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共25页文档

合集下载

燃烧与爆炸

燃烧与爆炸

热传导:热量通过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高部位传递
到温度较低部位的现象叫做热传导。
热对流:热量通过流动的气体或液体由环境空间中
的一处传到另一处的现象叫做热对流。 热辐射:以热射线传播热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沸溢和喷溅一
发生突沸的原因: (1)辐射热的作用。 (2)热波的作用。 辐射热和热波往往是同时作用的,因而能使液 体(一般指油品类物质)很快达到沸点而发生沸腾 外溢。 (3)水蒸汽的作用。
燃烧特性五
固体的燃烧速度: 固体的燃烧速度一般小于可燃气体和液体的燃 烧速度。不同组成、不同结构的固体物质,燃烧速 度有很大差别。 固体燃烧速度的影响因素: (1)组成、结构 (2)风向和风力 (3)含水量 (4)比表面积(表面积对体积的比值)
热传播
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热对流、 热辐射三种方式向外传播。
爆炸的分类一
按爆炸能量的来源分类,爆炸可分为物理爆炸 和化学爆炸二类。 化学爆炸按参加物质的反应类型,分为简单分 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和爆炸性混合物爆炸。 根据火焰传播速度的不同,爆炸分为轻爆、爆 炸和爆轰。轻爆的爆炸传播速度为每秒数十厘米至 数米的过程。爆炸的爆炸传播速度为每秒十米至数 百米的过程。爆轰是指传播速度为每秒一千米至数 千米以上的爆炸过程。 我们通常所说的爆炸,一般是指化学爆炸。
可燃气体最易燃烧,燃烧 所需热量只用于本身氧化分解, 所以将可燃气体加热到其燃点
后即可燃烧。
点燃 2C2H2+5O2 4CO2+2H2O+Q
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
扩散燃烧:当可燃气体流入外界(一般指大气中) 时,在可燃性气体与助燃性气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 的燃烧叫扩散燃烧。
预混燃烧:当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预先混合成

第18课 完全燃烧、爆炸和安全常识-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预学精品课程(沪教版)(解析版)

第18课 完全燃烧、爆炸和安全常识-九年级化学上册基础预学精品课程(沪教版)(解析版)

【暑假零起点】2022-2023学年九年化学上册预学精品课程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第18课 完全燃烧、爆炸和安全常识【学习目标】1.了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和产物,认识物质完全燃烧的重要意义。

2.了解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和灭火方法。

3.学会一些火灾自救和逃生的方法。

【重点】能用化学知识解释爆炸现象和原因【难点】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一、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1)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燃烧较快、放热多、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

(2)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燃烧较慢、放热少、产生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毒气体和微小的炭黑颗粒等物质污染环境① 碳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C +O 2点燃→ CO 2碳不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 +O 2点燃→ CO② 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条件:氧气充足③ 使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方法: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3)一氧化碳的性质① 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② 化学性质i 可燃性: 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CO +O 2点燃→ CO 2现象:a.产生蓝色火焰 b.放出热量 C.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ii 毒性: 一氧化碳易跟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了输氧的功能,人体就因缺氧而死亡二、爆炸1. 定义: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跟氧气(或空气)混合,由于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表面积很大,遇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因此,加油站、面粉厂、煤矿矿井等处要严禁烟火。

爆炸极限:导致爆炸的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体积分数范围。

由于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将发生爆炸,因此,可燃性气体性质实验之前,务必检验气体纯度(常用的方法是:收集一试管该气体,用拇指堵住试管口。

将试管移近酒精灯火焰,放开拇指,观察气体燃烧情况。

如果气体安静燃烧或仅听到很小的声音,说明该气体是纯净的;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发生了爆炸,此气体不纯)。

燃料与燃烧知识点归纳

燃料与燃烧知识点归纳

第六章 燃烧与燃料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条件(重点)1.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

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 2点燃C+2MgO ;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Na +Cl 2点燃2NaCl(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 (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注意:① “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② 要掌握含C 、H 、O 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二.灭火的原理:①.移走可燃物可燃物 ②.隔绝氧气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1.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1) 移走可燃物可燃物: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管道煤气着火先关掉阀门,釜底抽薪等; (2)隔绝氧气:酒精灯用等冒盖灭,油锅着火用用锅盖盖灭,向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少量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等;(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等大量的冷却剂灭火,用嘴将灯吹熄,(4)用灭火器灭火:①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一般火灾,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火灾;②干粉灭火器:除了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用于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③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

3.二氧化碳与灭火(1)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2)灭火器主要是用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如镁带燃烧就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4火灾处置、自救 (1)火警电话:119(2)电器、管道煤气、天然气着火,首先要关闭电源或气阀。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爆炸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爆炸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教学目标:1.认识完全燃烧的重要性;认识使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知道爆炸发生的原因,了解防范爆炸的措施;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比较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现象,得出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区别。

进行探究促进燃烧的方法以及认识到不完全燃烧的危害。

教学重点:1.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2、促进燃烧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爆炸与人类的利和弊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的知识,我们来复习回顾下,燃烧的一般条件是哪些?这三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火,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

那我们怎样灭火呢?生复习回顾二、新知识授入师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氧气充足或不充足,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会有什么不同呢?生活中大家有过这样的经历,篝火时,把柴火架起来烧,生煤炉时要用扇子扇,家里、学校等使用的炉子、锅炉要使用鼓风机鼓风,你知道其中的的道理吗?这些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什么关系吗?那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爆炸请带着这一问题完成下列实验(仔细观察火焰、黑焰情况)1、完成蜡烛的燃烧实验,并总结现象实验现象A、在空气中点燃蜡烛发出黄白色火焰,黑烟较少B、用一空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火焰渐小,黑烟增多C、将燃烧的蜡烛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发出明亮的白光,无黑烟师提问:为什么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现象会不一样呢?生分析:原来蜡烛在氧气瓶中燃烧是蜡烛与氧气充分接触的条件下发生的完全燃烧,而用空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产生黑烟是由于蜡烛在氧气不充分的条件下发生的不完全燃烧。

师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主要是由氧气的量不同,引起燃烧的程度不同完全燃烧时碳元素转化成气态二氧化碳,氢元素转化成液态水。

一般情况下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碳元素和氢元素没有完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部分转化成CO等有毒气体和炭黑等小颗粒。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第一章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可从着火方式、持续燃烧形式、燃烧物形态、燃烧现象等不同角度做不同的分类。

掌握燃烧类型的有关常识,对于了解物质燃烧机理、火灾危险性的评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一)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点燃是指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这时就会在靠近引火源处引发火焰,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混合物中,这种着火方式也习惯上称为引燃。

2.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成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掠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 1 )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等;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这类着火现象通常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因此习惯上称为化学自燃。

(2) 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燃烧的类型

燃烧的类型

燃烧类型燃烧现象按其发生瞬间的特点,可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燃等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燃烧有各自的特点。

1.闪燃闪燃是液体可燃物的特征之一。

各种液体的表面都有一定量的蒸气存在,蒸气的浓度取决于该液体的温度。

可燃液体表面或容器内的蒸气与空气混合而形成混合可燃气体,遇火源即发生燃烧。

当火焰或炽热物体接近易燃和可燃液体时,其液面上的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燃烧,这种燃烧现象叫做闪燃。

闪燃是短暂的闪火,不是持续的燃烧,这是因为液体在该温度下蒸发速度不快,液体表面上聚积的蒸气一瞬间燃尽,而新的蒸气还未来得及补充,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尽管如此,闪燃仍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危险因素之一。

在一定的条件下,易燃和可燃液体蒸发出足够的蒸气,在液面上能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闪点。

闪点与物质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大,闪点越低。

同一液体饱和蒸气压随其温度的增高而变大,所以温度较高时容易发生闪燃。

如果可燃液体的温度高于它的闪点,一旦接触点火源就会被点燃,所以把闪点低于45℃的液体叫易燃液体,易燃液体比可燃液体危险性高。

易燃液体与可燃液体又分别根据其闪点的高低分成不同的级别,如表1所示。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樟脑和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几种液体的闪点如表2所示。

表1 易燃和可燃液体闪点分类分级2.着火可燃物质受到外界火源的直接作用而开始的持续燃烧现象叫着火,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例如,用火柴点燃柴草,就会引起柴草着火。

可燃物质开始持续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

几种可燃物质的燃点如表3所示。

表2 几种液体的闪点表3 几种可燃物质体的燃点3.自燃可燃物质虽没有受到外界点火源的直接作用,但当受热达到一定温度,或由于物质内部的物理(辐射、吸附等),化学(分解、化合等)或生物(细菌、腐败作用等)反应过程所提供的热量聚积起来使其达到一定的温度,从而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叫自燃。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十二中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共18张PPT)

辽宁省沈阳市第七十二中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复习课件: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共18张PPT)

谢谢
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
一、温故知新
01
这些是燃烧中的 一种特殊的现象
叫做爆炸
02
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的燃 烧、短时间聚积大量的热,使气 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物理变化
下面请欣赏学生们自制的爆炸小实验
03
1、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使面粉和氧气充分接触
2、若实没成功可能的原因( BC )
下列选项遇明火不可能引起爆炸的是 ( C )
A、H2和O2 混合
B、CO与O2混合
C、沼气和N2混合 D、面粉和空气混合
注意: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要验纯
那么可燃性的气体和空气混合到什么 程度易引起爆炸呢?
使学生全面透彻理解爆炸

04
人们把容易导致爆炸 的空气中可燃性气粉 B:面粉不干燥 C:没装盖塑料片
3、面粉场应注意: 通风,严禁烟火等
1、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速燃烧 ,有可能发生爆炸。如 鞭炮 爆炸、炸药爆炸
2、如果氧气的浓度高,或者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 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也可能会发生爆炸。如H2爆炸、粉尘 爆炸等
3 注意:任何可燃性气体、可燃性固体粉尘,与空气(或氧气) 、 接触充分,遇明火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气体 H2 CH4 CO
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4%~75% 5%~15%
12.5%~74%
以上三种气体容易引起爆炸的为: H2
进一步理解
在加油站,面粉厂和煤矿 坑道等场所要通风,严禁 烟火,防止发生爆炸.
2.面粉的爆炸实验 及其细节
1.爆炸的概念及 条件
爆炸
3.爆炸极限概念
4.爆炸现象在生活中 的应用

(完整)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完整)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目录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 (2)1。

引言 (2)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 (2)2。

1 可燃物的种类 (2)2。

2可燃物的热特性 (3)3。

燃烧理论 (6)3。

1 燃烧的条件 (6)3.2 着火形式 (7)3。

3 着火理论 (7)3.4灭火分析 (14)4。

爆炸理论 (19)4。

1 爆炸种类及影响 (19)4.2 化学爆炸的条件 (23)14.3 防控技术 (24)5. 结论 (25)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了当前主要的燃烧及爆炸理论.首先介绍了燃烧条件、着火形式以及具体的燃烧理论,然后对四种燃烧理论分别进行了灭火分析。

然后阐述了爆炸的种类、爆炸条件过程及防控技术. 最后对本文的内容作了总结,并且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燃烧理论;爆炸理论;防控技术。

1. 引言火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燃烧现象。

爆炸(化学)是一种快速的燃烧,为了科学合理地预防控制火灾及爆炸(化学),应当对燃烧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剧烈的化学反应,要使它们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提供一定的外加能量,反应的结果则会放出大量的热能.燃烧前后的物质与能量变化可以要据物质与能量守恒定律确定.2。

可燃物的种类及热特性2.1 可燃物的种类可燃物是多种多样的。

按照形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可燃物,氢气(H)、一氧化碳22(CO)等为常见的可燃气体,汽油、酒精等为常见的可燃液体,煤、高分子聚合物等为常见的可燃固体.可燃物之所以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包含有一定的可燃元素.主要是碳(C)、氢(H)、硫(S)、磷(P)等。

碳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分,它的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

碳的发热量为 3.35×107J/kg,氢的发热量为 1。

42×108J/kg,是碳的 4 倍多.了解可燃元素及由其构成的各类可燃化合物的燃烧特性可定量计算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换和能量转换。

有些元素发生燃烧后可以生成完全燃烧产物,也可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不完全燃烧产物还可进一步燃烧生成完全燃烧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