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环境概述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及措施分析1 我国海洋概况我国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延绵达1800公里,海岸线资源异常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港口资源和辽阔发展的空间。

有极其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物种多达26000多种,鱼类3000多种、浅海和滩涂生物资源2200多种,长久以来在平衡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当然我国的海域划界也存在着激烈的争端,在黄海、东海、南海与周边各国均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管辖权争议。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因为科学水平的因素,被保存完好丰富的海底能源,将会为国家发展提供巨大的資源保障。

目前,其他国家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方面投入颇大,海水也是不少可再生的能源,如潮汐能、浪能、水温能、盐度差能等。

随着开发的深入,我国也前所未有地污染和破坏着海洋生态环境,海水富养化、物种多样性快速减少等问题,使海洋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 海洋环境保护现状及原因分析2.1 我国海水受污染情况非常严重2.1.1 海洋环境问题的首要表现就是海洋水体遭到污染,随着近海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赤潮现象频频发生,且不断扩大规模,不断出现新的赤潮生物种,给海洋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健康和海洋经济造成了重大危害。

2.1.2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能源战略的石油在陆续大量建设开发,海上运输石油频繁如织,开采石油规模不断扩大,风险源更加分散分布更广,风险源强度更大,溢油的潜在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发生突发性溢油污染事故的概率也在大幅增加。

近几年,我国油船溢油事故和海上开采石油的泄露与井喷事故迅速攀升,每年石油排入大海约12万吨。

渤海湾“7·16”溢油事故和山东蓬莱“19-3”重大溢油事故更是给海洋生态环境以沉重打击同时给人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2.1.3 海运航行和作业中的船舶所产生的污染物源源不断的排入海洋,也可能发生事故,如碰撞、爆炸等,所产生有害物质排到海水中,使海水再次受到污染。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概述(PPT 41张)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概述(PPT 41张)

2、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 ①海洋开发管理模式使海洋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 力不能有效地发挥 海洋是一个流动的大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相互 依存,各种开发活动相互影响。 而当前海洋资源的开发、管理,是按行业所属 部门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是陆地各种资源 开发部门管理职能向海洋的延伸,各部门从各 自部门的利益出发考虑海洋资源开发与规划, 不能综合考虑从整体上优化开发利用规划,使 得海洋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不能有效的发挥。
2、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总面积为3.6万亿平方公里的海洋,是地球陆地 面积的2倍多,是地球上富饶而远未开发的资 源宝库。以海水资源为例,海水中溶解有大量 的各种物质,是食盐的重要来源;99%的溴都 在海洋里,有“海洋元素”之称,总储量达 100万亿吨;此外,海水中还有930亿吨碘,比 陆地储量还多。 据科学家计算,1km3的海水中含氯化钠 (NaCl) 2700多万吨、氯化镁(MgCl2) 320 万吨、碳酸镁(MgCO3) 220万吨和硫酸镁 (MgS04) 120万吨。此外,海水中还含有贵重 金属,以及放射性元素铀等。
章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节概述
一、海洋环境

“海洋”是一种泛称,洋是地球上水体的中心, 占地球表面的2/3,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 洋和北冰洋。海是洋与陆地连接的部位。 海洋环境通常包括海洋上方的大气、海洋水体 (海水、海洋生物及海洋底质)以及海底矿藏。 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都是北太平 洋西部的陆缘海,通称中国近海。四海相连, 总面积472.70 ×104km2,其中渤海面积为 7.7×104km2,黄海为38×104km2,东海为 77×104km2,南海为350×104km2。

③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念淡薄 沿海8个省、1个自治区和包括2个直辖市在内的50 个城市,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很重视,海洋经 济发展效益明显。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应加快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已 成为共识,有些省已提出建立“海上××(省 名)”,即到2010年这个省陆上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GDP(国民生产总值)与海洋经济发展的GDP 相等。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如此宏伟的目标,令 人振奋。 但遗憾的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淡薄,这些宏伟 的海洋资源开发规划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了 合理开发和保护,也没考虑到海洋资源的培育和增 值。

(完整word)海洋生态学

(完整word)海洋生态学

1.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4.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的过程5.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的食物链。

9.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11.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14.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15.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适于过冬的海区.16.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17.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海洋与环境保护

海洋与环境保护

海洋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海洋资源的定义
海洋资源是指源于海洋,或与海洋有关,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
海洋资源的分类
根据其性质和用途,海洋资源主要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水资源、海底矿产资 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等。
可持续利用的意义与原则
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由于海洋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过度开发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 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可持续利用是确保海洋资源的长期 、高效利用的关键。
各国政府根据国际海洋法规和国家实际情况,制 01 定和实施符合本国国情的海洋政策与法规。
海洋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海 02 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平衡,防止海洋污染和生
态破坏。
国家海洋政策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需要 03 充分考虑各种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需求,包括政
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等。
公众参与决策
公众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保决策中来。例如,通过听证 会、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公众对环保政策、项目等进行投 票和提出建议。
环保志愿服务
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将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志愿 服务中来。例如,参与海滩清洁、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 动。
未来海洋保护的趋势与展望
全面深化海洋意识
未来将更加注重对海洋意识的深化和传承。通过加强海洋文化教育 、开展海洋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海洋、热爱海洋。
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海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国家在海洋 环境开发和保护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为各国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和协调提供了法律框 架。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加剧,国际海洋法规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适应新的海洋环境保护需求。
国家海洋政策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报告

海洋生态环境研究报告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和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洋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给海洋生态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将从海洋环境污染、海洋资源利用、海洋生态平衡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我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环境污染是当前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海洋环境污染主要分为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化学污染主要包括油污染和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物理污染主要包括噪音污染、放射性污染和海洋垃圾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对海洋生物造成的危害不仅限于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会引发海洋生态链的变化,进一步加剧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

油污染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学污染。

大量的石油开采和运输活动导致了大量的漏油事故,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油污染事故发生。

油污染不仅会杀死大量的海洋生物,还会污染海水和海滩,严重影响游客观光和渔民的渔业活动。

物理污染方面,人类的噪音污染和海洋垃圾污染是最突出的问题。

人类的噪音污染主要来自于海上的船只、飞机、聚居点等,这些噪音会使海洋生物感到压力,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和繁殖。

海洋垃圾如塑料袋、玻璃瓶、金属罐等,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污染海洋环境,威胁人类的健康。

二、海洋资源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渔业、矿产资源开发、海底油气勘探等,但是过度开发却又导致了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目前,全球的渔业资源正在严重枯竭,海洋中的矿产资源也面临着枯竭的局面。

为了避免海洋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必须对海洋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

为此,应加强对海洋资源的科学研究,培养海洋科研人才以及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利益,协调海洋资源的利用,统筹考虑各方面的经济和环境影响,才能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海洋生态平衡海洋生态平衡是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一种状态,是指各种生物种群,在物种数量、分布和生态角色等方面,将其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秩序保持在可以持续维持的状态。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专业知识模板)

海洋环境生态学课件-第1章 海洋生物与环境(1-2)地球上的生物、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类群(专业知识模板)
地球历史中,陨星大冲撞至今已发现有30余次,每一次冲撞能量大于1020J,相当于世界核 武器贮存在一次核战争释放的总能量的一千倍以上,造成大量物种灭绝以及环境的剧变, 但生命与环境持续地存在下来,也说明Gaia假说的合理性。
21
三、地球自我调节理论-Gaia hypothesis
(3)地球系统是有机整体,地球生理学是地球进化的方式, Gaia假说是一个控制论系统
生态系统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层次,同一层次也包含很多各有
差异的生态系统:如陆地和海洋又各自可划分为一些次级生态类型,其中海
洋有近岸、大洋、深海、极地等生态系统;
相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但分别处于不同地理区域,其环境特 征和生物组成也有差别。如河口湾生态系统,就有淹没河口湾、峡湾型河
口湾和沙洲河口湾的差别。同样不同海域的上升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珊 瑚礁生态系统以及各种类型的潮间带生态系统都有各自的环境和生物组成特点。
例如藤壶牡蛎蛤类螺类等很多种类以坚固的石灰质外壳作保护海胆利用其尖利的棘刺腔肠动物利用其刺胞来防御捕食营底埋生活方式的种类利用沉积物来起到隐蔽作用管栖沙蚕利用其革质管钻蚀种类利用其钻蚀对象木头岩石来保护自己防御捕食等当二次电子数最少为一个时可代替初始电子的作用继续不断从阴极发出电子形成不依赖外界因素的初始电子从而产生自持放电
26
二、海洋环境概述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1)相对稳定性
相对于陆地,由于海洋水体大、有较高的比热以及混合作
用,使得海洋的温差较小,温度变化也比较缓慢;
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其 pH值也是相对稳定的。
这些环境条件在相当大的距离内较为恒定,使得海洋生物
可分布在很大的范围内。
27
二、海洋环境概述

海域生态分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域生态分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海域生态分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是引言的第一部分,用来介绍文章的主题和内容,以及概括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和意义。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内容:概述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面积,其中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家们提出了海域生态分区这一概念。

海域生态分区是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特征,将海洋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的方法。

这种划分基于不同海域内的生态环境差异和生物多样性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

本文对海域生态分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和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和意义,明确其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将探讨海域生态分区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最后,我们将重点关注不同海域生态分区的特征和生态环境,以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概述海域生态分区的研究进展和意义,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划定海域生态分区,能够更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组织的框架和布局。

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以下是本文的文章结构:1. 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1.2 文章结构本部分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结构,包括各章节的内容和主要论点,以便读者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整体了解。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2. 正文2.1 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和意义本部分将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定义,明确该概念的内涵,并探讨海域生态分区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2 海域生态分区的方法和技术本部分将介绍海域生态分区的划分方法和相关的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以及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

2.3 不同海域生态分区的特征和生态环境本部分将详细描述不同海域生态分区的特征和生态环境,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综合分析

海 良好 的 生 态 系 统 为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提 供
了必 不 可少 的 空 间 和 基 础 条 件 。
近年 来 ,中 国 沿 海 区域 经 济 和 海 洋 经 济 快
速发 展 ,近海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受 到严 重 威 胁 ,海
洋 生态环 境 保 护 问 题 已引 起 我 国政 府 和公 众 的 高度 关 注 。作 为 海 洋 大 国 ,在 经 济 迅 速 增 长 、
富_ 3 ] ,种 类 繁 多 , 海 洋 生 物 物 种 多 达 2 . 6万
发展 的必 然 选 择 ,是 实 现 我 国 生 态 文 明建 设 的
必 由之路 。
1 我 国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特 征
我 国四 大 海 域 中渤 海 、黄 海 及 南 海 均 为半 封 闭海 域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整 体 上 具 有 明 显 的地 区性 和封 闭 性 特 征 ,海 洋 生 物 特 有 种 和 地 方 种
多主要分布在地质岩性相对脆弱平面上升和频繁风暴潮等自然因游泥沙拦截和海岸工程修建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海岸侵蚀海岸侵蚀灾害严重区域包括辽口至烟台岸段江苏省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上海市崇东省雷州市赤坎村岸段海南省苏省连云港至射阳河口岸段山东严重地位于辽宁盘锦和锦州渤海沿岸大部分监测区基本自然岸线破坏严重海湾面积缩减我国大陆岸线长达岸线资源丰富具有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全国自然岸线比例缩减人工岸线上海天津的岸线人工化程度高例分别达928海南省自然岸线比例最高33为港口码头岸线卫星遥感监测结果表2008年全国20个重点海湾水域面积均92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年2008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人工岸线比例国围填海总面积为8272008年间新增围填海总量为278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滨海湿地维护区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海洋生物资源集中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养护陆源污染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大量有毒和有害的物质进入海洋,许 多地区的沿岸海域受到严重污染损害。水底动 物大量死亡而成为荒漠 ,有毒物质在动物体 内富集。
近10年来,我国海域还发生了各种溢油 事故20余起,造成大量石油流入海洋。近 年来的调查表明,我国沿岸的许多海区已 受到污染,若干港口水域,河口区,某些 海湾,以及某些工业城市附近海域,已受 到严重污染,特别是大连湾、锦州湾、胶 州湾、杭州湾,以及长江口、珠江口、辽 河口等河口区污染更为严重。
海洋生态环境概述
岚风追月
海 洋 生 态 环 境 概 述
海洋生态环境的定义
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现状及保护的必要性
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及防护措施
第一节 海洋生态环境的定义
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 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 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 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 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 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 括自然和人为的),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 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 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作用。
海 洋 生 态 平 衡 的 打 破
自然本 身的变 化,如 自然灾 害
不合理的、超强 度的开发利用海 洋生物资源
海洋环境空间 不适当地利用
人 类 的 活 动
第二节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现状 及保护的必要性
• 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海洋 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海洋水体、海床和底 土,海面上方的大气,海洋中的生物。海洋对 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无论怎样形容也 是不会过分的。海洋几乎对地面上的一切变化 过程都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海域污染示意图
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08年,我国污染海域面积减少,较清洁 海域面积增加,近岸局部海域水质略有好转, 但总体污染程度依然较高;近海大部分海域为 清洁海域;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 约为13.7万平方公里,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 约6.5万平方公里,比2007年增加约1.4万平 方公里;污染海域面积约7.2万平方公里,比 2007年减少约2.2万平方公里。污染海域主要 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 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 域。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 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上述污染物超第二类海 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数比例分别为52%、29%和 19%。
主要生态 系统类型
健康状况
五年变化趋 势
双台子河口 锦州湾* 滦河口-北戴 河
渤海湾 莱州湾 黄河口 苏北浅滩 长江口
辽宁省 辽宁省 河北省
天津市 山东省 山东省 江苏省 上海市
3 000 650 900
3 000 3 770 2 600 3 090 13 668
河 口 海 湾 河 口
海 湾 海 湾 河 口 湿 地 河 口
近岸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2008年,国家海洋局对18个生态监控区进行 了生态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主 要生态类型包括海湾、河口、滨海湿地、珊瑚礁、 红树林和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监测内容 包括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产卵场功能以及 开发活动等。
生 态 监 控 区
所在地
面 积 (平方 公里)
在地中海一些沿 岸水域中,鱼类、 藻类、蟹类、贝 类、海星、海胆 等实际已经绝迹。 日本、美国、苏 联等许多国家的 沿海和海湾,都 出现过类似的严 重危害。
我国沿岸海域的污染也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 了严重损害。在污染严重的海域,许多经济生 物资源明显衰退,渔场外移,或不能形成渔汛, 滩涂养殖场荒废。我国最大的商品鱼基地—— 舟山渔场也遭受了严重污染。由于污染区多集 中在适合于发展海水增养殖业的近岸、海湾、 河口和滩涂地区,因而对海洋渔业的危害越来 越大。
2007~2008年全国各海区赤潮发生情况对比 赤潮发生次数 海 区 2007 渤 海 黄 海 东 海 南 海 合 计 7 5 60 10 82 2008 1 12 47 8 68 累计发生面积(平方公 里) 2007 672 655 9 787 496 11 610 1 578 12 070 60 13 738 2008 30
亚健康 不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不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基本稳定 略有好转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略有好转 略有好转 基本稳定
杭州湾
上海市 浙江省
5 000
海 湾
不健康
基本稳定
乐清湾
闽东沿岸 大亚湾 珠江口 雷州半岛 西南沿岸
浙江省
福建省 广东省 广东省
464
5 063 1 200 3 980
珊瑚礁自然保护区
红 树 林 保 护 区
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
1.与海洋开发同步规划、协调发展 2.实行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分类管理
3.贯彻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政策措施
4.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5.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 基础设施建设 6.加强海洋环境立法和管理工作
7.重视国际和区域性合作
海 湾
海 湾 海 湾 河 口
亚健康
亚健康 亚健康 不健康
基本稳定
略有下降 基本稳定 基本稳定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 治区
广西壮族自 治区 海南省 海南省
1 150

珊瑚礁
亚健康
基本稳定
广西北海
珊瑚礁、红 120 树林、海草 床


基本稳定
北仑河口*
150
红树林
珊瑚礁 海草床 珊瑚礁


基本稳定
海南东海岸 西沙珊瑚礁*
据科学家分析,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损 害,可能影响氧和二氧化碳以及全球水分 的循环,引起热状态和大气环流的不平衡。 过去不曾出现过严重自然灾害的地区现出 现严重干旱和洪水,或出现破坏性霜冻和 飓风现象,可能都与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有关。这一类严重自然灾害已经给地球上 的许多地区造成了无法抗拒的巨大损失,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2.损害海滨环境,影响沿海地区人们的生产和健康 在许多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污染的海域有 大量的肝炎病毒、大肠杆菌和其他传染病毒, 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例如波罗的海, 沿岸地区每年有1.8万吨磷、5万吨氮排放入 海,另外,排放入海的重金属和农药数量也 很大。因此,在波罗的海水域发现了含量很 高的大肠杆菌、沙门氏病毒、腺甙病毒等, 它们曾使斯德哥尔摩等地居民染上了有关的 传染病。
•二是人为的因素,即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 利用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海洋污染,使海洋生态 环境受到破坏。本世纪以来,工业迅速发展,人 口大量增加,海洋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因此, 随之而来的是生产和生活的大量废水、废弃物、 有毒化学物品大量排放入海,超过了海洋的自净 能力,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海洋污染。
1999年1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生态保护作出规定: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
(一)典型的海洋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 态区域,以及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恢复的海洋自然生态 区域; (二)海洋生物物种高度丰富的区域,或者珍稀、 濒危海洋生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滨 海湿地、入海河口和海湾等; (四)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海洋自然遗迹所在 区域; (五)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3 750 400


基本稳定 略有下降
亚健康
2004~2008年海洋生态 监控区生态健康状态
海洋赤潮 2008年,全海域共发生赤潮68次,累计面积 13 738平方公里,与上年相比,赤潮发生次数减 少14次,赤潮累计面积增加2 128平方公里。其 中,渤海1次,面积30平方公里;黄海12次,累 计面积1 578平方公里;东海47次,累计面积12 070平方公里;南海8次,累计面积60平方公里。 东海仍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其赤潮发生次数和 累计面积分别占全海域的69%和88%。 赤潮监控区及毗邻海域发生赤潮25次,累计 面积约5 900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海域赤潮发生 次数和累计面积的37%和43%。
二、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洋开发对 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一般有两种因素。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界发 生的异常变化或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对生态系有害的 因素。例如,1982年出现的埃尔尼诺现象,几乎使 全球气象出现反常现象,沿南美洲海岸和整个东太 平洋中部海水温度升高,大量生物资源不能正常生 长,渔获量大量减少,南非、印度南部、斯里兰卡、 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持续干旱,厄瓜多尔和 秘鲁北部则暴雨成灾。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也 具有重大作用。世界上大多数沿海地区气候宜人, 资源丰富,适合于人类居住生活;沿海地区适合 于建立临海工业,外贸事业,旅游业,以及海产 品加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因此,在世界范围内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 上,而且近百年来人口一直处于向沿海地区集中 的趋势;沿海地区也是经济和技术密集区。我国 沿海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有4亿多人口,约占全 国人口的44%;沿海地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 工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沿海地区的人类生活 和经济发展,都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据联合国的有关组织统计,每年由于人类活 动而流失入海的石油约 1000万吨;海洋每年还 接收25 000多吨多氯联苯, 25万吨铜,390多 万吨锌,30多万吨铅;留存在海洋中的放射性 物质约7.4×1017贝可。全世界每年生产的 5 600~9 000万吨汞,约有5 000万吨最终要进入 海洋。
另据报道,苏联沿岸许多海域污染物质的 浓度超过规定的标准10倍以上,食用鱼类、 贝类和其他水产品体内的汞、镉、多氯联 苯等有毒物质含量增加,从而使得食用这 些水产品的居民得了各种疾病,其最典型 的例子是日本的“水俣病”、“骨痛病”。 我国有些沿海地区的居民也曾因食用被污 染的海产品而发生了某些传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