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理解上各有不同,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

下面将分别探讨儒家、佛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德的君子。

仁者,爱人、恕己、尽责、宽容。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以仁为己任,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儒家追求的境界是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佛家则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涅槃”。

佛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强调放下欲望,超越世俗的执着,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家追求的是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境界,通过觉悟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苦难。

道家注重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与自然共生共存,通过修炼内功,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即不主动干涉和扰乱自然的运行。

道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

儒释道三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佛家追求的是心灵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地。

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境界追求,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指导。

无论是追求仁德、涅槃还是道德,都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境界的提升。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境界。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矛盾斗争与融合渗透中发展,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

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家:追求自然无为、返璞归真,涤除玄鉴,潇洒旷达,体现了机敏做人的学问。

不是追求阴谋诡计,也不是一味圆滑世故,而是一种智慧和谋略,它既防止别人伤害自己,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广交人脉,左右逢源,事事畅通无阻。

儒家:讲究持重、勤谨、正气、担当以及自省、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

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变得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社会精英。

佛家:主张四大皆空,慈悲宽大、包容忍让,视世间万难为无物,不怨天尤人,从自然,呈本性,体现了超脱修心的学问。

有了这种心境,人就会变得豁达而坚强,远离仇恨,避免灾难,获得人生的成功。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书,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机敏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

学习了解儒、释、道三家智慧,帮你全面地解读其思想精华,把传统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中,在做人、做事与修养心性方面为你提供帮助和借鉴。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思考。

纵贯儒、释、道三家智慧,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最经典的人生智慧,以儒家做人、道家做事、佛家修心。

涉及现代人最关注的人生问题,诸如财富、事业、管理、家庭、处世、人际、进退、修心以及养生等方面。

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成大事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

如果你一味老实耿直,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逃脱不了平庸的魔掌。

如果你素来争强好胜,百折不弯,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吃亏在后,赔了夫人又折兵。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

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

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

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

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

儒道佛人生三境界:少年读儒家,中年读道家,老年读佛家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描绘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记录着成长的一生。

从少年、中年到老年,每个阶段,经历不一样的人生,擘画出五彩缤纷的蓝图。

而这三个阶段就如同儒道佛三家所揭示的人生感悟一样各不相同。

少年读儒家,格物致知;中年读道家,上善若水;老年读佛家,风轻云淡。

每一段旅程,都有不同的智慧在支撑着我们。

①人之少年,领悟儒家的经世之道。

儒家的智慧贯穿整个人生,特别是它所传授的学习成长、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经世之道,是少年时期必须学习领会的,对一生影响深远。

关于为人之道,《中庸》里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君子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知远之近,知风之子,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会为人处世,将影响一生。

《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少年时期,是一生最好的年华,要树立远大目标,奋发进取、意志坚定。

做事,先立心中志向;成事,先拓胸中格局。

男儿志在四方,就如同《周易》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学会安身立命,自强不息,厚积薄发;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磨难,不懈怠,不颓废,积极进取,攻坚克难。

同样,儒家不仅仅教会我们如何做学问、做事、做人的“有所作为”的经世之道和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更教会我们一种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比如说,《论语》说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还比如说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

所以,少年读儒家,读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需要汲取儒家的价值营养,那关于安身立命、处世之道、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价值观。

而儒学,就如同一盏生生不息的灯火,照亮你前行的路,指引着人生的方向。

②人之中年,领悟道家的无为之义。

道家强调的是“无为”、“顺其自然”,那么,中年正是人一生最关键时期,不管是事业、家庭婚姻还是社会地位都有一定的基础,进入人生下一段旅程,如果“顺其自然”而不是“乘胜追击”,是否会半途而废甚至跌入深渊呢?其实,这里所说的“无为”,并不是所谓的无所作为,原因在于,当你从少年进入中年,经历了求知、求职、职场拼搏、事业有所成就、婚姻家庭归于平淡的过程,一路也会出现各种不如意、懊悔或遗憾等等,因为事业无法再上升、生活过于平静没有激情等等而越发觉得生活无味,无形之间陷入了所谓的“中年危机”,渴望有新鲜血液打破生活的死寂,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阅读感想人生下来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慢慢的我们成‎长,经历幼年、少年、青年,然后步入中年‎,继而逐渐老去‎进入老年阶段‎,最终死亡。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那么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儒”,儒家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并且儒家强调‎“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而儒家的“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

其次是“道”,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世”、“无为”、“超现实”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且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

儒释道对人生的启示咱今儿个来聊聊儒释道,这儒释道啊,就像是人生路上的三位超级导师,各有各的妙处。

先说说儒家,儒家就像是那个严肃又热心的班主任。

整天在你耳边念叨着要做个正人君子,要遵循一大堆的礼仪道德。

这就好比给你的人生画了个规规矩矩的框框,你要是想调皮捣蛋,“啪”,立马被儒家的戒尺打手心。

你看,儒家让我们积极入世,就像硬把你从被窝里拽出来,塞给你一堆任务,告诉你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感觉就像是给你套上了小夹板,让你一路狂奔向着成功的彼岸。

不过呢,这夹板也不是坏事,它能让你跑得更直溜,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要是没有儒家的这些唠叨,咱可能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再瞧瞧佛家,佛家就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者,坐在那高山之巅,云淡风轻地看着世间的一切。

佛家告诉我们这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就像那海市蜃楼一样,看着挺美,其实摸不着。

我们就像一群在戏台上瞎蹦跶的小丑,被各种欲望牵着走。

佛家说要放下,这放下可不容易,就好比让一个守财奴把他的财宝全扔了,那简直比割肉还疼。

但一旦你真的开始试着放下,就像甩掉了身上重重的壳,一下子轻松得能飘起来。

道家呢,道家就像是一个逍遥自在的神仙。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这就好比你是一棵小树苗,道家说你就按照大自然的规律生长就好了,别瞎折腾。

别今天想长成参天大树,明天又想变成歪脖子树。

道家就像一阵清风,在你被儒家的规矩压得喘不过气,或者被佛家的高深理论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吹过来,告诉你:“嘿,放松点,跟着感觉走。

”儒家是那根坚实的拐杖,让你在社会的道路上稳稳当当;佛家是那盏清心的明灯,让你在欲望的迷雾中看清方向;道家是那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你自由随性的心灵之门。

有时候觉得,儒家像一个严谨的工程师,把人生的大厦按照精确的图纸搭建;佛家像一个深邃的哲学家,在你灵魂的深处进行一场思想的大扫除;道家像一个浪漫的诗人,带着你在自然的怀抱里尽情撒欢。

要是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儒家就是那详细的旅行攻略,告诉你每个景点该怎么玩;佛家就是那提醒你不要被途中的小诱惑迷惑的智者;道家就是那个鼓励你随性而游,发现意外之美的伙伴。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儒释道的人生智慧

仁道的价值理想,尤其体现在人在道义与利欲发 生冲突之时。孔子不贬低人们的物质利益要求和 食色欲望的满足,只是要求取之有道,节之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富与贵,是人 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 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 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同上)
儒释道 的人格理想与人生智慧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 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 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 而知天。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追逐的 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 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
道家澄心凝思的玄观,老子“涤除玄览”的空灵智 慧意在启发我们超越现实,透悟无穷,然后再去接 纳现实世界相依相待、迁流不息、瞬息万变、复杂 多样的生活,以开放的心灵破除执着,创造生命。
因此,道家与儒家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庄子及其学派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
《庄子》内篇中的《大宗师》、《齐物 论》、《逍遥游》。
孟子所倡导的道德选择表现了超乎自然生命之上的 善的价值之极致,表现了人为人格尊严而牺牲的殉 道精神。
孟子笔下“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 “大丈夫”的行为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这种任道精神和崇 高人格曾激励了我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
《齐物论》
人们不必执定于有条件、有限制的地籁、人 籁之声,而要倾听那自然和谐、无声之声、 众声之源的“天籁”,以消解彼此的隔膜、 是非和有限的身生命与有限的时空、价值、 知性、名言、概念、识见及烦、畏乃至生死 的系缚,从有限进入无限之域。

儒家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儒家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提倡和谐相处、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忠诚诚信等道德准则。

这些传统观念不仅在个人生活中有所体现,也贯穿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演变之中。

因此,探讨儒家文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首先,儒家文化的人生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尊重。

在儒家的伦理思想中,人们被视为社会的一部分,个体的利益和荣誉与整个社会的利益和荣誉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儒家注重的“仁”和“义”便是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亲和力和道义感。

仁者爱人,义者行义,这是儒家认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准则。

通过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与此同时,儒家文化的人生观也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儒家文化更是将孝道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基础。

无论是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还是对待长辈的态度,孝道都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

只有孝顺父母、尊重长辈,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除了孝道和人际关系外,儒家文化的人生观还强调了道德修养和自我提升。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美和人格的提升,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涵养自己的心灵,体现出高尚的道德境界和崇高的人格风范。

儒家所倡导的礼、智、信等道德准则,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通过自我修养和提升,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内在升华。

在儒家的人生观中,家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家庭在儒家文化中被视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归宿和精神支撑,家庭里的亲情和温暖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儒家倡导人们要珍惜家庭、关爱家人,通过家庭的和睦和温馨,实现个体与家庭的和谐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感想
人生下来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慢慢的我们成长,经历幼年、少年、
青年,然后步入中年,继而逐渐老去进入老年阶段,最终死亡。

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那么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又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是“儒”,儒家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并且儒家强调“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两句话
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而儒家的“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
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
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

其次是“道”,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世”、“无为”、“超现实”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
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
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
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
境界。

且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这就叫无为。

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
规定,这就是“自然”。

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

换句话说,道家的无为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

而道家的“超现实”就是说道家的思维,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

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
社会的批判。

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
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

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
“超现实” 的。

最后是“佛”,佛家的人生态度是“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

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

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免除
生死轮回为目的。

即所谓涅磐。

人生是苦是全部佛家的出发点,也是佛家对人
生的一种根本态度。

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
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

佛家的这种
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家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
否定。

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家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
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佛家贬低人性、指出
人的种种弱点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其目的是让人们认清自身的缺点,了知人身
的无可爱乐,从而消除人对色身的贪欲,破除人的我慢自大,使人不再对现实
世界产生留恋,厌弃世俗生活,出家修道。

因此佛家并非有意使人丧失信心,
而是为了达到诱使众生出离世间的目的。

而“空无”是说佛家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
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

四大皆空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

在佛家看来,万物生死成
坏的变动不居,即是“一切皆空”之本质表现或证明。

在佛家思想中,“空”不仅是普遍的现象,而且也是世界本体(诸如“佛性”、“实相”、“法界”)的最
基本的特征或内涵。

此外,佛家讲所谓“非现实”,就是说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诸多污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

所以佛家认为要把它解脱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净了,这样就能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的本怀。

因此我们说,佛教之教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积极的,但是却又是非现实的。

从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来看,我们不能武断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而是各具千秋,各有所用。

概括来说:儒家是治世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我们在年轻时应该学儒,年老时学道。

年轻学儒,“儒”字拆开,是需要的人,积极入世,抱“修齐治平”之意,服务社会;年老学道,凡事看开,一切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度过幸福的晚年。

而佛说,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心灵就会平静。

运用禅的智慧,愿禅引导人们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以便活得轻松自在,智慧豁达。

而在我个人看来人生如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体会。

人生短暂,不论我们生从哪里来,死后又去哪里,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可以抓住的人生,让我们的人生不要留下遗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