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词选修》总结
选修课 唐宋诗词鉴赏

1) 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结 合一二联作具体的分析。 采用对比手法。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 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 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2) 这首诗以景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 分析。 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 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 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 正辞严。
昭君出塞,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昭君墓周围有很多诗碣, 其中一首诗碣刻的诗是: 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汉,万里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城赋秋风。 诗人笔下的王昭君是抱着“自我牺牲”的精神和番的。 近人郁达夫也有一首咏王昭君的诗: 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当年若贿毛延寿,哪得诗 人说到今。 写王昭君是抱着“爱君”之心,为保主上江山而去“和戎”。 在历代文人笔下,王昭君大抵是一位深可哀矜的悲剧人物,汉 元帝是一个事先受蒙蔽、事后又情意缠绵的多情皇帝,而毛延寿则 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祸首。 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 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 离汉。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这首诗命题新颖,遭 致议论纷纷,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1、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 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2、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 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 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 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3、山水诗艺术风格,以淡远最为突出,诗人以恬淡之心,写 山水清晖,意境悠远,词气闲淡。 胡应麟把王孟与高岑相比较:“王孟闲淡自得,高岑悲壮为 宗。”(《诗薮》)胡震亨又引徐献忠评孟浩然语:“襄阳气象 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近,真 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 悠悠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淡远”,是这 派诗人的共同风格特征。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3篇

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3篇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是必修内容,通过诗词学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3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李白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①。
谢公②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③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①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即曹娥江上游。
②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
③訇(音哄)然:形容大声。
我想根据传说梦游一趟天姥山,梦中我一夜就飞渡了月下的镜湖。
湖上是我月光下的身影,一直陪伴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在,溪流清澈,猿猴高歌。
穿上谢公游山时穿的那种木屐,我开始攀登直入云霄的山路。
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啼鸣。
曲曲折折的路没有一定的方向,观赏这奇花异景,不觉已经天黑。
山泉的响声如熊在怒吼、龙在叫唤,幽静的树林也为之战栗,层层山岩也为之震惊。
黑云沉沉快要下雨,水波荡漾升起烟雾。
突然闪电迅雷,山峦都要崩裂,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的天空蔚蓝无际,日月共同照耀着金碧辉煌的宫殿。
神仙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他们用彩虹做衣,把清风当做马;老虎弹琴,鸾鸟驾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如麻。
【梦游之美】这首诗重点描写了李白的梦境:他早就听说天姥山被云雾遮绕,偶尔才能看见,于是久思成梦,梦见自己到天姥山会神仙去了。
节选的这一段,就是他看到众神时的情景。
外面是电闪雷鸣,里面却是其乐融融的仙境,仙人们衣食住行都不同于常人,就连乐师都是禽兽。
读者也似乎和李白一同梦游了一番。
梦醒之后,李白感叹人生短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写作指导】生活中有种种现实的约束,但是作文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约束的。
高三语文选修 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

演讲人
202X-06-08
目录
01. 第一单元 03. 第三单元 05. 第五单元
02. 第二单元 04. 第四单元 06. 第六单元
01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 胜色 第二课 不教胡马度阴山——边塞 军旅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感谢聆听
第五课 紫蝶黄蜂俱有情——咏物 抒怀 第六课 先向歌诗求讽刺——社会 写真
04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第七课 人生到处知何似——人生 感慨 第八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 别绪
05
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第九课 问世间情是何物——两情 相悦 第十课 水远山长看不足——风物 景色
06
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 志咏怀 第十二课 物是人非事事休——感 时伤事
F
生查 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鹧鸪天
扩展阅读
菩萨蛮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 日夜记梦
鉴赏知识 词律
破阵子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 前——山水胜色
06
水龙吟 登 建康赏心亭
01
望海潮
05
满江红 写 怀
02
扩展阅读
04
定风波
03
鉴赏知识 词的章法
第一单元
第一课 驱山走海置眼前——山水胜色
A
鉴赏知识 意象
D
关山 月
B
石壕 吏
E
扩展 阅读
C
卖炭 翁
F
鉴赏知识 意境
语文书选修教材唐诗宋词

语文书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本唐诗宋词知识点(一)王维诗四首一、作者介绍王维(701 —761) ,字摩诘,太原祁( 今山西祁县) 人,后迁居蒲州( 今山西永济) ,开元九年(721) 登进士第,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连累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张九龄执政后擢为右拾遗。
天宝十一载(752) 任吏部郎中,迁给事中。
安史叛军陷两京时,被叛军俘虏迫受伪职,其间作有《凝碧池诗》,抒写对唐王室的忠心,两京恢复论罪时仅受降官处分。
后历任中书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晚年时无意仕进,常以禅诵为事,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其山水田园诗境界空明,宁静优美。
早年曾出使边塞,写有部分边塞诗歌。
他多才多艺,诗歌之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其诗能融音乐、绘画之理,营造出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完美意境。
有《王右丞集》。
二、四诗简介(一)积雨辋川庄作1 .写作背景简介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西南十余公里处的辋川山谷中,是王维在宋之问辋川山庄的基础上兴建的园林,主要景点有孟城坳、华子岗、文杏馆、鹿柴、辛夷坞、欹湖等,今已湮没。
《旧唐书·王维传》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辋川山庄。
2 .基本解读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主旨)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写田家劳作生活。
积雨,久雨不停。
诗人登高四望,只见天地一片潮湿,丛林上面静谧宁和,炊烟袅袅升起;女人们蒸藜炊黍,准备好饭菜,送到东面的田间地头。
一个“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闲散安逸的情怀。
农家村妇田夫怡然自得之情跃然纸上。
(炼字)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与首联一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写自然景色。
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

拓展阅读范围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唐宋时期不同流派、 不同风格的诗词作品,拓宽视野。
创新教学方式
探索更多元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 如线上互动、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THANKSFra bibliotek感谢观看
02
唐诗鉴赏
初唐诗歌
01 初唐早期
以虞世南、褚亮等为代表,诗歌风格仍受南朝绮 靡诗风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清新的作品。
02 初唐中期
苏味道、杜审言等人,对诗歌的声律和辞藻进行 了更深入的探索,为唐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03 初唐晚期
陈子昂等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人生和社会的 深刻思考,诗歌风格逐渐转向豪放。
南宋时期的代表性词人有辛弃疾、陆游、姜夔等,他们的作品在词坛上
具有重要地位。
03
题材与风格
南宋词坛的题材更加丰富多样,除了传统的爱情、离别等题材外,还涉
及到了家国之痛、壮志难酬等更为深沉的内容。风格上则表现为浪漫奔
放和沉郁顿挫两种主要倾向。
宋词流派与特点
婉约派
以柳永、李清照等为 代表,注重表现细腻 柔美的情感和意境, 语言华丽典雅。
豪放派
以苏轼、辛弃疾等为 代表,注重表现豪迈 奔放的情感和气势磅 礴的意境,语言粗犷 豪放。
格律派
以周邦彦、姜夔等为 代表,注重词的格律 和音韵之美,追求形 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创新派
以陆游等为代表,注 重在词的创作中进行 创新和突破,打破传 统束缚,表现更为自 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04
唐宋诗词比较
风格特点。
诗词鉴赏方法
意象、意境、情感、语言等方面的 鉴赏技巧,以及诗词背后的历史文 化内涵。
经典作品解读
选取唐宋时期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 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唐诗宋词选修 宋词文学常识

词,萌发于五代,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58字内)、(59—90字内)和(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唐五代是词萌芽、成熟而发展的重要阶段。
温庭筠以其大力创作和卓越成就。
奠定了文人词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类型和美学风采。
一般来说,温庭筠词意象绵密,富艳精工;疏朗秀美,明白晓畅,冯延巳词善于以阔大境界、层进手法写柔情,从而营造出一种浩浩莽莽的意境。
李璟和李煜以文雅的词风来表现深广的忧患意识,为词体注入个人和国家之感。
(1)温庭筠,字,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词与齐名,人称“温韦”。
有《温飞卿诗集》。
(2)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
后人把他和其父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6、北宋前期的词在风格和内容上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精神,以风格为主流,以和为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号,,谥文忠,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2)柳永,原名,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有词集《乐章集》。
(3)苏轼“以诗为词”,在题材、立意、语言、境界等方面全面开拓了词的表现世界。
他的词或清新明快,或沉挚深永,或雄壮超脱,或奔放流转,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了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
苏轼,字,号,北宋文学家,与其父亲、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诗文有《东坡七集》,词集有《东坡乐府》。
7.北宋后期词的创作达到一个高峰。
晏幾道词,移情于物,情景交融;黄庭坚词,既有深慨之作又有鄙俗之作;秦观词向称“”;周邦彦以词风富艳精工著称,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1)晏幾道,字元叔,号,有《小山词》。
(2)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与齐名,世称“苏黄”。
有《山谷集》。
(3)秦观,字太虚、,号,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部分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地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上边绣贴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词以精致的构思,精美的语言,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刻画出一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词笔至此,写梳妆题目已尽其能事了,后面又忽有两句,又不知为何而设?新贴,新鲜之“花样子”也,剪纸为之,贴于绸帛之上,以为刺绣之“蓝本”者也。
盖言梳妆既妥,遂开始一日之女红:刺绣罗襦,而此新样花贴,偏偏是一双一双的的鹧鸪图纹。
闺中之人,见此图纹,不禁有所感触。
此处之所感所触,乃与开头之山眉深蹙,梦起迟妆者相应。
由此一例足见飞卿词极工于组织联络,回互呼应之妙。
全篇内容是写一个女子早晨自娇卧未醒,宿妆已残而懒起梳妆,而妆毕簪花照镜,而穿上新罗襦之过程。
结构亦循此次序作直线型之描叙,极清晰明了。
此词写闺怨之情,却不着一字点破,而是通过主人公起床前后一系列的动作、服饰,让读者由此去窥视其内心的隐秘。
尤其是词的末二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不仅充分体现了温庭筠词密丽浓艳的风格,而且以咏物衬人情,更见蕴藉。
在格律上,词作采用了仄韵和平韵交错变换的调式来表现曲折细腻的思想感情,而“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二句,不仅平仄合于律句,而且巧妙地安排了五个响亮的去声字:“照”“后”“镜”“面”“映”,置于换头之处,吟唱时,就更加显得跌宕飞动,抑扬顿挫。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译文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
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背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背篇一:高中语文唐诗宋词背高中语文选修一必背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诗词选修》总结
《唐宋诗词选修》总结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山西运城中学陈志新一、古诗鉴赏程式1.解读“五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诗句,看题干。
2.通读,明确诗歌类型。
3.看诗词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画面有什么特点,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
4.研读,把握作者的情与志。
5.品味语言特色,思考手法运用。
二、古诗常考题型:1.分析意境题;2.分析诗歌情感题;3.分析技巧题;4.分析语言题①炼字题②一词领全诗题③分析语言特色题 5.对比鉴赏题三、具体考查形式及解读方法(1)分析意境型提问形式: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的画面;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答题套路: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②通过……等意象(景物描写),构造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示例:如《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写“月下之景”,充满着画意(月色无垠、纯净)。
思考:“月下之景”部分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什么画面,突出景物什么特点?答案: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画面:…………;意境特点:幽美恬静操作实践:1。
李白《送友人》(教材
p23)诗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表达“游子意”“故人情”的?(p24)2。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p45)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p47第2题)3.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具体是怎样来写“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的?(p49第2题)4.诵读《旅夜书怀》,说说诗人是如何将壮阔的景色与凄冷的情怀结合起来的?(p31第1(2)分析诗歌情感提问形式: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表述诗人的思想情感(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情感(具体)答题套路:我认为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原因是……(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操作实践:1.读李颀的《送魏万之京》,请从抒情的角度说说这首诗的炼句之妙。
(p13第2题)2.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是如何抒发的?(p13第3题,全诗3.杜甫的《咏怀古籍》,诗人具体是如何“悲昭君以自悲也”?(p31第2题)4.说说《滕王阁》诗中诗人所表达的情怀。
(p5第2题)5.高适《燕歌行》,诗中有哪些“沉痛语”,为什么“不堪多读”?诗人采用哪些手法来强化“沉痛”的?(p16第1题)(3)分析表达技巧提问形式: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
③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答题步骤:1、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3、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结合诗句,具体展开),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诗歌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一)、诗歌描写手法?a、描写角度:上下,远近,俯视仰视?b、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c、描写方法: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虚实结合3、动静结合4、点面结合5、白描工笔(二)诗歌抒情方式: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
(三)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1联想、2想象、3衬托、4渲染、5烘托、6象征、悬念、7对比、8用典、9照应、10抑扬、11动静相衬、12虚实结合、13、对写法、14托物言志、15赋比兴等等。
(四)诗歌的篇章结构1.先景后情、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2。
重章叠句、伏笔铺垫、照应、抑扬。
3.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先景后情卒章显志操作实践:1.读杨炯《从军行》,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p5)2.李白《春夜别友人》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p5第3题)3.王维《山居秋暝》诗人是如何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空”、“静”之美的?4.请从“想象、联想”和“以虚写实”的角度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李贺的《天上谣》的表达特点及效果。
5.赵嘏《长安晚秋》的景物描写层次感强,情景结合。
本诗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6.第37面第三题7.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怎样的表达特点及效果?全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p48)(4)
炼字型提问形式:①指定诗中一个字与别字比较优劣;②指定诗中某字问好不好并说出理由;③诗中某一字问好在何处;④请找出诗中传神的字并分析理由。
答题步骤:1、明确某个字用得好;2、结合全诗语境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表层深层)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可加手法分析)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操作实践:1.李白《月下独酌》诗人是怎样紧扣“独”字来抒情写怀的?(p22第3题)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个字?为什么?(p7第1、2题)3.教材p7第3题。
4.教材p5第1题。
(5)一词领全诗型提问形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
(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
(形式上)操作实践:杜甫〈兵车行〉,全诗诗眼是哪三个字短语?为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句在全诗内容情感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p27)(6)分析语言特色提问形式:①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③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点明语言特色(一两个词);2、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具体);3、分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具体)。
答题套路: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操作实践:1.p37第1题2.p37第2题(7)对比鉴赏题提问形式:①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②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1.p50第二题2.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与杜甫〈〈登高〉〉在思想和意境上有什么不同?(p47)3.p41第2题3.p31第3题4.p32第2题总结:古诗词鉴赏答题指津顺口记鉴赏诗词莫要慌,平心静气细思量,先从标题来入手,再借注解来相帮,诗中意象要注意,暗示形象和思想,题干务必要精读,一字一句不能放,扣住词句来作答,自己不要乱主张。
四、诗歌鉴赏练习(重点理解并把握答案是如何分点分层、有条理地来组织的)泊歙浦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结合全诗说明“惊”字的好处。
参考答案:(1)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夜泊的情景,表达了身为游子的羁旅惆怅之感。
(2)“惊”在诗中有“惊醒”“惊起”的意思。
在这寂静的深秋之夜,夜泊江边的诗人被江涛声惊醒。
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动衬静,突出了周边环境的寂静,也更显出了作者的孤单凄凉的羁旅之愁。
②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拟人化,叫醒了诗人,与寒江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
“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途的凄凉。
2.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望江南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作此词时,李煜已亡国入宋,身在开封。
(1)从开头两句与其余句子的关系看,两首词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词简要分析。
(2)分析两首词抒情上的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