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说课稿

合集下载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清朝前期的文学作品,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概述。

2. 清朝前期的主要文学作品介绍。

3.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

三、教学重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

2. 清朝前期的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四、教学难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

2. 清朝前期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评价。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和主要文学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清朝前期的典型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艺术价值。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选择适合的教材或教学资源,包括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材料。

2. 教学设施:确保教室中有足够的投影仪、白板或黑板、粉笔等教学设施。

3.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相关的图像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内容:根据教案中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主要文学作品和文学流派。

3.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清朝前期文学作品,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4.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流派和代表人物,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反馈意见,以便改进今后的教学。

九、课后作业: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掌握其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概述2. 诗词创作:诗、词、曲的发展与特点3. 散文创作:笔记、小品文、章回小说的兴起4. 戏曲艺术:昆曲、京剧的诞生与发展5. 书画艺术:文人画与书法风格的变迁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2. 教学难点:诗词、散文、戏曲、书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关联。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价值。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词、散文等,提高审美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概述2. 第二课时:诗词创作:诗、词、曲的发展与特点3. 第三课时:散文创作:笔记、小品文、章回小说的兴起4. 第四课时:戏曲艺术:昆曲、京剧的诞生与发展5. 第五课时:书画艺术:文人画与书法风格的变迁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艺术史》等。

2. 辅助材料:诗词、散文、戏曲、书画等代表作品精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音频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清朝前期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展示:分别从诗词、散文、戏曲、书画四个方面展示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成果。

3. 作品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审美价值等。

5. 实践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尝试创作或鉴赏相关作品。

八、课后作业:1. 选读一首清朝前期的诗词,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本课主要内容有:昆曲和京剧的产生、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成就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知识,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的简单故事。

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古代文学艺术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昆曲和京剧等表演艺术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曲和京剧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曲和京剧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

2.难点:昆曲和京剧的艺术特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昆曲和京剧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成就。

2.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昆曲和京剧的艺术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昆曲和京剧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选取典型的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备课,查阅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名著封面、插图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特点,掌握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概述2. 小说:《红楼梦》、《儒林外史》等3. 诗词:纳兰性德、袁枚等4. 戏剧:洪显祖、孔尚任等5. 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三、教学重点:1.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原因。

2. 代表性人物和作品的鉴赏。

四、教学难点:1. 小说、诗词、戏剧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2. 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对代表性人物和作品进行深入剖析。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4.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提高审美能力。

5. 实践法:鼓励学生在课后创作或表演,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相关内容。

2. 教学PPT:制作包含重点内容、图片、图表等。

3. 教学视频或音频:选取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相关的片段。

4. 课外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相关小说、诗词、戏剧等作品。

5. 实践活动材料:如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用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2. 授课:按照教学内容,逐一讲解小说、诗词、戏剧等不同文学艺术形式。

3. 鉴赏:分析代表性人物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艺术价值。

4. 讨论: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5. 实践:鼓励学生进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创作或表演。

八、作业布置:1. 阅读一本清朝前期的文学作品,写一篇读后感。

2. 选择一位清朝前期的文学家或艺术家,进行资料搜集,并在课堂上分享。

初中的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的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

初中的历史说课稿(精选5篇)初中的历史说课稿一、打开文本——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本科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

两个字目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

二、贴近生活—说学情再来看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只从语文课堂中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其中的几个事件,并未完整的详读《红楼梦》,对于该书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体会不到;另外,对于昆曲和京剧的来源与发展,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与文学、戏曲进行亲密接触,去体会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感受市民文化的繁荣。

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说教学重难点: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结合课标—说教法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实现课堂上的小翻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迁移拓展来完成学习目标。

四、走进课堂—说设计(一)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视频“朗读者”,引领学生欣赏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断,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起学习之旅。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三)老师引领学生看导学案中的任务单,带着任务去自学。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国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问题探讨等方式,解释《红楼梦》的社会历史意义和京剧的艺术成就,理解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 《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难点 《红楼梦》的历史价值;京剧的地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枉凝眉》 2、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今天我么一起来学习本课,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教学 【过渡语】我们首先学习文学方面,明清时期,文学成就最为辉煌的当数小说,在文学史上,明清小说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

清代小说的成就更加空前了,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不朽的传世名著,涌现了一批闻名中外的作家。

1、(活动)猜作者的名字 根据课件提示的图片,猜一猜这些作品的作者名字。

2、自由朗读课文《红楼梦》一目,找出以下信息: ①《红楼梦》的作者信息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3、讲解红楼梦的内容和内涵 ①通过对比作者的身世和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身世,让学生明白小说对当时现实的反应。

②讲解金陵十二钗的部分故事,提问:《红楼梦》通过青年男女的而悲剧,揭露了哪些社会问题呢? 4、读材料,了解红楼梦在民间的流传和地位 5、欣赏越剧《红楼梦》选段 昆曲和京剧教学 1、提问: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是哪一剧种的表演? 2、(活动)我国戏剧艺术的发展过程:看材料并归纳 3、读材料归纳昆曲和京剧的历史发展过程 4、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以下信息: 5、昆曲和京剧欣赏 课堂小结 清朝的文学艺术成就还有很多,比如“四库全书”的修订和扬州八怪等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主要内容包括: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对于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前期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掌握其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清朝前期诗歌、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及其特点。

2.教学难点:清朝前期文学艺术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作品,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辅助材料:相关诗歌、戏曲、小说等作品。

3.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清朝前期诗歌、戏曲、小说等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其艺术风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清朝前期文学艺术的特点,强调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生对照教材,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清朝前期文学艺术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说课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说课一等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教案一、课前展示:课代表播放课前查找的《红楼梦》片段,并简单介绍师: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在明代发展的基础上。

清代的小说创作大放异彩。

戏剧表演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明清前期的文学艺术殿堂,去感受一下清代小说和戏剧的艺术特点。

二、新课讲授1、齐读学习目标:(1)、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了解清朝前期的文学成就和特色。

(2)、知道昆曲和京剧的相关史实,了解清朝前期戏曲艺术的成就和特色。

2、小组讨论,整合答案(自主学习)(1)、《红楼梦》的原名、作者、排版时间、地位、内容、特点(2)、昆曲的含义、特点、发展过程、代表人物、代表作(3)、京剧的含义、地位3、提问加分。

朗读人物扫描及相关史事。

总结红楼梦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师:只有深刻反映时代的文学作品,才会有巨大的生命力。

除了小说之外,戏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

清代的戏剧创作,紧密联系现实。

反映人民心声,受到大众喜爱。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

幻灯片展示昆曲的发展过程。

介绍京剧,展示京剧的剧照,名剧及片段。

总结京剧地位。

三、课堂总结文学:《红楼梦》1、体裁:小说2、作者:曹雪芹(前80回),高鹗(后40回)3、内容:讲述贾、林的爱情故事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4、地位: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戏剧:1、昆曲:汤显祖《牡丹亭》、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2、京剧: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四、课堂练习具体见课件和课后习题五、作业:选择一部本课学习的你喜欢的清代文学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下节课班级内共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下册《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说课稿
一、打开文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本科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

两个字目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

二、贴近生活—说学情
再来看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只从语文课堂中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其中的几个事件,并未完整的详读《红楼梦》,对于该书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体会不到;另外,对于昆曲和京剧的来源与发展,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与文学、戏曲进行亲密接触,去体会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感受市民文化的繁荣。

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
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
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
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
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结合课标—说教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实现课堂上的小翻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迁移拓展来完成学习目标。

四、走进课堂—说设计
(一)【乘趣味先导之舟】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视频“朗读者”,引领学生欣赏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断,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

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起学习之旅。

(二)【达学而不厌彼岸】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自我学习之路】老师引领学生看导学案中的任务单,带着任务去自学。

【扬自主学习的风帆】开启学生的自学旅程,通过认真观看“微课”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产生疑问,老师把教材知识解读成图文并茂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挑错求真的欲望,更认真的自学。

(四)【点燃学生参与的火种】通过各类艺术形式的视频展现进行测试,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五)【让异议焕发光彩】是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可以适度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

(六)【我们一起写板书】老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纲要,让学生编写板书,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线索,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最后,运用常规的“当堂训练”来检测学习效果,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