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合集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读首先,供给侧结构性背景。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在转型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产能过剩、产业结构失衡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的意义在于通过推进结构性来激发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供给体系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的具体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包括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创新技术和产品、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力资源和环境等。

具体任务包括降低税费负担、减少行政审批、推进市场化、增加创新投入、优化营商环境等。

通过这些任务的推进,可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激发投资热情,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的实施过程。

供给侧结构性的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4年到2024年,主要任务是突出矛盾领域、破除僵化体制机制。

第二阶段是2024年到2024年,主要任务是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阶段是2024年以后,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整个过程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稳定的政策扶持。

总的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是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一项重要举措。

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可以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随着任务的推进,我国经济将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同时,供给侧结构性也需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以确保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实施效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名词解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出发,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进行改革,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

具体而言,包括劳动力市场改革、资源市场改革、环境保护改革、制度改革和技术改革等。

一、劳动力市场改革,指的是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改变劳动者就业方式,完善就业机制,改善劳动力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等。

1.鼓励和支持劳动力自主就业,支持企业自由组建劳动力,扩大外来劳动力就业机会;2.完善职业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3.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水平;4.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恶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行为;5.改善劳动力工作环境,改进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二、资源市场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资源市场体系,优化资源市场供给结构,实现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完善资源市场的交易机制,推行资源交易分类管理,规范资源交易行为;2.调整资源价格,实现价格市场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资源分配机制,促进资源公平合理分配,减少资源浪费; 4.加强资源市场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意识,防止资源滥用和浪费; 5.改善资源市场的投资环境,促进资源市场投资增加。

三、环境保护改革,指的是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实施绿色发展模式,完善环境保护政策,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改进和应用。

1.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环境保护监管;2.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改善环境质量;3.扩大绿色技术投资,加快绿色产业的发展,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4.实施环境税收制度,提高污染控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5.推动绿色消费,提升社会环境意识,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制度改革,指的是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改进政府职能,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实现市场有效供给。

1.完善产权制度,保护企业产权,改善企业投资环境;2.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市场竞争度;3.改进政府职能,放宽政府干预,提高市场运作效率;4.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市场的信用体系,加强市场的监管执法;5.改革金融体系,改善金融服务,促进资金高效流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深化供给侧,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内需的发展模式,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以下是对“供给侧结构性”的正确理解。

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旨在解决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在于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产能严重过剩等一系列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旨在通过创新,加强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从而解决当前面临的结构性矛盾。

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注重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是提高供给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附加值。

这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改善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环节,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

再次,供给侧结构性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些传统产业过剩产能严重,而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供给侧结构性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侧的优化和升级。

这需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去产能和提质增效,促进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的协同发展。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要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我国一些产品和服务质量不高,不符合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供给侧结构性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这需要加强质量监管,加大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体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改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以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内需的发展模式,提高整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最新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精选

最新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精选

最新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精选供给侧结构性是指通过供给结构,优化供给质量和结构,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它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针对当前经济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深化经济体制的重要抓手。

随着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亟待加强,增长动力和潜力亟待释放。

供给侧结构性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健康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是注重供给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传统观念中,供给是被动的,需求是主导的。

但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需求的增长面临一定的限制,供给的质量和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提出了从需求导向转向供给侧优化调整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的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

第一,加快产能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淘汰化解过剩产能,进行产能置换和退出,优化调整重要行业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深化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

第三,金融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推动金融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给侧供给的能力。

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交通、能源、信息等领域的供给侧。

第五,扩大对外开放,拓展供给侧供给的市场。

通过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降低贸易壁垒,优化贸易结构,促进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性的核心要义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发挥市场的配置资源和调节供需的功能,使供给更加适应需求,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为市场的作用提供保障和支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解读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该改革旨在调整供求关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下面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进行解读。

一、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逐渐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通过减少低端产能、推动创新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式,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

其次,推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包括成立专门工作组织、设立改革专项基金和制定相应政策文件。

二、创新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创新发展和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一方面,通过创新科技、加大科研投入,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举措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举措包括:1. 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瘦身健体。

通过减少过剩产能,推动行业向高端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

2. 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通过积极推动消费升级,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 改善企业环境和市场机制。

通过简化企业开办手续、降低企业成本、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等措施,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4. 改革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

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发展机制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

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人才培养政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与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结构得到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活力逐渐增强。

然而,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产能过剩压力仍然较大、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经济改革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结构和动力变革,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加速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优化供给侧结构,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施,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升级,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

为什么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短板问题,譬如过度依赖外来投资、人口老龄化、缺乏国际领先的技术、能源短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另外,现代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从过去的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新模式,即需求侧发展模式。

所以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源头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为后续经济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1.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的实施,有效解决了生产而无人消费的矛盾问题,提高了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

同时也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改善供需关系,实现经济内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比例,促进市场对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的选择和购买,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实现经济内生增长。

3.带动就业,推动社会稳定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带动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可能面临的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有望取得重大突破,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挑战:1.经济基础薄弱,相应改革措施难以落地因为环境、教育资源匮乏,技术、管理经验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制约了一些地区和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

2.补短板任务难以完成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创新能力、加强社会教育、提高环境治理等任务相对比较困难,技术门槛相对较高,暂时还很难全面完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体制机制、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改革模式。

本文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和理解。

一、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为背景提出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主要特点1. 以需求为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调整供给结构的重点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以市场为主导。

改革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加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3. 改革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采取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 减少病态竞争。

通过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出售不良资产等措施,减少企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2.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推进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

4. 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5. 扩大开放。

通过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措施,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有机衔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效果和启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改革阻力,制度体制改革滞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同时还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大胆、扎实、精准地干。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

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

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

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

恰恰相反,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通过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深化,绝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

例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要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

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做最大的“抓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侯经济:弱中央— —强地方——弱市场
市场经济:强中央— —弱地方——强市场
谢 谢!
“网约车”的故事
福山的转变
去产能的困境
“懒政”现象
简政放权
•政府作为
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
2020
演讲完毕 谢谢观看
4.5
1
韩国
1966-1988年 1989-2002年 2003-2015年
GDP增长率 (%)
10.0
6.9
3.7
若干国家经济增长转型期情况
国家
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年份
GDP年均增 长速度 (%)
EA/EB
粗放型发展期经 历时间 (年)
美国
1950~1960
3.3
大于 1
100
英国
1970~1980
年份
2014
2013
2012
2011
黑色金属 4781.3 5098.67 5167.13 5160.6
有色金属 5813.8 5550.28 4531.39 3720.3
煤炭开采 4684.47 5212.57 5370.24
4907
商品房销售与库存
责任担当
经济下行压力下的中央决心
是什么
认识误区
理论阐释:供求是分工的两个侧 面
生产工具
理论阐释:分工发展潜力决定经济增长 空间
1
2
3
4
理论阐释:影响供求平衡的因素
时空错位
心理影响
理论阐释:针对供求失衡的药方
马克思 主义
经济自由 主义
凯恩斯 国家反周期干预
历史回顾:“供给学派”的发展历史
萨伊 19世纪初
斯密 18世纪
供给学派
供给管理 2008年
7.7
7.5
8.2
江苏省 1.34
8.5
8.7
9.6
10.1
11
浙江省 1.19
8
7.6
8.2
8
9
福建省 1.03
9
9.9
11
11.4
12.3
广东省 1.03
7.9
7.8
8.5
8.2
10
日韩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
日本
1955-1970年 1971-1991年 1992-2008年
GDP增长率 (%)
9.7
10.7
47.4
41.9
10.4
46.7
42.9
10.3
46.8
42.9
9.9
45.7
44.4
9.6
46.2
44.2
9.5
46.1
44.3
9.5
45.0
45.5
9.4
43.7
46.9
9.2
42.7
48.1
9
40.5
50.5
中国发达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省市
排名
省份
人均 GDP(美元) 2015
GDP增速(%)
2014
2013
2012
2011
北京市 1.62
6.7
7.3
7.7
7.7
8.1
天津市 1.69
9.4
10
12.5
13.8
16.4
内蒙古自
治区
1.16
7.5
7.8
9
11.5
14.3
辽宁省 1.07
2.7
5.8
8.7
9.5
12.2
上海市 1.59
6.8
7
20世纪 70年代
凯恩斯复辟
凯恩斯
20世纪80 年代末
20世纪 30年代
历史回顾:中国经济增长与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
结论
干什么
目标体系
长期措施:可持续增长
短期措施:稳增长
如何干
把握好改革推进过程
积极引领新常态
后华盛 顿共识
道路自信
提高认识——了解市场
计划经济:强中央— —弱地方——无市场
韩国
1976:874美元/人 1994:10275美元/人 1987/3627美元/人
中国
1998:825美元/人 2015:8016美元/人 2008:3441美元/人
GDP增速 9% 8.6% 8.9 9.3%
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的5大普遍特征事实
•世界银行增长委员会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掉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
2.0
大于 1
200
日本 1970~1980
4
大于 1
100
新加坡 1980~1993
7.9
大于 1
20~25
韩国
1990~1995
7.9
大于 1
30~40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一产比重(%)二产比重(%)三产比重(%)
参与国际分工
新兴国家
资源输出
OPEC、非洲、拉美
掉入陷阱的拉美国家
现象
•原因
理论解释: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亚洲国家与中国的比较
下中等
上中等
新加坡 1969:812美元/人 1990:11864美元/人 1978:3193美元/人
香港
1969:825美元/人 1988:10609美元/人 1977:3429美元/人
增长率 (%)
排名
增长率 (%)
排名
增长率 (%)
排名
增长率 (%)
广 东 28
10
28
8.2
28
8.5
23
7.8
浙 江 29
9
29
8.0
29 8.3 24 7.6来自上 海 308.2
31
7.7
30 7.7 26 7.0
北 京 31
8
30
7.7
31 7.7 25 7.3
“去产能”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亿元)
13500
16200
21800
2.12
2.39
3%
1228375 1392278 1573274
1.93
2.06
2.18
2012年以后财政政策
战略判断
2013年
2014年11月
判断依据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准备了两桌饭,就来了一 桌客人,使劲吃也吃不完
年份 15 14 13 12 11 10 09 08 07 2006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什么
形势倒逼
GDP增长率
PPI PMI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财政赤字 (亿元)
赤字占 GDP比重
(%)
货币供应 量M2(亿
元)
M2/GDP
8300 1.56 974149 1.82
12000 2.06 1106525 1.88
净出口 对 G D P 贡 -0.2 1.7 -2.4 1.7 -8.2 -11.5 -42.8 2.7 10.8 15.2 献(%)
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在全球制造中的位置
制造业水平
特征
国家
第一梯队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美国
第二梯队 第三梯队 第四梯队
高端制造领域
欧盟、日本
中低端制造领域 通过要素成本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