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民族乐器-唢呐》微课程课堂实录
小学音乐微课教案

小学音乐微课教案小学音乐微课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音乐微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音乐微课教案篇1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运用力度与音色的变化来表现歌曲中不同的角色与情景,并表达对小青蛙喜爱的心情。
2、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随音乐动一动,3、引导学生感受3/8拍在音乐中的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①今天老师想改变一下以往问好的方式3、我们试一试有节奏的问好②你可以用这个节奏4、再创编一句吗?【这个节奏是本歌曲中的一个难点节奏,把这个节奏用到这里,为歌曲学习也是一个铺垫。
】5、导入: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接下来我们轻松一下,老师给你们出一个小谜语,很简单,大家来猜一猜,“身穿绿色衣,露着白肚皮,保护庄稼小卫士,农民伯伯心欢喜。
”生:青蛙。
师:你对青蛙的了解有多少?生:自由说说。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曲《小青蛙,你唱吧》【用趣味性的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学习热情。
】6、歌曲学习:⑴放录音机范唱。
⑵请你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印象,或者说感觉怎么样?⑶听歌曲。
师:这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感受一下歌曲。
⑷师弹奏第一段的旋律,请同学用“la”在心里默唱。
⑸奏第一段旋律,这次请同学们轻声用“la”模唱。
⑹教师提示学生表情,声音,引导学生再次用“la”模唱。
⑺生用“lu”模唱。
⑻找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⑼教师范唱。
⑽学们试着轻声唱唱第一段歌词。
(教师伴奏,引导学生轻声哼唱第一段,错误地方教师给予纠正。
)⑾教师伴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一段。
⑿学生试着轻声唱唱第二、三段歌词。
⒀教师伴奏,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演唱第二、三段歌词。
【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如何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感受。
】⒁教师伴奏,学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年级音乐唢呐配喇叭教学教案

二年级音乐《唢呐配喇叭》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2. 通过学习《唢呐配喇叭》,使学生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如音符、节奏等。
3.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歌曲《唢呐配喇叭》的歌词及旋律。
2. 唢呐和喇叭这两种民族乐器的特点及演奏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歌曲《唢呐配喇叭》的歌词和旋律。
2. 难点:唢呐和喇叭的演奏技巧以及节奏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资料:关于唢呐和喇叭的演奏片段。
2. 乐器:唢呐、喇叭。
3. 乐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唢呐和喇叭的演奏片段,引起学生兴趣,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两种乐器,并简单介绍它们的特点。
2. 教授歌曲《唢呐配喇叭》: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老师学唱,注意节奏和音准。
3.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名学生担任唢呐或喇叭的角色,其他学生伴唱。
4. 合奏练习:各小组分别演奏和伴唱,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知识竞赛,加深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
2. 邀请唢呐和喇叭的演奏家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两种乐器的魅力。
3. 鼓励学生创作关于唢呐和喇叭的绘画作品,展示他们对歌曲《唢呐配喇叭》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演唱技巧。
2. 通过小组合奏,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关注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的表现,如知识竞赛、绘画作品等。
八、教学建议1. 在教授歌曲时,注意节奏和音准的训练,可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
2. 对于演奏技巧,可邀请专业演奏家进行课堂教学或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3. 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如收集有关唢呐和喇叭的资料、观看演奏视频等。
九、教学难点突破策略1. 对于唢呐和喇叭的演奏技巧,可以采用分步骤教学,先从简单的吹奏技巧开始,逐渐提高难度。
《唢呐配喇叭》教案(通用3篇)

《唢呐配喇叭》教案(通用3篇)《唢呐配喇叭》篇1小学一年级音乐《唢呐配喇叭》课题:唢呐配喇叭总课时数:第1节教学内容:1、歌曲:唢呐配喇叭2、歌表演3、综合训练4、欣赏:快乐的小熊猫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唢呐配喇叭》,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其快乐的气氛。
学习表演前踢步、后踢步。
2、继续听辨音的高低,练习为打击乐器选择合适的伴奏型。
3、通过欣赏《快乐的小熊猫》,培养学生分辨乐曲情绪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唱并表演歌曲教学手段: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发声练习:同前节二、综合训练1、教师弹奏几组音,请学生用手表示出其音高。
2、教师再弹奏一条旋律,请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示出其高低。
三、学唱歌曲《唢呐配喇叭》1、导入:同学们,我们在这个学期都学习了哪几种乐器?(碰钟、木鱼、三角铁、双想筒)今天啊,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两种乐器-唢呐、喇叭。
2、教师范唱。
请同学说说感受。
3、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4、教唱法学唱歌曲。
处理:注意咬字要清晰、准确。
声音要连贯,保持愉快、热烈的情绪。
5、请学生自己选择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表演歌曲:1、请同学将书上的几个动作做一做。
2、教师带领学生练习。
3、请一部分学生用乐器、一部分学生用舞蹈来表演歌曲。
五、欣赏:快乐的小熊猫。
1、教师介绍:管弦乐曲《快乐的小熊猫》是美术影片《熊猫百货商店》中的一个音乐片段。
2、初听乐曲,请同学们说说有什么感受?3、分段细听乐曲,请同学们说说每一段分别讲述了什么?请同学们分别说说可以用什么颜色和线条来表示?4、最后复听全曲,请学生跟着音乐做做动作。
六、听音乐下课。
《唢呐配喇叭》教案篇2课题:唢呐配喇叭总课时数:第1节教学内容:1、歌曲:唢呐配喇叭2、歌表演3、综合训练4、欣赏:快乐的小熊猫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唢呐配喇叭》,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其快乐的气氛。
学习表演前踢步、后踢步。
2、继续听辨音的高低,练习为打击乐器选择合适的伴奏型。
《唢呐配喇叭》教案及反思

《唢呐配喇叭》教案及反思《唢呐配喇叭》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唢呐配喇叭》,认识唢呐和喇叭这两种民族乐器,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其快乐的气氛。
2、继续听辨音的高低,练习打击乐器铃鼓和三角铁,选择合适的伴奏型,为歌曲进行伴奏。
教学重点:1、学唱并表演歌曲,并能用铃鼓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2、了解唢呐的构造、音色特点及其表现力。
教学用具:电子琴、打击乐器、唢呐和喇叭、节奏条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快乐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两个朋友。
(教师出示乐器唢呐和喇叭,介绍乐器名称和演奏方法)2、让我们随着动听的音乐来吹一吹吧~(播放乐曲《唢呐配喇叭》,学生模仿吹奏唢呐和喇叭的样子,随乐表演)二、新歌教学1、同学们刚才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歌《唢呐配喇叭》,请大家再听一遍,用你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听歌时的心情。
(听范唱,感受歌曲欢乐、热闹的情绪。
)2、再听歌曲范唱,学生轻声跟音乐读歌词。
3、教师指导学生跟琴按节奏读歌词。
3、下面请同学们用“噜”来模唱旋律。
(播放《唢呐配喇叭》歌曲的伴奏,”来模唱) 同学们用“噜4、下面请同学们在心里默唱歌词。
(播放《唢呐配喇叭》歌曲的伴奏,同学们在心里默唱歌词)5、下面我请同学们轻声地唱出歌词。
(播放《唢呐配喇叭》歌曲的伴奏,同学们轻声地唱出歌词)6、师生合作接龙唱。
7、下面请同学们完整的再来把歌曲唱一唱。
8、同学们唱得非常好~下面我请同学们随着歌曲的伴奏来表演一下,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三、创造表现1、同学们今天都准备了铃鼓和三角铁,下面请大家先看老师演奏,请你模仿老师的动作和节奏,看谁最先模仿出来。
(老师随乐演奏铃鼓,学生模仿动作)2、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刚才演奏的节奏,你能模仿出来吗,(出示铃鼓的节奏,指名模仿)2/4 X X | X O | X X | X O ||2/4 O X X | O X X ||2/4 X O | X O ||3、学生模仿动作,随乐练习4、学生拿铃鼓随乐演奏,教师指导演奏的方法。
唢呐教学设计教程

唢呐教学设计教程唢呐是中国民族管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进行唢呐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系统、科学、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
下面,我将从选曲、基本知识、基本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在唢呐教学设计中,选曲十分重要。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目标和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曲目。
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学的曲目,如《小放牛》、《小小少年》等。
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可以选择一些技巧较高、音乐性较强的曲目,如《二泉映月》、《梁祝》等。
选曲时要注意曲目的难易度适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其次,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素养。
包括唢呐的起源、发展历史、演奏技巧、演出形式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通过讲解、展示视频、听歌、观摩演出等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了解唢呐的背景知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和特点,对于学习唢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外,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功。
唢呐的基本功包括音准、气息控制、吹奏技巧等。
可以通过声音练习、吹气游戏、音阶练习等方式进行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保证演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通过基本功的训练,可以为学生的演奏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他们的演奏水平。
此外,教学设计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唢呐是一种能够表达情感的乐器,学生不仅要掌握演奏的技巧,还要通过吹奏技巧来准确、生动地表达音乐的情感。
可以通过演奏评比、合奏训练、情感表达练习等方式进行培养。
通过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艺术修养。
最后,在唢呐教学设计中,我们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可以通过合奏、演出等方式进行培养。
通过分组合作、互相学习和倾听等方式,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唢呐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而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选曲、基本知识、基本功、音乐表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二年级上册音乐《唢呐配喇叭》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音乐《唢呐配喇叭》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这是一节与打击乐器相结合的唱歌课。
通过各种音乐活动使学生们在亲身参与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音乐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的创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人音版音乐教材第三册第三课《唢呐配喇叭》第一课时三、教材分析《唢呐配喇叭》是一首短小的五声羽调式的湖南民歌,曲调、节奏均采用了模进、重复的手法。
小三度级进的旋律与附点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的运用,形成了秧歌舞特有的韵味。
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中,电声音乐模拟的唢呐、喇叭的音响效果,使歌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热闹、欢乐的气氛。
四、教学目标1、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通过观察聆听由喇叭、唢呐吹奏的乐句,初步了解这两种乐器的音色与形状特点。
3、学习表演前踢步、后踢步,用身体动作表现其快乐的气氛。
4、运用节奏乐器伴奏,能掌握并运用节奏型“XXX”、“XX|X-|”对不同情绪的歌曲进行伴奏的编配。
激发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2、难点:唱准一字多音部分、准确吐字六、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节奏乐器、手绢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目标1、教师带领学生律动表演《星光恰恰恰》2、导入:在刚才的表演中,我们拍的节奏是那个?小黑板出示节奏:(1)“XX”(2)“X-”(3)“XXX”、指名选择师播放《唢呐配喇叭》伴奏,播前要求:认真看、听:节奏“XXX”在这首乐曲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地方拍的?再听,随教师拍节奏:“OO|XXX”,听到有什么乐器演奏?出示唢呐与喇叭的两张图片,提出疑问:今天我们学的歌曲与这两样乐器有关,知道这是什么乐器吗?让我们听听歌曲吧!3、播放范唱录音《唢呐配喇叭》,指名谈乐器:“长的就是喇叭”,“短的就是唢呐”。
教师解释:喇叭长,唢呐短。
第3课音乐会演唱《唢呐配喇叭》教案

最后,我要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方式和教学方法。是否能够用更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音乐元素,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要不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唢呐和喇叭这两种民族乐器的基本概念。唢呐是一种双簧木管乐器,喇叭则属于铜管乐器,它们在民族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唢呐配喇叭》这首歌曲来看这两种乐器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为歌曲增色添彩。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切分音节奏和高音区的旋律,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合唱协调性:在分组合唱时,学生之间的协调性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配合,确保合唱效果和谐统一。
举例:针对节奏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感受并掌握复杂节奏;对于音准控制,教师可以设计音阶练习,让学生逐步适应高音区的音准要求;在合唱协调性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练习,相互倾听、反馈,提高协作能力。
其次,学生在合唱过程中,音准控制和团队协调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缺乏足够的合唱练习。为此,我将加大合唱训练的力度,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音乐素养。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过于内向,不够积极主动。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参与度。
第3课音乐会演唱《唢呐配喇叭》教案
人音版小学音乐2年级上册《唢呐配喇叭》教案3

《唢呐配喇叭》教案教材分析:《唢呐配喇叭》是一首短小的五声羽调式的湖南民歌,曲调、节奏均采用了模进、重复的创作手法(如:第1与第3小节,第2与第4小节,第5与第6小节)。
小三度级进的旋律与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的巧妙运用,形成了秧歌舞特有的韵味。
“里乐拉”衬词一问一答,模拟了大喇叭、小唢呐竞相吹奏的乐声,使歌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农家的欢乐气氛。
这首湖南民歌耐人寻味。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更好地感受民歌的韵味,我们还为歌曲安排了歌表演的参考动作,供选用。
歌表演主要以手持喇叭的吹奏姿势与后踢步、前踢步相配合为基本动作。
学情简析: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适合唱游等直观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具安排:手风琴、录音机、多媒体等教学目的:1、通过学唱歌曲《唢呐配喇叭》,感受民族乐的特点。
2、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3、参与音乐律动活动实践歌表演。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旋律中多种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介绍乐器导入课题《唢呐配喇叭》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种乐器,请看大屏幕。
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随意说一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唱一唱关于唢呐的歌曲,《唢呐配喇叭》。
(板书课题)三、教唱歌曲:1、(课件一)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初步认识这种乐器。
2、(课件二)学生自由读歌词。
3、学生听范唱,感受歌曲热烈的气氛。
4、读歌词,找节奏。
(1)学生边读歌词边快速找出歌曲是的xxxx节奏。
老师解释节奏xxxx。
然后比较XX 和X节奏时值变化。
(2)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5、学生跟老师伴奏唱歌词两遍,速度稍慢,第二遍可提速。
6、学生手指歌词,轻声跟唱歌词。
7、师生接龙唱歌曲。
8、学生跟琴完整地唱歌曲。
四、表演歌曲: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徒手表演吹唢呐和喇叭,进行歌表演。
学前踢步后踢步律动组合表现歌曲。
五、小结.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唢呐配喇叭》,那么,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学生答后将其写在音乐积累本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音乐《民族乐器--唢呐》微课程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认识唢呐。
了解其起源、结构、音色特点。
2、欣赏唢呐演奏的著名乐曲。
教学过程:
一、简介
唢呐,波斯语名称为surna,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
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
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
二、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
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各民族,各地区的双簧类乐器的形体大小不一,名称也各异。
形体相对较小的称“海笛”。
三、发展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
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
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据历史资料考查,唢呐流传于波斯,金元时期传入中国。
根据文字记载,明正德(1506—1521)年间,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
”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
中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等。
然而唢呐又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北亚的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高加索的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索尔纳、沙赫呐伊、祖尔呐;西亚的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尔及里亚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尔呐、祖喀呐;而
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俄罗斯称祖尔呐等等。
而唢呐则是近代的汉语称呼。
四、音域音色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
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但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
一般而言,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以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而言。
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其特色为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
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五、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
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老百姓有句俗话: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
因此,当年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
远的不说,南充城的一伙唢呐艺人就红火过好一阵子。
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城郊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闹热,争面子,讲排场,请来唢呐匠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娱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
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
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
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
其实,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
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
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他是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
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
民间艺人参与。
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
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有的唢呐艺人吹的《蚂蚁上树》《南瓜花》《伴妆台》等曲牌,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
但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伙计,则多数是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言。
要说办丧事那三吹三打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
大凡鼓锣一响,三吹唢呐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必不可少。
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此套曲牌的唢呐艺人,无一不会师传的换气功夫。
相比之下,在祭奠、送丧等仪式中,唢呐所吹的哀乐曲牌《闹山河》《哭皇天》就显得简而无华。
时代在变革。
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
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市,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六、《百鸟朝凤》分析。
乐曲开始,唢呐奏出舒展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前奏,其中排比性的短小乐句和悠长的乐句,如同对歌一样交替应答,形成逗趣诙谐的音乐,非常富有生活情趣:
前奏之后,唢呐先吹出一段热情欢快的旋律,渲染出热闹的气氛,而后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奏出百鸟鸣叫的段落,全曲正是以热情欢快的旋律和百鸟鸣叫两个乐段作基础,进行循环变化、反复再现,前后总共反复再现六次。
百鸟鸣叫时而悠扬,时而短促,时而明亮,时而暗淡,把百鸟啼鸣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呈现出一幅百鸟闹春图和大自然万物争荣的繁茂景象。
唢呐是耗气量很大的吹管乐器,在《百鸟朝凤》的华彩乐句段落,唢呐在高音区内快速双吐演奏和幅度循环换气方法,把乐曲推向激动人心的高潮。
华彩乐句中频频出现的长音,奔腾激荡,一泻千里,听众听不出演奏者的悄悄换气,以为是不透气的一气呵成。
高潮过后是快速的尾声,再次出现百鸟争鸣的热烈景象。
乐曲在高亢迅捷的演奏中有了一个完美的结束。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