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作品能在读者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 作品能在读者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其 实 就是风格。 就是风格。

大学优品精编版PPT《中外名记者研究》之人物:李普曼

大学优品精编版PPT《中外名记者研究》之人物:李普曼







3、议程设置的研究最早起始于李普曼的《公众舆论》。虽 然书 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他表达了这样的基本思 想: 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这些想像有可能与 我们经历的“外在”世界完全不同。 他论证了大众媒体是现实世界的某个事件和我们头脑中对这 个事件的想象之间的主要连接物。议程设置过程描绘了舆论在一 个民主制中如何发挥作用。 40年后,科恩继续为议程设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指出新 闻界在告诉人们“怎样想”方面都不大成功,但是,在告诉人们 “想什么”方面却异常有效。 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的文章发表在《舆论季刊》上,议程 设置才被命名。李普曼作为最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效果的学 者之一,对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经典论著《舆论学》,也因为对上述传播学问题的精辟论 述而经久不衰。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传播学的贡献 1、1922年写作《舆论学》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 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 该书对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了卓有成效的梳 理,如舆论从哪里来和怎么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谁是公众,什么样的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 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是不是或者什么时候才能成 为独立的力量? 在近代以来的社会中,公众舆论主要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可 以说只出现过两个源头,即开放的舆论生成与流通系统和封闭的 舆论制造与灌输系统,尽管它们都会产生一个复杂程度不相上下 的舆论过程,但是结果却不大一样。 李普曼的《舆论学》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 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 的第一次全面的梳理,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外名记者

中外名记者

中外名记者第一讲绪论名记者的社会角色及基本素质一、记者1.概念狭义:在新闻媒体中从事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职业人【外勤】广义:在新闻媒体中从事新闻传播的职业人2.记者行业的出现及其演变出现:16C中叶威尼斯“手抄新闻”(威尼斯扎)【世界上】17C70th 申报“访员”【中国】演变:一身多任——明确分工【哈瓦斯社——最早通讯社】3.记者的分工外勤工作性质:文字、摄影报道内容:时政、经济(财贸)、军事、体育、娱乐报道区域:地方、驻外、特派、特约(外聘)内勤编辑内容:时政、文艺、评论、特稿工作时间:白班、夜班一、记者的社会角色李普曼《今日与明日》法拉奇1.记者的权利与义务A.权利:代替公众行使知情权;沟通信息,联系社会;引导社会舆论;监督社会(第四种权利);传播知识,传承文化B.义务:全面感知,真实报道事实及观念;负责任地评论和解释事实及观念;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完成其他意识形态的使命2.记者的行业特征A.消息灵通;B.新闻记者是社会公正的法官3.记者的行为规范A.职业信念(全世界记者共同点):以公开传播事实和观念为天职B.职业习惯: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搜集第一手材料并用最快的速度传播新闻C.职业传统:媒体运作的程序;新闻活动的习惯性语域;新闻报道的艺术倾向D.法律规范E.职业道德规范:不具有权利的强制性,被社会认同并遵循的,在道德上具有制约律【《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97年修订版】二、记者的基本素质1.吕一民关于记者基本素质的说法,编著《世界著名记者传》A.对正义的事业抱有不可动摇的责任感,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冷战》,本多胜一】B.高尚的职业道德:了解你应该遵循的准则(即知道什么是职业道德);践行准则“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自然而然的做到,被动的恪守,无法做到);C.适合于从事记者职业的心理素质:气质(多血质型: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兴趣(要求知识面广)——读书,旅行;性格(要有冒险精神,坚忍不拔);D.良好的身体素质2.李普关于记者基本素质的说法德:高尚的道德(包含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要有伟大抱负、责任感、正义感、政治抱负;才:杰出的才能(法拉奇式提问:大胆而泼辣),摄影、口才、能驾驶交通工具,会多种语言;学:广播的知识;识:见识,卓越的见识(理论的修养,解决问题)3.心理学,个体素质生理素质(基本活动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知: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注意力、思维力);感:情感;意:意志科学文化素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思想道德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道德素质(道德观、价值观)职业素质第二讲记者的价值理想一、价值观念,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人们所共有的,对于区分好与坏,正确与错误,符合或违背人们意愿的观念,是人们及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于什么是好或不好的根本看法,对于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根本看法宏观:它是我们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微观: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充分的理由价值理想:它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式,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一种构想,它表达人们一定的意愿也反映人们所期望的价值目标,一定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二、价值观念的主要体现1.主体的历史方位感主要是人对自身的一种判断2.社会秩序信念3.社会规范意识(人与规范的一种关系)三、价值理想与记者成才1.价值理想为记者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构成记者人生价值的核心;2.价值理想作为一种人生理想的价值选择,构成记者排除干扰的坚固防线和巨大动力;3.价值理想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对现实生活作出预测性和有目的性的评价,对于记者来说,高尚的价值理想有助于记者新闻敏感的形成以及报道对象的准确把握;4.价值理想也有助于记者形成稳固的人生信念,从而推进记者的职业活动。

中外名记者复习资料

中外名记者复习资料

科目:中外名记者第一讲记者的社会角色及基本素质一、记者1概念:从广义上来说,记者是在新闻媒体中从事新闻传播的所有职业人;(新闻工作者)从狭义上来说,记者是在新闻媒体中从事采访和报道的职业人。

2 记者行业的出现及其演变16世纪中叶,威尼斯的“手抄新闻”(又名威尼斯扎)中最早出现记者。

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最早的职业记者——来自《申报》中的“访员”。

演变:由一身多任到明确分工。

3 记者的分工工作性质: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等报道内容:时政记者、经济记者、体育记者、军事记者等报道区域:地方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特约记者等二、记者的社会角色◆巨大的影响力,如李普曼的《今日与明日》◆影响重大事件的进程,如索尔兹伯里◆改变重要人物的命运,如“水门事件”◆至高无上,如法拉奇1 记者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代替公众行使知情权;沟通信息、联系社会;引导舆论;监督社会;传播知识、传承文化。

义务:全面感知和真实的报道事实及观念;负责任的评论、解释事实及观念;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报道和评论;完成其他意识形态的使命。

2 记者的行业特征A 记者是消息灵通人士B 记者是社会公正的法官3 记者的行业规范➢职业信念:以公开传播事实和观念为天职➢职业习惯:在第一时间赶赴第一现场,搜集第一手材料,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播新闻。

➢职业传统:媒体运作程序、新闻活动的习惯领域、新闻报道的艺术倾向、法律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等。

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在1923年制定《新闻信条》包含六个方面,即①责任、②新闻自由、③独立、④诚挚、诚信、准确、⑤公正、⑥公平处理。

三、记者的基本素质1 吕一民:《世界著名记者传·序》A.对正义的事业抱有不可动摇的责任感,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B.高尚的职业道德;C.心理素质:气质、兴趣(读书、旅行)、性格(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坚忍不拔、擅长交际言谈等);D.良好的身体素质。

2 李普有关记者素质的说法(李普:《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开国大典时曾撰写著名通讯《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中外新闻作品评析培训课件

中外新闻作品评析培训课件
能力。
中外新闻作品评析的实践成果与展示
成果形式
学生的评析报告应包括选题背景、新闻作品介绍、分析方法和结 论等部分,并以文字、图表或图片等形式呈现。
班级展示
学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展示,介绍自己的评析报告,与其他同学分 享自己的观点和收获。
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析报告进行评价,包括评分、点评和建议等,为学 生提供反馈和指导。
中外新闻作品评析的实践要求与规范
新闻作品选择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外新闻作 品,涵盖不同类型、不同国家
和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
分析方法
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新闻 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内容分析 、话语分析、受众分析和媒介效果 分析等。
规范评析
遵循学术规范和行业标准,对新闻 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 ,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中外新闻作品评析的实践过程与指导
实践步骤
学生需按照教师的要求,逐步完 成新闻作品的收集、筛选、分析 和评价等环节,形成完整的评析
报告。
教师指导
教师对学生的评析报告进行指导 ,包括纠正错误、提出建议和提 供参考意见等,帮助学生提高评
析能力和水平。
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互相交 流和分析新闻作品,共同探讨和 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沟通
分析作品
根据评析目标,对作品进行分 析和评价,包括内容、结构、 语言、风格等方面。
确定评析目标
明确评析的对象、目标和内容 ,确保评析有针对性。
阅读作品
仔细阅读作品,并对作品中的 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和整理。
撰写评析报告
将分析结果以书面形式呈现, 包括对作品的评价和分析过程 。
新闻作品评析的实践与技巧
注意细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1/6
5
3 办报方针
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 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
2019/11/6
”不党“ 他说“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
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 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 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 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 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 区之愿,在于是矣”。
张季鸾办报方针来源:并非心血来潮,并非灵感骤涌,而是渊源有自, 思有所本的。
张季鸾为文坦承:“我们这班人,本来自由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人不 隶党,报不求人,独立经营,久成习性。所以在天津、在上海之时,往往 与检查机关小有纠纷。”
2019/11/6
8
在具体的办报活动中,张季鸾始终坚持对时局进行尽可能公正、 客观的报道和评论。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摄生之时,非跳掷决斗之日也。”“对于今后猛烈之外患 ,须先图避缓以为自卫”。
直到“七·七“卢沟桥事 变,日寇大肆侵犯华北,北方局势急转直下,民族危机日益深
重,《大公报》才改弦更张,发表了张季鸾撰写的社评:《艰苦牺牲的起点》,认为
事情的性质和时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力主坚决抵抗,全面抗战。提出了”我们要
6
“不卖”
他说“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 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不私”
他说“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所固有之职务外,井无私图。易言之,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右任转达的请大公报支持他的不抵抗政策的口谕,主张“缓抗”,认为不能轻易“一
战”,反对学生抗日请愿,反对社会上主战论点,在读者对大公报的一片斥责声中,竟然
提了“宁牺牲报纸销路,也不向社会空气低头。”张季鸾在他撰写的《自卫之策》
的社评中提出“中国,病国也。五脏俱衰损,而外感乘之,精气消耗,达于极点。此珍养
2019/11/6
12
2019/11/6
13
5 写作风格
张季鸾“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 尖锐之文”,这既是张季鸾对自己社评技巧的概括,也是 其为文的基本宗旨。
“不盲”
他说“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夹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 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 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2019/11/6
7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寥寥八字,掷地有声。“四不主义” 一旦公诸天下,就界定了《大公报》的堂堂报格,并付诸公众明鉴,天下 监督。
中外名记者研究之张季鸾
2019/11/6
2019/11/6
1
目录
人物简介 办报荣誉
2019/11/6
人物生平 写作风格 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补充
办报方针 人物评价
2
1 人物介绍
2019/11/6
张季鸾(1888~1942),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 家。祖籍陕西榆林,1888年3月20日生于山东邹平,1901 年,父亲死后,他随母亲扶柩返回榆林,后就读烟霞草堂, 师从关学大儒刘古愚,得到陕西学台沈卫(沈钧儒叔父) 的赏识和器重,1905年官费留学日本。其间加入同盟会, 主编会刊《夏声》,鼓吹革命,走上“言论报国、新闻救 国”的道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复杂的政治背景下,张 季鸾以一个报人的身份能够赢得方方面面的认可,实在是 他的独到之处。
3
张 季 鸾
2019/11/6
4
2 人物生平
1908年回国,一度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 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 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第一份新闻专电。因揭露袁世凯、 段祺瑞复辟帝制、丧权辱国的罪行,因此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在上 海先后任《大共和日报》编译和《民信日报》总编辑。1916年任上海 《新闻报》驻北京记者。1916~1924年任北京、上海两地的《中华新报》 总编辑。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合作,成立新记公司,接办天津《大 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主要负责评论工作,主持笔政长达15年 之久。1942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身后有文集《季鸾文存》传世。张季 鸾先生文笔犀利酣畅,在标题制作和版面安排上有独到之处。他和国民 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并称为“陕西三杰”。
4 办报荣誉
《大公报》的世界性荣誉: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 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奖章这一世界性荣誉。
2019/11/6
11
1926年9月,张季鸾与昊鼎昌、胡政之组成的“三驾马车”,以5万 元资金为本钱,盘购了旧《大公报》馆,新记公司大公报就此续刊以吴 鼎昌的资金、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组成的新记公司大公报 里,张季鸾主持笔政,是《大公报》实际上的台柱子和挂帅人物。《大 公报》续刊后,由于张季鸾等人毕路蓝缕,惨淡经营,使报纸渐有起色, 报纸内容丰富,版面活泼,新闻新鲜,言论犀利,独树一帜,销路日见上涨 第一年每期销数不过份,到次年猛升到份一份,同期广告收人由每月余 元增至余元,从收支平衡到略有盈余,以后逐年嵌利,添里人力,更新厂 房设备,事业日益兴旺。十数年间,成为名噪一时的报界巨擘,为中外所 瞩目。
他曾在文章中“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 金钱辅助,且不接受政洽方面之人股股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 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他的理想就是保持大公报的相 对独立性和客观公正的立场
2019/11/6
9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呼声日起,张季鸾接受蒋介石通过于
吃了砒箱毒死老虎,以报国仇”,“擎起一支秃笔,天南地北,播迁流禽地巡回办报,和
日阀厮拼”。张季鸾执笔写了大量义正辞严的檄文,痛斥日寇暴行,呼吁团结御侮,抗
日救国,对淞沪抗战、台儿庄大捷、平型关大捷等热情褒扬,赞誉抗日将士可歌可泣
的英 雄业绩,对汪精卫叛国投敌的滔天罪行大张靴伐。
2019/11/6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