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的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实例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概念的辨析摘要:本文就高中生物学中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易混淆概念生物体高中生物经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单从字面上看似很像,但多一个字或一字之差意思是完全不相同的,在考试中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

这需要平时多注意并多理解,现略收集一些典型易混淆的概念比较如下。

1.应激性、适应性和遗传性应激性是生物体对刺激(如光、温度、声音、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包括多细胞动物的反射,植物的向性运动,大多数昆虫,还有单细胞生物的趋性,是生理学概念。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如植物的向性运动是适应性的表现,是生态学概念。

遗传性是指生物亲代性状通过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能力,使生物中各物种的性状基本保持应激性,是遗传学概念。

生物体表现出的应激性和适应性从根本上看都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2.胚囊与囊胚囊胚是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初期由卵裂继续进行,细胞数目增多,上下层细胞分裂速度,细胞数目,体积出现差异时出现的一个内部有腔的球状胚,是胚胎发育的一个中间过程。

而胚囊是被子植物的雌性个体的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是受精作用和受精卵及受精极核发育的场所。

3.赤道板与细胞板如果将分裂期细胞看做地球,过细胞中央(相当于赤道的位置)横切的平面即为赤道板,是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结构,而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有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成的板状结构,是实际存在的结构,之后和形成细胞壁有关是实际存在的结构。

4.染色体与染色质相同点是都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二者可以相互转变。

不同点是染色质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呈细丝状。

染色体处于细胞分裂期,呈杆状或棒状。

在描述复制或计数时,习惯上叫“染色体”如“染色体复制”而不叫“染色质复制”,称“染色体数目”,而不叫“染色质的数目”。

5.细胞株与细胞系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10代左右,大多数细胞死亡只有极少数存活的细胞能够继续分裂传到40—50代,这样的传代细胞叫细胞株。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1.遗传性、应激性与习惯性应激性是生物受到刺激时,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某种生理活动,是习惯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表述的是过程。

长期应激的结果是生物习惯环境。

习惯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表述的是结果。

如变色龙进入草丛中体色与青草一致,是应激性且属于习惯性;而蝗虫的体色与青草一致则只是习惯性不是应激性。

决定生物行为特征的是遗传性。

2.酶、激素、抗体、维生素从来源上看:酶、激素与抗体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所有活细胞都可产生酶,只有内分泌腺才可合成激素,只有效应B细胞才可合成抗体。

而维生素在动物体内通常不能合成,要紧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少数种类的维生素能够在机体内转化而来,如在人体表皮细胞内含有一种胆固醇,经日光照射后能转变成维生素D。

从化学本质上看: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激素的种类很多,有的是蛋白质类激素,如胰岛素;有的是固醇类,如性激素。

抗体一定是球蛋白质。

而维生素是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

从功能上看:酶是生物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激素对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抗体是可与特异性抗原结合,起免疫作用;维生素要紧是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大多数是作为辅酶的成分。

这四类物质尽管它们的来源不一致,结构与功能各异,但它们在人体内的含量都很少,对正常的生命活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都是高效能的物质。

3.氨基酸、核苷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基本单位,生物体内约有20种,结构通式为: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构成单位,每一个核苷酸分子都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分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两类。

如脱氧核糖核苷酸:4.原生质、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

它的要紧成分是蛋白质,核酸,脂质。

原生质分化产生细胞膜、细胞质与细胞核。

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个原生质团。

植物细胞由原生质与细胞壁构成。

原生质层: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相当于半透膜,由细胞膜、液泡膜与二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不包含细胞核与液泡内的细胞液两部分,且仅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

高中生物中的几个易混名词辨析

高中生物中的几个易混名词辨析

高中生物中的几个易混名词辨析作者:冉晓毅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1年第01期摘要:高中生物学中有许多名词之间由于词意相近或组成名词的字前后颠倒等原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

给学习带来不少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高中生物学中容易混淆的名词进行了归纳和辨析。

以便参考。

关键词:生物;名词;辨析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1-0252-011、色盲男孩与男孩色盲高中生物学中常常出现计算“男孩色盲”和“色盲男孩”的概率。

学生经常误认为二者的概率是相同的。

其实,“男孩色盲”是指男孩中有多少患色盲。

即:后代中所有男孩中患色盲的占多少,不需考虑性别比例(1:1)。

“色盲男孩” 是指后代中患色盲的男孩占多少,需要考虑性别比例(1:1)。

例如: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男孩,他们再生一个色盲男孩的概率是多少?再生一个男孩色盲的概率是多少?解:根据题意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

通过绘制遗传图谱可获解:后代中只有男孩患色盲,女孩都是正常的。

所谓的概率是指每次受精时,与"Y"结合的机会。

生一个“色盲男孩”的概率是14。

生一个“男孩色盲”的概率?就是指是男孩中患色盲的占多少,不考虑性别比例,与"Y"结合的机会就是12。

2、抗原与过敏原2.1 两者的内涵不同。

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而过敏原则是指引起机体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

机体只要接触抗原就要发生免疫反应,而过敏反应只有当过敏原再次接触时才会发生。

2.2 两者的外延不同。

作为抗原具备两种性能:一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这叫免疫原性;二是能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叫做反应原性。

同时兼备两种特性的物质叫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体动物血清等;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叫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王元军!!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摘!要!本文辨析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几组易混淆概念$包括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G E F聚合酶与G E F连接酶)摄入量与同化量(分析了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关键词!易混淆概念!辨析!常见问题!建议!高中生物学!"密码子与反密码子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学习中$很多学生误以为6A E F携带的氨基酸种类是由反密码子决定的#要解决此困惑$首先要明确两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密码子是指>A E F上的"个相邻的碱基$反密码子是由6A E F核苷酸链的一端环状结构上的"个碱基组成$它能与>A E F上相应的密码子进行互补配对#其次要能区分两者不同的行使功能'密码子可以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反密码子是保证6A E F所携带的氨基酸在合成蛋白质时被放到正确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类比的方法$将抽象概念生活化$使易混概念形象化#例如'可将-密码子.比喻成某个企业的-经理.$将-反密码子.比喻成-经理.雇佣的运输氨基酸!货物"的-卡车司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每一次运哪一种氨基酸究竟是-经理.说了算$还是-卡车司机.说了算0&-卡车司机.将氨基酸运回后$能不能私自决定将氨基酸随意停放在某个地方$还是要找到密码子这个-经理.$得到指令后$才可以决定#经过这样的类比$凸显出反密码子的作用主要是保证6A E F所携带的氨基酸在合成蛋白质时被放到正确的位置$从而将一个抽象复杂的关系简化成一个直观简单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指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所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时$经常是-一听就懂$一做就错.$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概念的本质#进一步分析$-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是体内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简言之$是死在自己手上的$属于-自杀性行为.#而-细胞坏死.并不是细胞想自动结束生命$是在病菌)病毒等不利因素的作用下$不得不结束生命$是一种被动性死亡$则属于-他杀性行为.#因此$只要扣住-自杀.和-他杀.的本质$就可以清楚地区分两者关系#例如$在相关试题中$会有这样的问题'细胞的自我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细胞坏死完成的$还是由细胞凋亡完成的0根据上述分析$细胞的自我更新是细胞的自我增殖与自我死亡(细胞被病原体感染后会启动人体的自身免疫系统$从而依靠自己巨噬细胞将此类细胞清除$都属于-自杀性行为.#所以$应属于细胞凋亡#$"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由于交叉互换和染色体易位的过程中都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交换$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将这两者混为一谈$难以辨别#其实$区分交叉互换和染色体易位的关键点在于'两者片段的交换发生在谁和谁之间#交叉互换中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其结果可产生新的基因型$属于基因重组(而染色体易位中染色体片段的交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染色单体上$其结果是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 +"34%聚合酶与34%连接酶G E F聚合酶和G E F连接酶两者作用的结果都是产生磷酸二酯键$进而形成G E F的长链#两者作用的不同点是什么0G E F聚合酶的作用机理是'以+E K D!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为前提催化G E F的合成$需要模板和引物的存在$不能起始合成新的G E F链$而是催化+E K D加到生长中的G E F链的"qZ Q末端$催化G E F合成的方向是#q%"q#而G E F连接酶是一种封闭G E F链上缺口的酶$借助F K D或E F G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G E F链的#q磷酸基团的末端与另一G E F 链的"q Z Q生成磷酸二酯键#只有两条紧邻的G E F 链才能被G E F连接酶催化连接%%&#所以$关键点就是G E F聚合酶是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将一个个孤零零的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已有的G E F链上$进行-添砖加瓦.$使G E F得以延长(而G E F连接酶是通过形成磷酸二酯键$将相邻的两个G E F片段进行连接$修补G E F#,"摄入量与同化量在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学习中$学生常常分不清能量的摄入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区别#虽然$能量流动的过程是以营养级为单位$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但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不妨让学生以自身个体代替营养级$让其思考自己每天吃进食物的转变过程#在亲身体验的情境下$就容易理解摄入量就是吃*"T*生物学教学.$%&年!第1"卷"第1期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王中寅!蒋中华!!新疆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1T$$"摘!要!本文例谈了在生物学教学中$教材)教师和学生分别在构建模型和实验材料选择方面应用的不同类比方法$以期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思维方式方面提供借鉴#关键词!类比法!生物学教学!应用!!类比包含一个目标事物!包含所需要的新知识")一个原型事物!在一定领域已经了解的事物"以及两者间的对应关系#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类比法可以使抽象信息变得具体生动#有些内容教材中就以类比法来描述$可称为教材源类比$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教学语言为主"所运用的具有原创性的类比可称为教师源类比#当学生在课堂发言中出现的原创性且具有一定教学意义的类比可称为学生源类比#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这三种来源的类比在构建模型)实验材料选择的几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中的应用比较$以供借鉴#!"构建模型类比法%N %!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比较三种来源的类比方法!表%"$教材中绘图法虽能简单明了地让学生理解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但不能形象生动地让学生看到氨基和羧基脱水形成肽键的过程#教师所做的设计能解决这个问题'让#个学生分别左手拿氨基)右手拿羧基$一个学生的氨基!E Q 和Q 是两个用硬纸板嵌合起来的"和另一个学生的羧基!@Z 和Z Q 是两个用硬纸板嵌合起来的"相遇时$Q 和Z Q 两个硬纸板嵌合在一起形成水掉下来$而剩下的@Z 硬纸板和E Q 硬纸板嵌合在一起形成肽键#这种类比不仅形象演示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动态过程$也锻炼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能力#学生源类比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自愿地去想办法利用熟知领域的事物$探究新知识$值得推崇#学生用#个手指的连接对应五肽$既能在课堂中很快模拟此过程)理解问题$也能使课堂更加活跃#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模型构建表!!!!!!!类比方法原型事物!!!!目标事物!!!!!!!教材源类比教师源类比学生源类比氨基酸#个圆球图形一个学生左手拿氨基!硬纸板"$右手拿羧基!硬纸板"一只手的#个手指肽键1条短线两个学生之间嵌合的@Z !硬纸板"和E Q !硬纸板"手指之间的连接处五肽圆球短线交替连成线型#个学生手中的氨基和羧基嵌合成一条直队%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只手进去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同化量则是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吸收到体内的能量#吃进去的食物是不可能全部被同化和利用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排粪)排尿的方式损失掉了#在此基础上$再由个体拓展到一个群体$与其他学生一起建立某营养级的能量收支公式'@o Fh J `!@代表动物从外界摄取的能量$F 代表被同化的能量$J`代表以粪)尿形式损失的能量"#需要注意的是$F 值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中是大不相同的#例如$蝗虫只能消化它们所吃进食物的"$-$其余的T$-将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而鼠类一般可以消化它们所吃进食物的&#-U '$-%.&$其余少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采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易混淆概念$则不仅可使生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满$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师即研究者-的品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E )N .$%#?$.?1'&"主要参考文献%%&朱正威$赵占良N .$%VN 生物&遗传与进化!必修"教师教学用书N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孙儒泳$李!博$诸葛阳$等N %''"N 普通生态学N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T *生物学教学.$%&年!第1"卷"第1期。

高中生物教学中六组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教学中六组易混淆知识点辨析

高中生物教学中六组易混淆知识点辨析本文对现行高中生物教学中六组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了解释和辨析。

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基因文库是指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人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2、无子西瓜原理是染色体变异中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多倍体育种;无子番茄的原理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3、菊花的组织培养其原理属于体细胞的全能性,属无性生殖。

月季的花药培养属于有性生殖。

4、原核生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细胞质基质。

5、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没有线粒体,因而细胞呼吸的方式为无氧呼吸。

6、染色体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标签:基因库;基因文库;无子西瓜;无子番茄;植物组织培养;花药离体培养;原核生物;光合作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染色体易位;交叉互换在现行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几组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既使有些基础知识掌握相对好的学生也常常搞不清楚,在高考中常成为学生的失分点。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整理出这六组易错知识点加以辨析,希望对各位老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帮助。

1.基因库和基因文库基因库的概念出现在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每个种群都有它自己的基因库,种群中每个个体所含有的基因只是种群基因库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体所携带的基因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从基因库中消失,随着繁殖把自身的一部分基因传给后代,通过突变使新基因进入基因库从而使基因库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得到保持和发展。

基因文库的概念出现在人教版选修三第一章第二节《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中,基因文库是指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人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其中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方法是将某种生物体内的DNA全部提取出来,选用适当的限制酶将DNA切成一定范围大小的DNA片段,然后将这些DNA片段分别与载体连接起来,导入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每个受体菌都含有了一段不同的DNA片段。

例析高中生物学实验题中学生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例析高中生物学实验题中学生易混淆的几个概念

来, 其 书写格式 一般 为 “ 如果( 若) ……( 结果) 则说 明 ( 结论 ) ” , 如果 已经做 了实验 , 有 了结 果 , 则 根 据
… …
结 果得出相 应 的结论 ( 以此 回答 实验 目的 ) 。学 生 往 往将 结果 和结论混在一起写 , 条理不清 晰 , 让人不 清楚
更喜爱吃食 。
通过观察 发现这 些牲畜 对蒸 煮后 笋壳食 欲 良好 , 而 对
鲜 笋壳却 不感兴趣 。 通过 查阅文献资料 , 又 回顾生活 中经验得 知 : 鲜笋 壳 经过高温蒸煮 就可 以脱 涩 , 经过 高温蒸 煮 的笋壳 中
如果鲜笋壳 直接干燥 切 短或粉 碎制 成饲 料 , 对牲
我 国竹类 资源非 常丰 富 , 鲜笋 蔸和 鲜 笋壳都 常被 丢弃, 不仅 造 成 资源 的极 大 浪 费 , 而且 给环 境 造 成 污 染 。另外 , 我国北 方地 区草 原生 态问题 也 给畜牧 业 的
发展造 成瓶颈 , 特 别是 如何解 决越冬 饲 料 的问题 。学 生的实验研 究表明此项 目的研究结论是 可行 的。将 鲜 笋壳进行 高温蒸煮 、 发酵等工艺后作 为牲 畜饲料 , 可 实 现“ 变废为宝” 。
畜来说加工过于粗糙 , 容 易导致牲畜 消化道 出血 ; 而发 酵 的笋壳饲料 就可有 效地 解决 这一 问题 , 同时 营养价
值较高 , 又 可长 期保存 , 供 全年使 用 。另外 , 鲜笋 壳 的
发酵处理受天 气 的影响较 小 , 可 大规模 集 中处理 上市
单 宁含量较 低 。当蒸 煮温 度 达 1 2 0  ̄ C以上 时 , 鲜笋 壳 中单 宁等有毒成分会完全分解 。从 营养价值角度 和喂 食 实验结 果表明 : 鲜笋壳适合加工制成 青贮饲 料 , 作为

最新整理生物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下集).docx

最新整理生物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下集).docx

最新整理生物高中生物40例易混淆知识点辨析(下集)21.层析液与解离液层析液: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所用的层析液是一种脂溶性很强的有机溶剂,叶绿体中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慢,这样,几分钟以后,叶绿体中的色素就在扩散的过程中分离开来。

解离液:解离就是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该药液称解离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所用的解离液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的1:1混合液。

22.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与光合作用效率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标,通常以每小时每平方分米叶面积吸收CO2毫克数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

提高的途径有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与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径有光照强弱的控制,CO2的供应,必需矿质元素的供应。

23.呼吸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中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也叫细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分解,产生出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通常讲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一种类型。

一般指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24.原代培养与传代培养原代培养:在动物细胞培养中,将动物的组织取出来后,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细胞悬浮液放入培养瓶中,在培养瓶中培养。

这个过程称为原代培养。

也有人把第1代细胞的培养与传10代以内的细胞培养统称为原代培养。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高中生物部分易混淆概念的辨析

纸打磨后再刷上 一层胶 , 少于后铺上材料选配 4中的橡胶板 , 平面压 并 紧 2 时, 4小 待完全干 后 , 边用寸钉钉一 周 , 固橡胶 板不脱层 , 后 周 加 然
氨酯漆划出一条 5毫米宽的起跳线 , 刷涂两遍。 3 量板和身高计的制作 , . 测 此项 制作有 点复 杂
1 制好 的折叠跳远 台立起 , 把 松开锁加 , 向后滚翻 扣地上 ,{ H 材料
四、 点 优
1 . 折叠后体 积小 , 减少器材 占地空间 , 同时运输 、 搬运 方便
2铺上条纹橡胶 板后 , . 增大 了摩擦力 , 有利于学生 的下肢发力 , 蹬摆
协调 , 跳得 更 远 。
3 . 提高练习 的积极性 , 每次跳完后能迅速 测量 出 自己的成绩 , 为动
作技术的整改提供参考依据。
上面铺上材料选 配 3中 2厘米厚的面板 , 用钉子钉结实 。
印刷在 台体外侧 , 这样印 出来 的字体缝缝棱棱 , 清晰 , 美观 , 大方 , 如同
三 、 用 方 法 使
( ) 防滑橡胶板 。在 制好 的平台上刷上万能胶 , 2铺 待晾干后用 细砂 大厂生产 出来的成品 , 并配上起跳动作 图案 , 使人 一看 就知道用途 。
行辨析 ,希望能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 以 利于更进一步地 学习生物学知识 。

细胞 内液指人或高等动 物细胞 内的液体 ,
23 约 占体 重 的 4 %) /( 0 。
抗毒素是 用类毒 素多次刺激 机体 , 待其产 的生物制品 。可用 于治疗 因细 菌外毒素而致 的
疾病 , 也可用于紧急预防。 2生长素 、 . 生长激素与生长凶子
绿色油漆 , 盛入喷壶 中 , 接通电源均匀喷在台体和测量板外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复习过程中的几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实例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好多学生只注重“资料”而轻视“教材”,脱离教材而盲目地看资料、做习题,觉得教材上的知识都知道了,没必要再看。

其实,每道高考题的落脚点均在教材上,只有牢固透彻地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原理和应用,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切忌一味地依赖手中的复习资料,一定要从题海中解脱出来。

例如今天我们要谈到的几组相似概念的区分和比较。

只有对这些概念理解透彻,高考时才能正确地把握这些名词的含义,准确地做出解答。

一、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群落的演替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包括两种类型,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如由于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一个新岛,在裸露的岩石上发生的演替;再如沙丘,因为沙丘是湖水退却后逐渐暴露出来的,所以沙丘上的基质条件是原生裸地性质的,从未被生物群落占据过属于初生演替;再如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都是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1 下列演替现象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
b.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c.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
d.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
解题思路:火山岩、冰川泥都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其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被彻底消灭了的农田属于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这种地方发生的演替,也属于初生演替。

而火灾过后的草原,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二、原生质与原生质体、原生质层、原生质滴的理解
原生质是指细胞内的生命物质,一个动物细胞就是一团原生质。

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部分都是原生质,植物细胞只有细胞壁不是原生质。

原生质体专指去除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原生质层即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不包括细胞核和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滴即精子形成的过程中,细胞核变为精子的头,高尔基体发育成头部的顶体,中心体演变成精子的尾,线粒体演变成线粒体鞘。

细胞内的其他物质浓缩为球状,叫做原生质滴。

原生质滴随着精子的成熟向后移动,最后脱落。

例2 把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壁和_____发生质壁分离()
a.原生质
b.原生质体
c.原生质层
d.原生质滴
答案:c
三、基因组与染色体组的区别
目前在不同的学科中,对基因组含义的表述有所不同,在中学教材中关于基因组就是:一个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总和。

人类基因组是指人体dna分子所携带的全部基因(包括核基因和质基因)。

1.染色体组
一般的说,像生殖细胞中一组大小、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就叫一个染色体组。

由于自然界中几乎所有的动物和过半数的植物都是二倍体生物,因此“一般的说”应指二倍体生物而言。

具体地说就是体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的特点是:①在一个染色体组中,所有染色体在形态、大小方面各不相同,即不是同源染色体;②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数和每个染色体组所包括的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大小都不相同。

2.染色体组数的判定
①看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若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包括控制相同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因,即表示基因的同一字母的大、小写),则该细胞或生物体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看染色体的形态、大小,体细胞内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即同源
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③染色体组数=染色体总数/染色体形态数。

3.基因组与染色体组关系
一个染色体组携带着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可称为基因组。

在无性别分化的生物中,如水稻、玉米等,一个染色体组就等于一个单倍体基因组;在xy和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一个染色体组=n条常染色体+1条性染色体(假设体细胞中常染色体数为2n,2条性染色体)对于人类则是22条常染色体+x或22条常染色体+y;单倍体基因组=n条常染色体+2条异性染色体,对于人类则是22条常染色体+x+y。

例3 我国遗传学科学家率先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张水稻基因遗传图,为水稻基因组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水稻体细胞中有24条染色体,那么水稻基因组计划要研究的dna分子数为()a.48个b.24个
c.13个d.12个
解析:水稻是无性别分化的生物,它的一个染色体组数=一个单倍体基因组数。

在研究基因组时只测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一半即可即12个dna分子。

答案:d
例4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b.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d.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解析: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作者单位河北省清河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