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观刈麦、破阵子教案苏教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观刈麦导学案苏教版

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学习内容二十四、古代诗词三首之《观刈麦》学习目标 1.频频呤诵,理解诗歌。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认识古代办感人民的难过及社会本源。
学习重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叙事与抒怀相联合的方法。
导学过程感悟一、导学:1、导入。
2、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状况。
( 1)、给加点字注音。
观刈麦()饷田()三百石()岁晏....()(2)、翻译句子。
①妇姑荷箪食,幼稚携壶浆。
②足蒸暑老气,背灼炎天光。
(3)、《观刈麦》选自《 ______》,作者 _____,字 _____,号 _____, ____代诗人。
(4)、收集从前学过的相关白居易的诗。
二、自学:(一)学习朗读。
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留。
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掌握好句子节奏的停留,可以读得琅琅上口。
(二)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齐读课文,思虑诗作描绘了如何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当时人们什么样的生活情形 ?(三)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怀的部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语言品尝: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季长。
”中的“ 惜”字用的特别好,请赏析。
2、“听其相顾言,闻者为伤心”,“悲”从何来?(用诗中句子回答)(五)诗中运用了哪些描绘方法?最新中小学教课设计、试题、试卷(六)拓展延长:以“你看:”描绘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一百字之内)三、交流:四、展现:五、反应:1、注音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覆 f ù陇lǒng箪dānB.稚 zhì携xié饷shǎngC.灼 zhu ó敝bì晏yàn2、描绘母子给在田间劳作的亲人送饭送水的句子是。
3、“足蒸暑老气,背灼炎天光”一句从描绘收麦时天气的炎热,“力尽不知热,但惜夏季长”从描绘天气的酷热和劳作的艰辛。
4、描绘贫妇人“拾遗穗”场景的句子是。
5、“听其相顾言,闻者为伤心”,“悲”从何来?6、哪些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的怜悯和关怀?教课反省:知识链接:《观刈麦》译文——选自百度百科《观刈麦》词条农家极罕有安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为忙碌。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苏教初中语文七下《古代诗词三首破阵子》

《破阵子》教学目标1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2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本词通过前九句与末一句进行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教学课类型精讲教学方法研讨主要教具多媒体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赏析板书设计破阵子辛弃疾梦境(战争场面)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现实(白发生)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结合)课后反思时间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了解作者朗读交流赏析诗句体会意境总结构思特点布置作业一导入前一首词里我们已经接触了辛弃疾这个人物,南来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他的词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高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派词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破阵子》是作者在江西上饶闲居时期的创作,是写给在抗金主张上志同道合的好朋友陈亮的。
这首词在风格上与《西江月》不同,大家在学习的时候注意体会。
二朗读请同学朗读,体会词的内容。
范读、齐读、点评小组自由朗读、交流、有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内容的理解。
(概括内容、感情)师生点评、交流。
词中形象地描写了抗金部队的壮观军容,豪迈的意气,道出了爱国英雄的一片爱国之心。
三赏析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写了醉里还挑灯看剑,念念不忘的是杀敌报国,(当时作者已经闲居已久,请缨无路,都受到南宋投降派统治集团的排斥和打击。
在现实生活中,韬晦之不暇,不可能触发他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只有在喝醉酒的时候,使他能暂时忘却现实,而通过"挑灯看剑"的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
)在迷离的恍惚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
他的神志立即回到了军营里,"吹角连营"意味着动员令已经下达,军心振奋,这是诗人的愿望,也是人民的愿望!投入备战。
《观刈麦》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观刈麦》教学设计王雅重庆外国语学校王君北京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教材分析】1、《观刈麦》是苏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古代诗词三首》中的一首。
是中学教材中极少的体现民生,关注农民生活,表现了知识分子良知的文学作品。
2、《观刈麦》是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
它通过描写麦收季节农民的艰辛劳动和凄惨处境,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深刻同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3、《观刈麦》属于古体诗,相对普通律诗和绝句,诗歌比较长,生僻字也相对较多,有一定的阅读难度。
【设计理念】本课在课堂组织形式上属于导读课型。
在媒体的应用上属于媒体支撑型。
在网络平台的使用上属于网络交流学习型。
这堂课尝试在熟练应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的支撑和网络平台的辅助,带领学生进入到诗歌学习的美好境界中去。
【学情分析】1、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未来班的大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优越。
他们几乎对平民生活一无所知,对农业生活更是极度隔膜。
他们不仅缺少最基本的农业常识,而且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完全不了解。
2、七年级的学生还比较欠缺读懂一首诗歌的基本方法。
读诗还停留在诗歌意义的表层次上,缺乏深入的思考,更不能联系现实生活来进行知性的阅读欣赏。
3、他们普遍爱诗,对古典诗歌有比较浓厚的兴趣。
良好的解读和巧妙的引导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激情。
4、他们天真善良仁慈,虽然远离生活但是渴望了解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走进真实的人生是他们的愿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准确理解《观刈麦》的大意。
2、了解诗人白居易的常识。
3、初步接触读诗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准确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用形象的富有细节的语言描绘诗境。
3、用自己的语言感悟诗情发表评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底层农民的生活,理解底层农民的痛苦,激发热爱底层农民的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1、三步读诗法: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懂社会2、综合应用诵读法、联想想像法、联读法、对比法等方法。
《观刈麦》微格教学

《观刈麦》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观刈麦》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的第二首。
苏教版教材以“主题”组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诗词拔萃”,编者的目的当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与现代诗歌的各种形式,在诵读中赏析诗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写作这首《观刈麦》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
县尉是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的官员。
正因如此,他对劳动人民在苛捐杂税方面所受的灾难也就知道得最清楚。
这首诗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表达了诗人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的愧疚之情,表现了一个有良知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诗歌叙事自然清楚,描写细腻生动。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一首在思想、艺术上均颇有特色的诗歌,相信学生一定能感受中国古代诗歌之美,并在思想上经历一次难得的洗礼。
(二)学情分析:学生进入中学近一年,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有所了解和掌握。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学生对于诗歌的把握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当代城市中学生对农村生活、农民生活缺乏情感体验,会导致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诗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对于本文的教学,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着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力求让学生在多层次的诵读中、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中达到对诗歌的准确把握与深入品析。
(三)教学环境分析:现代教学技术已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视频与动画,注重激发学生思考、想象与创新。
我的课件力求简洁、实用,希望给学生留下更为广阔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习诗歌叙事、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合作与探究学习,尝试用导演电视诗歌的形式赏析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与导演电视诗歌的过程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对农民的怜惜之情;通过对比,引导学生以正确、发展、全面的眼光认识社会,激发学生热爱现实社会的热情。
古代诗歌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古代诗歌三首:木兰诗、观刈麦、破阵子(苏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教学设计频道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可以给您提供参考帮助!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理解三首诗词的思想内容。
2、反复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中的“美点”。
学习重点:目标2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朗读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用最精炼的语言来展示世间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写复杂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代诗歌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阅读主场(一)阅读《木兰诗》1、学生诵读课文,提醒诵读中应注意的某些字的读音。
2、讲述诗歌内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归纳诗歌内容。
⑴代父从军,征途思亲。
⑵艰苦征战,十年凯旋。
地偏远、环境恶劣,战斗残酷、时间长久。
⑶阅读第三部分,讨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①第五段写木兰回朝,天子对她怎样?她的要求是什么?用夸张的语言写木兰功劳很大,天子赏赐很多,而木兰的要求是“送儿还故乡”。
②第六段写木兰回乡,写了哪些内容?高潮在哪里?先写父母姊弟等符合个人身份的欢欣向迎,再写木兰自己喜不自禁的激情,最后高潮是恢复女装与伙伴相见的场面。
⑷阅读第四部分,讨论(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第七段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要说明什么?比喻。
用兔子跑在一起,难辨雌雄的隐喻,说明女子如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并不比男子逊色。
⑸小结——这是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的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阅读《观刈麦》1、教师提供有关阅读材料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景象,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赋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24古代诗词三首观刈麦》word教案 (3)

《观刈麦》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上午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下面我将从析教材、探方法、讲过程、说亮点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析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观刈麦》是苏教版七下第六单元《古代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
本单元主题是“诗词拔萃”。
《观刈麦》通过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所描绘的割麦者、拾穗者的生活场景,有利于学生感受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培养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从而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⑵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⑶体会古代农民的痛苦生活,感悟作者亲农悯农的情怀。
(教学难点)二、探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指导法;2.品味鉴赏法;3.探究讨论法。
三、讲过程(一)诗歌导入。
通过学生小学时学过的白居易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导入《观刈麦》的教学。
(二)研读文本。
诗歌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有声的语言变成有形的画面的过程。
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读诗入境、赏诗悟情、品诗读人”三个主要环节:1.读诗入境。
注重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讲究语速和语调。
因为本诗表达的是辛苦、悲伤的情调,所以语速、语调应缓慢、低沉。
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指导:(1)读出语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古代诗词三首》观刈麦教案苏教版
观刈麦一、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朗读,检查字词。
刈麦荷箪童稚饷田灼遗穗吏禄岁晏三百石秉2.走近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___(朝代)作家,字 _____号__________。
你读过他的诗有《》《》《》【目标展示】1、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新知研习】一、检查复习检查学生背诵《木兰诗》。
二、情境导入我们学过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夏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其中运用了一句诗来赞美劳动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这首诗出自何处吗?是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首诗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贞元十六年(880)进士,因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杭州及苏州为官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得百姓爱戴。
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四、初读疏通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3.指名朗读,其他同学听后评议。
4.全班齐读。
五、再读知意1.学生自由反复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2.学生按以上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
4.学生翻译诗全文,教者点拨。
六、细读感悟1.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明确: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破阵子,观刈麦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
《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破阵子,观刈麦)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词三首学案》班级:姓名:一、必知必会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èi头()扑shuò()雄chí()阿zǐ()饷田()麾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著我旧时裳()安能辨()()双兔傍地走()观刈麦:()妇姑荷箪食:()原为市鞍马()麾下()五十弦翻塞外声:()出郭相扶将()可汗问所欲()陇黄()秉遗穗()岁晏()麾下炙()对镜帖花黄()二、重点突破(一)、填空1、《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3、诗中的“ 、”一句,用和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4、描写木兰军营中寒苦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表现木兰勤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中表现诗人空有一腔壮志却报国无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梦中慰劳将士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破阵子》中描写激烈战争场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观刈麦》中描写农家辛苦劳碌的生活图画是:___________________10、《观刈麦》中表现农民反常矛盾心理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古代诗词三首》破阵子教案苏教版(最新整理)
破阵子一、教学重点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
二、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填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辛弃疾)。
“破阵子”是(词牌名)你知道的词牌名还有(西江月)(沁园春)等。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题目)。
【目标展示】1.理解这首词用梦境来抒发报国之情的抒情方法,体会词的意境。
2.理解本词通过对比、以壮衬悲来突出主旨的特色。
【新知研习】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二、介绍词的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
(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
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
他出生在北方。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3.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三、整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
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
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
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新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
3.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二、【重点难点】ﻩ1.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花木兰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源头,记载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大家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看看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二〉整体把握1.划分层次.《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2.概述内容。
第一部分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第二部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渲染了木兰代父从军前的紧张准备的气氛,有条不紊。
ﻭ旦辞---不闻-—-: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时间的改变,地点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观刈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2.通过学习《破阵子》,体会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
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