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设计

合集下载

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车体结构与车内设备车体结构

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车体结构与车内设备车体结构
二、车体相关技术
一 车体轻量化 二 车辆防火与安全 三 车体的密封隔声技术
一 车体轻量化
1、车辆轻量化的意义 2、车辆轻量化的设计原则 3、轻量化车辆的关键技术 4、车体结构的轻量化技术 5、车内设备的轻量化技术
1、车辆轻量化的意义
1 可因减少材料消耗量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2 可减少牵引动力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制动时产生的热能和粉尘,还减缓了洞内温度的上升; 3 可减少对轨道线路的压力,从而减轻线路的损耗,降低线路的维修费用; 4 可以提高运行速度,缩短乘客的旅行时间.减小旅客的乘车疲劳。间接地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5 车辆轻量化,尤其是簧下质量的减轻,不仅减小轮轨间的作用力.而且减小了洞内噪声,减小环境污染。
2、车辆轻量化的设计原则
1 采用比强度高的材料作为车体结构的承载件。有效地利用材料的强度和刚度保证设计要求。 2 采用变截面的方法 改变结构截面形状 提高结构刚度。采用最少的材料获得最大的刚度和强度。 3 尽量减少独立部件的数量,使用长尺寸构件。这样可以减少焊缝数量,提高焊接自动化水平,保证焊接质量,提高车体结构的抗疲劳强度。 4 车辆轻量化设计必须满足技术条件的要求和使用性能。应减少制造和维修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车体车架是机车的骨架,它既是各种设备,如柴油机、变压器等的安装基础,又要传递各个方向的力。即:
2. 车体的重要性
车体是车辆结构的主体,是供旅客乘坐和司机驾驶的部分。 车体的强度、刚度,关系到运行安全可靠性和舒适性; 车体的防腐、耐腐能力、表面保护和装饰方法,关系到车辆的外观、寿命和检修制度; 车体的重量关系到能耗、加减速度、载客能力乃至列车编组形式 拖动比 ,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运营质量和经济效益。
4. 车体类型
1 按材质分 2 按制造工艺分 3 按承载特点分 4 按结构形式分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轻量化设计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轻量化设计

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轻量化设计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轻量化设计随着我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动力集中型动车组(Multiple Unit Train,简称“EMU”)作为高速铁路交通的主要列车型号之一,具备了高速、大运力、舒适等特点。

然而,由于传统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采用了大量的钢材结构,导致车体重量较大,占用空间较大,限制了列车的运行速度与运输效率。

因此,轻量化设计成为提高动力集中型动车组性能的重要途径。

轻量化设计旨在通过采用轻量材料和先进的结构设计,减轻车体的重量,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运输效率。

在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轻量化设计中,关键的步骤包括车体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的优化和加工工艺的改进。

首先,在车体材料的选择上,可以考虑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和复合材料等轻量材料替代传统的低碳钢材。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刚度特性,可以在减少车体重量的同时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

其次,在结构设计上,应采用更加紧凑和高效的设计方案来减少车体的体积和重量。

例如,可采用空心梁和蜂窝板结构来替代传统的实心钢结构,增加材料的使用效率。

同时,通过优化连接结构和减少不必要的零部件,进一步降低车体的重量。

此外,加工工艺的改进也是实现轻量化设计的关键。

传统的铆接和焊接工艺在连接车体结构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造成了不必要的重量增加。

因此,可以采用粘接技术替代传统的连接工艺,实现车体结构的整体化设计和加工,进一步降低车体的重量。

通过上述的设计优化,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轻量化设计将会带来多方面的好处。

首先,减轻车体重量可以降低列车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降低车体重量可以减小列车的轮轨接触力,降低了磨损和噪音的产生,提高了列车的乘坐舒适性。

此外,轻量化设计还可以增加列车的载重量和降低空气阻力,提高列车的运载能力和运输效率。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轻量化设计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轻量材料的使用成本较高,给设计和制造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动车组内装设计和布置分析

动车组内装设计和布置分析

动车组内装设计和布置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高速铁路发展速度非常快,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自主创新,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高铁的运营速度与运营里程也不断提高。

动车组是高铁发展中主要的设备之一。

相比于普通列车,动车组为了满足高速铁路高速度的要求,对于其机体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动车组的内装设计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体验与动车组的运行条件。

轻量化设计时近年来的趋势之一,通过内装轻量化设计可以有效讲题动车组的整体重量,提高动车组的运行速度与节约能源。

本文对动车组内装设计与布置进行分析,探讨轻量化设计理念在动车组内装设计中的应用。

以促进动车组内装设计与布置的发展。

关键词:动车组;内装设计;布置分析引言我国的高铁技术的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先引进,后创新的方式进行发展,经过巨大的努力,现阶段我国的高铁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动车组相比于普通列车具有更高的运营速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轻量化内装设计时必然趋势。

轻量化内装设计的理念是在保持动车组内装简洁大方,方便适用的同时,通过新材料或者布置设计尽量减轻内装的质量,从而降低动车组的整体质量。

提高动车组的运营速度以及节约能源。

一、动车组内装设计与布置轻量化概述动车组内装设计与布置轻量化是发展趋势之一,其可以有效降低动车组的整体质量,降低动车组运营的电力消耗以及提高动车组的运营速度。

随着各种新型材料的出行,动车组内装设计与布置的轻量化发展越来越快,其可以以更轻更坚固的材料完成内装布置。

比如CRH5型动车组,其内装设计主要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为了实现轻量化目标,内装材料均采用航空级轻量化材料,即Nomex酚醛蜂窝复合材料,同等体积的Nomex酚醛蜂窝复合材料是胶合板质量的25%。

且更为坚固耐用。

CRH5型动车组的内装结构主要有端墙板、侧墙板、平顶板、行李架、间壁、地板等,是现阶段动车组内装设计与布置轻量化的代表车型。

二、动车组内装设计与布置的基本原则1.注重人性化动车组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人员交流与运输的效率,归根到底是以服务乘客为基础的。

动车组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机制解析

动车组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机制解析

动车组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机制解析动车组,作为现代铁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高速、高效、舒适的特点,在当代交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解析动车组的设计原理和运行机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工作原则。

一、动车组的设计原理1. 动力系统设计:动车组的设计原理中,动力系统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动车组一般采用电力传动方式,即利用电力传动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动力输出,推动整个列车运行。

电力传动方式相比传统的内燃机驱动方式,具有高效、环保、低噪音等优势。

2. 车体结构设计:动车组车体的设计原理通常采用轻量化结构,以最大程度降低整体车重,提高列车行驶的能效。

车体结构设计还需要考虑列车的稳定性、防撞性能等因素,确保行驶过程中的安全。

3. 运行控制系统设计:动车组采用先进的运行控制系统,以保证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运行控制系统能够对列车的加减速、制动、转向等进行精确控制,提高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4. 车辆联挂系统设计:动车组通常由多个车辆组成,因此车辆联挂系统的设计原理非常重要。

联挂系统需要确保车辆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同时又能够保证车辆之间的灵活转向,以适应各种复杂路况。

二、动车组的运行机制1. 能源供给:动车组的电能供给通常来自于供电系统,如铁路电网。

动车组通过接触网或第三轨将电能导入列车,通过动力系统将电能转化为动力输出,推动列车的运行。

2. 牵引传动:动车组的牵引传动通过电机实现。

电机通过电能传递从而驱动车轮转动,推动整个列车的运行。

在实施牵引过程中,动车组能够根据需要调整电机的工作状态,实现列车的加速、减速和定速运行。

3. 辅助系统:为保证列车正常运行,动车组还需要配备各种辅助系统。

例如,供电系统用于为列车提供电能,制动系统用于控制列车的制动,空调系统用于提供车厢内部的舒适环境等。

这些辅助系统协同工作,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行。

4. 列车控制:动车组的运行机制中,列车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

列车控制系统可以自动监测列车运行的各种参数,并根据设定的运行计划和调度要求,对列车的速度、行进方向等进行精确控制。

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

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

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是现代铁路运输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动车组是指由一组车辆组成的自行驶动的列车,可以根据需要拆分或连接车辆来适应不同的运输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动车组车辆的构造和设计方面的一些关键要素。

首先,动车组车辆的构造通常包括车体、车内设施、车辆悬挂系统、车门和紧急逃生设备等。

车体是动车组车辆的主要组成部分,它通常由钢材制成,具有足够强度和刚度来承受不同工况下的应力和振动。

车体的设计考虑了列车的运行安全性、乘客舒适性和运营效率等因素。

为了提高安全性,车体上通常设有防火、阻烟装置以及迫降装置等。

车内设施是动车组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座椅、空调系统、音视频设备、洗手间等。

座椅的设计要考虑到乘客的舒适感和支持性,通常采用可调节的座椅和柔软的填充物。

空调系统负责维持车内的适宜温度和湿度,以提供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

音视频设备则为乘客提供娱乐和信息服务。

车辆悬挂系统是动车组车辆的重要部分之一,用于支撑车体并减少车体对乘客的振动。

常见的悬挂系统包括钢板弹簧悬挂系统、空气弹簧悬挂系统和电磁悬挂系统等。

钢板弹簧悬挂系统具有简单可靠、造价低廉的特点,但对乘客的振动隔离效果相对较差。

空气弹簧悬挂系统则可以提供更好的振动隔离效果,但相应的成本较高。

电磁悬挂系统则是一种较新的技术,可以提供更高的平衡性和乘坐舒适性。

车门是乘客进出车厢的通道,通常采用电动开关和传感器来实现自动开关。

为了方便乘客进出车辆,车门通常设有自动平台和滑道。

车门的设计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快速、平稳的开关操作。

紧急逃生设备是车辆上的重要安全装置,用于紧急情况下的乘客疏散。

常见的紧急逃生设备包括紧急门、紧急疏散滑道、逃生梯等。

这些设备必须保持畅通和易于操作,以确保乘客能够快速有效地疏散。

除了以上基本构造之外,动车组车辆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节能环保和运行安全等因素。

节能环保的设计包括优化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采用轻量化材料和使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等。

动车组列车设计与创新思路分析

动车组列车设计与创新思路分析

动车组列车设计与创新思路分析动车组列车作为现代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大众出行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具备安全、舒适和高效的特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如何在动车组列车的设计与创新方面寻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动车组列车设计与创新的思路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创意。

首先,动车组列车的设计应注重实用性和效率。

在车厢的布置上,应尽可能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乘客的舒适度和利用率。

可以考虑增加座椅的调整功能,使乘客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座椅的高度和倾斜角度。

此外,应合理设置储物空间,以方便乘客存放行李和个人物品。

此外,应考虑到乘客需要充电的问题,可以在座椅上增加充电口,方便乘客在旅途中充电。

其次,动车组列车的创新在于提升列车的运行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在动车组列车的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使用轻量化的材料以减轻列车的重量,从而降低能耗。

同时,也可以采用新型的能源技术,如太阳能板和储能装置,利用清洁能源来供电,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此外,还可以将列车的制动能量回收,用于再次供电,实现能源的再利用。

另外,动车组列车的设计还应注重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车辆的结构设计上,应考虑到抗震和防火的要求,以提高列车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性能。

同时,在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的设计上,应考虑到防护和干扰的问题,以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

此外,还应加强列车的自动控制系统和安全监测系统的研发,使列车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和智能管理,提高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此外,动车组列车的设计还应关注乘客的舒适感受。

在乘客的乘坐体验方面,应考虑到噪音和震动的问题,采用隔音隔震的措施,减少对乘客的干扰。

同时,还可以在列车内增设娱乐设施和WiFi服务,提供更加舒适和便利的旅行环境。

另外,还可以增加窗户的面积,提供更广阔的视野,让乘客可以欣赏风景。

最后,动车组列车的设计与创新所依赖的技术和理念也值得关注。

在列车的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列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动车组布线模块化设计

动车组布线模块化设计

动车组布线模块化设计动车组布线是指在动车组车厢内,将电源线、信号线、数据线等各类线缆进行合理布置和连接,以确保列车正常运行和乘客的使用安全。

布线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动车组的运行效果和使用效果,动车组布线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提高布线效率和便捷性。

模块化设计是将大型系统划分成独立的模块,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通过模块的组合、拆分、调整等方式实现各个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

在动车组布线的模块化设计中,可以将车厢内不同功能和需求进行分类,分别设计和布置相应的模块,以提高布线的组织性和可维护性。

需要将动车组的电源线进行模块化设计。

电源线是动车组正常运行所需的重要物理连接,需要分别布置和设计直流供电系统、交流供电系统和辅助电源系统等模块,确保电源的供应和分配合理可靠,以保证列车正常运行。

信号线也需要进行模块化设计。

信号线用于传输列车的各种信号,如列车位置、速度、目的地等信息,需要将其分布在动车组的各个模块中,确保信号的传输的稳定和准确。

动车组布线还需要考虑其他模块,如照明模块、通风模块、空调模块等。

这些模块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功能进行布置和设计,以提高列车内部的使用体验和乘客的舒适度。

在进行动车组布线的模块化设计时,还需要考虑线缆的排列、绝缘和保护等问题。

线缆的排列应合理整齐,方便检修和更换,避免交叉干扰和短路问题。

线缆的绝缘和保护也需要严格把关,防止因电器故障引发火灾和安全事故。

动车组布线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布线的效率和可维护性,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使用。

在模块化设计时需要考虑各个模块的布置和连接方式,确保线缆的安全可靠,提升列车的整体性能和使用效果。

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总体设计CR400AF(BF)

时速3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总体设计CR400AF(BF)

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总体设计2017年11月研制情况技术创新三运营情况五一技术方案二平台产品四1. 研制背景“和谐号”动车组自2007年投入运营以来,累计运行约60亿公里,总体运行安全、平稳、有序,在动车组检修维护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也暴露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未完全实现自主化2. 项目来源2013年,铁道部科技司立项研究“动车组前瞻性技术研究”课题,完成自主化动车组研制项目。

2014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发改产业[2014]1373号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 项目目标中国标准动车组是中国铁路总公司针对我国铁路发展和走出去需要研制的自主化、标准化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通过打造精品样车,适应中国运用需求、统一检修维护接口、实现相同速度等级动车组互联互通,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建立中国高速列车标准体系,创建中国品牌。

主要如下:适应中国铁路运用环境和运输需求。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形成中国动车组标准体系。

4. 设计输入铁总科技〔2014〕50号《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暂行技术条件》科技装函〔2014〕23号《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样车研制工作方案》铁总科技〔2014〕291号《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暂行技术条件(修订内容)》的通知》科技装函〔2015〕132号《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印发〈时速350公中国标准动车组试验评审意见〉的通知》科技装电〔2016〕27号《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管理部运输局关于印发<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试用评审意见>的通知》铁总组织的96项零部件统型工作方案,统型联络会会议纪要、零部件统型技术条件及评审意见。

4. 研制意义•形成了一套中国•关于动车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技•术标准体系整车及关键系统均由国内相关企业自主研制,体现出中国对动车组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能力大幅提升综合考虑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舒适性、旅客服务和运维服务等因素,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产品平台契合国家新时期的发展需要,是提现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实现高铁“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战略意义产品平台标准体系核心技术5. 研制流程采用动车组技术创新中形成的科学研发流程和方法,利用各种创新平台的仿真及试验验证手段,以及产业联盟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进行标准动车组的研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网格:共5463个节点,3206个单元如图2.4示。
图2.4网格划分图
(2)求结果:
添约束:在轮座处添加固定约束,如图5。
加载荷:在轴颈处施加载荷。
查错误:载荷列表后进行检查。
求结果:进行有限元分析。如图2.5所示
图2.5加载图
图2.6应力图
图2.7位移图
图2.8应变图
(3)后处理:
——强度评价:确定危险点:由分析结果可得出,车轴最大应力为47.411MPa,发生在轴颈处。CRH2动车组车轴材料S38C,采用高频淬火热处理和滚压工艺,根据JIS E4502取车轴的疲劳许用应力为147MPa,可见,按照日本标准,该车轴满足设计要求。经分析,车轴结构强度符合设计。
2)校核强度:应力小于TB/T1335-1996规定轴箱弹簧的材料的许用应力340MPa,故弹簧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二).车轴的CAD/CAE分析
一.问题描述:
CRH2转向架车轴按照JIS E 4501进行设计,按JIS E 4502标准进行生产。为了研究CRH2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按照JIS E4501 标准,对该车轴进行强度分析。其尺寸如图2.1所示。
1)用加工中心加工的车轮 <360 MPa;
2)未用加工中心加工的车轮<290 MPa;
3)最大Von Mises应力低于车轮材料弹性极限(355 MPa)。
经分析,车轮受力最大应力为347.158MPa发生在踏面符合强度评价准则.
(四)轮对的CAD/CAE分析
一.轮对受力如图所示
图4.1 轮对受力
F =0.7Q.g =49.7kN
工况3:道岔通过
F =1.25Q.g =1.25×7250×9.8=88.8kN
F =O.42Q.g=0.42×7250×9.8=29.8 kN
2.应力分析
(1)前处理:
定类型:静态分析
画模型:运用solidworks2012建立车轮模型。
设属性:合金钢
分网格:共44674个节点,27810个单元,如图3.4所示
(三)车轮的CAD/CAE分析
一.问题描述
车轮是轮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疲劳强度直接关系到动车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故动车组车轮需进行车轮静强度、动强度和轮轴过盈配合强度等3个方面的分析。如图3.1所示。
图3.1车轮零件图
车轮的建模过程:拉伸轮胚→切左腹板→切右腹板→旋踏面→打轮毂孔→倒角→完成如图3.2所示
二.车轴的CAD设计:
车轴的建模过程:拉伸轴身→切轴颈→切防尘板座→切轮座(切轴身)→倒角→镜像→完成如图2.2
图2.2 车轴造型图
三:车轴的CAE设计:
1.受力分析:如图2.3所示
图2.3车轴受力
2.应力分析
(1)前处理:
定类型:静态分析
画模型:运用solidworks2012车轴模型
设属性:合金钢
动车组设计(作业)
—CRH2动车组轮对与轴箱弹簧CAD/CAE设计
——作业是以CRH2动车轮对与轴箱弹簧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产生结构进行分析。其相关参数如下:
(一).轴箱弹簧CAD/CAE分析
1.制造工艺过程
修正下料→端部加热→锻尖→加热→卷绕→淬火→回火→强化处理(喷丸、强压、渗碳)→磨平端面→试验或验收。
1.受力分析:弹簧下端受到轴箱支撑面的支持力,上端受到簧上质量的压力,分析时可简化为一端固定,另一端受到向下压力作用.
2.应力分析:
(1) 前处理:定类型:静态分析
建模型:运用solidworks2012建立弹簧模型。
设属性:合金钢
分网格:共4572个节点,2147个单元结果如图1.2示
图1.2 螺旋弹簧网格划分
(2)添约束:在弹簧一端加固定约束。
加载荷:在弹簧另一端施加压力。
查错误:载荷列表后进行检查。
求结果:进行有限元分析。如下图所示:
图1.3轴箱弹簧应力图
图1.4轴箱弹簧位移图
图1.5轴箱弹簧应变图
(3)求结果:
——强度评价:
1)确定危险点:由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弹簧受到的最大应力为166.35MPa,在弹簧端部。
图3.2车轮造型图
二.车轮的CAE设计
1.受力分析:
根据UIC 510-5:2003(整体车轮技术)标准进行车轮设计,对于安装到动轴上的车轮,考虑车轮通过直线、曲线和道岔时的载荷。 根据UIC 510-5:2003(整体车轮技术)标准进行车轮设计,对于安装到动轴上的车轮,考虑车轮通过直线运行、曲线通过和道岔通过。如图3.3.
图3.4车轮网格图
(2)求结果:
添约束:在轮毂处上施加固定约束。加载荷:由于车轮有蠕滑现象,所以踏面加载区域是一个椭圆面而不是一个点,如图3.5所示。
查错误:载荷列表后进行检查。
求结果:进行有限元分析
图3.5加载图
图3.6应力图
图3.6位移图
图3.7应变图
强度评价:
车轮辐板上所有节点的动应力范围应低于许用应力,即:
2.用三段直线扫描法绘制轴箱外弹簧
弹簧是由簧条圆绕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扭转而成的,故其造型过程为:先绘制三条首尾相连的直线,再绘制簧条圆,然后利用扫描特征中的沿路径扭转命令依次创建弹簧基体,最后利用拉伸切除特征创建支撑圈。如图1所示CRH2轴箱外簧。其基本参数如表:
图1.1三段直线扫描法轴箱外簧
二.CAE分析:
二、轮对的组装
4.2轮对的组装过程
4.3轮对的装配模型
三.轮对冷缩配合
轮对为两轮加一轴,压装在一起。因而要分析轮对的强度我们很有必要去分析轮和轴的冷缩配合
四.CAE设计
1.打开simulation模块,由于在solidworks材料库力没有车轴材料S38C, 这里都选用合金钢代替。
2.建立新算例,命名为 Q=7250 kg
g:重力加速度(m/s )
F :轮轨垂向力,F =1.25Q.g(KN)
F :轮轨横向力,F =0.7Q.g (KN)
工况1:直线运行
F =1.25Q.g=1.25×7250×9.8=88.8kN
横向力:F =0
工况2:曲线通过
F =1.25Q.g =1.25×7250×9.8=88.8kN
3.为车轴中部添加全约束,车轴轮座和车轮添加面相接触,施加冷缩配合。
4 .求结果 最大应力2957 ,最大位移21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