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教学目标1、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2、分析风雨意象,感受词人的形象,掌握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应对风雨的态度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教学难点感悟词人情怀,知道词人最终“归”向何处【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堂小游戏一.导入1、由学生分小组进行比赛,背诵出含有“雨”字或“晴”字的诗句。

(课前去准备,查询我们学过的含有“雨”或“晴”字的诗句,找得越多越好。

2.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我们学过苏轼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多少呢(课前去查阅相关资料如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定风波

定风波
〖学习流程〗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自研自探环节
互动合作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
随堂笔记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程序·任务·时间
展示方案
主题·形式·时间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




梳理词意源自1.了解写作背景2.自读本词,梳理词意
3.理解小序交代什么内容
1、小对子:
交流与分享
对子之间交流导学案,选择自己最需要的问题与大家分享,面对面进行交流探讨问题。
一、















品读赏析,领略词境
4.概括上下片所写内容
5.本词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词人形象.
二、
精读细研,合作探究
6.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时间:课前自学,
课上2分钟
三、
总结拓展
3分
总结归纳:
拓展延伸:本词的写作特点
《定风波》自主学习导学案
中旗一中高二语文导学案 编号:041制作人:闫俊英
〖研学专题〗苏轼《定风波》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并释义。
2、把握词人形象,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进而掌握诗歌中关于人物形象的答体技巧。
3、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重难点】从分析形象掌握技巧,由诗歌内容体会人生哲理.【教法】自主预习在诵读中理解在合作中探究【教具】多媒体【教时】1课时
2、“互助组”
就“品读”“细研”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进行小组讨论。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赏析《定风波》的艺术特色,包括意境营造、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豁达心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赏析词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以小见大等。

2、难点(1)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旷达的胸襟。

(2)理解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知人论世法: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词作的内涵。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词中的疑难问题,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所作。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期间,他生活困顿,心情苦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这首词就是他在一次出游途中遇雨所作,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态度。

五、文本解读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

(2)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品读苏轼:1、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2、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有一派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和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天真稚童!(《写不尽的苏轼》)背景链接:《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和他创作的两赋一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同一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到黄州,贬谪黄州是苏轼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大的挫折,也是他内心纠结得最紧、矛盾冲突最厉害的时期。

在他被贬官之前是在浙江湖州当太守,而且还是文坛领袖,如今却变成了阶下囚,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人生的痛苦莫过于失落的痛苦,被剥夺的痛苦,过去那些地位、荣誉,统统被剥夺掉了,在心里产生了强大的反差。

通过诗词可以透视苏轼贬黄时期的心态,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从“失意苦闷”到“乐观坦然”再到“超然豁达”。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官至黄州的第三年,着眼点是“道中遇雨”这一小事,借题发挥时所写。

互动导学一、诵读提示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定风波导学案.doc

定风波导学案.doc

定风波【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2、赏析、评价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雨”意象含义,明析本词的艺术鉴赏手法。

3、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自学【定标自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背诵诗词。

特别提醒:认真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标画重点句子。

为能深入理解这首词表现出来的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有必要把作者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遭遇作个简单的回顾。

1、读准字音同行()吟啸()『蓑()烟雨2、写出词意厮:()0:()吟啸:()诵:()3、整体感知: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中内容?(从原文找照应句子)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对照后,剩下了哪句?(哪句没和小序内容照应?)---------------苏轼为何喝酒?背景穿插: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定风波》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的词作,当时他只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 既没有多少俸禄,又处处受到监督。

对话【合作探究】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抒情主人公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2、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3、“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5、“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一句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展示分享】苏轼,宋神宗熙宁年间历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

以作诗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调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杭州知州、颍州知州。

不久又以写文章讥斥朝廷的罪名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定风波》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注意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和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掌握本词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

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深入了解苏轼,朗诵并背诵本词。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掌握吟诵技巧,领会重要词句。

(2)合作探究,把握词的感情,感受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

(2)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风雨的情怀,学会正确面对人生风雨。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环节: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一、背景链接:《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场病。

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

二课前自学:1、注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字词释义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

如“失向来之烟霞”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第二环节:反复诵读,体味感情,合作探究,解读文本一、反复诵读,入情入境1.诵读要领:(1)注意读准字音(2)把握节奏(语句的停顿,语速的快慢)(3)感受情感(语音的轻重,语气的升降)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2.用简单的语言翻译本诗并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二、鉴赏品味,自主赏析找出本诗当中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个人展示)三、重点研讨,合作探究1、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3、试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4、炼字1.“竹杖芒鞋轻胜马”。

最生动是哪个字?2.“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哪个字最洒脱?第三个环节:课堂小结,深化拓展。

《定风波》导学案

《定风波》导学案

其间,因往相田。

”天气:雨→晴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指拿着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两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故:交代写作缘由。

补充:小序又叫题序,北宋词人张先率先使用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取向逐渐贴近作者的日常生活,加强了词的纪实性和现实感。

2、解读词的上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上阙,找出上阙的词眼。

明确: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

手持竹杖、脚踏芒鞋也没什么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比骑马还要轻松。

披着一领蓑衣在风雨之中过这一生。

上阙词眼:“一蓑烟雨任平生。

”(2)深入分析词的上阙从词的小序中,我们不难看出,整首词记述的是一次出行遇雨的经历。

那么词的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中的“穿林打叶声”写的也就是实景,那么它又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呢?明确:“穿林打叶声”暗示政治的风雨。

体现了作者在政治风雨中从容不迫的气度,以及在遭受贬谪时处之泰然的心态。

⑵同学们想像一下手持“竹杖”,脚踏“芒鞋”,走在风雨交加的泥泞道路上,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那么词人为何说它“轻胜马”呢?此处的“竹杖芒鞋”与“马”又代表着什么呢?明确:此处的“轻”并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轻松,而是一种心理上的轻松。

“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

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是“无官一身轻”。

⑶“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为词上阙的词眼,谈谈你对这一句的理解。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有放任自由的意思。

3、解读词的下阙(1)引导学生试着翻译词的下阙,找出下阙的词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定风波》导学

1、写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
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
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
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
——1085)从事改制。

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
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
案”。

“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
语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和此前所作诗
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

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
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
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
胆非一家”。

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
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
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一:正音。

目的:把音读准。

二:晓意。

目的:把词读懂。

(一)释词义
1、已而:
2、狼狈:
3、吟啸:
4、芒鞋:
5、蓑:
6、料峭:
7、向来: 8、萧瑟:
(二)释词意
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2、概括本词的内容.
3、阅读课文,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探讨。

比如,对序文中“雨具先去”,而后文中又说“一蓑”,老师就有点不明白,觉得前后矛盾呀?
课外拓展活动
活动一:延伸阅读。

活动目的:全面了解的苏东坡。

相关书目及文章: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方方《喜欢苏东坡》、刘艳
琴《来生便嫁苏东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