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咪苏唢呐

合集下载

唢呐的基本知识

唢呐的基本知识

唢呐的基本知识
唢呐,又称喇叭,是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

以下是关于唢呐的基本知识:
1. 音域与音色:唢呐的总音域为a(1)-b(3),常用音域为a(1)-d(3)。

其音色雄壮,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富有表现力;高音区则紧张而尖锐,使用时需谨慎。

2. 结构:唢呐由哨子、气牌、侵子、杆子和碗五部分组成。

其中,哨子由芦苇制成,是发音的主要部分;气牌是连接哨子和杆子的部分,可以控制音高;侵子则用来固定哨子和气牌;杆子是唢呐的主体部分,通常有八个孔,用于控制音高;碗是唢呐的扩音部分,通常由铜或银制成。

3. 分类:根据音域和大小,唢呐可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和大唢呐。

其中,高音唢呐发音穿透力、感染力强,过去多用于民间的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低、倍低音唢呐音色浑厚,多用于民族管弦乐团以及交响乐团合奏。

4. 演奏技巧:吹奏唢呐需要一定的技巧,包括口型控制、气息运用、手指按孔等。

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唢呐的演奏技巧,表现出唢呐独特的音乐魅力。

此外,唢呐还常用于民间婚丧嫁娶、节庆典礼等场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及其功能解析

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及其功能解析

收稿日期:2018-09-1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资助项目“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项目编号:13&ZD142;云南省省院教育合作基金项目“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YSX20142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河彝族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镜鉴研究”,项目编号:2018JS462。

作者简介:文伟(1982-),男,云南华宁人,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云南少数民族史和民国史。

杨勇(1979-),男,云南景东人,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彝族宗教文化。

2019年第1期第37卷(总第198期)NO.1,2019Vol.37General No.198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红河彝族尼苏颇支系盛行招村寨魂、招生魂、招亡魂等传统风俗,集中反映了红河彝族“灵魂不灭”的灵魂观念,在维护彝区稳定、社会和谐、个体幸福方面曾发挥着道德控制、组织控制和文化控制功能。

关键词: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灵魂观;社会功能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9)01-0036-05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及其功能解析文伟1,2,杨勇1(1.红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蒙自661199;2.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传统彝族风俗是彝族历经千年沉淀和发展而形成的产物,是彝族文化最为传统、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富有个性的内容。

在红河州长期居住的彝族尼苏颇支系,其招魂风俗蕴藏着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出红河彝族灵魂观念和集体记忆,为增进民族认同、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一、红河彝族尼苏颇招魂风俗(一)招村寨魂招村寨魂是尼苏颇村寨全村性招魂活动,在每年农历二月第一个虎日举行仪式。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嫫尼”舞蹈及风格特点

四川凉山彝族“苏尼、蟆尼”舞蹈及风格特点任离湮四川凉山彝族的传统舞蹈较之其他地域的彝族舞蹈,种类不多、形态简单,但其中宗教祭祀类的“苏尼、嫫尼”舞蹈与凉山彝族的鬼神祖先信仰息息相关,起源悠长古老,更是频繁地在各个阶层流行,由此成为凉山 彝族一种较为特色的传统舞蹈。

一、“苏尼、蟆尼”概述"苏尼、蟆尼”系为彝语,汉语称"巫师”。

为区别男女性别之分,彝语将 称男性巫师为"苏尼”,女性为"蟆尼”, 两者皆可统称为"苏尼”。

由此两者所跳的舞蹈"苏尼、蟆尼”舞在彝族又统称为"苏 尼且”。

彝语中的“且”为跳之意,泛指歌 舞,所以"苏尼且”也指巫师(即驱鬼做法之人)跳的歌舞。

是在驱鬼治病仪式上,由"苏尼、蟆尼”手持皮鼓,在敲击皮鼓的鼓点节奏配合下所跳舞蹈。

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约有243万人,拥有本民族语言、文字以及丰富灿烂的艺术与 历史文化。

当地彝族与其他云南、贵州、 广西等地区彝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未解放前一直处于奴隶制度社会形态,解放后则“一步跨千年”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形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保留了最为原始的宗教信仰以及相关的传统宗教 仪式活动。

"凉山彝族社会的宗教信仰, 首先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崇拜,认为万物都 有灵。

具有突出重要地位的是对鬼魂的崇 拜,与鬼魂崇拜紧密联系的就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

因此在凉山彝族中‘毕摩'与‘苏尼(蟆尼)'拥有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地位,人们迷信他们能通神,把他们视为神的化身和代言人”。

其中毕摩仅为男性,主要通过诵经主司祭祀活动,为祭司;苏尼、蟆尼则通过敲击皮鼓,请神 舞动进行驱鬼治病等仪式,为巫师。

"苏尼、蟆尼”舞蹈也就是在其进行驱鬼治病过程中所跳之舞。

在笔者看来,与彝族的 鬼神祖先信仰息息相关的"苏尼、蟆尼”舞蹈在驱鬼、娱神之间,有着最为原始的 粗犷朴实之美感和韵味。

川南彝族唢呐音乐发展手法探析

川南彝族唢呐音乐发展手法探析
第2 9卷
Vo 1 . 2 9
第 4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C HE NGD U NORMAL UN I VE RS I T Y
2 0 1 3年 4月
AD r . 2 01 3
川 南 彝 族 唢 呐 音乐 发 展 手 法 探 析
张 小 燕
(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 四川 泸州 6 4 6 0 0 5 ) 摘 要: 丰 富多样 的音 乐发展手 法是 川南彝族 唢呐音 乐的特 色和 生命力所在 , 不但 具有 民族 民间器 乐共 同特
人带来质朴、 从容和稳健 的音乐情趣 。为 了避免原
样 重复 在旋 律运行 中可 能 产 生 的 停滞 感 , 在 新 的一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4
基金项 目 : 本文系 2 0 1 2年I  ̄ 1 1 1 I 省教 育厅西部区域文化研究中心课题“ 川 南彝族唢 呐音乐文化研 究” ( X B Y J 2 0 1 2 C 0 5 ) 阶 段成果 ; 2 0 1 3年度四川省科技 厅第 一批科 技计划 项 目( 软 科学 ) “ 蜀南彝 族人 文地理 音乐 文化 族游 创意 研
其中, 唢呐 因其 声 音 高亢 、 表现 力 丰 富 、 闹场 效 果好
然, 如果是 曲牌音 乐 , 原 曲牌 本 身就具 备强 烈 的逻辑 性 。这 种 即兴性 和逻 辑性 , 就体 现为 音乐 发展 手法 。 川南彝 族 唢呐音 乐 主要 的发 展 手法有 : 重 复手 法 、 变 奏手法 、 核 心音调 的发 展手 法 、 调式交 替 的对 比手法
等。


重 复手 法
重 复 手 法是 最 为 常见 的 民间 器乐 发 展手 法 , 包

彝族乐器 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

彝族乐器 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

彝族乐器彝族特色乐器有哪些“玛布”是什么乐器彝族特色乐器
我们熟知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嗓音以及各有特色的歌舞,其中配乐的各式各样的乐器更是少不了的。

彝族人十分喜爱器乐歌舞,因此,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

彝族的乐器种类极多,按现代乐器分类,弦乐器主要有月琴、口弦、三弦、牛角胡琴、三胡;管乐器主要有巴乌、马布、葫芦笙、擎芦、克西觉尔;打击乐器有铜鼓、克拉蒙、额格子膜等。

彝族主要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

月琴是彝族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弦普遍为两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口弦是用竹质、铜质制成形状像竹叶的簧片,在中间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来调节音色。

“玛布”是彝族独特的乐器之一,其吹奏特点是利用鼻孔吸气,让鼓腮连续不断送气,可模仿婴儿啼哭,鸟雀鸣唱。

葫芦笙和唢呐,多用于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调。

口弦是一种独特而简易的乐器,由几片长约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组成,有竹片和铜片两种,最少的两片,最多的达五六片。

竹制的音色深厚、低沉。

铜制的音色清脆、秀丽。

吹奏时以手指拨动黄片,利用口腔共鸣变化音色。

簧片除发出本音外,还发出十分优美的泛音,构成音乐较宽的曲调。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彝族音乐浅

彝族音乐浅

彝族音乐浅彝族音乐浅析内容提要:彝族音乐品种繁多,色彩鲜明浓郁,其体裁主要民歌、器乐、歌舞、戏曲。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音乐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彝族音乐必须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才能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彝族民歌歌舞彝族器乐彝族音乐调式框架现状发展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民间歌舞和音乐艺术,无论是劳动间隙,还是年节婚丧,都要以歌舞抒发其情感。

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

由于彝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彝族的音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内容和表现手法都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点。

彝族的不同支系之间风格差别很大,各个支系的民间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因此,彝族音乐是十分绚丽多姿的,包括有民歌、器乐、歌舞、戏曲等体裁。

彝族的民歌的特点就是触景生情,想象独特,词藻朴实,耐人寻味,内容多以劳动场面为主。

彝族民歌涉及的生活面很广,在众多的民歌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叙事歌、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和儿歌。

叙事歌常在节日、婚嫁、酒宴及追悼亡灵时演唱,其内容包括天地万物的形式、人类的起源、民族的迁移、英雄故事及风俗习惯等,还有不少爱情故事。

叙事歌的曲调都很短小,一般只有一个乐句。

曲调和节奏的变化较少,与语言的声调结合紧密,具有吟诵性。

劳动歌是伴随劳动演唱的民歌,主要有牛山歌(亦称“牛歌”)、下种歌、推磨歌等。

牛山歌是农民犁地耕田时唱的,节奏比较自由,有很强的即兴性。

下种歌、推磨歌等曲调明快,节奏也比较鲜明。

仪式歌可分为婚礼歌、丧礼歌、节日仪式歌和宗教仪式歌等类别。

彝族许多支系都有成套的婚礼、丧礼歌,同时也有春节、火把节演唱的节日仪式歌。

彝族的儿歌分摇篮曲和儿童游戏歌两类。

前者歌词多无具体意义,曲调优美,以单句体及两个乐句构成的乐段最为常见;后者曲调活泼跳跃,音域较窄,以上下句结构最为常见。

爱情歌是彝族民歌中最丰富的一种,分短篇情歌和长篇情歌两种。

前者多为对唱或独唱,一般由上、下句组成,曲调柔美抒情。

蜀南彝族眯苏唢呐音乐研究

蜀南彝族眯苏唢呐音乐研究

河中上游 ,即今四川 古蔺、叙永 一带。《 I 叙永县志》 秦汉时期 ,彝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滇 、邛都等地区, 以后逐渐扩展 至今 :“ 滇东北、黔西北及 川 西南地 区。东汉末 ,彝族恒部后裔北上 ,进入赤水河中上游 一带,入居叙永地 区。清 ‘ I 改土归流 ’后, 境内彝族主要聚居于石坝 、水潦 、摩尼等地 。 ”[这一时间在 《 ] 西南彝志》 且兰考》等中可 以印证 。《 、《 西南彝志》 :德额 奋 即扯勒部之祖 “ 到各 的哈垮 ,住柏雅妥洪 ” 各 的哈垮 ” 柏雅妥洪 ”是四川古蔺地带的彝文音译 。。 。“ 、“ 若此不误 ,则到 明初 禄照时,扯勒 部已在此 地居 住了四十 二代 ,大 约有一千年 的历史 ,即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扯勒 部 已迁居于此 。《 且兰考 ・ 历 代世系考 》 :德赫辉 “ 依鲳 水 而居 ,因目号为鲳部 。……十二世日墨者扯勒 ,妻 日宜赫 ,扯勒在晋末 ,授令长之职。…… 扯勒所居之地 ,为赤扯戛 ,即今川黔交界之赤水河是也 ” 『据此推 断,由于 民族 问的冲突 ,为生计 ,大量彝族先 民由物产 。 2 】
年收割季节 ,艺人便选择光滑粗壮 的大麦桔杆 ,通过 沸水 煮软 ,捞 出阴干,剪截 扎制 ,这样 做成 的哨子经久耐用 ,一般可 以
连续使用几个 月。
指杆 、唢呐盘 是唢呐的核心部分 ,材质主要有漆 树或桐树 ,以漆树 为佳 。漆 树以嫩 、直,树龄一两岁为宜;桐树则需 山
① 蜀 南彝 族咪 苏唢呐 为四 川省 首批 非物质 文化 遗产 项 目,本 文 为泸 州市社 科联 20 年度 资助 课题 成果 。 08 ② ・ 苏, c 咪 ,在彝 语 中即 c c ’ 意 。咪 苏坝位 于叙 永县 南 8 公 里 ,东与石 坝彝 族 自治 乡接 壤 , 南与 贵 州省毕 节市 团结 乡隔 河相望 , 西与云 南 香甜 ’之 6 省坡头 乡接壤,北与分水镇毗邻,今行政隶属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 自治乡 ③ 见 《 西南彝志》第二章第六节 Ⅸ 恒氏源流》之五 扯勒珍藏》之注释。德额奋 即恒部之祖慕雅卧开始后的第十九世。 ④德 赫辉 ,妻 奢谦 , 系 东汉桓 、灵时人 ,为鲴部 之 始祖 。

蜀南彝族咪苏唢呐与民俗关系研究

蜀南彝族咪苏唢呐与民俗关系研究
年 第 4期
『 1 司 马 云 杰 : 文化 社会学》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 ,0 1 版。 3 《 , 20 年 [ ]《 阳县 志》 4 酉 编纂委 员会 : 阳县 志》重庆 出版社 , 0 年 版。 《 酉 , 2 2 0 [ ] ( ) 炎 武 : 天下 郡 国利 病 书 》 手 稿 本原 编 第二 十 册 。 5 清 顾 《 ,
俗 为 重 要 的 生 存 依 托 .以 口传 心 授 式 的传 承方 式 在 现在 唢 呐在 中 国北 方 流传 却 更 为 广 泛 .从 彝 族 的历
民间 广 为 流 传 .成 为 水 潦 及 周 边 地 区彝 族 人 民族 群 史 迁 移 来 看 .由南 向北 迁 徙路 线 与 日本 学 者 岸 边 成 身 份 识 别 和 文 化 认 同 的重 要 标 识 本 文 旨在 对 咪 苏 雄提 出的唢呐是 “ 中国南方传人 中国” 从 相吻合 这 唢 呐 与 彝 族 民俗 关 系 作 一 梳 理 .以揭 示 唢 呐 文化 在 其 间 有无 必 然联 系 已经 无 法 考 证 .但 是 依 然 可 以为 彝 族 人 民生 活 中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并 阐 明其 所 具 有 的 我们 的研 究 提 供 一 种 参 考
f0 1 ]顾 伟 列 :中国文化通论》华 东师范 大学 出版社 , 0 《 , 2 5年版。 0
f1 1 ]林 军 、 瑞 涵 :巴 蜀 文化 》 时事 出版 社 ,0 8年 版 。 张 《 , 20
化遗产 . 值得深 入挖掘 、 研究 与保护 。
f 文 为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江 流 域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本 乌
彝 语 中 即“ 甜 ” 意 2 0 香 之 0 6年 . 咪苏 唢 呐人 选 四 川 三世 纪是 可 信 的 。 ② I ” 日本 学 者岸 边 成 雄 在 其 所 著 《 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咪苏唢呐
咪苏唢呐因地名而闻名于世,起源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自治乡咪苏坝,地处赤水河中上游川、滇、黔三省结合部。

“咪苏”在彝语即“香甜”之意。

2006年,咪苏唢呐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咪苏唢呐是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以古老的民俗为重要的生存依托,以口传心授式的传承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水潦及周边地区彝族人民族身份识别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体现。

本文旨在对咪苏唢呐与彝族民俗关系作一梳理,以揭示唢呐文化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地位或作用,并阐明其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一、咪苏唢呐的起源
作为唢呐家族的咪苏唢呐,其起源及流传时间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可以从该地区彝族的来源、形成及发展的历史,大致可以看出它的端倪来。

因为人是文化的携带者,民族的迁徙,人口的流动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这一地区的文化风貌。

据《叙永县志》载:“秦汉时期,彝族先民主要生活在滇、邛都等地区,以后逐渐扩展到今滇东北、黔西北及川西南地区。

东汉末,彝族恒部后裔北部北上,进入赤水河中上游一带,入居叙永地区。

清“改土归流”后,境内彝族主要聚居于石坝、水潦、摩尼等地。

”[4]又据《西南彝志》和《且兰考》载:叙永彝族约在东汉桓灵帝时,遭到南部族攻击,率彝部九千多人北上,到达今贵州毕节、赤水河一带,征服了当地濮人和羿人。

居住下来,修建宗庙,建立部族统治中心,北宋时,势力扩展,明代设永宁宣抚司,世袭其职,建立统治。

清初“改土归流”,入居今摩尼、石坝、水潦、威信、镇雄、毕节。

叙永自古为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史称“西南夷”。

“秦汉时期,为濮僚民族聚居地。

东汉以后,彝族先民逐渐迁徙入境,日益强大。


[5]至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明将傅友德征蜀,永宁内附,设永宁宣抚司,臵永宁卫。

”[6]此后,汉族开始定居以彝族为主体的地区,开创了汉彝民族开发边邑和谐景象。

“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宣抚司奢崇明父子起兵反明。

至崇祯二年(1629年)败亡,历时9年之久。

”[7]事平,以奢氏地编为九里四十八屯,分封“归顺”土目及“有功”部将,“改土归流”从此开始。

大量彝族先民为生计,向川、滇、黔结合部的赤水河流域中上游石坝、水潦、摩尼等高海拔地区迁徙。

经过三百余年的生息繁衍,形成了拥有相当人口数量、传统文化相对稳定的彝族聚居区。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测:咪苏坝地区彝族主要产生于明末清初,咪苏唢呐的形成年代在明以前,但它的兴起与广泛流传
不会早于明代。

二、咪苏唢呐在彝民族生产生活中的表现
早在远古时期,因对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彝族人尤其信奉天神,认为一切皆为神的意旨,是不可违也不可战胜的,因此,凡是人所不能之事都交由天神来裁决,久而久之,逐渐固化为彝民族传统习俗,即今天依然盛行于彝民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祭祀、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朝满月、修房造屋等庆典活动。

在原始的祭祀天神活动中,彝民族早期的舞蹈、音乐也应运而生,随着生产实践的不断深入,这些舞蹈、音乐最终固化下来,成为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并渐具彝民族特色。

而伴随彝民族早期舞蹈、音乐出现的还有用于伴奏的乐器,如:唢呐、笛箫、鼓、锣、芦笙等等。

乐器的出现,极大地增强了活动闹场效果,同时也丰富了舞蹈、音乐表现力。

在彝民族传统乐器中,唢呐因其声音高吭、表现力丰富、闹场效果好等特点,更是倍受彝民族人民所喜爱,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咪苏唢呐经过若干次演变、改进,才形成今天的形状。

当地彝族先民最早使用呼烟果树皮卷制成唢呐,因无孔,反能吹响,吹不成复杂的曲调。

后用竹筒制成唢呐杆,钻上孔,用葫芦做成喇叭口,这样可以吹出音符和曲调,但音域不宽,高音上不去。

最后改用泡桐树制作唢呐杆和喇叭口,全木质,钻上8个孔,哨子为麦杆,解决了高音问题。

这样制作出来的唢呐,声音高亢悠扬,粗旷宏亮,穿透力强,热情奔放。

咪苏唢呐为二人同时演奏,有一百多个曲牌,如过河调、爬山调
等。

咪苏唢呐分为高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俗称一公一母。

上手(称老师)吹高音,下手(称徒弟)吹低音,采用和声奏法。

如高音吹︱6—︱,低音吹︱6—︱,高音吹︱5—︱,低音吹︱3—︱。

最高音区吹到c调6,最低音吹到c调5。

咪苏唢呐吹奏技巧独特,采用“循环呼吸法”,特点是一曲2—3分钟的曲子,一口气吹完,中间不换气,类似于原生态民歌中的长腔演唱技巧。

这种难度大的吹奏技巧,成为唢呐匠们的“祖传秘方”,只有掌握了这种独特演奏技巧的高手,方能称得上老师,才能带徒弟,否则被视为吹得不好。

民间如遇需请唢呐匠的,都要请不换气就能吹奏的唢呐匠。

作为民间器乐的咪苏唢呐,曲调的内容主要反映彝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场面、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

唢呐匠吹奏时要适合当时的情景,迎合大众的口味,讨主人的喜欢。

唢呐匠应邀来到主人家,快到主人家时要吹进门调;主人摆上烟酒,打发喜钱要吹开饷调;新娘出堂屋时要吹离娘调;送(接)亲的路上,如遇河沟过桥,要吹过河调、过桥调;新郎新娘拜堂时要吹拜堂调;出马腔为唢呐匠互相竞技的曲调,带有浓浓的火药味;脱龙调为唢呐匠二人分别吹奏上、下乐句,相似于二人对歌。

又如反映唢呐匠辛劳和内心世界的。

“唢呐匠、好心酸,走来走去汗流干。

喜钱得不了几个,嘴吧吹成酒坛坛”;有时,唢呐匠也要开玩笑,吹奏谐趣的曲调;如取笑新郎倌的:“幺哥见得少,讨个二婚嫂;想抱婆娘腰,娃儿忙喊叫。

”技术高超的唢呐匠还可以吹“耍耍调”,即见啥吹啥,将此情此景用唢呐的模似声音表达出来。

1975年,叙永县曾送咪苏唢呐参加宜宾地区文艺调演,获得好评,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水潦彝族乡举办“信合杯”咪苏唢呐比赛,各路唢呐匠汇聚一堂,交流竞技,令现场观众耳目一新,称赞不已。

2010年,央视7套《乡土》栏目来叙永采风……
水潦及周边地区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区,咪苏唢呐是该地区彝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伴随川、滇、黔彝民族百姓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生朝满月、修房造屋等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方式需求而产生,反映了彝族古代生活文明。

一年四季,无论是春夏秋冬,只要有生产生活庆典、节日以及红白喜事,唢呐演奏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纯朴多姿的民族风情。

鉴于蜀南彝族咪苏唢呐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瓶颈问题,要切实有效地保护蜀南彝族咪苏唢呐这一重要的彝族民族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文明洪流中不至于被淹殁,能合理地生存,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是无法实现的。

挖掘、研究咪苏唢呐与彝族群众生活的密切关系,其目的就是要为有效地保护蜀南彝族咪苏唢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艺术价值与传承
咪苏唢呐在特定的地域流行,具有特殊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咪苏唢呐的音乐表达,其境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其旋律,清新流畅,婉转悠扬;高亢豪放而气势磅礴,透彻明亮而扣人心弦。

传承人代表:
1、李剑龙,男,生于1956年9月,彝族人,住叙永县水潦彝族
乡水潦村三社。

李剑龙为此传承谱系的第三代。

第一代为李国连、二代为胡启奎,李剑龙又传予第四代李腾湖。

李剑龙12岁学艺,二年即出师,能吹奏上百首曲子。

除务农外,李剑龙常年奔走于三省交界处的彝族村寨,用自己娴熟的唢呐技艺,服务乡民。

2006年,李剑龙与另一位传承李禄超合作,参加水潦乡举办的“信合杯”咪苏唢呐比赛,获第一名;2010年,二人又合作参加在眉山举办的“全国(丹棱)唢呐英雄会”获“最佳特色音乐奖”。

2、李禄超,男,生于1961年,彝族,叙永县水潦彝族乡水潦村人。

此传承谱系为家传,第一代为李禄超的祖李兴朝,第二代为其父亲李正顺(现年88岁)。

李禄超已将技艺传给他的侄儿李云高(第四代)。

李禄超自小跟随父亲走村串户,经历各种礼仪活动,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很快就学会了咪苏唢呐技艺。

12岁时,已能承揽吹奏业务,且可以吹“上手”,三省的村寨中都留下了他的唢呐声。

近年来,与李剑龙合作,承揽业务较多,一起参赛获奖。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或报纸,若研究者觉得细节有误,与收集整理无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