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的制作工艺
大红袍制作工艺

大红袍制作工艺基本制作工艺包括:采摘→晒青→晾青→摇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产自正岩茶区:三坑两涧: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梧源涧正岩主产地:天心岩,马头岩,慧苑,竹窠,碧石,燕子窠,九龙窠,御茶园,玉花洞,水帘洞,佛国,桃花洞,桂林,三仰峰等等。
大红袍有:轻火--中火--高火清香--中香--熟香大红袍特点:外形:条索紧结壮实,稍扭曲,色泽油润带宝色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
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滋味:入口醇厚回甘,“岩韵”明显。
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
品饮“大红袍”茶。
注重:活、甘、清、香的特点。
武夷岩茶十分讲究“岩骨”喉韵咀底,杯底香。
鉴别大红袍的特点熟香型(足焙火)的茶以果香以及奶油香为上。
中香型(中焙火)的茶以花果香为主。
清香型(轻焙火)的茶以花香及蜜桃香为上。
外形:1.紧结、壮实、稍扭曲 2.紧结、壮实色泽:1.带宝色或油润2.稍带宝色或油润整碎:1.匀整香气:1.锐、浓长或幽、清远 2.浓长或幽长滋味:1.岩韵明显、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气2.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汤色:1.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2.呈深橙黄色、金黄清澈、明亮叶底1.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2.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聚宝盆:条索紧结乌褐色,清香型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气持久。
口感醇厚、岩韵显满口生津。
九龙大红袍:外形色泽油润捎带宝色,茶条匀整。
汤色橙红、艳丽。
中香型香气馥郁兰花香与果香,香气新锐、浓长。
口感醇厚、回甘快、岩韵显齿颊留香九五至尊:条索紧结、壮实、匀整、洁净,色泽油润带宝色,熟香型果香以及奶油香,香高幽长持久,口感醇厚岩韵显、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明显。
正山小种制作工艺: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复揉、熏焙、复火正山小种:红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汤色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带有桂圆汤味,有天然花香,香不强烈,细而含蓄,味醇厚甘爽,喉韵明显,汤色橙黄清明,叶底欠匀净悟道正山700:采摘2-3叶以松树、桐木为其进行熏制。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作工艺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走水焙—烘干—毛茶。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其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首先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其次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
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工序提供基础条件;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揉捻: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复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走水焙:岩茶“走水焙”在一个密闭的焙间中用培笼进行;在各个不同温度(90-120℃)的焙窟上以“流水法”操作;使复揉叶经历高、低、高不同温度的烘焙,达六七成干下焙;整个过程10多分钟。
簸扇、凉索与拣剐:走水焙下焙后,簸扇去片末,然后摊凉5-6h,以增进后熟作用,使滋味醇和、色泽沙黄而浦润。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
大红袍是中国最著名的岩茶之一,被誉为“岩茶之王”。
大红袍茶树生长在福建武夷山的岩壁上,茶树枝叶肥硕,叶片厚实,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是茶叶中的珍品。
制作大红袍茶需要经过严格的工艺流程,以下是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的简要介绍:
1. 采摘:大红袍的茶叶在阳光下生长,需等到春季气温回暖时,才能进行第一次采摘。
采摘时需选择嫩叶、嫩芽,且要确保采摘的速度和技巧,避免对茶树造成伤害。
2. 晾凉:采摘后的茶叶需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经过自然晾凉,使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掉一部分,以方便后续的处理。
3. 摊晒:将晾凉后的茶叶摊晒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叶片完全展开,增加叶片的柔韧性,有利于后续的揉捻和烘焙。
4. 揉捻:将晒干后的茶叶放入揉茶机中进行揉捻,使茶叶中的汁液渗透均匀,增加茶叶的香气。
揉捻过程需细心操作,不可损坏茶叶。
5. 烘焙:经过揉捻的茶叶需放入烘焙室中进行烘焙,控制好时间和温度,使茶叶获得均匀的烘制,增加茶叶的香气和口感。
6. 包装:经过烘焙后的大红袍茶叶需要进行包装,采用密封包装的方式,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和香气。
大红袍制茶工艺流程复杂,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进行操作,以确保所制茶叶的质量。
大红袍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受到茶客的喜爱,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红袍焙火工艺的特殊性

大红袍焙火工艺的特殊性
大红袍焙火工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选择:大红袍焙火采用正宗武夷岩茶茶叶进行炭焙,茶叶的品种、质量和产区都对最终产品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2.炭火选择:大红袍焙火采用铁皮炉加炭的方式进行炭焙,这种方式可以使茶叶在炭火下均匀受热,同时炭火的温度、火候和持续时间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3.炭焙工艺:大红袍焙火的炭焙工艺十分繁琐,一般需要经过四至五次焙火,每次焙火之后都需要冷却、修剪、整形、杀青等工序,这样才能让茶叶充分吸收炭火的香气和味道。
4.熟化过程:大红袍焙火之后的茶叶需要进行一个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帮助茶叶充分释放出炭火的香气和味道,同时也可以增加茶叶的滋味和口感。
综上所述,大红袍焙火工艺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其复杂的工艺流程和繁琐的操作步骤,需要经验丰富的茶匠进行精细的调控,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口感达到最佳。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的制作工艺过程

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的制作工艺过程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的制作工艺过程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的制作工艺过程武夷山大红袍的制作方法,兼取红、绿茶的制作原理之精华,加上特殊的技术措施,使之岩韵更加醇厚。
大红袍茶叶制作工序繁复,工艺细致,对不同原料鲜叶,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技术。
其根据为:一是鲜叶含水量多少;二是品种特性;三是鲜叶老嫩程度;四是气候阴晴;五是前工序适度掌握之差异;六是前后工序衔接时间有否矛盾。
焙制工序分:鲜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五大部分,传统工艺则更为复杂。
一、武夷山大红袍采摘工艺茶青品质主要由茶树品种,茶园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茶青采摘各因素等构成,是决定大红袍茶叶质量的基础条件。
采摘各因素受气候和人为控制的影响较大。
这步对大红袍茶叶价格也是很关键的。
1、大红袍茶叶采青标准:要求茶青新鲜、无表面水,无破损,中、小开面三叶,均匀一致。
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伸育较成熟,正形成驻芽之中、小开面采三叶为最佳标准。
开面:茶树新梢伸育至最后一叶开张形驻芽后即称开面,新梢顶部第一叶与第二叶的比例小于三分之一时称小开面,介于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间称中开面,达三分二以上称大开面。
茶树新梢伸育两叶即开面者称对夹叶。
每个品种的适采期较短,同一个品种在同一个山场位置及同样的栽培管理措施下一般最佳采摘期约为2―3天,一般不能满足生产加工期的要求,因此街道上一般掌握在茶园内平均有一半开始开面时即开采,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叶和小开面三叶及对夹叶。
到大部分中开面,小部分大开面时全部采摘结束,此时采摘标准为中、大开面三叶,则采制加工期可延长到6―7天。
2、大红袍茶叶采摘时间:不同品种的开采期均不同,主要受茶树品种、当年气候、山场位置和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武夷山现有主栽品种的适采期约为4月10日左右(主要为凤凰单枞)开始,至5月20日前全部结束。
中、早芽种在加工能力允许时一般不选雨天采,不采露水青,则有利于提高茶青质量。
大红袍的加工工序流程

大红袍的加工工序流程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
下面,为大家讲讲大红袍的加工工序流程,一起来了解吧!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
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xx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xx年5月11日开采)。
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xx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11日,中开面为5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
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
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
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
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m2。
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
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
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
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大红袍是一种高档名茶,也是中国名茶中的一支。
大红袍制作工艺从采摘到制作经历了多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细致的操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首先,大红袍采摘时间通常为清明前后的3月上旬至4月中旬,此时的茶叶嫩芽含水分较多,品质最佳。
采摘时,只选择适合制作大红袍的茶树嫩芽。
采摘下来的嫩芽要迅速送到制茶厂进行处理。
第二步,采摘回来的嫩芽需要经过摊凉、松叶、杀青和揉捻等步骤。
首先,将刚采摘回来的嫩芽摊放在竹箩中晾凉,使其内外温度均匀。
然后,将茶叶摊开,轻轻拨去叶子上的茶梗,使之更加整齐。
接下来,茶叶经过杀青,即将其放入烘焙锅中,以高温烘烤,完全杀死茶叶中的酶活性,防止茶叶的变质。
最后,经过揉捻,将茶叶揉成条状,增加茶叶的香气。
第三步,经过以上步骤的茶叶需要经过精制和发酵。
首先,将茶叶放入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过精制,即经过3至4次的烘焙、卷曲和揉搓等步骤,将茶叶包覆的微生物杀死。
然后,将茶叶放入竹篮中,经过发酵过程。
发酵过程持续一段时间,茶叶的颜色由绿色慢慢变为红褐色。
第四步,经过精制和发酵的大红袍需要经过炒茶和干燥等步骤。
首先,将发酵后的茶叶放入炒锅中进行炒制,炒制的时间和火候需要掌握得当,以保证茶叶的颜色、香气和味道。
接着,将炒制后的茶叶进行干燥处理,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增加茶叶的质量和保存期。
最后,经过以上步骤的大红袍制作完成。
接下来是品鉴与保存。
大红袍通常品饮时选用盖碗或大杯,可闻其香气、观其色泽,品其滋味。
大红袍的保存则需要将其放在干燥、通风、无异味的环境中,以免受潮、受异味影响。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十分繁琐,需要经验丰富的茶艺师傅来制作。
只有严格按照流程来进行制作,才能生产出色香味俱佳的大红袍茶叶。
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认真细致的处理,以保证制作出的大红袍茶叶能够体现其独特的品质和韵味。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制作工艺流程》
大红袍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福建省武夷山。
制作大红袍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将鲜叶变成香气浓郁的名茶。
以下是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
1. 采摘:大红袍的制作始于采摘新鲜的茶叶。
通常在春季明前,只采摘未展出的鲜嫩叶芽和叶二三片嫩叶,以保证茶叶的质量。
2. 摊青:摘下的茶叶需要进行摊青,将其散放在竹篾或布袋上,让其自然萎凋。
3. 揉捻:摊青后的茶叶需要进行揉捻,将其放入揉捻机中,通过机器的揉搓和滚压,使其茶汁和叶细胞充分接触,达到发酵的目的。
4. 发酵:揉捻后的茶叶需要进行发酵,将其摊放在通风干燥的场地中,让其在适宜的温湿度下进行发酵,让茶叶产生特有的香气。
5. 烘焙:发酵后的茶叶需要进行烘焙,放入烘茶炉中,进行高温烘烤,使茶叶干燥,去除多余的水分,达到杀青的效果。
6. 包装:经过烘焙后的茶叶需要进行包装,通常以铝箔袋或罐装,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香气。
以上便是大红袍的制作工艺流程。
这些工序虽然相对繁琐,但确保了大红袍的优质品质,使其成为了中国传统名茶中的佼佼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
1.大红袍的采摘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
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2.大红袍的初制
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萎凋:萎凋是鲜叶丧失水分的过程。
其标准为新梢顶端弯曲,第二叶明显下垂且叶面大部分失去光泽,失水率约为10%-15%。
此过程对大红袍香型的形成和能否有醇厚的滋味关系极大。
其中日光萎凋是最好的萎凋方式。
萎凋时,将鲜叶置于谷席、布垫等萎凋器上,摊叶厚度1-2kg/㎡。
阳光强烈时要二晒二凉,晒青程度以叶面光泽消失,青气不显,清香外溢,叶质柔软,手持茶梢基部,顶叶能自然下垂为度。
做青:做青是形成大红袍品质的重要阶段,是一个继续萎凋和发酵相结合的过程,其技术性极强,一方面促使多酚类化合物发
生酶性氧化,另一方面又要限制其进行速度。
做青时要以特有的手势摇青。
将水筛中的凉青叶不断滚动回旋和上下翻动,通过叶缘碰撞、摩擦、挤压而引起叶缘组织损伤,促进叶内含物质氧化与转化。
摇后静置,使梗叶中水分重新均匀分布,然后再摇,摇后再静置,如此重复7~8次,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摇青次数和时间,视青叶的变化(香型与叶色)而定,俗称“看青做青”。
在后半阶段,必要时辅以“做手”,弥补摇青不足。
“做手”乃甩双手左右将叶互碰,反复数次,但不可使劲用力,动作力求自然。
一般摇青规律先轻后重,静置时间先短后长,多摇少做。
优质原料,则只摇不做。
判断做青适度与否,通常于亮处透视第二片叶,以叶面呈亮黄色,叶缘呈焦枯色,近叶缘之叶内呈淡黄色,靠近主脉及叶柄处呈淡黄绿色,俗称“三节叶”为做青叶的理想状态。
前期较嫩原料,叶片由于失水不平衡而收缩面叶下凹的“汤匙形”,以手触之,柔软如棉;后期原料硬化则有刺手感。
嗅之,青草气逐渐为花果香所替代,清香向熟香转化,即谓之兰花香,具有幽而清,浓而不浊、香甜扑鼻之感。
做青在岩茶制作中占有特殊地位,费时最长,一般需要8~12h。
若操之过急,苦水未清,则会给茶汤滋味带来不良影响。
杀青:杀青是结束做青工序的标志,是固定毛茶品质和做青质量的主要因素。
主要采取高温破坏茶青中的酶活性,防止做青叶的继续氧化,同时使做青叶失去部分水分呈热软态,为后道揉捻
工序提供基础条件。
其杀青标准:叶态干软,叶张边缘起白泡状,手揉紧后无水溢出且呈粘手感,青气去尽呈清香味即可。
出青时需快速出尽,特别是最后出锅的尾量需快速,否则易过火变焦,使毛茶茶汤出现混浊和焦粒,即俗称“拉锅”。
杀青火候需要掌握前中期旺火高温,后期低火低温出锅。
炒青:利用220-230度高温火力炒2-3次,每次约3-5分钟,直至青叶转化为熟叶,起到破坏酶的活性,终止发酵,稳定武夷岩茶做青已形成的品质,同时纯化茶叶的韵香。
揉捻:揉捻是形成武夷岩茶外形和影响茶叶制率的主要因素。
揉捻时应做到:杀青叶需快速盛进揉捻机乘热揉捻,以便达到最佳效果;装茶量需达揉捻机盛茶桶高1/2以上至满桶;揉捻过程掌握先轻压1-2次,即采用轻-重-轻,以利桶内茶叶的自动翻拌和整形。
初揉后即可投入锅中复炒,使茶条回软利于复揉,又补充杀青之不足。
并使茶汁中之糖类、酶类等直接与高温锅接触,起轻度焦化而形成岩茶的韵昧,时间虽仅30s,却对品质起很大作用。
复揉除使条形紧结外,还能提高茶汤浓度。
复揉手法与初揉相同,揉20余下即可进行“走水焙”。
焙火:在走水焙后,再以80℃-110℃的温度炭焙,焙约7-9
个小时,去除茶叶表面水分。
拣剔茶梗、黄片后,再以低温进行走水复焙,完成初制毛茶。
3.大红袍的精制
毛茶的基础上,再进行审品(区分等级)→归堆→筛分→风选→扬簸→焙火→匀堆→复焙→装箱→系列精细的过程,真正完善传统乌龙的成品工艺。
制工艺的关键是为焙火,分为四种:毛火、中火、足火、高足火。
毛焙火:通过焙火去除茶叶表层水分、杂味、使茶味得以体现。
此茶焙后稍退火气即可饮,显青香味,茶性略偏寒。
中焙火:在毛火焙基础上,根据茶叶实际的品质表现,进行长短不同的焙火时间,去除茶叶内层水分、杂味、叶面青味,茶本味和茶本香得以体现。
此茶焙后短期陈藏退火气,茶性温和,茶味醇厚。
足焙火:在中火焙的基础上,去除茶叶的苦涩味,显露茶工艺香、山场香。
此茶火味未退时茶性燥热,不宜常饮,故陈放至1-2年退去燥火气方为成品。
其茶性温和,茶味醇厚,显露工艺香与山场香,而无炭焦味,最宜久饮。
制作出来的大红袍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性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
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中央淡绿带黄,称"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品岩茶重在"岩韵",滋味浓醇,鲜爽回甘,所谓"品具岩骨花香之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