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中的“忍让”思想
忍耐是最高苦行,诸佛说涅盘最上

忍耐是最高苦行,诸佛说涅槃最上瞋恚心不仅能使一个人偏离正道,而且经常横生痛苦。
对方已经不再有烦恼了,不会再有痛苦了,你还是满腔的怒火与仇恨。
伤害的是不是你自己呢?所以瞋恨心真的很可怕,真的不可取!要解决瞋恨有很多种方法。
第一、忍。
佛陀在《教诫巴帝摩卡》中教导说:“忍耐是最高苦行,诸佛说涅槃最上;恼他实非出家人,害他者不是沙门。
”(法句·184)因此,我们不要伤害,要忍耐。
忍是作为菩萨要修习的巴拉密的一种——忍耐巴拉密(khant? pàram?)。
忍是什么意思呢?忍,有人错误地理解成“忍辱”。
如果只是别人污辱我们才忍,这是一种很高的忍。
但是,不仅仅处于逆境时要忍耐,顺境也要忍耐。
好的与不好的我们都要承受,承受就叫做忍。
khant? 是安忍、接受、容受、容纳。
对于好的,对于不好的,我们都敞开心怀去接受、容纳,这叫做容忍,或叫做包容。
当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遇到不好所缘的时候,我们要容忍。
佛陀在《中部·锯喻经》中说:“诸比库,即使有盗贼、劣行者用双柄的锯子锯截[你的]肢体,若对此生瞋恚意者,他就没有遵行我的教导。
”我们看了《本生》菩萨积累忍耐巴拉密的故事,真的令人感动。
我们的菩萨对别人的中伤、伤害、残酷、无情,阿毗达摩讲要( 上)256都能坦然容忍。
但是我们现在却为了一点点人际关系的紧张就耿耿于怀,跟人家过不去,跟自己也过不去,那怎么自称学佛?要行菩萨道,就要好好地向菩萨学习!《本生》讲了很多容忍的故事。
在这里讲一个“大猿本生”的故事。
大猿本生是讲我们的菩萨有一世投生为一只大猿猴,它在森林里很快乐地生活。
有一天,它见到一个人掉落悬崖,生起了怜悯心,就把那个人救起来。
当它把人救起来的时候已经精疲力尽,由于累得不得了,就倒在那个人的怀中睡着了。
那个人就是迭瓦达答的前生,他醒来之后,看见自己已经脱离了危险,并知道是这只大猿猴救了自己。
但是那时他的肚子已经很饿了,于是拿起一块很尖的石头往大猿猴的头上猛砸下去。
佛家忍辱的六个层次

佛家忍辱的六个层次
1.忍辱减少恶业:佛家强调忍辱的第一个层次是减少恶业。
当我们遭遇不幸或不如意的事情时,如果能够以平静的心态面对并忍受,就能减少因为情绪失控而造成的恶业。
2. 忍辱增加功德:忍辱的第二个层次是增加功德。
忍辱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善因,因为他们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苦难和不如意,这样就可以积累更多的功德。
3. 忍辱增加智慧:忍辱的第三个层次是增加智慧。
忍辱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真相,因为他们能够超越自我,从而体验到更广阔的视野。
4. 忍辱证道:忍辱的第四个层次是证道。
当一个人能够忍受一切苦难,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间一切事物,那么他就可以证道成佛。
5. 忍辱化他人:忍辱的第五个层次是能够以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忍辱者能够影响别人,让他们学习如何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苦难和不如意,并且在自己的行为中展现出承受苦难的力量和美德。
6. 忍辱达到无上菩提:忍辱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无上菩提。
忍辱者能够超越自我,超越世间的种种限制,最终达到彻底的解脱和菩提境界。
- 1 -。
忍辱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经典训诫我们「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
」我们不应该在遇到美好的目标时感到高兴,也不应该在遇到令人不快的目标时感到气愤。
若我们在顺境时令到贪欲增长,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美好。
若我们在逆境时感到愤怒,那么我们即是不能忍受不快。
在此的要义是:「只有能够无贪地面对顺境及无瞋地面对逆境时,我们才是真正的有耐心。
」然而,关于忍辱波罗蜜,一般上注释只是形容忍辱波罗蜜为无瞋地忍受他人加诸己身的身体或语言上的攻击。
《行藏注疏》在「杂集」一章中提到:「以大悲心及方法善巧智为根基,在忍受他人的折磨时,以无瞋心所为主的心与心所组合是为忍辱波罗蜜。
」《初疏钞》在批注《殊胜义注》里简要提到的(戒、念、慧、忍辱、精进)五律仪时,把忍辱律仪定义为:「忍辱事实上是在忍受的四个名蕴。
有些导师认为它是慧,或者只是无瞋心所。
」有些学者认为:「巴利经典中训诫『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好像是指我们应该忍受称赞与藐视两者。
但实际上人们只有在受到折辱与藐视时才会感到不快与生气,没有人会在受到尊敬时感到生气。
因此,忍辱这一词应只适用于无瞋地面对一般上人们会感到生气的处境。
若在文字的含意上接受巴利经典的训诫,那么忍辱波罗蜜和舍波罗蜜两者之间是无差别的。
」由于这些学者所引据的是《行藏注疏》和《初疏钞》,所以他们的见解是不可不受考虑的。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忍辱是忍受他人的对待,而舍是无瞋无爱地对众生保持中舍。
列迪长老在其《吉祥经义释》一书中为忍辱所立的定义是「遇到美好的目标时不狂喜,遇到困难时也能无瞋地忍受。
」这定义符合「耐心地忍受称赞与藐视」这一训诫。
注释与经典的中和解释是:「菩萨在本性上是认真的人,所以美好的处境并不会令他贪心激动。
他自然无需特别努力即能安然不动心地面对美好的处境。
然而,在面对不快的事件时,他必须付出特别的精进以耐心地忍受它们,以便成就其忍辱波罗蜜。
」修习忍辱波罗蜜的菩萨必须忍受美好与不快的体验,以便贪和瞋不会增长。
由此,经典训诫我们应无贪地忍受称赞,以及无瞋地忍受辱骂与恶待。
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

广钦老和尚:忍辱的人福报大,且能消业开智慧1. 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2. 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非,眼睛不看人的善恶,人家毁谤我们,骂我们恶人善人,都当做没听到、没看到,收摄六根不外驰。
只有那些没功夫的人,才整天窥伺他人的是非,斤斤计较。
3. 修就是要修这些坏的、恶的,这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
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4.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要顺别人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5. 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6.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
7. 对于他人的侮辱,能忍下来,便是我们的福报,以后还会慢慢地开智慧,忍辱也是在开我们的智慧。
8. 譬如说:别人骂你,那是消灾,给你不好的脸色看,那是“最上供养”,要没有分别,如获至宝。
对厨房的饭菜,如果嫌好嫌坏地挑剔,自己本身会损福,反而还增加煮的人的福气。
9.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
依此去做,到哪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故人见生欢喜,亦可感化人。
10. 任何横逆,就如同钱要让你赚,你不要,就是说境来了,你不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11. 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12. 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是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要感谢他。
入行论第六品安忍的总结

入行论第六品安忍的总结1. 引言说到生活中的烦恼,大家可得一个个捋顺了。
真是各种琐事让人头疼,有时候居然就因为一碗饭,简直能把人气得上天入地。
可是,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这些小事里面,其实藏着大智慧。
尤其在《入行论》中提到的“安忍”这块。
听着就像是个佛家的高深词汇,其实就是咱们说的忍耐和宽容。
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安忍”,它可不仅仅是个字儿哦,背后还有一堆事儿呢!2. 安忍的真正含义2.1 什么是安忍?说白了,“安忍”就是让我们在生活的风浪中稳住自己的心。
就像一艘小船,面对风浪时别慌,稳住舵,才能找到方向。
你想啊,生活中总有那么些让你抓狂的人和事。
有时候,特别想扑上去跟对方“唇枪舌剑”,但这回忍一忍,不顺气发火,反而能让事情更好发展。
用金句讲就是“能忍则忍”,你说这道理多简单啊!2.2 安忍的重要性要说到安忍的重要性,那可真是无处不在。
想想咱们的日常生活,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两位“神烦的人”。
说话气人、做事不靠谱,真让人想撕他几张海报。
然而,如果此时此刻咱们能安忍一下,或许就能改变自己和对方的局面。
你不发火,别人也许反而能冷静下来。
这就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
3. 如何修炼安忍?3.1 日常练习那安忍好比健身,得平时多练习。
就像咱们吃饭,想吃到好吃的菜,得先忍住不吃那些油腻的零食。
每天都可以找点小事,来磨练自己的耐心。
比如说,排队等公交时,你可以闭上眼睛,深呼吸,想一想这个世界的美好。
这样一来,心态一下子就放宽了,烦恼也随之而去。
而这些小日常,积累得久了,安忍的能力就会蹭蹭往上涨。
3.2 遇事冷静再说到遇到事儿,得保持冷静嘛。
生活中多的是急需处理的事情,比如说小孩子打破了你的杯子,或者说同事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
此时你如果冲动上头,往往会引发更大的麻烦。
但是,如果你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先冷静下来,再理智地处理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用我们老话说,那就是“冷静是智者”。
4. 总结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安忍”的重要性吧。
佛学的五种人生态度

佛学的五种人生态度
佛学中,认为存在着五种人生态度,即五种心态。
它们分别是:
1.悔改的态度(Skt. Shraddha):这是一种对自身错误行为感到悔恨
并持续改过的态度。
它代表了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羞耻、内疚,从而产生悔意,并在未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追求道德和精神纯洁度。
2.热情的态度(Skt. Virya):这是一种追求进步和成功的精神状态。
这种态度代表了强烈的决心和激情,具有积极向上的力量。
它通过坚定的决心和努力让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个人目标,前进向前。
3.忍耐的态度(Skt. Kshanti):忍耐是一种将忧伤和痛苦变为机会,
从而获得和平、理解和智慧的态度。
这种态度代表能够忍受痛苦和压力,忍受不公和错误,并通过宽容和同情而取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智慧。
4.禅定的态度(Skt. Dhyana):禅定是一种使思维安静和集中的精
神状态。
这种状态代表了一种超越日常杂念、消除离散思维、并融入一个精神深度的状态。
这种态度让我们不为世俗物质所扰,能够保持清明的思维和得到内心的平安与宁静。
5.悟道的态度(Skt. Prajna):悟道是一种认识到实相与真理,并在
经验和行为上表现出对此认知的态度。
这种态度代表对人生的真实和完整的理解,指导我们做出明智而有益的道德和行为上的决定。
佛学的五种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探寻生活的意义和方向,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突发变故和困境时,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持久地保持耐心和信心,并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机遇。
儒释道忍辱解读

儒释道忍辱解读
儒释道忍辱的解读可以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1. 儒家忍辱解读:根据儒家的观点,忍辱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和行为准则。
儒家强调“仁者不忍谏”,即为了维护社会和谐,个人应该平等对待他人,不轻易与人发生冲突或争斗,而是以柔和的方式包容他人的过错和不幸。
儒家认为,忍辱可以促使自己培养宽容、谦逊和仁爱的品质,以及修复人际关系。
2. 佛家忍辱解读:佛家强调忍辱是一种对尘世的超越,以及战胜自私和憎恨的修行。
根据佛家教义,人们的痛苦源于欲望和执著,而忍辱可以帮助人们抑制对自我的执着,不为外界的诱惑和压力所动摇,从而达到超越痛苦的境界。
忍辱也是信仰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不因外界困境、苦难而放弃信仰的一种表现。
3. 道家忍辱解读:道家认为忍辱是一种达到无为之境的修行方法。
根据道家思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产生的,个体与宇宙是无分无别的,因此个人的欲望和困扰都是对自然之道的干涉。
通过忍辱,个人可以放下对外界事物的执着,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忍辱也是修炼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原则的表现,即不主动干预、不执著于外在的事物。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都将忍辱视为一种修行的方法,忍辱可以使个人培养内心的积极品质,战胜欲望和执著,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
佛家忍辱的六个层次

佛家忍辱的六个层次
1.面对负面情绪的忍耐:佛家认为,生命中的痛苦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忍耐和接纳这些负面情绪,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我控制。
2. 面对生命考验的忍耐:佛家认为,生命中的考验和挑战是可
以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通过忍耐和坚韧的态度,我们可以面对这些考验并从中学习。
3. 面对他人的忍耐:佛家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我们
应该对他人保持宽容和理解。
通过忍耐和同情,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关系并解决冲突。
4. 面对物质欲望的忍耐:佛家认为,贪欲和追求物质财富是导
致痛苦和不满的原因之一。
通过忍耐和自我控制,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欲望,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 面对身体疾病的忍耐:佛家认为,身体疾病和痛苦是不可避
免的。
通过忍耐和接纳这些疾病,我们可以减轻痛苦并保持内心的平静。
6. 面对生死的忍耐:佛家认为,生死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命运。
通过忍耐和接受生老病死的真相,我们可以摆脱对生命的恐惧和焦虑,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中的“忍让”思想
佛陀说:“学道的人,如果不能忍受毁骂,对恶毒攻击不能如饮甘露,即不能算是学道的人。
”
据《菩萨戒经》所载,佛陀修行时,曾经被五百个“健骂丈夫”追逐恶骂,不论佛陀走到哪里,他们骂到哪里。
佛陀对此的态度是“未曾于彼起微恨心,常具慈悲而用观察”。
这种忍辱精进的修持,使佛陀终于证得了无上菩提。
所以,忍是一种勇敢的力量,也是一种牺牲,一种定力。
培养出定力、牺牲的精神,对于修养品德才会有增长。
可见,在修养道德品格的方法上,佛教通过念佛、参禅,通过奉持戒律、慈悲喜舍来培养道德和人格,并认为“忍辱”是培养道德品格最有力和最有帮助的方法。
而忍耐是一种修道的方法,不能说是更本的途径,要在修行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就要从“忍耐克己”到“宠辱不惊”,这正是在正确荣辱观基础上实现个人价值观的飞跃。
要真正做到知荣辱而又宠辱不惊,这就要在修养自身道德品质的同时,关照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拥有一种充满正气的博大而包容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