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修订稿

合集下载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

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一:引言脑膜瘤是一种颅内肿瘤,起源于脑膜组织,是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

影像学诊断在脑膜瘤的早期发现、定位和评估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膜瘤的典型影像学诊断分析方法和步骤。

二:影像学检查方法1. 磁共振成像(MRI)1.1 T1加权像1.2 T2加权像1.3 弥散加权像1.4 动态造影(DCE-MRI)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2.1 平扫2.2 增强扫描三:脑膜瘤的影像学特征1. 形态特征1.1 基底部脑膜瘤1.2 脑突出型脑膜瘤1.3 混合型脑膜瘤2. 强化特征2.1 强化方式2.2 强化程度3. 周围组织受侵特征3.1 邻近骨质侵蚀3.2 脑实质受压变形四:影像学诊断分析步骤1. 定位分析1.1 病灶所在颅骨位置1.2 病灶与邻近器官关系2. 形态分析2.1 病灶大小2.2 病灶形态2.3 病灶边界清晰度3. 强化特征分析3.1 强化方式分析3.2 强化程度评估4. 周围组织受侵分析4.1 骨侵蚀评估4.2 脑实质受压变形评估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部分以获取更多详细信息。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 颅内:指位于颅骨内部的区域或结构。

2. 影像学:是一种通过使用射线或波的物理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一种医学技术。

3. MRI: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的医学影像学技术,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人体组织与器官的详细横断面图像。

4.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并由计算机重建成横断面图像,可用于检测和诊断各种疾病和损伤。

5. 增强扫描:在CT扫描中注射有碘造影剂,以提高图像对疾病和病变的显示能力。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

颅内肿瘤征象影像学分析1.直接征象1)密度:(1)钙化:CT值多大于100HU,极高密度,边缘锐利。

不同类型的肿瘤其钙化各异,如颅咽管瘤囊壁的钙化呈“蛋壳”样,少突胶质瘤的钙化多为弯曲条带状或斑块状。

(2)新鲜出血:CT值多在60~80HU之间,呈高密度,边缘稍模糊,肿瘤出血最常见于胶质母细胞瘤,其次为转移瘤和垂体腺瘤。

(3)富血管组织:富血管肿瘤CT平扫多为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后多明显强化。

常见的有脑膜瘤、海绵状血管瘤和髓母细胞瘤等。

(4)液化坏死:CT值多在0~20HU,肿瘤生长速度越快,体积越大越易发生液化坏死,表现为肿瘤内部出现不规则低密度区。

(5)囊液:囊性肿瘤因其囊液成分的不同而致密度不同,一般CT值在0~10HU之间,与脑脊液密度相仿。

常见的有蛛网膜囊肿和血管母细胞瘤等。

(6)胆固醇物质:CT值可在40~10HU之间,多见于颅咽管瘤和表皮样囊肿,增强时无强化。

(7)脂肪:CT值一般在-40~-100HU左右,常见于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肪瘤。

2)部位:不同解剖部位所发生肿瘤的类型有所不同。

(1)鞍区肿瘤最常见为垂体腺瘤和颅咽管瘤,其次为脑膜瘤和动脉瘤。

(2)松果体区则以生殖细胞瘤多见,其次为胶质瘤、脑膜瘤和松果体细胞瘤。

(3)桥小脑角区肿瘤依次为听神经瘤、表皮样囊肿和脑膜瘤。

(4)脑室内肿瘤最常见为室管膜瘤,其次为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

(5)血管母细胞瘤和髓母细胞瘤则位于小脑。

3)肿瘤的数目、形态和边缘:(1)一般认为原发性肿瘤多为单发,多发肿瘤多为经血循环转移而来,多分布在大脑皮质髓质交界处,特别是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2)良性肿瘤因膨胀性生长常呈类圆形,境界清晰,边缘光滑。

(3)恶性肿瘤因浸润性生长形态多不规则,边缘模糊。

4)增强扫描:(1)均匀强化多见于脑外肿瘤,如脑膜瘤。

(2)不规则强化最常见于胶质瘤。

(3)环形强化常见于转移瘤和胶质瘤。

(4)少数肿瘤可无强化,如Ⅰ级星形细胞瘤。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

脑部肿瘤的影像学脑部肿瘤的影像学一、引言脑部肿瘤是指在脑组织中生长的异常细胞集合体。

影像学在脑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档旨在介绍脑部肿瘤的影像学相关知识,以便医务人员对脑部肿瘤进行准确的鉴别和定位。

二、脑部肿瘤的分类1.原发性脑肿瘤神经上皮肿瘤.胶质瘤.脑膜瘤神经胶质肿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脑干和小脑肿瘤神经母细胞瘤颅神经肿瘤2.转移性脑肿瘤来源于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磁共振成像(MRI)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增强扫描2.计算机断层扫描(CT)非增强扫描增强扫描3.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代谢扫描四、影像学表现1.肿瘤边界清晰边界模糊边界2.信号强度低信号高信号3.增强方式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4.周围结构受压脑室变形颅骨改变5.浸润性生长表现周围脑组织受侵脊髓受侵血管受侵五、鉴别诊断1.良性肿瘤脑膜瘤胆脂瘤血管瘤2.恶性肿瘤胶质瘤转移性脑肿瘤神经母细胞瘤六、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像学指导1.手术治疗切除范围的确定周围结构安全距离的判断2.放疗和化疗放疗计划的确定放射剂量控制七、本文档涉及附件详见附件列表。

八、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肿瘤:指组织中异常细胞的不受控制的增殖。

2.原发性肿瘤:在特定组织或器官内起源的肿瘤。

3.转移性肿瘤:来自其他器官或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脑部的肿瘤。

4.MRI:磁共振成像,一种用于非侵入性图像采集的医学技术。

5.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线透视和计算机处理数据来体内断面图像的无创诊断技术。

6.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通过测量被加入到患者体内的放射性药物的分布,以获得关于生物体功能和代谢的信息。

九、全文结束。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课件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课件
组织学特性:双相模式,不同比例压缩 的双极细胞伴Rosenthal纤维,以及疏松 结构的多级细胞伴微囊变和嗜酸性颗粒/ 透明滴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肿瘤-1(WHO1级)
发生率:约占所有胶质瘤的5-6%,是儿童最常 见胶质瘤,大多数(67%)位于小脑。
年龄与性别: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0-14岁占 CNS肿瘤21%,15-19岁占16%,成人中平均22 岁,50岁少见。无性别倾向。
影像特征:界限不清肿块,水肿广泛,密度/信号不均匀 ,囊变坏死和出血多见,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预后:平均生存期<1年,年龄越大预后越差。
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鉴别诊断
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 单发转移瘤 近期发病的脑梗死 脑脓肿 小脑星形细胞瘤鉴别:髓母细胞瘤、
血管网状细胞瘤、小脑梗死
障碍和颅内压增高
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肿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理分级
Ⅰ级分化良好,呈良性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Ⅲ、Ⅳ级分化不良,呈恶性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母细胞瘤
-II级胶质瘤表现不强化或轻微强化。 3-4级胶质瘤、 转移瘤明显强化。脑外肿瘤,如脑膜瘤、颅神经肿瘤、 垂体瘤等良性肿瘤,血供丰富,均有明显而均匀强化。
常不转移:但可以沿脑脊液或神经索播散
脑肿瘤与发病年龄
婴幼儿约占15% 儿童(10y前后)和成人(40y前后)是脑瘤两次 高发年龄段,占80%;中老年恶性肿瘤不少见 1.原发 2.继发 转移性肿瘤 多见老人,占颅内肿瘤 20%以上。以肺、乳房、皮肤、甲状腺和肾的恶 性肿瘤发生率最高。恶性淋巴瘤、骨髓血液系统 恶性肿瘤也易颅脑侵犯。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三脑室前部扩 张、无移位
三脑室前部及 中线结构移位, 三脑室受压变 形、闭塞
三脑室前部扩 张、多无移位
局部脑室扩张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室无移位,三 脑室后部受压前 移、可呈杯“口 状”
受压变形或闭 塞
脑室外病变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杯口征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室内(髓母细胞瘤)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特点: 1.不均质的肿块 2.常发生出血、坏死 3.很少有钙化 4.有广泛水肿和明显肿块效应 5.明显不均匀强化 5.可经胼胝体或脑联合部跨越中 线而致双侧半球发病 6.CSF转移:可见软脑膜、室管膜 上对比剂增强的转移灶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多形胶质母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1.局灶或弥漫性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 2.边界多不清晰,可跨脑叶 3.较少发生出血及水肿(90%不出现水肿) 4.应用对比剂可出现轻微或不出现增强 5. 少数发生钙化(20%左右)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Ⅰ级星形细胞瘤 癫痫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ANAPLASTIC ASTROCYTOMA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室受压变形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不同信号的肿颅内块肿及瘤的对影像周学诊围断结构的压迫
脑积水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肿瘤诊断三要素
• 定位 (准确) • 定量 (准确) • 定性 (力争准确)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定颅内位肿、瘤的定影像量学诊断
定位、定量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定位、定量
神经胶质肿瘤(占原发脑肿瘤的40%~50%,
其中的70%为星形细胞瘤)
非神经胶质肿瘤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简洁范本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简洁范本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
引言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
脑膜瘤在CT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常有包膜,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

瘤内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后瘤实质呈现明显的强化,增强后的肿瘤呈现均匀一致的强化。

MRI表现
T1加权像上脑膜瘤呈等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瘤内可见液化区和囊样变。

增强扫描后瘤实质呈现明显的强化,增强后的肿瘤呈现均匀一致的强化。

诊断要点
1. 影像学特征:脑膜瘤在CT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常有包膜;在MRI上T1加权像上呈等低信号或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2. 强化表现:增强扫描后脑膜瘤呈现明显的均匀一致的强化。

3. 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诊断脑膜瘤除了依靠影像学表现外,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CT和MRI是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影像学特征和强化表现对于脑膜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四脑室受压变形移位 “一”字型
三脑室前 部与鞍上
三脑室前部扩张、无移位
三脑室前部及中线结构移位,三脑室受压变形、闭塞
三脑室后部与松果体区
三脑室前部扩张、多无移位
脑室无移位,三脑室后部受压前移、可呈杯“口状”
侧脑室与 脑实质
局部脑室扩张
受压变形或闭塞
脑室外病变脑室受压变小
第四脑室受压:一字征
脑室内:杯口征
脑室内周围可见脑脊液
幕上肿瘤
幕下肿瘤
小脑幕—帐篷状
轴位: ①歌德氏弧线(Gothicarch) 天幕切迹断面 显示前床突到切迹的整个轮廓,少见 ② V或Y(有大脑镰)字型 窦汇上方层面 ③八字型 窦汇以下层面 ④ M型 通过窦汇层面矢状位:弧形冠状位:人字型、 一字型
Giant Cell Astrocytoma
幕上仅占30~40%幕上见于脑实质、侧脑室内钙化多见可囊变出血相对少见CT多为等密度,可为混杂密度MRI
星形细胞瘤 astrocytoma
星形细胞瘤
I级星形细胞瘤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CT:不均质密度,不规则形态,有占位效应,不同程度强化MR:不均质异常信号(长T1长T2)不规则形态,有占位效应,不同程度强化
间变型星型细胞瘤 WHO Ⅲ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WHO Ⅳ级
ANAPLASTIC ASTROCYTOMA
一般分类和发病率
原发性肿瘤(占颅内全部肿瘤的70%~75%) 神经胶质肿瘤(占原发脑肿瘤的40%~50%,其中的70%为星形细胞瘤)非神经胶质肿瘤转移瘤(占颅内全部肿瘤的25%~30%)
WHOTUMOURS OF NEUROEPITHELIAL TISSUE)颅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 (TUMOURS OF CRANIAL AND PARASPINAL NERVES)脑(脊)膜肿瘤 (TUMOURS OF MENINGES)淋巴瘤和造血系统肿瘤(LYMPHOMAS AND HAEMOPOIETIC NEOPLASMS)生殖细胞肿瘤 (GERM CELL TUMOURS)鞍区肿瘤 (TUMOURS OF THE SELLAR REGION)转移性肿瘤 (METASTATIC TUMOURS)

脑部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脑部常见肿瘤影像学表现
组织学分为: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 砂粒型、血管瘤型等15型。
MR表现
肿瘤:T1等或略低、T2略高信号可伴钙化、囊变等 肿瘤周围:边界光滑、锐利,有时伴瘤周水肿 占位效应: 静脉窦侵犯: 邻近颅骨改变
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临近脑膜强化 “脑膜尾征”
CT平扫
右侧额区脑膜瘤 CT平扫及增强
CT增强
右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左侧顶区脑膜瘤 MR平扫及增强
CT平扫
CT增强
MR平扫
MR平扫T2
MR增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T平扫
MR平扫
MR增强
静脉窦成像
女,67岁 CT平扫
MR平扫
MR增 强
鉴别诊断
脑结核病变 脑内肿瘤:胶质瘤、转移瘤等 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
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垂体瘤绝大多数为垂体腺瘤,按其是否 分泌激素可分为非功能性腺瘤和功能性腺瘤。 功能性腺瘤:泌乳素、生长激素、性激素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
垂体正常平片
垂体瘤平片
垂体正常MRI表现
垂体瘤 CT增强扫 描
平扫
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大腺瘤
垂体腺瘤
垂体微腺瘤
垂体微腺瘤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癌 鞍区脑膜瘤
颅咽管瘤 女性青春期生理改变
手术病理证实:垂体脓肿 病人伴有下丘脑综合征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
囊性颅咽管瘤
CT平扫
MR平扫
颅咽管瘤(积血)
鉴别诊断
垂体脓肿 垂体瘤 鞍区脑膜瘤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inoma)
系成人常见的后颅窝肿瘤。起源于听神经鞘 膜,早期位于内耳道内,以后长入桥小脑角池, 包膜完整,可有出血、坏死、囊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一、胶质瘤二、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少突胶质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0%-50%。

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占40%),占颅内肿瘤的17%。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

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大脑半球白质区,传统的柯氏(Kernohan)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分为I-Ⅳ级:I级呈良性;Ⅲ、Ⅳ级呈恶性;Ⅱ级是一种良恶交界性肿瘤。

另一种为三类法,即“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其中I、Ⅱ级相当于“良性”或低度恶性星形细胞瘤,Ⅲ级相当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

“良性”或低度恶性及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各占星形细胞瘤的25%-30%。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小脑。

胶质母细胞瘤占星形细胞瘤的40%-50%,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位于幕上。

局灶性或全身性癫痫发作是本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神经功能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经常在后期。

【影像学表现】1.CT:(1)幕上I、Ⅱ级星形细胞瘤:大多数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少数为混合密度灶,部分病人瘤内可见钙化。

肿瘤边界不清晰,瘤周少见且较轻。

增强后扫描常无明显强化,少数表现为肿瘤或囊壁和囊内间隔的稍微强化,有的有壁结节甚至花环状强化。

(2)幕上Ⅲ、Ⅳ级星形细胞瘤:病灶密度不均匀,以低密度或等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最多。

肿瘤内的高密度常为出血。

低密度为肿瘤的坏死或囊变区。

肿瘤多有脑水肿。

增强扫描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强化,可呈不规则的环状或者花环状强化,在环壁上还可见强化不一的瘤结节。

若沿向对侧生长则呈蝶状强化,占位征象明显。

(3)小脑星形细胞瘤:囊性者平扫为均匀水样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可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壁结节不规则强化。

壁结节较大,在1cm以上。

实性者平扫为以低密度为主的混合密度,多数有坏死囊变区,肿瘤实性部分变化可有明显强化。

多有水肿,第四脑室受压移位、闭塞,上位脑室扩大,受压前移,桥脑小脑角池闭塞。

2.MRI:(1)幕上星形细胞瘤:T1WI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

肿瘤的信号常不均匀,与其坏死、出血、囊变、钙化和肿瘤血管有关。

肿瘤内出血多数在T1WI、T2WI像上均为高信号。

钙化在T1WI、T2WI像上均为低信号,但其敏感性不如CT。

Gd—增强扫描:偏良性的肿瘤多无增强;偏恶性的肿瘤多有增强,表现多种多样,可呈均匀一致性增强,亦可呈不均匀或花环状增强。

肿瘤四周水肿时,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因肿瘤强化明显,可区别水肿与肿瘤。

(2)小脑星形细胞瘤:小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较多见(29床孙其豪),其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晰。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囊变区T1WI信号更低。

注射Gd—DTPA后,肿瘤实质部分可明显强化,亦可轻度强化。

【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淋巴瘤等鉴别;小脑星形细胞瘤尚需与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鉴别。

三、髓母细胞瘤:四、髓母细胞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胚胎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2%-6%。

主要见于儿童,75%发生在15岁以下,是儿童最常见的后颅窝肿瘤。

几乎全部发生在小脑,主要在小脑蚓部。

此瘤最好发生脑脊液转移,并广泛种植于脑室系统、蛛网膜下隙和椎管。

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

临床常见躯体平衡障碍,共济运动差,高颅压征象。

对放射线敏感。

【影像学表现】1.CT显示肿瘤位于后颅窝中线区,边界清晰。

平扫呈略高或等密度,约半数的肿瘤四周有水肿。

增强扫描肿瘤呈均匀增强.肿瘤阻塞第四脑室致使幕上脑室扩大。

肿瘤可通过脑脊液循环至幕上脑凸面或脑室系统。

2.MRI示肿瘤常位于小脑蚓部,突入第四脑室T1WI为低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

常见有中度或重度。

【鉴别诊断】需与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鉴别。

五、:六、脑膜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与硬脑膜相连。

多见于成年人。

居脑实质外,多为球形,包膜完整,可有钙化或骨化,质地坚硬,少有囊变、坏死和卒中。

肿瘤生长缓慢,血供丰富。

多紧邻颅骨,易引起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

【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松果体钙斑移位及骨质改变。

骨质变化包括增生、破坏或同时存在。

2.CT肿瘤呈圆形或分叶状,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

平扫大部分为高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大部分肿瘤有轻度瘤周水肿。

瘤内钙化占10%-20%,出血、坏死或囊变少见。

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显着强化,边界锐利。

可有局部颅骨增厚等征象。

3.MRIT1WI等信号,T2WI多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内部信号可不均匀。

四周水肿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钙化在MRI呈低信号,因肿瘤血管丰富,其内尚可见流空血管影。

有时在脑膜瘤与水肿之间可见低信号环。

注射Gd—DTPA,肿瘤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可显示肿瘤邻近区脑膜尾征。

【鉴别诊断】位于大脑凸面的脑膜瘤需与胶质瘤鉴别;位于鞍结节者需与、脑鉴别;位于颅后窝者需与、鉴别。

四、垂体腺瘤:垂体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18%。

成年人多见。

多见于女性。

按肿瘤的大小分为垂体微腺瘤:限于鞍内,直径不超过lcm;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1cm且突破鞍隔。

按肿瘤分泌功能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泌乳素腺瘤、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促性腺激素腺瘤等。

无分泌激素功能垂体腺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

临床表现有:①压迫症状,如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等。

②内分泌亢进的症状,如泌乳素(PRL)腺瘤出现、泌乳,生长激素(HGH)腺瘤出现肢端肥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出现库欣综合征等。

【影像学表现】1.X线平片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吸收、破坏,鞍底下陷。

2.CT:(1)垂体微腺瘤:CT需采用冠状位薄层扫描。

CT主要表现为:①垂体高度异常,正常垂体一般在8mm以下,高于8mm者为异常;②垂体内密度异常,多为低密度;③垂体上缘膨隆,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凸;④垂体柄偏移;⑤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

⑥(2)垂体大腺瘤:肿瘤多呈圆形,冠状扫描显示肿瘤呈哑铃状。

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

肿瘤向上压迫室间孔,向下可突入蝶窦,向旁侧侵犯海绵窦,延伸至颅中窝,可将明显强化的颈内动脉推移向外甚至包裹。

3.MRI:(1)垂体微腺瘤:T1WI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垂体高度增加,上缘膨隆,垂体柄偏斜与CT所见相同。

Gd—DTPA动态增强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可高于垂体。

(2)垂体大腺瘤:鞍内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状。

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

鞍上池受压变形、闭塞。

肿瘤向鞍旁生长,影响颈内动脉和WIllis环。

【鉴别诊断】微腺瘤需与空蝶鞍鉴别。

大腺瘤需与颅胭管瘤、脑膜瘤、动脉瘤等鉴别,能否见到正常垂体为其主要鉴别点之一。

四颅胭管瘤占颅内肿瘤的2%-4%,占鞍上肿瘤的50%常见于儿童,20岁以前发病接近半数多位于鞍上。

肿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囊性多见,占83.7%囊壁和肿瘤实性部分多有钙化临床表现:儿童以发育障碍、颅压增高为主;成人以视力视野障碍、精神异常及垂体功能低下为主。

【影像学表现】1.CT鞍上圆形或类圆形肿块,以囊性和部分囊性为多,呈低、等、高或混杂密度,大多数病例在实体部位与囊壁可出现钙化,可呈囊壁壳组称化或实体肿瘤内点状、不规则形钙化增强扫描:2/3的病人有强化,囊性者呈环状或多环状囊壁强化,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强化。

若室间孔阻塞则会出现脑积水。

2.MRI颅胭管瘤MRI信号变化多。

T1WI高、等、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与病灶内蛋白、胆固醇、正铁血红蛋白、钙质的含量多少有关。

T2WI以高信号多见,但钙化可为低信号。

注射Gd—DTPA后,肿瘤实质部分呈现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囊性肿瘤呈环状增强。

【鉴别诊断】囊性颅胭管瘤需与囊性、上、皮样囊肿、蛛鉴别。

实性颅胭管瘤需与脑膜瘤、垂体瘤、巨大动脉瘤、生殖细胞瘤等鉴别。

六、听神经瘤:瘤中最常见的一种。

颅内肿瘤的8%-10%,占后颅窝肿瘤的40%,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

好发于中年人。

早期位于内耳道内,生长缓慢,可长入桥小脑角。

肿瘤长大可囊变,内听道扩大。

多为单侧,偶可累及两侧,可与或脑膜瘤并发。

临床主要表现为桥脑小脑角综合征,即病侧听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受损以及小脑症状。

【影像学表现】1.X线头颅平片常表现为内耳道、内耳道口的扩大和邻近骨质破坏。

2.CT肿瘤居岩骨后缘,以内听道为中央,内耳道漏斗状扩大。

肿瘤多为类圆形。

平扫多呈等密度,也可为低密度、高密度和混合密度,易发生囊性改变。

半数肿瘤四周有水肿但较轻。

桥小脑角池闭塞,而相邻脑池扩大。

肿瘤增大可压迫脑干、小脑及第四脑室,形成阻塞性脑积水。

增强扫描肿瘤有明显强化,未强化区为囊性坏死。

3.MRI肿瘤位于桥小脑角,与硬脑膜呈“D”字相交,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

多有囊变,囊变区在T1WI上显示为明显低信号,在T2WI则显示为高信号Gd—DTPA增强检查,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增强,囊变部分无强化。

当听神经瘤较大时可出现明显的脑外占位征象。

管内微小听神经瘤T1WI仅表现为双侧听神经不对称,T2WI略高于正常听神经,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表现为听神经束增粗且明显强化。

当听神经瘤不典型或肿瘤较大时,需与桥小脑角脑膜瘤、胆脂瘤及三叉神经瘤鉴别。

七、血管母细胞瘤:又称成血管细胞瘤或血管网状细胞瘤,是真性血管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2%该瘤90%发生于小脑半球多见于20-40岁中青年人分囊性和实性两种。

在小脑多呈囊性,常有小的壁结节。

【影像学表现】1.CT:大多数在后颅窝出现边界清晰的囊性低密度区,壁结节较小,多为等密度,突人囊内。

增强扫描,壁结节明显增强,囊壁可呈细条、不连续的强化。

实性肿瘤中间坏死,呈不规则环形强化。

实性肿瘤四周可有轻度或中度脑水肿。

四脑室受压移位,幕上梗阻性脑积水。

2.MRI:T1WI低信号囊性肿块,囊壁上可见较小等信号壁结节,T2WI囊肿表现为高信号,壁结节为等信号。

病灶外常有一根或数根较粗大血管伸人病灶。

用Gd—DTPA增强扫描,壁结节强化明显,囊壁不增强或仅有稍微增强。

囊性血管母细胞瘤需与小脑囊性星形细胞瘤、蛛网膜囊肿、小脑单纯性囊肿等鉴别。

血管母细胞瘤呈环形强化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脓肿鉴别。

八、脑转移瘤:较常见,占颅内肿瘤的3%-13%,CT证明的颅内肿瘤中约15%-30%为转移瘤,多见于中老年人,原发肿瘤男性以转移最多,女性以转移最多。

临床上lO%-15%查不到原发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