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谈谈我对儒道佛的一些浅显认识

谈谈我对儒道佛的一些浅显认识(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安排下,经过一个学期的短暂而快乐的学习,我在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对儒道佛三家传统思想文化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理解。
课堂上,老师们引经据典,课后,自己也兴趣使然查阅相关书籍,学思结合,就有了这篇类似于学期总结的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是儒家和道家与佛家思想的相互冲突、相互结合以及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我国传统的文化并非是某一家的思想单独的存在,它是一种多元思想的相互交融的存在。
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看到某一家的思想,而应该是以儒家为主干,兼采道佛的思想。
唯有如此,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形成了,是对我国的商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二者有相互借鉴的民族文化基础。
而佛家思想是一种外来的文化,当然它不是唯一一种外来的文化,但是却是唯一能够得到中国民族文化认同的外来文化,这说明佛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化之间进行了有效的吸收和借鉴,已经与中国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了。
虽然儒道佛三家经过长时间的相互的吸收和借鉴,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在消解。
但是它们毕竟是不同的思想体系,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三者在很多的方面依然具有区别。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究竟怎样,这是我国八十年代以来全国性的持久的热门话题。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是其最根本的特点。
在理论上,表现为重视探讨人的本质、人性、人的价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实现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
传统思想文化的其他特点,都是由此展开的。
因此,我从人生价值方面谈谈我对儒道佛三家经典的认识。
人的生活有没有意义、价值?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儒道佛三家的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对立的。
儒家认为人的生活是快乐的,人生是幸福、美好的,主张“自乐其乐”、“乐知天命”。
孔子就非常乐观,他说:“仁者不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对他的子弟颜回坚持道德修养,能忍受物质生活的困苦,十分赞赏地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鼓吹安贫乐道的思想。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境界儒释道是中国古代的三大哲学流派,这三家在人生境界的理解上各有不同,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观。
下面将分别探讨儒家、佛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仁”。
儒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一个具备仁德之德的君子。
仁者,爱人、恕己、尽责、宽容。
在儒家看来,人应该以仁为己任,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与人为善,以和谐的态度对待他人。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
儒家追求的境界是在社会中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佛家则追求的是超脱尘世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涅槃”。
佛家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强调放下欲望,超越世俗的执着,通过修行实现心灵的解脱。
佛家追求的是超越个体的智慧和境界,通过觉悟和慈悲来摆脱人生的苦难,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佛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地,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苦难。
道家注重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人生境界的核心是“道”。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主张顺应天道,与自然共生共存,通过修炼内功,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道家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状态,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即不主动干涉和扰乱自然的运行。
道家的人生境界是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境地,超越功利和欲望的束缚。
儒释道三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
儒家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佛家追求的是心灵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道家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和谐和无为而治的境地。
每一家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境界追求,都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和指导。
无论是追求仁德、涅槃还是道德,都是对人生境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境界的提升。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思想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境界。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影响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异同比较及其影响儒家、道家、佛家,这三种思想体系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的表达。
虽然它们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但它们所表达的共性却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中国思想史和文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以仁德为核心的价值观,认为仁者必有智,而仁智则与君子的素质紧密相连。
同时,儒家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个体得到更好的修养,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儒家思想主张“中庸之道”,即一切都应该有过度的考虑,做任何事都应该保持中庸的心态,不要过分偏执,更不要让任何一种情感或欲望影响自己的行为。
道家思想则更加着重于自我完善和自然的统一。
道家强调人应该完全与自然相融合,找到其中的内在规律,融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在道家的观念中,“道”是生命之本质,一切都应按照道的规则去行动,才能真正符合宇宙之道。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该超越人造社会的一切限制,寻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佛家思想则更加注重的是解脱和精神上的富裕。
佛家强调的是禅修与智慧,并认为禅修是达到真正自我实现的唯一方式。
它更多地关注人的内在世界,强调人应该通过修行实现对自己和世界的超越。
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佛家思想更多地关注人自身的革命和发展。
佛家认为,只有当人成功跳出欲望的陷阱,摆脱烦恼和贪欲,才能真正地活得快乐和自由。
三种思想布道的方式与理念也不尽相同。
儒家重视礼仪和“仁”,强调对他人的善待和尊重。
而道家更加注重的是个人的境界,突破现实社会的束缚,达到与“道”的完美统一。
佛家则更加强调对人生的超越和精神内在的升华。
三种思想各有形式,但它们的核心都是为了找寻真正的意义和目的。
尽管三种思想存在一些异同,但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是迥然不同的。
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即便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存在。
道家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衍生而来,对于自我完善和自然的认知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

阅读感想人生下来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慢慢的我们成长,经历幼年、少年、青年,然后步入中年,继而逐渐老去进入老年阶段,最终死亡。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对人生的看法都是不同的,那么儒、道、佛对人生的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首先是“儒”,儒家的人生态度是“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并且儒家强调“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这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而儒家的“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
其次是“道”,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世”、“无为”、“超现实”的人生态度。
道家的“超世”可以这样说,就是道家的思维跟儒家不一样,儒家思维看问题都是在面上看,那么道家是一个否定性的思维,它就是对现实的制度、社会的运作、人与人的交往,它都是采取一个批判态度,用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经验、超越常识、超越对立、超越区分,来追求一种人道一体、天人合一的境界。
且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

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儒家、释家、道家是中国古代三大传统思想体系,它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兼爱、秉性自然、尊师重道、治国安民的思想。
释家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解脱、超越生死、求涅槃的思想。
道家是一种以老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
三家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强调道德修养、自然、和谐等,但也有很多区别。
例如,儒家强调仁爱、尊师重道,而释家和道家则更注重解脱和超越。
在处世方面,儒家强调治国安民,而释家和道家则更强调内心的平静和超越物欲。
对比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这对我们自己的处世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大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优点,例如道德修养、仁爱、尊师重道等;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释家的优点,例如内心的平静、解脱、超越生死等。
而道家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例如自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
当然,在实际应用这些思想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同思想体系之间的差异,避免混淆。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同的思想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避免从当下的角度去误解和评价古代思想。
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的处世思想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可以为我们的处世哲学、人生观、价值观等提供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在进一步探讨儒释道三家处世思想的对比与启示之前,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这三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儒家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兼爱、秉性自然、尊师重道、治国安民的思想。
儒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仁、礼、义、智、信五德,通过修养和学习,人们可以发扬自身潜能,做到“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主张维护社会秩序,因此提倡服从统治者,并认为只有在有序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真正发扬自身潜能。
释家是一种以佛教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体系,强调解脱、超越生死、求涅槃的思想。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
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
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
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
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
儒道佛三家思想总结怎么写

儒道佛三家思想总结怎么写儒道佛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和佛家。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下面我将分别对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进行总结,并介绍它们的主要观点和特点。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尊重。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幸福。
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包括孔子和孟子。
孔子强调实践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则提出了“性善论”和“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臣之间的亲和关系和民主精神。
其次,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道家思想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宇宙中无始无终的原则。
道家强调放下欲望和功利心,追求自我解放和内心平静。
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主张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个体的自由。
庄子则强调人的自由和个体性,提倡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最后,佛家思想注重个人的修行和超越生死的境界。
佛家思想的核心是解脱和慈悲。
佛家认为,人们要通过修行消除痛苦,追求解脱和平静。
佛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释迦牟尼佛和观音菩萨。
佛家教导人们要放下贪欲和执着,修行慈悲和智慧,以达到无我境界和觉悟的境地。
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社会伦理。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哲学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自由,佛家重视个人修行和解脱慈悲。
这三种思想流派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它们共同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思考和追求。
总结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体会

总结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体会儒释道是中国古代三大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接触并深入了解儒释道思想之后,我感受到了它们的智慧与价值,带给我了一系列的感悟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儒释道思想的总结,希望能够传达出一部分我所体悟到的思想精髓。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儒家强调了一个人应当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例如仁爱、孝顺、孝敬、忠诚等。
这些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可以在社会中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秩序。
而这种秩序,又可以带来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同时,儒家思想还追求知识的修养和人格的完善。
儒家认为,一个人应当通过多学习、多思考和不断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够修养自己的品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儒家强调的是道德的自律和修身的重要性,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来说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道家思想则追求和谐与自然。
道家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整体,注重和谐与平衡。
道家追求的是跟随自然的道路,以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他们强调对于自我和外界的接纳和适应,而非强求改变和抵抗。
通过与自然融合,道家追求着一种超越个体的境界。
这种境界并不是通过努力与外界竞争来实现,而是通过内心的宁静和谦卑、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方法去实现。
最后,佛家思想强调的是人生的意义和解脱。
佛家认为,人生就是一种痛苦,而苦苦的根源在于人们对于欲望的执着与追求。
佛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无我,即人们应该超越自我与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解脱。
佛家通过修行禅定和慈悲,以达到对于自我的超越与人生的解脱。
综合而言,儒释道思想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同层面上的感悟。
首先,它们告诉我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关爱的道德规范。
其次,它们让我意识到知识和修养对于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和改变。
最后,它们让我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
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
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
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
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
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
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
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
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
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
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
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现实”: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
这些现实的命题决定了其学说的“现实”性特征。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二)“无为”。
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
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
这就叫无为。
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
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
小鲜者,小鱼也。
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
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
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
这就是道家的无为。
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
(三)“超现实”。
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
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
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
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现实”的。
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出世”。
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
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免除生死轮回为目的。
即所谓涅磐。
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
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
佛教的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教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
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教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佛教贬低人性、指出人的种种弱点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其目的是让人们认清自身的缺点,了知人身的无可爱乐,从而消除人对色身的贪欲,破除人的我慢自大,使人不再对现实世界产生留恋,厌弃世俗生活,出家修道。
因此佛教并非有意使人丧失信心,而是为了达到诱使众生出离世间的目的。
▪(二)“空无”。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
四大皆空是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
在佛家看来,万物生死成坏的变动不居,即是“一切皆空”之本质表现或证明。
在佛家思想中,“空”不仅是普遍的现象,而且也是世界本体(诸如“佛性”、“实相”、“法界”)的最基本的特征或内涵。
(三)非现实。
佛家讲所谓非现实,就是说人在这个红尘世界,由于诸多污染,使其固有的本性不能呈现,而产生种种执着幻想、诸多痛苦烦恼。
所以佛教认为要把它解脱了,要把它超越了,要把它洗净了,这样就能离苦得乐,这是佛陀的本怀。
因此我们说,佛教之教义,就其本质而言是积极的,但是却又是非现实的。
▪从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来看,不能武断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而是各具千秋,各有所用。
用北宋一位皇帝的话讲,儒家是治国(事)的,道家是治身的,佛家是治心的。
因此,在中国长期的封建时代,历朝历代统治者大多兼而用之,用以奴愚百姓。
▪还有人认为:年轻时学儒,年老时学道。
年轻学儒,“儒”字拆开,是需要的人,积极入世,抱“修齐治平”之意,服务社会;年老学道,凡事看开,一切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度过幸福的晚年。
佛说,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名利),你的心灵就会平静。
运用禅的智慧,愿禅引导人们走出喧嚣,避开炎凉,脱离宠辱,以便活得轻松自在,智慧豁达。
一、“儒”“道”“佛”各自对人生的功效从精神层面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即为“儒”、“道”、“佛”。
它们各自的功效为: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
(一)“儒”强调有为,即要做事情,这个世界中做事。
孔子说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兢兢业业,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做点什么”。
道家老子提出“全真保牲”,保持人的原始状态,生下来怎样就怎样。
(二)道家的终极追求为长生不老。
(三)“佛”的治心即是心里要想的升,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台”的,世事无常,每一个事物包括都为实体存在,像是芭蕉树,掰掉叶子什么也不是,人就是一副臭皮囊里面装了心、肝、肺。
任何事物都只是一个幻象,任何事得与不得都一样。
四)道教与佛教的区别是:道教相信“长生不老”,佛教相信人是会死的,道教说佛教是“死人宗教”,说自己为科学,而不承认自己为宗教。
道教的“长生不老”的追求是不现实的,是其最大理论障碍,道教把道家看实在了,将道家的思想实在化了。
道教想追求不死与道家,佛教都有区别,佛教理论就简单了,人死后或上天或下地狱,是不得而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是主要问题,其它问题都围绕它。
所谓“境界”,是一个很难清晰表述的概念。
文学上的境界,是通过几个有限的意象,以引起或达到突破这些意象的无限的意趣。
而哲学中所谓“境界”: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哲学境界的意味,它不是指向一个特定的领域,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结论,而是通过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使人的心智更为健全,行为更加自然,在生命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愉悦。
真正有层次的人是不矫糅造作的,但我们却能感到特别,这就是一种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哲学,中国哲学以人生论为主,尤其重视境界,也可以说,中国哲学的宗旨就是提高人生的境界。
如“天真”,天真一种浑沌状态,突破这种浑沌就回不去了。
西方哲学的特点“真”西方就是追求“真”,西方的境界是确定的。
2、功利境界,是指主体意识建立了,行为思想为主体服务。
“儒”讲应该,认为讲利是小人,儒家最着不起“讲利”,实际上功利境界可以看作是一种进步,主体意识到了。
墨家,法家主张功利境界,墨了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是一种功利,获利的爱,为了获利益而爱。
法家韩非子核心是功利境界,荀子是杂儒,汇集多门思想,集先秦之大成者,他的思想中也有功利因素。
3、道德境界即“我的是你的,你的还是你的。
:伦理与道德是有区别的,伦理是人伦关系有相对客观化,古化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而道德则以伦理标准,是纯粹的主观化。
主张人是道德化的存在,存在”仁“的人,无“仁”则非人。
4、存在境界,即主客体另一层面上达到一种交融,更自然,更健康,更理想,这是“道”与“儒”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