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中的儒道佛
金庸小说中儒、释、道思想的转变与融合

出金庸 的原儒情怀 。陈家洛的人生终极 目标便是忠君爱国, 反清
复明( 者说是反满复汉 ) 这与儒 家的“ 而优则仕 ” 或 , 学 以及 “ 忠 君” 的思 想 是 同 出一 辙 的 。 而 由 于儒 生 的 软 弱性 , 造 成 了陈 家 也 洛 在 实 现人 生 目标 过程 中对 乾 隆 的依 赖 心 理 , 最终 铸 成 大错 。这 也 是 中 国历 史 上 儒 生革 命 的 悲剧 性 的真 实 写照 。 金 庸 出 生 于 海 宁 查 氏 , 得 上 是 当地 名 门望 族 , 代 书 香 。 称 代 查 氏先 祖 “ 宦 均 文苑 , 名 代代 有 清 官 ” 。至 明 清 之 时 尤 盛 , 氏宗 查 祠 有 康 熙 皇帝 曾亲 笔 题封 : 唐 宋 以 来 巨 族 , “ 江南 有数 人 家 ” 。 家 门世 代 书香 , 自然 藏 书 甚 多 , 庸 从 小 与 书 为伍 , 生 好 读 不 金 一 倦 , 庸 说 :我 年 轻 时 代 最 爱 读 的三 部 书是 《 浒 传 》 《 国 演 金 “ 水 、三
文 学异 ・谚嗜捌觉
金庸 小 说 中儒 、 、 思 想 的转 变 与 融 合 释 道
赵 啸非
( 河南 洛 阳 理 工学 院 中文 系 , 河南 洛 阳 4 12 ) 70 3
摘要: 金庸 自 15 开 始 发 表 《 剑 恩 仇 录》 , 17 95年 书 起 到 9 2年 9月 写 完《 鼎记 》 宣布 封 笔 , 鹿 后 创作 共经 历 了 1 时 间 , 品 共 7年 作
完 成 自已 的心 愿 , 儒 家 的思 想 文 化 已在 青 年 时代 的 金庸 内心 深 但
从金庸小说看中国传统思想

从金庸武侠小说看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体现金庸,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
金庸是著名的华人作家,他的武侠小说中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哲理思想,而金庸本人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也同样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理思维来思考人生和主人公的命运。
儒道佛思想对金庸小说影响很大。
这不是真正哲学意义上的儒家、道家、佛家,只是视其人生观与世界观,气质与人格与儒家道家佛家相近似。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最主要的哲理思想是儒家、道家和佛学禅宗,儒家的学说是为人处世的东西,强调的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儒家可细分为经学和理学,经学重书本,讲章句训诂;理学重心性,讲义理修养,讲礼仪、伦常。
道家的主要概念是属于哲学范畴,充分反映了古人对人类世界观宇宙观的智慧结晶。
金庸的宗教思想实质上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的。
开始是采用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哲学来塑造他的梦想。
在对儒家彻底失望后,金庸开始人生哲学的探索之旅。
首先,儒家思想。
儒家讲求积极入世,为政治出力,再加上儒家的礼仪教化要求人谦恭有礼,做人应当做到翩翩浊世佳公子的境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书剑恩仇记》,故事中的主角陈家洛就是儒家的典型代表。
《书剑恩仇录》亦称《书剑江山》。
从名字上看充满了儒生的诗卷气,而其中的主人公陈家洛更是十足的儒生气质。
首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大儒,学问非凡,在这种熏陶下他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金庸有意或无意的总是在其中穿插着儒家思想,他待人的行为,处事的原则,甚至是他微笑的样子,金庸都尽可能的带着“有礼”二字,再加上这部作品是金庸的处女作,我国教育中的儒家思想早已深深刻在金老的心里,他当然会尽量运用自己熟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当中,主人公陈家洛无论是对待对霍青桐和香香公主的爱情,还是在对待反清的事业上面都是优柔寡断,无法取舍,以至于最后造成了爱人的枉死,事业的功败垂成。
金庸武学中的佛家与道家

金庸武学中的佛家与道家金庸小说里的武功有哲学底蕴的大概有两派,一派是佛家武功,一派是道家武功。
佛家武功以少林为代表,道家武功代表有全真教、武当派等,另有很多高人,比如逍遥子、独孤求败、小龙女、风清扬、令狐冲等。
关于少林佛家武功的来源,在笑傲江湖中有交代:【那《易筋经》神功,乃东土禅宗初祖达摩老祖所创,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得之于老祖。
慧可大师本来法名神光,是洛阳人氏,幼通孔老之学,尤精玄理。
达摩老祖驻锡本寺之时,神光大师来寺请益。
达摩老祖见他所学驳杂,先入之见甚深,自恃聪明,难悟禅理,当下拒不收纳。
神光大师苦求良久,始终未得其门而入,当即提起剑来,将自己左臂砍断了。
”令狐冲“啊”的一声,心道:“这位神光大师求法学道,竟如此坚毅。
”方证说道:“达摩老祖见他这等诚心,这才将他收为弟子,改名慧可,终得承受达摩老祖的衣钵,传禅宗法统。
二祖跟着达摩老祖所学的,乃是佛法大道,依《楞伽经》而明心见性。
我宗武功之名虽然流传天下,实则那是末学,殊不足道。
达摩老祖当年只是传授弟子们一些强身健体的法门而已。
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
但后世门下弟子,往往迷于武学,以致舍本逐末,不体老祖当年传授武功的宗旨,可叹,可叹。
”说着连连摇头。
过了一会,方证又道:“老祖圆寂之后,二祖在老祖的蒲团之旁见到一卷经文,那便是《易筋经》了。
这卷经文义理深奥,二祖苦读钻研,不可得解,心想达摩老祖面壁九年,在石壁畔遗留此经,虽然经文寥寥,必定非同小可,于是遍历名山,访寻高僧,求解妙谛。
但二祖其时已是得道高僧,他老人家苦思深虑而不可解,世上欲求智慧深湛更胜于他的大德,那也难得很了。
因此历时二十余载,经文秘义,终未能彰。
一日,二祖以绝大法缘,在四川峨嵋山得晤梵僧般刺密谛,讲谈佛学,大相投机。
二祖取出《易筋经》来,和般刺密谛共同研读。
二位高僧在峨嵋金顶互相启发,经七七四十九日,终于豁然贯通。
”方生合十赞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方证方丈续道:“但那般刺密谛大师所阐发的,大抵是禅宗佛学。
论金庸小说中的信仰之维(上)

作者: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 310027)。
论金庸小说中的信仰之维(上)●徐 岱【内容提要】 在金庸的小说世界里,儒、道、佛等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只是作者上演现代“生命之舞”的舞台。
金庸小说的成功在于以“入世”与“出世”的生命冲突为背景,构筑了一种艺术张力关系。
小说的真正特点在于通过对作为一种“性的宗教”的爱情神话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对自由生命的信仰。
一、从宗教的维度看关于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无疑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
虽然迄今为止,人们对于罗丹们提出的“艺术是一种宗教”的主张,在认识上仍显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毕竟,从许多伟大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听到一种来自远方的声音,产生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感觉。
因此,从宗教的维度来审视小说,这一直是当代批评用来接近那些艺术杰作的有效手段。
而时至今日,随着金庸作品渐渐被大家所熟悉,这一维度也因被认为能够揭示金庸创作的成功奥秘而开始受到批评的关注。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金庸先生本人曾明确承认过,“我是一个宗教信仰很强的人”,还在于金庸的武侠天地里,呈现着一台由儒、道、佛等中国宗教文化联袂出演的节目。
对于金庸小说不仅好看而且耐看而言,这台节目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问题在于,究竟该如何来进一步深入地把握金庸世界内的宗教存在?我们能否将金庸小说不仅能在大众文化中独步一时,而且最终得以光荣进驻向来为纯文学所把持的艺术殿堂,看成是中国宗教传统的一次历史性胜利?不难发现,在眼下的一些研究文章里,这样的观点已经渐成气候。
如曾有人在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读者”的原因时提出,“主要是它把中国的文化传统雕刻成了一座玲珑剔透的雕像,任现代人观赏”。
有的著述甚至写道:“倘若有人想借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佛道,不妨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
”①不能否认这种说法不无某种根据。
比如,金庸作品里不仅引用过诸如《金刚经》、《妙法莲花经》、《大庄严论经》、《椤伽经》、《百喻经》、《佛说母鹿经》等佛典经书,而且还常借故事中人物之口对一些佛经的版本由来及流传等加以介绍,对各种宗教历史作出陈述。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解读

渐渐听得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呼吸由低而响,愈 来愈是粗重,跟着萧远山脸色渐红,到后来便如 要滴出血来,慕容博的脸色却越来越青,碧油油 的甚是怕人。…… 突然间只听得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 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 恨,尽归尘土,消于无形!” 萧峰和慕容复各见 父亲睁眼微笑,欢慰不可名状。只见萧远山和萧 峰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那老 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 心中可还有什么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 有什么兴复大燕、报复妻仇和念头?” 老僧转向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 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 国是空,复国亦空。” ——《天龙八部》
好像在说:“观世音菩萨,求求你免除令狐 大哥身上痛楚,把他的痛楚都移到我身上。 我变成畜生也好,身入地狱也好,只求菩萨 解脱令狐大哥的灾难……” 令狐冲不由得胸口热血上涌,眼中望出来, 这小尼姑似乎全身隐隐发出圣洁的光辉。仪 琳诵经的声音越来越柔和,在她眼前,似乎 真有一个手持杨枝、遍洒甘露、救苦救难的 白衣大士,每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都是 在向菩萨为令狐冲虔诚祈求。令狐冲心中既 感激,又安慰,在那温柔虔诚的念佛声中入 了睡乡。 —————《笑傲江湖》
金庸笔下的王重阳
1.他是抗金保宋的义士。动用数千人力,历时数 年建成活死人墓,在其中暗藏器甲粮草,作为起 事之根本。 2.他是智义双绝的英雄。他夺取九阴真经,是为 了解救普天下的豪杰,让江湖远离腥风血雨。他 智慧超群,安排一场假死的戏震慑欧阳锋。 3.他是不懂爱情的男人。因他一心国事,无暇私 情,辜负了林朝英;又因争强好胜,尽管是相恋 一生,却仍是“落得情天长恨,一个出家做了黄 冠,一个在石墓中郁郁以终”。
(一)小说据历史虚构有三类:
试论金庸小说中蕴涵的道家文化

试论金庸小说中蕴涵的道家文化【摘要】金庸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现代意识汲取儒、墨、释、道乃至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熔铸到自己的小说中,使其作品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
本文以道家文化为切入点,拟从取名、武功、人物形象、人生选择等四个方面分析道家文化在金庸小说中的体现。
【关键词】金庸小说;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庄子;老子导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就形成了儒家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支柱。
自汉末佛教传人中国后,儒释道合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金庸小说之所以能雅俗共赏,是因为他不仅有讲述惊险曲折的武侠故事的卓越才能,而且有丰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这使他的小说不仅有十足的“武侠味”,而且有十足的“书卷气”。
他在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的同时,以其深厚的文化涵养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儒家的典范、道家的潇洒、佛家的慈悲、易经的精深,,都在金庸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林语堂先生说过: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本文选择其中一点,从小处着眼,通过下几个方面简单论述金庸小说中蕴涵的道家文化。
一、道化的名字给小说中人物起名字并不是寻常且容易完成的工作,在字面意义丰富的中文小说中尤其是这样。
可以说,寻常作品中的人名也是普通的,而优秀作品中的人物,其名字是让读者过目不忘的。
一个好的名字,不仅能增加读者的阅读乐趣,也能增添作品的意境。
金庸小说人物众多,各呈异色,其名字也是丰富多彩,看是随手拈来,实又经一番雕琢,却天斧过处不着痕迹。
而没有这些有趣的名字,金庸作品一定会失色许多。
关从道家文化的角度看,金庸小说的人物姓名就蕴涵了深刻的老庄思想。
《天龙八部》中的逍遥派是一个崇尚道家的门派,掌门人为无涯子,其名来自《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书中的无涯子正体现了对人类所有知识的无尽渴求与研究欲望。
在他面前,慕容博的“博”,渺如沧海一粟。
无涯子的师妹李秋水的名字来自于《庄子•秋水》就不用多说了,值得一提的是无涯子的两个弟子:苏星河,丁春秋。
金庸小说中的文化

2、文学典故。
《射雕英雄传》黄药师唱:‚伊上帝之降命,
何修短之难哉?或华发以终年,或怀妊而逢灾。 感前哀之未阕,复新殃之重来。方朝华而晚敷, 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 天盖高而无阶,怀此恨其谁诉?‛ ‚天长地久, 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出自曹植为
3、着意虚化历史背景。
《笑傲江湖》《侠客行》。
《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雪山飞狐》 《飞狐外传》展现秘密会社,是天地会传 说中的‚红花会‛及‚山宗‛、‚华山 派‛,借助传统表现反抗暴政、抵御外侮、 兴复故国、振兴民族的主题。 金庸小说讨论朝廷暴政和官吏昏庸如何激 发内乱外侮,以致生灵涂炭,民族蒙难的。
金庸对儒家的态度,是现代社会与 儒家思想的融合。 强调儒学传统与礼教大防对立。 赞同岳飞和范仲淹等人的儒家理想 人格。 郭靖与黄蓉游岳阳楼,理解了‚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内涵。
(二)道教
全真教:王重阳(1112年—1170年),北宋末京 兆咸阳(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原名中孚,字知明,道号重阳子,故称王重阳。 出生于庶族地主家庭。金天眷元年(1138),应武略, 中甲科 ,遂易名世雄。金正隆四年(1159),愤然 辞职,弃家外游,自称于甘河镇遇异人授以内炼 真诀,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挖 穴墓,取名‚活死人墓‛,自居其中,潜心修持2 年。三年,功成丹圆,迁居刘蒋村。
黄蓉道:‚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 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 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 好男儿大丈夫。‛郭靖连连点头,道:‚蓉 儿,你怎想得出这么好的道理出来?‛ 黄蓉笑道:‚啊哟,我想得出,那不变了圣 人?这是孔夫子的话。我小时候爹爹教我读 的。‛郭靖叹道:‚有许许多多事情我老是 想不通,要是多读些书,知道圣人说过的道 理,一定就会明白啦。‛ ————《射雕英雄传》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研究金庸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武侠小说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读者喜爱。
在金庸的小说中,不仅有精彩的武侠故事情节,还包含着丰富的佛学思想。
金庸通过他的作品传达了许多佛学理念,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佛学的博大精深。
本文将对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其中的内涵和影响。
金庸小说中最为突出的佛学思想之一就是“因果报应”。
佛学中有“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概念,主张人们的行为会引起相应的果报。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人物因为过去的恶行而遭受报应,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梁子翁、《天龙八部》中的段天德等,他们由于做了坏事,最终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一些善良正直的人物则常常受到了善报,比如郭靖、黄蓉、杨过等,他们因为善行而得到了幸福和美好的结局。
通过这样的安排,金庸表达了对“因果报应”的深刻理解,呼吁人们要顺应因果,做好事,远离恶行,以求得幸福与美好的人生。
金庸小说中的佛学思想还包含了对“缘起空性”观念的探讨。
佛教强调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在金庸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对缘起空性的深入思考。
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侠客行”、《飞狐外传》中的“缘分天注定”等故事情节,都表达了对缘起空性的领悟。
金庸通过这些故事向读者传达了“缘起空性”的道理,呼吁人们要抛弃执着,超脱纷扰,顺应因缘,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
金庸小说中还融入了对“人生苦难”和“超脱轮回”的思考。
佛教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态,苦难是无法逃避的,而解脱则需要超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在金庸的小说中,主人公们常常经历着磨难和挫折,但通过坚持不懈、智慧和勇气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超脱和解脱。
比如《神雕侠侣》中的郭襄、《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等,他们在面对世间的苦难时,不放弃希望,不畏艰难,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升华和超脱,达到了人生的境界。
这些故事向读者阐述了对人生苦难的坦然面对和对超脱轮回的追求,引导人们要有勇气、智慧和信念,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