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一)

合集下载

袁宏道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思想主张介绍袁宏道怎么死的

袁宏道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思想主张介绍袁宏道怎么死的

袁宏道简介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思想主张介绍袁宏道怎么死的袁宏道生平有哪些代表作品?袁宏道的生平经历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思想主张?最后是怎么死的?一起了解一下吧!袁宏道简介: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

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

袁宏道生平经历介绍:袁宏道(1568~1610)少敏慧,善诗文,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师之,奉其约束不敢犯。

”万历二十年(1592)登进士第,万历二十三年(1595)谒选为吴县知县,听政敏决,公庭鲜事。

政暇与士大夫谈文说诗,以风雅自命。

宏道任吴县县令时,在任仅二年,就使“一县大治”,“吴民大悦”。

辞去县令后,“为人贷得百金”,作妻室生活费用。

宰相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他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

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越二年,补礼部仪制司主事,数月即请告归。

后迁官至稽勋郎中,不久即谢病归里。

万历三十八年(1610)九月六日(10月20日)卒,年四十有三。

他去世以后,连购买棺材及眷属回故里的路费都是朋友们的捐助和卖尽他的书画几砚凑的。

袁宏道的思想主张是怎样的?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

论袁宏道题跋文创作的尊体与破体(最新)

论袁宏道题跋文创作的尊体与破体(最新)

以奇僻矫之。

然奇则其境必狭,而僻则务为不根以相胜。

故师之道,至晚唐而益小。

有宋欧、苏辈出,大变晚习,于物无所不收,于法无所不有,于情无所不畅,于境无所不取,滔滔莽莽,有若江河。

今之人徒见宋之不唐法,而不知宋因唐而有法者也。

如淡非浓,而浓实因于淡。

然其敝至以文为诗,流而为理学,流而为歌诀,流而为偈诵,诗之弊又有不可胜言者矣。

文学有其自身之法、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存在于历史的发展历程之中。

初盛唐以“阔达”矫六朝骈丽之习,中唐以“情”矫盛唐莽阔,晚唐以“奇僻”矫中唐俚俗,正是这种求新求变,造就了有唐一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宋欧阳修、苏轼等人矫晚唐诗歌奇僻险狭,努力将理趣入诗、将日常生活入诗,从而成就了宋代在唐之后的独具特色的文学局面。

宋不以唐为法,正是宋代文学之法,也是文学发展内在之法,“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

是真法者也”。

袁中郎正是以这种态度,努力的远离复古主张的干扰,积极构建自己的文学理论与创作世界。

1抒性灵,求真求质如果说“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然也”,“不法为法,不古为古”“是真法”,仅在客观层面、以否定形式阐述诗文理论观点,有着依附之嫌,而缺乏理论独立性、本原性,那么在笔者看来,其“独抒性灵”,求真求质,则是对此疑惑的回应。

他不仅建构起其独特的诗文理论,还使自己真正做到了求真求质,返璞归真的心灵追求。

2独抒性灵”细读中郎诗文论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第一次出现于《叙小修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

在这里,尽管中郎目的在于论述其弟中道诗作特色及价值,然正如有论者所言“毋宁视之为一个文学流派的领袖在总体评判此派的作家、作品更合适”。

文本中对诗学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予以了正面回应并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文学本质在于“性灵”的“独抒”;作家创作既不是摹拟与凭空想象之结果,更不是无病呻吟。

袁宏道早期禅学的思想渊源

袁宏道早期禅学的思想渊源

袁宏道早期禅学的思想渊源从外在的大环境来看,晚明一代个性张扬、“狂禅”盛行的社会风气必然成为孕育袁宏道前期狂禅思想的土壤。

从近处搜寻,究竟是谁引领袁宏道进入禅学这片乐土,又是什么刺激了袁宏道的“癫狂”,本文就是着力解决袁宏道早期禅学的思想来源这一问题的。

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人。

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时称三袁。

他们不仅以形成文学史上“公安体”而闻名,也以佛门居士而着称,是文人士大夫中热衷向佛的著名人物。

其中以袁宏道尤为突出,除却文学成就不论,相关佛教的文章也很多,特别是《西方合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净土著作,几可谓龙舒居士后最具规模的居士净土著作,不仅集中反映了袁宏道的佛学造诣,也标明了其佛教修习的净土归趣。

这样的结果当与其个人修习经历以及外界相关氛围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郎先生行状》所记:就选,得京兆校官。

时伯修官春坊,中道亦入太学,复相聚论学,结社城西之崇国寺,名曰蒲桃社。

踰年(注:万历二十七年),先生之学复稍稍变,觉龙湖等所见,尚欠稳实。

以为悟修犹两毂也,向者所见,偏重悟理,而尽废修持,遗弃伦物,偭背绳墨,纵放习气,亦是膏肓之病……(《珂雪斋集》卷十八,p758)转变。

因此,“早期”当限定在万历二十七年以前。

水。

从外在的大环境来看,晚明一代个性张扬、“狂禅”盛行的社会风气必然成为孕育袁宏道前期狂禅思想的土壤。

从近处搜寻,那么究竟是谁引领袁宏道进入禅学这片乐土,又是什么刺激了袁宏道的“癫狂”?于这一点,不仅袁宏道自己在诗文中有所言及,其弟袁中道在《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石浦先生传》中也有明确地表述。

兹录如下:17年),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师,先生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

而僧深有为龙潭高足,数以见性之说启先生,乃遍阅大慧、中峯诸録,得参求之诀。

久之,稍有所豁。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复谈长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册封归里。

仲兄(注:袁宏道)与予皆知向学,先生语以心性之说,亦各有省,互相商证。

[袁宏道]袁宏道

[袁宏道]袁宏道

[袁宏道]袁宏道篇一: 袁宏道[袁宏道] 袁宏道袁宏道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袁宏道。

汉族,荆州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等职、国子博士等职,世以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少敏慧,善诗文,年十六为诸生,结社城南,自为社长。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

他说过:”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

”他亦相信写文要真,认为“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即“我面不能同君面,而况古人之面貌乎?”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合称“公安三袁”。

目录人物介绍主要作品佛学思想人物介绍人物生平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

湖广公安人。

万历十六年中举人。

次年入京赴考,未中。

返乡后曾问学李贽,引以为师,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

万历二十年中进士。

不仕,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

万历二十三年,选为吴县令,饶有政绩。

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

写下了很多着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

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一年后又辞官返里,卜居柳浪湖畔,潜学着文,并作庐山、桃源之游。

万历三十四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去。

两年后再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其后成为定制。

万历三十七年,迁稽勋郎中,赴秦中典试。

事毕请假归里,定居沙市。

人物业绩袁宏道在明代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与兄宗道、弟中道时号”三袁”,被称为”公安派”,宏道实为领袖。

他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成为公安派文学纲领:①反对盲目拟古,主张文随时变。

白首庞公是我师——论袁宏道对庞蕴禅学思想的接受

白首庞公是我师——论袁宏道对庞蕴禅学思想的接受

白首庞公是我师——论袁宏道对庞蕴禅学思想的接受李刚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摘要:袁宏道在其去吴远游和归隐流浪期间的诗文中曾多次提及唐代居士庞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其人格精神和禅学理念的极力推崇。

袁宏道写庞蕴的相关诗句及其论说佛禅的大量文字,体现了他对庞蕴禅学思想,特别是“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生活态度的接受。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受到李贽对庞蕴推崇的影响;二是两人所处时代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性格志趣有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袁宏道;庞蕴;禅学思想;接受袁宏道作为晚明文学革新派的代表性人物,不仅以其诗文成就和“性灵说”的文学主张闻名于世,并且以巨大的禅学成就而在《居士传》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的禅学思想来源比较复杂,但其中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其禅学倾向曾受到唐代居士庞蕴的影响。

袁宏道在诗文中曾经多次提及庞蕴禅,本文拟从这些“庞蕴诗”的创作时间出发,进而探讨袁宏道对庞蕴禅学思想的接受情况及其原因。

一、袁宏道“庞蕴诗”的写作时间本文所涉及袁宏道写庞蕴诗文共十五首(篇),就其中的十二首诗而言,万历二十五年(1597)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共四首:《述内》、《得罢官报》、《闲居雑题》其二、《丁酉十二月初六初度》其三。

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共六首:《和散木韵》其二、《和散木韵》其七、《和东坡聚星堂韵》、《暑中舟行入村舍偕冷云及明教居士》其二、《刘元质宅宴得金字》、《乙己初度口占》其一。

可以看出,袁宏道的“庞蕴诗”几乎都作于去吴远游或者归隐柳浪期间。

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现象。

为什么袁宏道唯独在这两个阶段提及庞蕴最多呢?在吴县时,忧愁苦闷不绝如缕,屡发为官之苦:“宦博人间累,贫遭妻子怜。

一官如病旅,直得几缗钱。

”①(《荒园独步》)“子曰爲官苦,予嗟行路难。

各自相慰劳,言言沁肺肝。

”②(《别龚散木》)为官甚苦,屡次乞归,却未经准许:“不放陶潜去,空陈李密情。

论袁宏道《解脱集》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论袁宏道《解脱集》中的人文主义倾向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袁宏道《解脱集》中的人文主义倾向赵睿欣 香港城市大学摘 要:明朝以来,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人文主义,公安派的代表者袁宏道作为晚明文人,向来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人熟知。

他的文集也出现洒脱自在的倾向,本文将节选他首次辞官以后书写的《解脱集》来作为代表分析明朝散文家书写时的人文主义倾向,探讨人文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的可行性。

关键词:袁宏道;人文主义;解脱集作者简介:赵睿欣,香港城市大学在读硕士。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80-02明朝中叶开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手工工厂规模扩大,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的发展也展现在士大夫阶层之中,出现了重视个人思想、欲望、肯定市民阶层价值观的作品。

本文选取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的著作《解脱集》,试着从中解析他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解脱集》着于万历二十五年,为袁宏道刚辞去吴县县令的职位,游历名山大川以后着成的文集。

收录了山水散文、尺牍以及雑着,文集之中,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自由心境与洒脱之情。

此篇幅将截取他的尺牍以及部分游记来浅析袁宏道的自我意识和对他人生活的看法,由此解析其中的人文主义。

首先从袁宏道自身来看,“解脱”二字表达的是从吴地这个当初人人欣羡、向往之极的官场中所逃脱的自适之情。

对于官场,袁中郎在早期就抒发了极度的厌恶,七次上书请去。

而“掷却乌纱”的心愿得成以后,欢喜无限、解脱尘网的无忧之心遍散《解脱集》之中,“任心到此,安得不适”[1],只有解下头上的乌纱帽之时,才能真正任性赏爱吴地山水之美。

在此番离经叛的狂语之中,暗含对独立自由人格的追寻肯定。

为官不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终极理想,反而成为束缚,这正是晚明时期文人心境的一种表现。

士大夫阶层的价值不再只局限于官场的价值,反而发展出对独立之“趣”的自我肯定,重视个体价值,正视生命之趣,与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有相通之处。

戏说袁宏道:做一名“世间大自在人”哪有那么容易

戏说袁宏道:做一名“世间大自在人”哪有那么容易

戏说袁宏道:做一名“世间大自在人”哪有那么容易世间第一等便宜事,真无过闲适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北省公安县人。

他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官员。

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后世普遍认为袁宏道在三兄弟中成就最高。

袁宏道的一生主要有两大主张,一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一是“闲适人生,做大自在人”的处世主张。

在文学领域,他反对写文章一味地摹仿古人,在他看来,“学古不必泥古”,前人的写作技巧以及文人精神才是值得学习的,文章与时代是有密切的关系,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每个时代独有的文章风格,因此,他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

袁宏道认为文人在写文作诗时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诗文中显示出自己的真情、真意、真性情,做到心里所想,笔下所写,诗文自由灵活,以平淡之语写真实所见之感。

例如他的诗歌,其主要特色概括起来,一是真,即真情、真意、真心、真性情。

二便是趣,即不拘一格,诗文自由流畅并且生动活泼。

其三是奇,即奇思、奇语。

至于第四点便是淡,这里的淡是一种人生哲学,放弃世俗回归平淡,以平淡的心境,享受闲雅的生活。

总的来说,“真”是“我愿做书鱼”般自然真实、不加雕琢的性情流露;“趣”是“贮雪点梅汤,和香烧笋炙”的世雅之趣,“奇”是“是处烟岚挂齿唇”的奇思奇语;“淡”是“鹤有累心犹被斥,梅无高韵也遭删”之后的“学得心闲似水闲”,是世俗之外、山水之中的归于平淡。

真情直性的文章造就了袁宏道的洒脱与狂心,也造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做世间大自在人。

在他看来,这世间的学道之人有四种,即玩世者,出世者,谐世者,适世者。

而他最认可的便是第四种人“适世者”,他认为,独有适世一种其人,其人甚奇,然亦甚可恨。

以为禅也,戒行不足;以为儒,口不道尧、舜、周、孔之学,身不行羞恶辞让之事,于业不擅一能,于世不堪一务,最天下不紧要人。

虽于世无所忤违,而贤人君子则斥之惟恐不远矣。

袁有道所想做的便是最天下不紧要人,在他看来,“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解脱集》与袁宏道的文学和人生

《解脱集》与袁宏道的文学和人生



此外 , 《 解脱集 》的尺牍 中留下不少中郎与人谈诗论文的痕 迹 。透 露 出他 为排 击 复古潮 流所做 的有 目的的苦心 经营 。他推 尊晚 咀 文学 思潮 先驱者 徐 渭 ,鄙弃 “ 后 七 子”派 的领袖人 物 李攀 龙和王 世贞 。对 自己的诗 歌 ,他如是 说 : “ 弟游 览 诗章 ,近亦成 帙 。其 中 非惊人 语 ,则嗔人 语 ,嗔人者 为人 所嗔也 ” ; “ 越 行诸记 ,描 写得 甚 好 。谑 语 居十之 七 ,庄语+ 之三 ,然 无一字 不真 。把似 如今 作假 事 假文 章人 看 ,当极其 嗔怪 ”。意 图力挽 狂澜 的袁 中郎 自知必遭 攻 击 ,还 坚持要 作 “ 惊人语 ” “ 嗔人语 ” ,并对 此颇 为 自得 ,皆因其 出 自性 灵 ,字 字逼真 ,远远 胜过 那些空 洞的 “ 假文 章” 。 他 写给 张幼于 的信 中 ,论 及老子 、庄 生 、苟卿之 言 自古不废 , 认 为真正 不朽 的言论 不会 由于 世人 的讥讽 而改 色 ,他 自己的诗 “ 既 非 唐诗 ,安得 不谓 中郎 自有之 诗 ,又 安得 以幼于 之不取 ,保 中郎之 不 自得意 耶? 仆求 自得而 已 ,他 则何 敢知 ” ; “ 近 日湖上诸 作 ,尤 觉 秽杂 ,去唐愈 远 ,然愈 自得意 ” 。他 在 文坛 的复古 大潮 中逆流 勇 进 ,自觉 抵 制 因袭 模拟 的时 弊 ,坚 持 己见 ,在 与 士林 之人 的往 来 中 ,也反 复宣扬 “ 性 灵” 文学 ,其 中当存有 联合 士人 的影 响共 同扫 除复 古 阴霾的主 观意 图。 二、 “ 非儒 非禅 ”与宦海 出入 《 解脱 集 》写于 袁 中郎暂脱 尘网 、逍遥 度 日的时期 ,他 在诗歌 创作 上狂飙 突进 ,奋 勇革除 蹈袭模 拟之 弊 ,向晚 明文坛 送入 一股强 劲活 泼的新风 。 不过 , 中郎将文 学从 规 范的 束缚 中解脱 了出来 ,那 么他 自身是 否也真 正解脱 了呢? 万历 二十 五 年 ( 1 5 9 7),中郎在 杭 州 写下 一组 杂体 诗 《 别石 箦 》,其九 末句 日 : “ 即佛 即圣 ,非儒 非禅 。”这似 乎 反映 了一种 生存状 态 ,有 待探究 。 袁 中郎 受兄 长 宗道 影 响 ,中举 前 已在 读 经 习 禅 ,一 直 不 曾 间 断 ,后 来结 交李贽 ,修 习愈加 用力 ,辞 却县令小 官 后 ,他 有充 盈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袁宏道的佛学思想(一)内容提要:本文以袁宏道所著《西方合论》及鲜见的万历刻本《珊瑚林》、《金屑编》为主要材料,结合《袁宏道集笺校》对袁宏道的佛学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

认为宏道习禅所获虽然不及修净,但是与倡导文学新论有直接的关系;修持净土而作的《西方合论》一文,该文错综众说,不拘一经,以华严的圆融精神,含摄五教,通贯六阶,开阔了净土的视野,受李通玄、云栖祩宏的影响而又新的发展。

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评价,在莲宗具有广泛的影响。

宏道的禅净之变,是其文学思想发生变化的先导。

关键词:《西方合论》《珊瑚林》《金屑编》袁宏道净土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属湖北)人。

他是晚明文学革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文风格及其所倡的“性灵说”响贯文坛,同时,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居士之一,读经习禅、修持净土是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赋诗着文、高倡性灵文学的重要思想渊源。

他既以陶望龄、虞长孺、虞僧孺、王静虚等人为禅友,又有无念、死心、不二、雪照、冷云、寒灰等人的方外之契,同时还写下了《西方合论》、《德山尘谭》、《珊瑚林》、《金屑编》、《六祖坛经节录》、《宗镜摄录》(已佚)等佛学著作,其中,《西方合论》被明代高僧智旭列于《净土十要》。

其佛学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诗文风格及文学观念。

一、习禅——由精猛到稳实袁氏三兄弟中,宗道研习佛教较早,宗道为太史时,就以性命之学启教宏道,其后休沐归里,又与宏道一起朝夕商榷,研习华梵诸典。

根据中道《吏部验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状》及《石浦先生传》所载,伯仲三人虽“亡食亡寝”地“极力参究”佛典,也仅“时有所解”,直到读过张子韶《格物论》后,才对佛意有较多的理解。

万历十九年,宏道闻李贽“冥会教外之旨”(1),造访李贽,两人相谈甚洽,李贽以诗相赠,且留住“三月余”。

(2)他们相互商证也是以佛禅为契的,李贽“诵君《金屑》句,执鞭亦忻慕。

早得从君言,不当有《老苦》。

”(3)宏道的佛学造诣主要在于净土,但是,深为李贽推赞的《金屑编》就是一部禅学著作,可见其对禅学有所体悟,他在《金屑编自叙》中自谓曾“遍参知识,博观教乘,都无所得,后因参杨岐公案,有所发明。

”于是拈出经文、语录,而加以颂古或评倡,共七十二则,是宏道的参禅心得。

在其对前代宿德的推奉之中,亦可见其对禅学的基本态度。

他对《坛经》也颇有研究,曾作《六祖坛经节录》、《坛经节录引》等。

其倡求文学新论,也与受佛禅的濡染有关。

一“白首庞公是我师”虽然袁宏道对李贽十分崇奉,以至抠衣称弟子,但在致李贽的尺牍之中,论及佛禅的内容寥寥。

值得注意的是,他对于禅门居士庞蕴曾屡屡提及。

这或许与李贽有关,李贽亦推崇庞蕴,曾云:“庞公,尔楚之衡阳人也,与其妇庞婆、女灵照同师马祖,求出世道,卒致先后化去,作出世人,为今古快事。

”(4)因此,师习李贽与称引庞蕴是一致的。

通过宏道论庞蕴,我们可以看到其论禅的特色。

庞蕴,字道玄,唐衡阳人。

“世本儒业,少悟尘劳,志求真谛。

”(5)贞元初与石头和尚、丹霞禅师为友。

举家入道,信佛而不剃染。

随马祖参承二年,其后机辩迅捷,声名远播。

《五灯会元·庞蕴居士传》曰:“有诗偈三百余篇传于世”,但《全唐诗》中仅收其诗偈七首。

宏道对古代佛教中人称引最多的当数庞蕴,且无论前期的论禅还是后期的持净,对庞蕴都极为推崇,时间跨度达十一年之久。

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十六次称引,除一次(6)之外,都在诗中。

二、直接以“庞公”称代“禅”,如《闲居杂题》其二“酒障诗魔都不减,何曾参得老庞禅。

”(7)《述内》:“陶潜未了乞儿缘,庞公不是治家宝。

”(8)《乙已初度口占》:“蛮歌社酒时时醉,不学庞家独跳禅。

”(9)或以“庞公”自况,如《和散木韵》其二“禅锋示妻子,输我作庞公。

”(10)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从《景德传灯录》及《唐诗纪事》中有关对庞蕴的记载来看,除留下了一些机敏的机锋偈颂外,并无专门的佛学著作。

这与同时的希迁有《参同契》、道一有《大寂禅师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传世不同,可论的仅是他的出、处态度(11),对其佛学思想很难详论。

因此,文中论述很少而不象对马祖那样列为接武先秦儒学,下启王学的关键人物。

另一方面,对庞蕴又是极其推崇的。

这主要是因为袁宏道的立身态度、佛学观点与庞蕴一致。

首先,庞蕴传世著作并不多,但与希迁论对问答之后,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禅偈:“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

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北山绝点埃。

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12)最后两句几乎成了祖师禅随缘任运宗风的典型表述。

这与马祖所谓“平常心是道”完全同一。

他将人的自然、现实的生活要求与玄妙的佛理统一起来,人的欲求被合理化、中国佛教被人化了。

这对深受明代启蒙思潮沐染,习禅而又任运,“一帙《维摩》三斗酒,孤灯寒雨亦欢欣”的袁宏道来说,不啻是隔世知音。

其次,庞蕴是一居士:不剃染,(13)不出家(14),袁宏道也“是释长鬓须”(15),认为“佛不舍太子乎?达磨不舍太子乎?当时便在家何妨,何必掉头不顾,为此偏枯不可训之事?”(16)因此,对于袁宏道来说:“庞家别有一枝灯”,对其推崇备至,以师尊之:“白首庞公是我师。

”再次,庞蕴诗偈虽现存不多,但宋代时还有三百余篇,(17)明代时数量也许相当可观。

同时,从现存的七首来看,虽然不无枯燥之憾,但直白浅显的风格与袁宏道诗作的浅露有相似之处。

其中第七首写得还不无情趣:“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悉,可怜谷隐老禅伯,被唾如何亦见羞。

”(18)因此,袁宏道将庞蕴的偈颂与白居易的诗视为同类,曰:“销心白傅诗,遣老庞公偈。

”袁宏道受白居易的影响很明显(且有摹拟之作),对庞蕴的推崇之理自可推绎。

以上所述主要是袁宏道前期思想与庞蕴的契合点,而后期的学术、文学思想有所变化,佛学思想以修净为主,但仍推崇看话禅,贬斥的仅是所谓“默照邪禅”。

对庞蕴的态度一仍其旧,个中原因与看话禅有关。

看话禅始于宗杲,一般认为溯其源可直至赵州从谂。

其实从谂之前的庞蕴则首先揭橥了看话禅的端绪。

《五灯会元·庞蕴居士传》有这样一段记载:“(庞蕴)尝游讲肆,随喜《金刚经》,至‘无我无人’处致问曰‘座主!既无我无人,是谁讲谁听?’主无对。

”明代秀天端禅师主要参“谁”字,明清之际莲池之后,净土念佛之风大盛,清代以参“念佛是谁”为最普遍。

这明显可溯源于庞蕴。

因此,推崇看话禅是袁宏道后期仍然推举庞蕴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斥默照禅而崇看话禅万历二十七年以后,袁宏道对佛教以修净为主,而反对所谓“禅学之弊”。

首先反对“狂禅之滥”,万历三十一年前后,又转向对“小根魔子”的否定,认为“小根之弊,有百倍于狂禅。

”(19)“小根”原是指受小乘教的根性,虽然宏道云:“此等比之默照邪禅,尚隔天渊。

”(20)但据“日间挨得两餐饥,夜间打得一回坐,便自高心肆臆。

”(21)及“若遇杲公,岂独唾骂呵叱而已。

”(22)可知,“小根”,在袁宏道看来原本于默照禅。

默照禅的倡导者正觉强调寂然静坐,息虑静缘,处于无思虑的直觉状态之中。

与此相对立的大慧宗杲则攻击其为“闭眉合眼,做死模样”,是“鬼家活计”。

(23)宗杲倡导的看话禅则要求从古德话头中参悟,视古德话头为“工夫”曰:“承日用不辍做工夫,工夫熟则撞发关捩子矣”(24)袁宏道称宗杲为“杲公”,称引宗杲的次数仅次于庞蕴,且都在文中,将宗杲所论视为不刊之论:“妙喜(即大慧宗杲)与李参政书,初入门人不可不观。

书中云:‘往往士大夫悟得容易,便不肯修行,久久为魔所摄。

’此是士大夫一道保命符子,经论中可证者甚多。

”同样,在《珊瑚林》中也常有推崇看话禅和大慧宗杲之论,如他云:“参禅将彻时,惟守定一个话头,便是真工夫,若舍话头而别求路,必难透脱矣。

”宏道后期于禅学尚稳实,他认为参禅需是利根人所为,钝根人入不得,但是,聪明过人者一般少有所得,这是因为这些人稍稍有悟,便为自得,因此,他们的所得并不能满足他们聪明的分量,而宏道认为,大慧宗杲则是不断参悟,以满其聪明分量的典范,他在与众人同时颖悟以后,“大慧自以为未得,又参三十余年,方大彻。

”(25)宏道认为,这才是大慧的聪明过人处。

大慧宗杲的看话禅在明末甚为流行,云栖、紫柏、德清这些高僧或推敬,或以之作为修行方法,士林中人也多受大慧的禅法所影响,看话禅成为晚明期间的禅法主流。

大慧参“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话头,实质即是要激发疑情,对此,宏道也基本承绪了前人的参禅路径,是一种摒除知解的一种体悟方式。

他与石篑的尺牍中云:“世岂有参得明白的禅?”即是此意。

他乃至这样描述了参禅与道理的互碍:“参禅人须将从前所知所能的道理及所偏重习气、所偏执工夫,一一抛弃,略上心来,即与斩绝,如遇仇人相似!”(26)当向其问及参禅三要时,云:“参禅的无别法,只是一些道理不上心来,一毫意见学问不生此,即有六七分了。

”(27)这些都是禅宗传统的直觉体悟、言语道断的宗风。

禅家由达摩的“安心无为,形随运转”和慧能“但行直心,不着法相”等人生态度发展成了随缘任运的禅风,而宏道也认为道本平常,“别无奇特,唯平常行去便是。

”对当时的参禅者“或行苦行,或习静定,或修福德”(28)的求道行为不以为然。

由此可见,宏道于禅学并无多少新见,值得注意的是,宏道自万历二十七年以后,基本的学术取向是禅净合一,但他谈禅时更多地透示出对前期思想的回归,论净时,则常常是对早期思想的悔悟。

在后期论禅之时,仍可见到一个英姿卓荦的宏道,可见其前后思想的连贯与顾盼。

我们在其作于万历三十二年的《珊瑚林》中,既可见其对道理闻见的不屑一仍其旧,即使是尚求狂狷的人格取向也在谈禅之时再次表现了出来,云:“今之慕禅者其方寸洁净,戒行精严,义学通解,自不乏人。

我皆不取,我只要得个英灵汉担当此事耳,夫心行根本岂不要净?但单只有此总没干耳。

此孔子所以不取乡愿而取狂狷也。

”显然,他得于禅学的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他那说得破、道得出,字句之中“有一段逸气挟之而行,一种灵心托之而出”(29)的作品以及诗文理论,与其对禅学的独特体悟正相符称,因此,他认为禅当是利根之聪明人所为,而敢于担当的“胆气”对于禅法更为重要,云:“有聪明而无胆气,则承当不得;有胆气而无聪明,则透悟不得。

胆胜者,只五分识可当十分用;胆弱者,纵有十分识只当五分用。

”(30)而这些后期的谈禅之论,了无“稳实”、修持的痕迹。

宏道之崇尚净土,主要表现在《西方合论》之中,而《宗镜摄录》、《珊瑚林》都作于《西方合论》之后,延寿的《宗镜录》是一部广延天台、贤首、慈恩教义以证明禅理深妙的著作,宏道作《宗镜摄录》也可见其在《西方合论》之后,又有一个向禅学复归的过程,对此,《珊瑚林》中有这样一段明白无误的记述:问:“先生往年修净土是何见?”答:“大凡参禅而寻别路者皆系见未稳故。

”(31)不难看出,宏道在作《西方合论》,“寻别路”而推信净土之后,又生“见未稳”的悔悟,“往年修净”即含有当下复归禅学的潜台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