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试卷答案

合集下载

爆炸常识与应急响应试题及答案.doc

爆炸常识与应急响应试题及答案.doc

爆炸常识与应急响应试题及答案单位: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一、填空:(每空1分,共计30分)1、爆炸: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产生高温,并放出大量气体,在周圉介质中造成髙压的化学反应或状态变化,同时破坏性极强。

2、锅炉的爆炸是典型的物理性爆炸,其原因是过热的水迅速惡发出大量蒸汽,使蒸汽压力不断提高,当压力超过锅炉的极限强度吋,就会发生爆炸。

3、化学爆炸的特点:(1)反应速度非常快(2)释放大暈热(3)生成大量气体产物4、按照爆炸反应的相的不同,爆炸可分为气相爆炸、液相爆炸和固相爆炸。

5、物质爆炸时的燃烧速度为每秒十几米至数百米,爆炸时能在爆炸点引起压力激增,有较大的破坏力,有震耳的声响。

6、物质爆炸的燃烧速度为爆轰时能在爆炸点突然引起极高圧力,并产生超咅速的“冲击波”。

7、易燃、可燃液体(包括具有升华性的可燃固体)表面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当火源接近吋会产生瞬间燃烧。

这种现象称为闪燃。

8、可燃物质在没有火焰、电火花等明火源的作用下,由于本身受空气氧化而放出热量,或受外界温度、湿度影响使其温度升高而引起燃烧的最低温度称为宜燃点。

9、自燃有两种情况,分别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10、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源就会燃烧或爆炸。

这个遇火源能够发生燃烧或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极限11、可燃粉尘的爆炸上限很高,一般达不到,所以通常只标明爆炸下限,而且用克/米彳來表示。

12、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屮着火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称爆炸压力。

13、爆炸通常伴随发热、发光、压力上升、真空和电离等现彖,具有很大破坏作用。

它与爆炸物的数量和性质、爆炸时的条件、以及爆炸位置等因素有关。

14、当盛装易燃物的容器、管道发生爆炸时,爆炸抛出的易燃物有可能引起大面积火灾,这种情况在油罐、液化气瓶爆破后最易发生。

爆炸事故防范题库

爆炸事故防范题库

爆炸事故防范题库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属于燃烧的三要素A.温度B.氧气C.氧化剂D.可燃物E.点火源正确答案是BCD。

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

这三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或持续,获得三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在火灾防治中,阻断三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以下对液态可燃物燃烧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氧化分解--燃烧--气化B.燃烧--气化-氧化分解C气化--燃烧--氧化分解D,气化--氧化分解--燃烧正确答案是D.日快物质的变集状态不同,其受热后听发生的快情过也不同。

结构简单的可惯气体(如复气)外,大多数可快物所的燃快并非是物质本身在燃临而是物质受热分解出的气体或液体蒸气在气相中的燃烧由可做物质惊经过程可以看出可做气体最容易做所需要的热量用木身的分解并占而可体首发成气,其落气进行氧化分后达到自燃占而燃临。

在周体燃协中,如果是简单物质、确等,受热后首先惊化,落发成器气进行快快没右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物质,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气态或液态产物,其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进行氧化分解着火燃烧,有的可燃固体如焦炭等,不能分解为气态物质。

在燃烧时则呈炽热状态,没有火焰产生。

根据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燃烧可分为以下{)形式。

A.扩散燃烧B.混合燃烧C.蒸发燃烧D.分解燃烧E.氧化燃烧正确答案是ABCD.根据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燃烧可分为以下4种形式:(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氧、甲烷、乙以及苯、酒精、汽油蒸气等)从管道、容器的烈缝流向空气时,可燃气体分子与空气分子互相扩散、混合,混合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的可燃气体遇到火源即着火并能形成稳定火焰的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2)混合燃烧。

可燃气体和助燃气体在管道、容器和空间扩散混合,混合气体的浓度在爆炸范围内,遇到火源即发生燃烧,混合燃烧是在混合气体分布的空间快速进行的,为混会燃烧。

惧气、液化石油气洲漏后遇到明火发生的燃惊慢作即是混合惯悔,失去控的混合燃烧往往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报失和人员伤亡。

燃烧学——第4章作业

燃烧学——第4章作业

1.计算丁烷在空气中的理论最大爆炸压力。

(初始温度25℃,初始压力0.1MPa, 爆炸温度1900℃)2.某容器中含甲烷5%,乙烷2%,氧气21%,氮气67%,二氧化碳5%(体积百分比)。

初始温度25℃,初始压力0.1MPa, 爆炸温度1200℃,计算爆炸压力。

3.已知乙烷爆炸下限为3%,摩尔燃烧热为1426.6kJ,丙烷的摩尔燃烧热为2041.9kJ,求丙烷的爆炸下限.4.某煤气的组成为:CO 10%、氢气45%、甲烷30%、氮气11%、二氧化碳2%、氧气2%。

将1m3该煤气与19m3空气混合,遇明火是否爆炸?5.一混合气体中含乙烷1%、丁烷C4H101.4%,其余为空气,该混合气体遇明火是否有爆炸危险?(乙烷和丁烷在空气中的爆炸上限分别为12.5%、8.5%,下限分别为3.0%、1.5%)6.图为可燃气体—氧气—氮气体系的爆炸极限图。

极限。

(2)说明A点和B点两种气体的爆炸危险状态。

(3)在图中分别标出当气体A和气体B泄漏到空气中,新的混合气的移动路线,并说明其爆炸危险状态的变化情况。

(4)在图中标出完全惰化区。

7.预混可燃气燃烧波的传播存在哪两种方式?各有什么特点?8.什么叫做火焰前沿?火焰前沿有什么特点?预混可燃气中火焰传播的机理是什么?9.影响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0.简述可燃气体爆炸参数及测量方法.11.爆炸极限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12.简述爆轰的发生过程,并说明其本质是什么?13.形成爆轰要具备哪些条件?14.预防和控制可燃气体爆炸的方法有哪些?15.主要有哪些阻火隔爆装置?什么叫做消焰径?金属网阻火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16..什么叫做湍流燃烧?揣流燃烧有什么特点?其速度为什么比层流燃烧的速度快?17.在扩散火焰中,气流速度和管子横截面积是如何影响火焰高度的?为什么?18.为什么lmol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氧气摩尔数越大,扩散火焰高度越高?为什么环境中氧浓度越低,扩散火焰高度越高?。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 地质大学期末开卷考试题库及答案

燃烧与爆炸学(高起专)一、单选题1. 军事设施、_____、核电厂的消防工作,由其主管单位监督管理。

(6分)(A) 矿井地上部分(B) 矿井(C) 矿井地下部分(D) 整个矿井参考答案:C2. 按燃烧性,红磷属于_______固体。

(6分)(A) 易燃(B) 可燃(C) 难燃(D) 不燃.参考答案:A3. 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主办单位必须向_______申报。

(6分)(A) 当地政府(B) 公安治安机构(C) 公安消防机构(D) 检察院参考答案:C4. 依据公安部第61号令,企业应当至少_______进行一次防火检查。

(6分)(A) 每月(B) 每星期(C) 每季度(D) 每年参考答案:A5.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由_______负责。

(5分)(A) 建筑单位(B) 施工单位(C) 设计单位(D) 消防员参考答案:B6. 烟头中心温度可达_______,它超过了棉、麻、毛织物、纸张、家具等可燃物的燃点,若乱扔烟头接触到这些可燃物,容易引起燃烧,甚至酿成火灾。

(5分)(A) 100~200℃(B) 200~300℃(C) 700~800℃(D) 800~1000℃参考答案:C7.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工作,实行_______监督管理。

(5分)(A) 分级(B) 分类(C) 统一(D) 多级参考答案:A8. 按照国家工程建筑消防技术标准,施工的项目竣工时,_______经公安消防机构进行消防验收。

(5分)(A) 必须(B) 可以(C) 应该(D) 适当参考答案:C9. 下列_______物质是点火源。

(5分)(A) 电火花(B) 纸(C) 空气(D) 水参考答案:A10. 液体表面的蒸汽与空气形成可燃气体,遇到点火源时,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称为_______。

(5分)(A) 爆炸(B) 蒸发(C) 闪燃(D) 自燃参考答案:C11. 《消防法》规定,举办大型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群众性活动,具有火灾危险的,主办单位应当制定_______,落实消防安全措施,并向公安消防机构申报,经公安消防机构对活动现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举办。

安全工程习题答案

安全工程习题答案
③疲劳破裂:压力容器常在交变载荷下运行,经受长期作用后,容器的承压部件发生了破裂或泄漏。
④应力腐蚀破裂:就广义而言,材料与周围环境介质产生化学或电化学的作用,使材料厚度减薄或本身性能发生变化,从而最终导致容器破裂。
⑤蠕变破裂:在高温下工作的压力容器,当操作温度超过一定极限,材料在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塑性变形,这种变形经长期的累积后,最终会导致材料破裂。
储存的火灾危险性应根据储存物品的性质和储存物品中的可燃物数量等因素,分为甲、乙、丙、丁、戊类。
习题
1、试计算下列物质于常压下在空气中燃烧的最小氧浓度(MOC):C3H6、CH4、CH3OH。
由附录查得,C3H6、CH4、CH3OH的 分别为:1.0%、5.0%、5.5%,三者的化学反应式分别为:
C3H6+4.5O2→3CO2+3H2O
17、安全泄压装置对压力容器安全运行起什么作用?安全阀和爆破片各有哪些优缺点?分别适合何种场合?
安全泄压装置作用:正常时不起作用,压力超过安全值时会自动开启,迅速泄出部分或全部介质,使压力不再升高,达到保护容器的目的。包括安全阀、爆破片等。
安全阀:
优点:自动开闭,可以调节、不致中断生产。
缺点:密封性较差,有微量泄漏,有滞后现象,不能适应要求快速泄压的场合。此外,对黏性或含固体颗粒的介质,可能造成堵塞。
界限范围:最高工作压力(Pw)≥0.1Mpa(不含液体静压力);内直径(非圆形截面指断面最大尺寸)≥0.15m,且容积(V)≥0.025 m3。介质为气体、液化气体或最高工作温度高于或等于标准沸点的液体。
4、压力容器由哪些主要承压部件构成?圆筒形容器与球形容器相比各有哪些特点?
12、压力容器有哪些主要破坏形式?试举例说明。
7、预防事故的基本对策有哪些方面?安全技术措施主要有哪几类?

燃烧与爆炸试卷-答案

燃烧与爆炸试卷-答案

2013年工程硕士《燃烧与爆炸灾害及其防治》试卷(无锡班)工程领域:安全工程姓名:魏旭东成绩: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加压气体和/或液体由泄漏口释放到非受限空间(自由空间)并立即被点燃,就会形成喷射火灾。

2.阴燃的结构包括热解区、碳化区和残余灰/炭三部分。

3.BLEVE是指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4.爆炸属于一种特殊的燃烧形式,但爆炸又不同于燃烧,其主要区别在于爆炸的能量的释放速度远远大于燃烧。

5.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于解释预混气体的热自燃过程。

6.在经审查批准可以在禁火区动火后,动火前必须进行动火分析,一般不要早于动火前30分钟。

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是,爆炸下限小于4%的,动火地点可燃物浓度小于0.2% 为合格,爆炸下限大于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小于0.5%为合格。

7.灭火剂要具有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的热容。

8.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出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诱导期。

9.可燃性图表中的可燃性区域与氧气轴的交点所对应的燃料气的浓度代表可燃气体在氧气中的燃烧极限。

10.衡量爆炸强度强弱的指标是压力上升速度(dp/dt)。

11.“三次方定律”的作用是用来估计在一个有限空间内,如建筑物或容器中爆炸所造成的后果。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1.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答: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2.什么是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并以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为例进行说明。

答: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认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分子直接作用得出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析自由基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作用结果产生新基,新基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延续下去而形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

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机理为: 链的引发MH M H HO O H +•→+•→+22222链的传递 •+→++•→++••+•→+••+•→+•+•→+•HO O H H HO M HO M O H OHH H O HO O O H O H H H HO 222222222链的终止 2222H H H O H OH H H H →•+•→•+•→•3.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正常的火焰传播的特点:(1)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 (2)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3) 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

消防燃烧学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消防燃烧学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

消防燃烧学理论考核试题一、选择题1 .下列物质发生火灾燃烧,属于C类火灾的的是()[单选题]。

A.木材B原油C.天然气√D.金属镁2 .下列物质不属于助燃物的是()[单选题]。

A.氧气8 .氯气C.高镒酸钾D.纺织纤维V3.下列传热方式为非接触传递能量的方式()[单选题]。

A.热传导B.热对流C.热辐射VD.不存在4 .黄磷暴露在空气中自行发生燃烧,属于着火方式()[单选题]。

A.受热自燃B启热自燃√C.点燃D.引燃5 .下列气体扩散速率最快且有毒的是()[单选题]。

A.硫化氢B.一氧化碳C.氨气√D氯气6 .下列哪些物质和助燃气混合后可发生液相爆炸的是()[单选题]。

A.一氧化碳8 .液氧VC甲烷D.乙快铜7.根据提供的爆炸极限参数,下列。

那种气体的危险性最高()[单选题]。

A.乙烯(2.7%~36.0%)B.乙焕(2.5%~82.0%)√C.乙烷(3.0%~12.5%)D.氢气(4.1%~75.0%)8 .外界压力升高,液体的沸点()[单选题]。

A.升高√9 .降低C.不变D.先降低后升高10 固体可以在任何方向的表面上燃烧,但燃烧速率与火焰受热有关,当末燃固体材料位于火焰方向时,其火势蔓延速率最快()[单选题]。

A.水平B.垂直向下C.垂直向上√D.倾斜45度角11 .在粉尘的整体中,细/」的子含量越高,粉尘的分散度就越大,其比表面积()[单选题]。

A越大B.越小C.相等√D.不确定11 .下列物质发生燃烧,属于D类火灾的是()[单选题]。

A.合成纤维B.柴油C.氧气D.金属钠√12 .下列特征不属于燃烧反应的是()[单选题]。

A.化学反应B.放出热量C.缓慢氧化√D.发出光亮13 .下列燃烧产物毒性较小的是()[单选题]。

A.一氧化碳B篙酸C.二氧化碳√D.硫化氢14 .火柴摩擦而着火,属于()着火方式()[单选题]。

A.受热自燃√B启热自燃C点燃D.引燃15 .同温同压下氢气的扩散速率是氯气的()倍[单选题]。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试题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试题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试题
1.燃烧是物质与()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氧化剂)
2 .()是常见的分解爆炸气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乙焕)
3 .自燃:是指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来火源的作用下,靠()或外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自热)
4 .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释放或转化)
5 .可燃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并使其达到自燃点而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氧化分解)
6 .可燃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要的O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自燃点而燃烧
A热量
B能量
C可燃气体
7可燃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许多吸热、放热的化学过程和传热的()
A化学过程
B物理过程
8∙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叫做O。

A闪燃m;)
B阴燃
C自然
9()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A自然点
B闪点
C燃点(正确答案)
10.()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

A火灾
B燃烧
C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工程硕士《燃烧与爆炸灾害及其防治》试卷(无锡班)
工程领域:安全工程姓名:魏旭东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加压气体和/或液体由泄漏口释放到非受限空间(自由空间)并立即被点燃,就
会形成喷射火灾。

2.阴燃的结构包括热解区、碳化区和残余灰/炭三部分。

3.BLEVE是指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

4.爆炸属于一种特殊的燃烧形式,但爆炸又不同于燃烧,其主要区别在于爆炸的
能量的释放速度远远大于燃烧。

5.谢苗诺夫热自燃理论适用于解释预混气体的热自燃过程。

6.在经审查批准可以在禁火区动火后,动火前必须进行动火分析,一般不要早于
动火前30分钟。

化工企业的动火标准是,爆炸下限小于4%的,动火地点可燃物浓度小于0.2% 为合格,爆炸下限大于4%的,则现场可燃物含量小于0.5%为合格。

7.灭火剂要具有低的导热系数和高的热容。

8.物质温度虽已达到理论上的自燃点,但并不立即着火,而要经过若干时间才会
出现火焰,这段时间称为诱导期。

9.可燃性图表中的可燃性区域与氧气轴的交点所对应的燃料气的浓度代表可
燃气体在氧气中的燃烧极限。

10.衡量爆炸强度强弱的指标是压力上升速度(dp/dt)。

11.“三次方定律”的作用是用来估计在一个有限空间内,如建筑物或容器
中爆炸所造成的后果。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答:抑制法灭火的原理是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中去,它可以销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形成稳定分子或活性游离基,从而使燃烧反应终止。

2.什么是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并以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为例进行说明。

答:燃烧的链锁反应理论认为气态分子间的作用,不是两个分子直接作用得出最后产物,而是活性分析自由基与另一分子起作用,作用结果产生新基,新基又迅速参与反应,如此延续下去而形成一系列的链锁反应。

链锁反应都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

氢气在氧气中的燃烧机理为: 链的引发
M
H M H HO O H +•→+•→+22222
链的传递 •+→++•→++••+•→+••
+•→+•+•→+•HO O H H HO M HO M O H OH
H H O HO O O H O H H H HO 222222222
链的终止 2
22
2H H H O H OH H H H →•+•→•+•→•
3.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各自有什么特点? 答:正常的火焰传播的特点:
(1)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少或接近不变; (2)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少;
(3) 燃烧波以亚音速(即小于音速)进行传播。

爆轰的特点:
(1)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2)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3) 燃烧波以超音速进行传播。

4.简述火焰传播的热理论和扩散理论。

答:(1)火焰传播的热理论认为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2)火焰传播的扩散理论认为凡是燃烧都属于链式反应,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气中扩散,使新鲜冷混气发生链锁反应的结果。

5.解释原油在燃烧过程中发生沸溢现象的原因。

答:(1)由于原油的沸程较宽,组分之间的比重相差较大,因此在燃烧时能形成热波;(2)当热波遇到原油中乳化水后使乳化水汽化形成水蒸汽,体积膨胀;(3)水蒸气由于密度小,向上升,而原油粘度较大,水蒸汽不容易穿过油层进入环境,在原油内部形成油包水,导致原油体积不断膨胀,最终导致沸溢的发生。

6.简述阴燃向有焰燃烧转变的本质。

答:当碳化区的温度增加是,由于热传导使得热解区温度上升,热分解速率加快,挥发物增多,这时热解区附近空间的可燃气体浓度加大,当这个浓度达到某一值时,若有明火即可引燃;如果没有明火,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可以自燃着火。

这就完成了阴燃想有焰燃烧的转变。

7.粉尘爆炸的机理是什么?
答:(1)粉尘粒子表面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从点火源获得点火能使粉尘表面温度急剧升高。

(2)粒子加速热分解或干馏,在粒子周围产生气体。

(3)气体与空气混合,发生火焰面而燃烧。

(4)燃烧产生的热量,进一步促进粉尘分解,不断放出可燃性气体,使火焰传播。

8.静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静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事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要具备产生静电的条件。

(2)要具备产生火花放电的电位。

(3)有能产生火花放电的条件;
(4)放电火花有足够的能量;
(5)现场环境有易燃易爆混合物。

此5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要达到预防目的,只要消除其中一条即可防止火灾爆炸。

三、计算题(每题15分,共45分)
1.某混合物中各组分所占体积百分比以及燃烧极限如下表,试判断如果存在引燃源,该混合气能否爆炸?
答:根据上表可知:
混合气中可燃物质乙烷、甲烷、乙烯的摩尔百分比分别为:0.24、0.61、0.15; 由于混合气含有3.3%的可燃物质,在该混合气的燃烧极限内,因此,若在存在点燃源的情况下,该混合气可以发生爆炸。

2.试计算CO-空气混合物在CO 浓度为20%时爆炸的理论最高温度与压力。

已知T 0=300K ,P 0=0.1MPa ,CO 的燃烧热Qco=285.35kJ/mol 。

计算中需用到的气体的部分热力学能见下表。

-1
答:当CO-空气混合物中的CO 的浓度为20%时,燃烧反应方程式如下: 0.2CO+0.168O 2+0.632N 2=0.2CO 2+0.068O 2+0.0632N 2 当T 0=300K ,P 0=0.1MPa 时
U CO =1.489kcal/mol ,U O2=1.486kcal/mol ,U N2=1.489kal/mol 反
∑U
=(0.2×1.489+0.168×1.486+0.632×1.489) ×4.184=6.228kJ

∑U =反
∑U
+nQ CO =6.228+0.2×285.35=63.298kJ
假设T max =2400K
U CO =15.105kcal/mol ,U O2=25.231kcal/mol ,U N2=14.195kal/mol

∑U
=(0.2×25.231+0.068×15.105+0.632×14.195) ×4.184=62.946kJ
因为63.298>62.946,所以,T max >2400K 假设T max =2600K
U CO =16.565kcal/mol ,U O2=27.798kcal/mol ,U N2=15.549kal/mol

∑U
=(0.2×27.798+0.068×16.565+0.632×15.549) ×4.184=69.09kJ
因为62.946<63.298<69.09,所以2400<T max <2600K
T max =2400+=-⨯--)(24002600946
.6209.69946
.62298.632411.5K
P max =P 0
102max n T n T ⨯⨯=0.1×)
...()
...(.6320168020300632006802052411++⨯++⨯=0.723MPa
3.使用真空惰化技术将100m 3容器内的氧化浓度降低至1ppm 。

计算需要惰化的次数和所需要的氮气数量。

温度为25℃,容器刚开始是在周围环境条件下充入空气,使用真空泵达到20mmHg 的绝对压力,随后真空被纯氮气消除,直到压力恢复至1个绝对大气压。

答:根据题意得知:
该容器的体积为100m3=100×264gal=26400gal; 温度为(℉)=32+25℃×1.8=77℉; 因此,初始和终止状态的氧气浓度为: y 0=0.21 y f =1ppm=1×10-6
所需要的循环次数应由如下方程计算:
y f = y 0j

⎬⎫
⎩⎨⎧H L P P
ln ⎭⎬⎫⎩⎨⎧0y j y =j ln ⎭
⎬⎫
⎩⎨⎧H L P P
j =)
(760/20ln )
21.0/10ln(6-=3.37
惰化次数j =3.37。

需要4次循环才能将氧气浓度减少至1ppm 。

同时,因低压=(20/760)×14.7psia =0.387 psia 故,需使用的氮气总数应为:
2N n ∆=j (P H -P L )
T
R V
g =4×(14.7-0.387)psia ×R ft3psia gal ft gal o
3460)(77(10.73)
/7.481)(26400(+••)R mol /lb o =35.07lb·mol
=981.2lb 氮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