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知识归类

合集下载

经典模板 (142)《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经典模板 (142)《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

《传统节日》重难点突破一、课文内容解说《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更富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一年的春节又来了。

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笑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二、教学目标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序。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安排本课共计2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识字读文;学习课文1至3句;写“舟、贴、街、敬、转”5个字。

第二课时:复习1至3句;学习课文4至8句;写“艾、团、热、闹”4个字。

五、教学过程简述第一课时:l 激趣导入,感知传统节日l 初读课文,进入传统节日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第二课时:l 回顾上文,引入新课l 精读课文,品味传统节日l 整体诵读,体悟传统节日l 发现规律,指导书写六、重难点的突破1.识字教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一个个学生喜欢的传统节日,创设了本课识字的情境。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传统节日文化常识(一)春节1.简介: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2.别称:“元正”、“元辰”、“元朔”、“元春”。

3.习俗:放爆竹、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

4.诗句展示:(1)令月归馀届早春,羲舒相望协元辰。

——晏殊《辛春日词·御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二)元宵节1.简介:据道教的“三元说”,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2.别称:“上元节”、“灯节”、“灯夕”。

3.习俗: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4.诗词展示:(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2)冉冉年华过上元,梅花如雪照江村。

——陆游《春寒》(三)清明节1.简介: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从节气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从节日来讲,清明节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2.别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

3.习俗:扫墓踏青、插柳带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

诗词展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2)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四)端午节1.简介: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2.别称:端午也称端五、端阳,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地腊节等。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

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初中语文必背传统文化知识之传统节日汇总传统节日基本内容以下节日未特定说明皆按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来算:1,正月初一春节,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2,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3,正月初五路神生日4,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5,二月十五,花朝节6,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7,三月初三上巳节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8,清明节:春分后十五日现在一般定在阳历四月五日9,四月初八日佛诞日,又有牛节之称过了这天牛就要下地了.10,五月初五端午节11,夏至节12,六月六: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13,七月七日,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14,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15,七月三十"地藏节"16,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17,九月九日为重阳节18,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19,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20冬至21,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22,祭灶节:腊月二十三日为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23,年除日,腊月的最后一天为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还有几位圣贤的诞辰日:关帝诞:六月廿四至圣先师孔子诞:八月二十七苍颉至圣先师诞:三月廿八鲁班公诞:六月十三日(五月初七):伏羲诞辰:五月十三日(传说中龙的生日)炎帝神农诞:四月二十六日黄帝诞辰:二月初二诸葛孔明诞辰:七月二十三日孟子诞辰:四月初二岳飞诞辰;二月十五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日释迦佛陀诞辰:四月初八屈原诞辰:正月二十一六祖慧能诞辰:二月初八附1: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腊月二十九小除夕正月初二祭财神正月初三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正月初七人日/摊煎饼/吃七宝羹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正月初八谷日/顺星众星下界之日也称“祭星”、“接星”正月初十石头生日“石不动”“十不动”老鼠嫁女半年节”有六月十五日的六月十四的六月六的六月五日的也有六月初一日之说!观音诞: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十一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信仰已经超出了佛教的范围,他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愿望每年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为妈祖的诞辰日!七月初一日,俗称开息门填仓节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祭祀节日,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

传统节日知识

传统节日知识

传统节⽇知识 中国的传统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化的⼀个组成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传统节⽇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腊⼋节 农历⼗⼆⽉⼋⽇为中国腊⼋节。

民间有⾷腊⼋粥的习惯。

腊⼋粥也叫⼋宝粥,相传腊⼋节是佛祖“成道”之⽇,佛寺要仿效牧⼥献糜的故事,取⼋种⾹⾕和果实制粥供佛,故名⼋宝粥,腊⼋粥制法简单,营养丰富,味道⾹甜。

到了宋代,民间争相效仿,⼴为流传,成为⼀道深受⼈民喜爱的美⾷。

过年的传说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爬上岸来吞⾷牲畜伤害⼈命,因此每到除⼣,村村寨寨的⼈们扶⽼携幼,逃往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个⽩发⽼⼈,只见他⼿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若朗星。

对⼀户⽼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晚,他定能将"年"兽驱⾛.众⼈不信,⽼婆婆劝其还是上⼭躲避的好,⽼⼈坚持留下,众⼈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躲避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婆婆家,门贴⼤红纸,屋内独⽕通明。

“年”兽浑⾝⼀抖,怪叫了⼀声。

突然传来⽩发⽼⼈然响的爆⽵声,"年"兽混⾝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光和炸响.这时⼤门⼤开,只见院内⼀位⾝披红袍的⽼⼈哈哈⼤笑,"年"兽⼤惊失⾊,仓惶⽽逃. 第⼆天,当⼈们从深⼭会到村⾥时,发现村⾥安然⽆恙,这才恍然⼤悟,原来⽩发⽼⼈是帮助⼤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们同时还发现了⽩发⽼⼈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从此,每年的除⼣,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户户灯⽕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过年". 春节 农历正⽉初⼀是春节,⼜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知识归类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知识归类

《传统节日》知识归类
听写词语
龙舟元宵热闹团圆转动贴纸艾叶敬老
多音字
传(chuán)说传(chuàn)记
转(zhuàn)圈转(zhuǎn)身
近义词
反义词
热闹--冷清团圆--分离
形近字
团(团圆)贴(贴纸)街(街道)
困(困难)粘(粘贴)衔(衔接)
郎(牛郎)舟(龙舟)转(转动)
朗(朗读)船(船长)传(传送)
词语理解
窗花: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

造句:过年时,人们喜欢剪各种窗花贴在窗户上。

乞巧:旧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祭扫: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造句:清明节到来,我们一起祭扫烈士陵园。

登高:上到高处;重阳节登山也叫登高。

造句:重阳节到了,让我们登高望远,思念远方的亲人。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造句:待到中秋好团圆。

热闹: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

造句:到了节日,大家热闹热闹吧!
知识拓展
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我知道的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国学诵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常识集锦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常识集锦

(完整版)中国传统节日常识集锦
1. 春节
春节,又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举行,持续十五天。

春节是中国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享丰盛的年夜饭,拜访亲戚朋友,交换红包,观看烟花爆竹表演以及舞狮舞龙等庆祝活动。

2.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4月4日前后举行。

这一天人们会扫墓祭拜祖先,献上鲜花、食物和纸钱。

此外,清明节也是踏青、赏花和放风筝的好时机。

3.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龙舟节。

它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和其他节日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和佩戴五彩丝线等俗来庆祝这一节日。

4.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

这一天人
们会举行家庭团圆晚宴,一起赏月并品尝月饼。

中秋节还有一个传
说是关于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也成为了这个节日的重要符号之一。

5. 国庆节
国庆节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国庆节在公历10月1日举行,通常有七天的假期。

人们会参加各
种庆祝活动,如观看阅兵式、热气球表演和焰火晚会等。

同时,很
多人也会利用这个假期旅行。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些简要介绍。

每个节日都有其独
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让人们可以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希望这份文档可以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知识点+同步练习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知识点+同步练习

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识字2《传统节日》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学习目标1.认识“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二、我会写注音及组词贴:tiē(贴画、张贴、贴心)街:jiē(街道、街上、街灯)舟:zhōu(龙舟、渔舟、轻舟)艾:ài(艾草、艾子、艾香)敬:jìnɡ(敬爱、敬礼、敬意)转:zhuǎn(转身、转头、转让)团:tuán(团员、团圆、团结)热:rè(热爱、热水、冷热)闹:nào(热闹、打闹、闹钟)三、我会认注音及组词传:chuán(传统、传说、传话)统:tǒng(统一、总统、统考)宵:xiāo(元宵、宵夜、今宵)巷:xiàng(小巷、巷子、巷口)祭:jì(祭拜、公祭、祭文)堂:táng(课堂、礼堂、堂弟)乞:qǐ(乞讨、乞求、乞巧)巧:qiǎo(灵巧、巧干、巧手)郎:láng(新郎、郎中、令郎)饼:bǐng(饼干、画饼、豆饼)赏:shǎng(玩赏、观赏、赏金)菊:jú(菊花、黄菊、墨菊)四、多音字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重:zhòng(重量)chóng(重复)五、近义词转眼——转瞬团圆——团聚热闹——喧闹六、反义词欢笑——痛苦热闹——冷清团圆——分离七、理解词语大街小巷:大的街道。

小的巷子。

泛指城市的各边街巷。

窗花: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

乞巧:旧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祭扫: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登高: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也叫登高。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

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

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传统节日常识小考点,希望有所帮助!一、春节(一)节日介绍古时称正月初一为元旦,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如日之初出。

改用公历后,一月一日定为元旦,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俗称“过年”“新年”。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二)节日别称改岁、献岁、岁旦、岁日、元日、元旦等。

(三)节日习俗燃放爆竹、蒸年糕、贴春联、贴年画、拜年、饮屠苏酒、聚财、吃饺子等。

(四)相关诗文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孟浩然《田间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明)叶颙《己酉新正》:“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孔尚任《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二、元宵节(一)节日介绍正月十五,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

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元宵节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二)节日别称上元节、元夕、元夜、灯节、正月半。

(三)节日习俗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烟火、舞狮子、踩高跷、走百病等。

(四)相关诗文(唐)崔液《上元夜》:“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唐)李商隐《观灯乐行》:“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节日》知识归类
听写词语
龙舟元宵热闹团圆转动贴纸艾叶敬老
多音字
传(chuán)说传(chuàn)记
转(zhuàn)圈转(zhuǎn)身
近义词
欢笑--欢快团圆--团聚热闹--喧闹
反义词
热闹--冷清团圆--分离
形近字
团(团圆)贴(贴纸)街(街道)
困(困难)粘(粘贴)衔(衔接)
郎(牛郎)舟(龙舟)转(转动)
朗(朗读)船(船长)传(传送)
词语理解
窗花:剪纸的一种,多做窗户上的装饰。

造句:过年时,人们喜欢剪各种窗花贴在窗户上。

乞巧:旧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造句:七夕之夜,一个小姑娘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巧。

祭扫:在墓前祭奠打扫;扫墓。

造句:清明节到来,我们一起祭扫烈士陵园。

登高:上到高处;重阳节登山也叫登高。

造句:重阳节到了,让我们登高望远,思念远方的亲人。

转眼:形容时间极短。

造句:冬天过去了,转眼又是春天了。

团圆:(夫妻、父子等)散而复聚。

造句:待到中秋好团圆。

热闹: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

造句:到了节日,大家热闹热闹吧!
知识拓展
我国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
我知道的其他民族的传统节日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瑙纵歌节、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国学诵读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杜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