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
常见颅内肿瘤的CT表现

(1)鞍内鞍上区
最常见的肿瘤为垂体瘤、颅咽管瘤,其 次为脑膜瘤、动脉瘤、胶质瘤和表皮样囊肿等。 淋巴瘤和生殖细胞瘤少见。
(2) 鞍旁区
神经销瘤和脑膜瘤是鞍旁的最常见肿瘤, 其次为脊索瘤、硬膜外转移瘤和海绵状血管瘤。
(3)桥小脑角区
按肿瘤发生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神经鞘瘤、 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等。
(4)松果体区
鉴别
平扫见左额颞深部可见一大小约 为5*5厘米片状低密度影,边缘 欠规整
增强无明显强化,左大脑中动脉 轻度移位
平扫见右额叶片状低密度影,边缘 不规整,右侧脑室前角受压变形
增强后无强化
平扫见右额顶叶类圆形低密度灶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增强扫描见右右额叶类圆形低密度灶(呈水瘤型),边缘环形强化
增强扫描见小脑中线偏左侧半球囊 性病灶伴囊壁瘤结节,瘤结节强化
(六)液化坏死
当肿瘤因生长速度过快而造成局部缺血 坏死时,CT图像上可见肿瘤内部为不规则低 密度影。CT值一般在0一20HU之间。胶质 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和神经鞘瘤等常可见肿 瘤内部的液化坏死区。一般肿瘤体积越大、 生长速度越快则出现液化坏死的机会越多。
(七)脂肪
脂肪类物质在CT影像的密度低于脑脊液, 其CT值一般在一100Hu以上,常见的含有 脂肪类物质肿瘤包括畸胎瘤、皮样囊肿和脂 肪瘤等。
颅内肿瘤的CT定位诊断
脑内和脑外
幕上和幕下
脑室内和脑室外
肿瘤位于脑实质内者称为脑内病变,反之则称为 脑外病变。 肿瘤位于脑内、外的判别 脑内病变 肿瘤边缘 欠清楚或界线不清 脑外病变 清晰、锐利
内板骨质骨改变
罕见
常见
扩大
蛛网膜下腔/脑池 受压变窄或闭塞
脑皮层位置 肿瘤与骨板接触 所呈角度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_课件

p53基因突变/染色体17q缺失 染色体22q缺失
星形细胞瘤
Rb基因突变/染色体13q缺失 P16基因突变/染色体9p缺失
染色体19q缺失
染色体10缺失 EGF受体基因增扩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染色体10缺失
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第十六页,共120页。
其它基因变化
其它胶质母细胞瘤 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三页,共120页。
左顶镰旁脑膜瘤(图)
第六十四页,共120页。
右侧CPA脑膜皮 型脑膜瘤 (图)
第六十五页,共120页。
左额过渡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六页,共120页。
右蝶骨嵴脑膜瘤(图)
第六十七页,共120页。
鞍隔过渡型-纤维型脑膜瘤(图)
第六十八页,共120页。
第四十五页,共120页。
少突胶质 细胞肿瘤(图)
第四十六页,共120页。
混合性少突-星形-室管膜细胞瘤(图)
(CT增强)
第四十七页,共120页。
左额叶混合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图)
第四十八页,共120页。
(三)成髓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 属 原 始 神 经 外 胚 层 肿 瘤 (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占儿童 原 发 颅 内 肿 瘤 15 % ~25% 。 75% 在 15 岁 以 下,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龄40~60岁。常发生于大脑半球髓质, 以额叶、颞叶最常见 ★ 病理可见较少出血和坏死
第二十一页,共120页。
影像学表现(1)
★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 界不清。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 见,多无钙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 表现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低或低、等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 可有囊变,但坏死和出血少见,多无钙 化。灶周有中度水肿和占位体现 CT增强:呈斑片状或不规则强化
影像学体现
MRI平扫:T1WI呈低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 呈不均一高信号,边界不清,灶周 可有水肿和占位体现 MRI增强:呈不规则强化
颅内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学习要点
应了解、熟悉和掌握旳知识点: -掌握颅内肿瘤旳影像诊疗原则 -掌握常见颅内肿瘤旳经典影像学体现 -熟悉多种影像学措施对颅内肿瘤诊疗 旳价值与程度 -了解特定解剖部位好发肿瘤旳影像学 诊疗及鉴别诊疗
学习要点难点
本节学习中旳要点难点: -神经上皮肿瘤旳分类及影像学体现 -脑膜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听神经瘤、脑转 移瘤旳影像学体现 -桥小脑角区、鞍上、松果体区常见肿瘤种类
肿瘤诊疗三要素
定位 定量 定性
(精确) (精确) (力求精确)
颅内肿瘤影像五要点(影像诊疗五要点)
部位 大小 形态 密度(信号、回声) 毗邻关系
颅内肿瘤旳定位诊疗
脑内和脑外 脑室内和脑室外 幕上和幕下
脑内外鉴别
脑 内
脑 外
肿瘤边沿
欠清或不清
清楚锐利 ,周围可见CSF密度/信号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图)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单纯少突胶质细胞瘤少见,仅占原发脑肿瘤 旳2%-5%,常见为含少突和星形细胞旳混合 性胶质瘤;发病高峰35-40岁,85%在幕上, 以额叶最常见 病理学:肿瘤位于皮质下区,常累及皮质, 并可侵及颅骨和头皮;血运少,可有小旳囊 变,出血坏死少见, 70%以上发生钙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图)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

常见颅内肿瘤鉴别诊断要点幕上肿瘤鉴别诊断1.星形胶质细胞瘤:肿瘤多发生在髄质。
CT密度、MRI信号不均匀,增强扫描呈不规则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并随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而递增,其强化程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均一,不直接与脑膜相连,也不出现颅骨骨质改变。
2.少突胶质细胞瘤: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影,病灶内条状或片状钙化就是其特征表现。
3.室管膜瘤:源于脑实质或源于侧脑室而突入脑实质得室管膜瘤呈分叶状,肿瘤内斑点状细小钙化;而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呈圆形,钙化较大呈片状或弧形。
4.脑膜瘤:脑实质外良性肿瘤,影像学示脑外占位征象。
CT示圆形或类圆形稍高或明显高密度影,增强明显强化,瘤内可见囊变或钙化,瘤周多伴水肿,以广基与硬膜相连,多伴有附着处骨质改变cMRI肿瘤信号与灰质相似,T1等信号,T2 高或等信号。
肿瘤边缘清楚,可见包膜、引流静脉及颅骨改变。
5.转移瘤:既往有肿瘤病史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与局限定位体征,首先考虑转移瘤。
无肿瘤病史,40岁以上人群短期内病悄进展迅速,在脑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出现圆形病灶,单发或多发,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示环形强化,可伴有颅骨转移,为破坏性,也应考虑转移瘤。
其与脑内病灶有一定距离。
多发性转移瘤应与多发性脑脓肿、结核球、淋巴瘤、多发性硬化以及多中心胶质瘤相鉴别。
单发转移瘤与胶质瘤、淋巴瘤、脑脓肿鉴别。
6.淋巴瘤:CT不均匀略高密度,增强后均匀强化,但边缘不如脑膜瘤锐利,强化亦不如脑膜瘤明显,且不与脑膜相连,亦无骨质改变。
7.脑脓肿:CT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影,增强后明显环形增强,其病灶增强环多规则而连续,片薄相对均匀,边界清楚,周围脑组织低密度水肿带明显。
多发囊性转移瘤与脑脓肿在CT上常难以区分,但脑脓肿有感染源或发热史,抗感染治疗后病灶缩小或消失。
8.脑梗塞:与脑血管分布区相吻合,CT复查病灶密度进行性下降,边界清楚,占位征象消失,并可出现局灶性脑萎缩。
9.动静脉畸形:CT示不规则混合密度,无占位效应,钙化明显,可伴有局限性脑萎缩。
颅内肿瘤的MR诊断

室管膜瘤
第四脑室为室管膜瘤最常见部位,起于第四脑 室顶或底部,周围或一侧有脑脊液围绕又称残 留脑脊液袋。肿瘤可沿脑脊液间隙阻力最小的 方向扩展。当肿瘤较大时,可完全充填第四脑 室,形成与第四脑室相似的形态。当肿瘤长到 相当大时可以经外侧隐窝扩展到桥小脑池或向 下进入小脑延期池,形如“洛酷状”
星形细胞瘤
神经上皮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肿瘤 占颅内肿瘤的20%,神经上皮性肿瘤的40% 男女比例约为2:1 多见于年青人,也见于儿童和中年人,65岁
以上发病罕见 以幕上多见,约占80% 肿瘤可以单发或多发
星形细胞瘤
分化好的星形细胞瘤(Ⅰ-Ⅱ级)
好发于额叶,其次为颞叶、顶叶、小脑、脑干,好 可见于丘脑和胼胝体
室管膜瘤
侧脑室内室管膜瘤,常起源于盂氏孔附近,可伴 有单侧或双侧的脑积水。发生于侧脑室三角区者 少见,脑积水征象也出现较晚。第三脑室内室管 膜瘤则好发于第三脑室偏后部,当肿瘤较大时, 与丘脑分界不清可引起四叠体池移位变形,也可 压迫阻塞中脑导水管引起阻塞性脑积水。
大脑半球脑实质内室管膜瘤较少见。一般位于脑 室附近,有时可突入脑室内。
可发生在小脑半球 边界多不清楚,偶因有假包膜而边界清楚 肿瘤囊变、钙化、出血均少见
example
小脑髓母细胞瘤
example
example
男性.7岁。主诉: 双眼视物不清3月。 体征:颈抵 抗.双眼底水肿, 并有出血,小脑 征(+)。
小脑蚓部髓母细胞瘤
example
脑膜瘤(meningioma)
颅内肿瘤的MR 诊断
The diagnosis of MRI in Intracalvarium tumors
脑部肿瘤的影像诊断

1、占位效应: 肿瘤及其继发脑 水肿具有占位作 用,表现为相邻 脑室和(或)脑 池、脑沟的狭窄、 变形和移位,重 者可见中线明显 移位。
2. 骨质改变: 脑膜瘤可发生骨增生和破坏(图) 垂体瘤可发生蝶鞍扩大、破坏(图)
3. 脑水肿:影像上为肿瘤周围的低密度 区,一般沿脑白质分布,很少累及脑灰 质。水肿带常以肿瘤为中心,多与正常 脑组织分界不清,增强后扫描水肿区无 强化。
三、垂体瘤(pituitary tumor): 发病率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占颅 内肿瘤8-15% 1、病理: 来源于垂体,属脑外肿瘤,有完整包 膜,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可有 坏死。无血脑屏障。 肿瘤直径小于10mm称为微腺瘤。
2、 影像表现: (1)位置:特定,蝶鞍窝,蝶鞍窝扩大,前 后径大于15mm (2)密度:等或略高密度肿块 (3)边缘:清楚 (4)占位效应:不明显 (5)脑水肿:无 (6)增强扫描:肿瘤均一强化,或周边强化, 强化后持续时间长
2、病灶位置: 病灶在颅内的位置可以反映组织来 源。 3、病灶大小、形状、数目及边缘: 有助于判断肿瘤性质。
4、造影增强(contrast enhancement,CE): 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 肿瘤强化与下列三方面相关: (1)血脑屏障破坏和肿瘤血管发育不良, 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溢。 (2)肿瘤血运丰富,造影剂在血管内滞留。 (3)脑自动调节功能障碍,肿瘤局部血运 增加,发生过渡灌注。 因此,肿瘤强化反映了血脑屏障损伤 程度及血运情况。
垂体瘤
垂体微腺瘤
2、影像表现: (1)密度:略高或等密度肿块,常有高密度钙化 (2)边缘:清晰、光滑 (3)占位效应:较明显(肿瘤体积较大) (4)脑水肿:无或较轻,(压迫静脉或静脉窦, 可产生明显水肿) (5)颅骨改变:贴近肿瘤的颅骨可有增生或破坏 (6)增强扫描:明显均一强化,边界更为清楚、 锐利(无血脑屏障、血管丰富)
常见颅内肿瘤CT,MRI诊断特点

&颅内肿瘤为常见病,约占神经系统疾病的1/4。
按来源分:原发性肿瘤:源于颅骨、脑膜、血管、垂体、脑神经、脑实质和残留的胚胎组织的肿瘤。
转移性肿瘤和淋巴瘤。
按部位分:幕下肿瘤:常见于婴儿及儿童。
幕上肿瘤:常见于成人。
&肿瘤定位征:①颅壁局限性变化;②蝶鞍变化;③岩骨及内耳道变化;④钙斑; ⑤松果体钙斑移位。
&星形细胞瘤[临床表现] 以20-40岁多见,其临床症状、体征随肿瘤分级和部位不同而异。
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影像学表现] X线:可正常或仅有颅压增高或钙化。
2. CT:⑴Ⅰ、Ⅱ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颅内均匀低密度病灶,CT值18~24 HU多数与脑质分界不清,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不明显。
②增强:Ⅰ级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级可表现为连续或断续的环形强化。
(2)Ⅲ-Ⅳ级星形细胞瘤①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略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②增强: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有时可呈边界不清或清楚的弥漫性或结节性强化诊断要点:①癫痫、脑损伤的定位征象,高颅压表现②Ⅰ、Ⅱ级星形细胞瘤CT以低密度为主,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少。
③Ⅲ、Ⅳ级级星形细胞瘤CT以混杂密度为主,呈花环状,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均有强化④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瘤中有囊,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阻塞性脑积水。
⑤MRI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少突胶质细胞瘤1.CT表现:①多为混杂密度肿块,边缘不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70%),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女,5岁
青少年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女,9岁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下丘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pilocytic astrocytoma, WHO gradeⅠ 儿童最常见的幕下肿瘤 术后预后好,5年生存期>90% 好发:后颅窝;视通路-下丘脑 小儿多呈囊-结节性;成人多呈实性 囊-结节性类似于血管母细胞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2/3见于18岁前 发生于软膜下星形细胞,多见于颞叶,70%肿瘤 基底邻近脑膜,癫痫 皮质肿块,均匀强化,1/3可囊变,出血和钙化 少见 鉴别:DNET (无强化,可有皮层发于不良)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diffusion astrocytoma
男,25岁,癫痫发作
星形细胞瘤Ⅱ级
纤维星形细胞瘤
Lac↑
少突胶质细胞肿瘤
oligodendroglial tumor
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grade Ⅱ)
– 颅内肿瘤的1.8-4% – 钙化率40-80% – 高峰年龄40-60岁 – 钙化、软组织肿块、囊变(ribeye steak)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grade Ⅲ)
男,17岁,头痛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multiforme,WHO grade Ⅳ
级别//年龄,年龄↑级别↑ 老年:原发 青年:继发于低级胶质瘤
占星形细胞瘤50-60% 常见于额、顶、颞叶
MRI:广泛侵润,长T2信 号,实体、环状或不均匀 强化 跨越胼胝体、前、后联合 瘤内出血和脑脊液种植 MRP:CBV//GBM级别 MRS:Cho/Naa↑
多见于30-50岁 边界不清,强化明显,明显血管源性水肿 多数AA可发展成GBM
星形细胞瘤 Ⅳ级
胶质母细胞瘤 (glioblastoma) 巨细胞胶质瘤(giant cell glioblastoma) 胶质肉瘤 (gliosarcomas)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 multiforme
Pineal tumours Embryonal tumours Tumours of the cranial and paraspinal nerves Meningeal tumours Tumours of the sellar region
CT/MRI对肿瘤的定性定级诊断依据
定性
部位/数量 密度/信号 增强特点 边界和瘤周
临床:年龄,性别,症状 和体征
定级(Ⅰ—Ⅳ) 瘤周水肿 强化程度 年龄相关 生长速度 既往表现
影像对肿瘤组织学定性定级诊断的局限性!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Ⅰ级
界定性星形细胞瘤(circumscribed astrocytoma )
– 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TS. Subependymal giant cell astrocytoma
星形细胞瘤 Ⅱ级
毛细胞粘液样星形细 胞瘤(PMA) 弥漫性星形细胞瘤
– 纤维星形细胞瘤 (fibrillary astro.)
– 原浆性星形细胞瘤( protoplastic astro.)
多形性黄色星细胞瘤
Pilomyxoid astrocytoma
Pilomyxoid astrocytoma
颅内肿瘤影像诊断
Tumours of the CNS, WHO 2007
Astrocytic tumours Oligodendroglial tumours Oligoastrocytic tumours Ependymal tumours Choroid plexus tumours Other neuroepithelial tumours Neuronal and mixed neuronal-glial tumours
轴外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T1 WI:均匀低信号
T2WI:均匀高信号
Gd:均匀一致强化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T1WI
T2WI
FLAIR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CE-T1WI
海绵 状血 管瘤
毛细胞粘液样星形细胞瘤
Pilomyxoid astrocytoma, WHO grade Ⅱ
典型的发生于下丘脑/视交叉区 多见于婴幼儿 组织学:明显的粘液样基质,围绕血管排列的单 形双极肿瘤细胞 预后不良, 较PCA易局部复发和脑脊液播散
多形性黄色 星形细胞瘤
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 WHO grade Ⅱ
三叉神经鞘膜瘤
三叉神经鞘膜瘤
三叉神经瘤
皮样囊肿
大脑镰脑膜瘤
大脑镰软骨瘤
大脑镰和凸面硬模软骨瘤
可能的发生机制
– 来自于脑膜成纤维细胞或血管周围间质细胞的 化生
– 由软骨细胞在胚胎期异位于硬膜 – 来自于创伤位移的软骨或炎症引起的脑膜成纤
维细胞的软骨性激活
影像:环状强化;瘤内珊瑚征、石榴子征 、蜂房征;无脑膜尾征
鞍旁脑膜瘤
脑膜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血管外皮细胞瘤
meningeal hemangiopericytoma ,WHO grade Ⅱ
既往:angioblastic meningioma 来源于脑膜毛细血管周围的平滑肌细胞 比脑膜瘤具有侵袭性,复发率较高,可转移 男性多患,体积较大,分叶状,轴外幕上肿块 脑积水、脑水肿、占位效应常见 CT/MRI:不均匀高密度/高信号肿瘤 骨质增生和钙化少见
少突胶质细胞瘤
男,62岁,右额叶占位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
脑膜肿瘤
Meningioma in cranial middle fossa
38
39
多发性脑膜瘤-NF-2?
脑膜瘤
岩尖-斜坡区肿瘤
三叉神经瘤 脑膜瘤 皮样/上皮样囊肿 蛛网膜囊肿 NPC侵犯 肿瘤常跨中后颅窝生长! 可以颅内外交通!
纤维星形细胞瘤
fibrillary astrocytoma,WHO grade Ⅱ
属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具侵袭性,预后差 青年和儿童好发 多见于脑干和丘脑,强化不明显 后窝星形细胞瘤:FA 15%;JPA 85%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anaplastic astrocytoma, WHO grade 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