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

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二氧化碳教学设计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人教版《第六单元3、二氧化碳》第一课时裴庆敏宽城县育才中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学会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b: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c:培养学生探究完成一些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培养学习“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总结-知识体系-实践及应用〞的方法。
1、通过CO2化学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比照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a: 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b: CO2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a:理解CO2和H2O的反响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响等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教法学法设计教学:创设情景、探究实验、指导自学、反响检测、配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实验探究、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结合。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二氧化碳的兴趣:上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展示“死狗洞〞画面,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投入到探究二氧化碳的学习气氛中。
〔二〕、新课设计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同一个山洞中行走,人安然无恙,而所牵的狗却死亡?由同学们讨论原因?从而引到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进行比拟上来。
能过多媒体展示探究实验的方法。
由同学们分组来完成“实验探究:1、二氧化碳使烛火熄灭〞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由此同学们能否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吗?〞引导学生根据烛火熄灭得出CO2气体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的性质,同时根据下层烛火先熄灭、上层烛火后熄灭的情况得出CO2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2.理解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3.掌握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难点1.二氧化碳的危害性与应对方法;2.二氧化碳制备的实验操作;3.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与产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实验或展示二氧化碳的形态和特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5分钟)2.1 用途和产生方式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产生方式,如吸烟、火灾、人体呼吸等。
让学生思考这些方式对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2.2 物理性质介绍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气味,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其凝固点和沸点。
2.3 化学反应介绍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引导学生观察气泡发生和pH值的变化,理解其化学实质。
3. 探究二氧化碳的危害性(20分钟)3.1 环境污染介绍二氧化碳的排放来源和其对环境的损害。
让学生思考应对环境问题的实际方法和手段。
3.2 人类健康介绍二氧化碳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比如室内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为环保出一份力。
4. 探究二氧化碳的应用领域(25分钟)4.1 食品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食品加工、保鲜等领域的应用,同时让学生思考其优点和局限性。
4.2 化工产业介绍二氧化碳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如绿色化学、烟囱气体净化等,让学生思考其对环境和人类的益处。
5. 实验操作演示(30分钟)进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包括物质的准备、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过程的操作细节。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在实践中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6. 总结(5分钟)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危害性和应用领域。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详细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应用;2.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3.学生能够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制备方法和操作过程。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主要介绍CO2的性质和用途。
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C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CO2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比较并归纳CO2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主要采用五种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CO2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
”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4、多媒体辅助法5、比较归纳法四、说学法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法,使新知识与旧知识发生联系。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了解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知道二氧化碳的用途;
4、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观察和描述化学现象。
2、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化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创新精神;
3、树立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
教学方法
情境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引言】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在大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地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对于学习化学和环境保护都非常重要。
本篇教案将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种化学物质。
【教学目标】1. 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分子量;2. 熟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溶解度和相变等;3.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与酸碱的反应等。
【教学过程】一、二氧化碳的化学式和分子结构(15分钟)1. 导入: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 二氧化碳的化学式是什么?- 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是什么样的?2. 讲解: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和平面三角形结构,并用示意图展示给学生。
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20分钟)1. 密度:设立一个实验,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透明管道导入一个密闭的容器中,观察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行为,并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比空气大还是小。
2. 溶解度:准备两个透明的水杯,一个装满冷水,另一个装满热水。
将二氧化碳装入两个气球中,将其中一个气球放入冷水中,另一个气球放入热水中。
观察气球上的变化,并让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3. 相变:向学生提问:二氧化碳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形态吗?又该如何进行相应的相变?- 以CO2的三相点为例,讲解气体、液体、固体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25分钟)1. 与酸反应: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二氧化碳与酸的反应,并帮助学生培养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 准备10 mL的氧化铁溶液,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并记录下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2. 与碱反应: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
- 准备10 mL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并记录下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碱反应生成碳酸盐和水。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1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生产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归纳、探究。
(2)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和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
(2)树立关注社会、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碳跟水的反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的前二节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和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从本节开始研究碳的化合物,碳的化合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及碳酸盐和有机化合物,其中,学生最熟悉的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三气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它的学习能真正明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同时,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铺垫。
【学生分析】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能制汽水,还知道它是植物进行,但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用途,是什么光合作用的原料,也知道用石灰水检验CO2性质决定的,它还有哪些用途,是学生们不知道的,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所以这节课重点不在知识的本身,而是形成结论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具备探究事物内在本质的能力,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觉去看待世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校初三学生比较特殊,一大部分学生学习艺术特长,所以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动脑能力较弱。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把本节课内容带到实验室去学习,教师不讲解新课内容,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学习化学知识。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一、学情分析本节课适合初三学生。
学生已经学过氧气等物质的知识,通过微视频课前自学了二氧化碳的常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他们具备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技能和控制变量法等方法。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新颖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新的知识。
二、内容分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涉及碳单质、碳酸和碳酸钙等化合物知识。
按照由简到繁的顺序,CO2作为氧化物,是其中联系的纽带,研究CO2的性质可为后面研究酸碱盐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CO2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难度不大,与实际联系紧密,实验较多,有利于开展探究研究,提高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能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相关的化学问题。
同时本节课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对于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1、了解CO2的常见性质,提高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微视频研究、合作探究、动手制作等活动,提升自主研究、合作研究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获取新的知识。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研究成功的喜悦,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运用CO2的相关性质,解决检验CO2和除去CO2等简单问题。
五、教学难点CO2与NaOH反应,CO2与水反应。
六、教学流程1.课前自主研究:通过微视频研究CO2的常见性质。
2.活动1:剧情创设“屠狗妖”,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检验CO2的常见性质。
3.活动2:制作红枫叶,比较CO2与NaOH反应和CO2与水反应的效果。
4.形成新知:通过活动1和活动2,学生了解CO2的性质和应用。
5.思考问题:为什么CO2对环境和生活有影响?6.总结回顾: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实验方法。
七、活动用品CO2、水、NaOH溶液、澄清石灰水、塑料瓶、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纸枫叶等。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引言1.1 课程背景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过程。
在中学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关于物质的相关知识,其中二氧化碳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将带领学生一起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
1.2 知识目标•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学会理性思考、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1.3 技能目标•能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能独立设计、进行和分析实验结果;•能正确描述二氧化碳的性质。
1.4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于环保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2.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具有一定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透明、不易被溶解的气体。
如果将二氧化碳压缩至常温下,二氧化碳会凝结为无色透明的液体。
将这种液体进一步压缩,就会得到固态的二氧化碳冰(常温常压下,二氧化碳冰呈现白色)。
2.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二氧化碳是一种稳定的物质,不易被其他物质反应。
2.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能够和一些碱基或金属反应,形成碳酸盐和金属碳酸盐等化合物。
2.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用碳酸盐和酸反应制备; 2.用碳酸盐和金属反应制备; 3. 用化学反应制备。
制备二氧化碳的具体步骤: 1. 准备碱基、氢氧化钙或者是碳酸盐等; 2. 将其与酸反应; 3. 进行分离和纯化。
2.4 实验流程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 用管子吸取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3. 慢慢加入稀硫酸,注意观察产生的气体; 4. 通过向气体中加入饱和氢氧化钙溶液来检测二氧化碳的生成。
三、教学过程3.1 师生互动教师介绍二氧化碳的相关知识点,学生对于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
祈禄山初中胡饶阳
设计思路: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认识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
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并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
基本教学模式和手段
这节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内容分析
1.学生已对氧气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对学习二氧化碳有帮助。
2.二氧化碳的性质较容易掌握,但是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用途、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反应的生成物不易理解,这一节课,我们让学生做实验的同时运用多媒体模拟一些实验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做实验的兴趣,为实验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方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教学
如此奇怪的现象呢迷信的人说:“洞里住了个专杀狗的
妖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二氧化碳,一起来研究它的性质。
展示二氧化碳
二、探究二氧化碳的颜色、气味、状态
请同学闻下味道,作好记
录,准备回答。
培养学生观察、基本实
验操作能力。
倾倒二氧化碳实验
提问: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请同学们参照书上114页图
6-12,自己动手做一做。
操作:点燃“阶梯形”铁皮
架上的两支小蜡烛,将铁皮
架放入烧杯中;从烧杯的一
侧向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
气体。
学生回答: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
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
不能也不支持燃烧。
密
度比空气大
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
请同学们做实验。
利用刚才收集到的二氧化
碳,请同学们参照书上的
图,自己动手做一做。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注重理化知识的结合
观察并指导学生实验
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点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追问】二氧化碳在溶解的同时,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呢
【引导分析】
怎么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演示】取少量实验后瓶中的液体,滴加石蕊。
【提出问题】
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了
介绍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评价方案
观察并指导学生实验情况
小结: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写出化学方程式
【趣味实验】
加热实验中变红的紫色小花
猜测:反应不反应
学生: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认识石蕊
观察现象:紫色溶液变红
学生进行猜想
设计方案
进行实验
展示成果,进行分析,得出
结论
观察,红色变成紫色
介绍碳酸的不稳定性,易分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
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的方
法。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
般过程
通过小组内交流及
小组间的交流,提高了其
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意
识。
体验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