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儒道佛_思想在苏轼人生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学教育2。

19.0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悶从《前赤壁赋》看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张永务内容摘要: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释道三种思想融合的宗教文化思想,对苏轼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 在他被贬黄州,人生转折时期,更是他精神的支柱,这种思想贯穿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从《前赤壁赋》可以看出 儒释道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关键词:《前赤壁赋》儒释道苏轼《前赤壁赋》是苏轼辞赋的代表作,作为经典篇目人选高中语文教材。

《前赤壁赋》写于公元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之久,这是作者人生经历中的转折点,打破了他曾经奉行的“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开始出现由儒家积极人世的思想向佛道超然物外思想的转变。

这一真实的人生转变,体现在他在黄州时期所在的作品中。

这一期间创作的《前赤壁赋》,可以清晰地看出儒释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不同于西方的哲学体系,因为独特的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而又和而不同的宗教文化体系,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北宋之初是儒学、道学、佛学三家思想并存融合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的苏轼自然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弟曾经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写过“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既而读《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

这里对苏轼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做了简要的概述,可以看出,释儒道三种思想一直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中。

“乌台诗案”使苏轼经历了一场牢狱之灾,在身体和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摧残,从差点被处死到遭贬黄州,因祸得福,过上了自由闲适的生活。

这个时候他开始思索起人生的意义。

苏轼在早年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到了佛家的思想,这从与他交往的一些关系密切的释家朋友可以看出,如佛印、大通禅师等。

但是苏轼对佛学的研究应该起于被贬黄州之后,初到黄州之后,就寓居在定惠禅院,生活在黄州的几个和尚自然地成了他最要好的朋友。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

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摘要】本文以苏轼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和文学艺术创作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上网检索和查阅有关苏轼和道家思想的资料,通过(1)苏轼处世哲学中的顺应自然和洒脱;(2)几经沉浮后的完美自我调控;(3)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技道合一”这三个方面的论证,进一步阐述了道家思想对于苏轼人生的深刻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苏轼;外儒内道;洒脱超然中国唐宋时期,是佛家、儒家、道家思想同时发展、融合并达到一定高度的特殊时期,而由于皇室一脉对道教的极力推崇,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随之达到了极盛。

而苏轼正是这一复杂时期的特别代表人物。

后世有很多学者研究认为,苏轼的思维特点是“三家合一”,即佛儒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体现;也有学者认为,苏轼的思想应该是“外儒内道”,禅宗思想对于他的影响并不很大。

虽然对于苏轼的思维方式一直是说法不一,但是如果仔细去品味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诗词表达,我们就不难发现,在三家思想中,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各方面影响还是非常深刻的。

1.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虽说北宋的政治环境和思想流派非常复杂,但是,儒家思想应该还是这个时期的主流思想。

也正是因为北宋统治阶层“重文轻武”和“不杀士大夫”的政策,让这一时期的文人和政治家得以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出仕而能有一番作为,是那个时期所有读书人的一个终极目标。

当然,苏轼也不例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自幼受其父苏洵勤奋品德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良好教育,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同时,儒家思想也在小苏轼的思维中慢慢扎下根基。

苏轼二十五岁开始步入仕途,虽然在政治上几经沉浮,却始终表现出了十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他一向敢作敢为,正是应了儒家的“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的基本思想。

这也是苏轼贯彻一生从未背弃过的人生主导思想之一。

无论是人生的高点,还是低谷,他都始终保持了“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命于天,不能尽改”的处世态度。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

浅谈苏轼贬谪诗词的儒、佛、道思想苏轼的一些流传千古的作品大多出现在黄州。

本文试图通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创作进行全面观照,从诗词来探讨其中的儒、佛、道思想。

标签:超越意识追求自由生命旷达超逸疏放自然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遭到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挫折——“乌台诗案”。

度过了四个月的牢狱生活后被貶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是以软禁犯人的身份踏上黄州的土地的。

从元丰三年二月至元丰七年四月,苏轼在这座偏僻的小城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

四年多时间只是茫茫宇宙时空中的一瞬,却在中国文化中崛起了一座高峰。

随着前后《赤壁赋》、《定风波》等一洗千古、彪炳千秋作品的产生,黄州从此进入中国文学的视野。

苏轼的一生,从政约四十年,然其一生仕途坎坷,在新旧两党的斗争夹缝中备受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流放。

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

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作用的结果,使他的一生不怨天尤人,不消极沉沦,有强烈的超越意识,执着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在艺术创作中构建了自由的人生境界。

初到黄州,苏轼即作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让人感到的是轻松,没有丝毫的压抑感。

这与他被貶的心境是相矛盾的,与他独立不屈的性格是冲突的。

苏轼的超人之处是能在思想上冲破现状,超越自我,寻找新的精神支柱来进行自我调节。

而佛老哲学“清静无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正好帮他解脱了来自社会、个人的压抑,让他获得了心里的平衡。

禅宗和老庄思想也成为这一时期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儒,佛,道三家思想,在苏轼一生的不同时期,尽管主次不同,却始终是并存的,而被贬黄州之后,释道思想的影响则愈重要。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写下了一词二赋的千古名篇。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词人面对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报复付之东流,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格魅力的影响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格魅力的影响

从爱国战争战场上冲杀出来的人物.而且是建立了许 多传奇式功勋的英雄人物.所以他的爱国词最显著的 内容又当首推那些自叙战斗经历。自誓马革裹尸,抒发 自己抗战爱国热情的作品,以及那些表现这种热情受 到打击摧残.不得实现,以至感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的作品。他的那些以爱国主义思想为背景的表现“自 我”的作品中处处显现出作者主人公的形象。
2.顽强、乐观、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 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 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 痛苦。保持顽强、乐观、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一生被 贬黄州、潮州、惠州、儋州等荒夷之地,但苏轼却写出了
这样的诗句:“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 到黄州》);“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日哦 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二首》之二)
中。总能实现悲抑之后的昂扬.憨闷之后的淡定。
在《前赤壁赋》中.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先写客对 比于自然之永恒感叹其个体生命之短暂.折射H_;对生 命永恒的执着.故黯然神伤。后写主跳出对个体生命的 执着,将其置于宇宙之间,与万物共观,观出生命在别 样意义上的永恒,于是“客喜而笑”。这种从游于物内到 游于物外、自忧转乐的心理轨迹充分显现丁儒道佛三 家思想的影响。
2007年9月号上自刊又教奇料
儒、道、佛思想对苏轼人格魅力的影响
翟玉肖
(河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苏轼是一位具有丰富、独特的人格魅力的 文化大家.他一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三家的 思想.并加以有机组合与融套,他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 本的人生理想和抱负。虽仕连坎坷仍持志不改。卫由于 浸染佛、道的思想而达成外儒内道的和谐。具体则表现 为乐观旷迭的人生态度。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

儒释道对苏轼的影响苏轼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超有趣的一个大才子。

儒释道这三家思想呢,就像三个特别的朋友,在他的人生里搅和出了好多精彩的事儿。

咱先说儒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儒家讲究积极入世,苏轼那骨子里就有着儒家的这种精神。

他从小读书,满脑子想的就是能在朝堂上大展身手,为国家做点实事儿。

就像他年轻的时候,那是意气风发啊,写的文章充满了对政治的抱负。

他觉得自己就像古代那些贤臣一样,能够辅佐君主,让国家变得繁荣昌盛。

你看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又是修水利,又是为百姓着想,忙得不亦乐乎。

这就是儒家思想在他身体里起的作用,让他对社会有责任感,想要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说说佛教。

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有风光的时候,也有倒霉的时候。

这佛教就像是他在困境中的心灵慰藉。

当他被贬到那些偏远的地方,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时候,佛教的思想就冒出来了。

佛教让他学会了看开,懂得了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他会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和和尚们聊天,在寺庙里静思。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差,但是他的心境却慢慢变得豁达。

他可能会想,哎呀,这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没什么大不了的。

佛教就像是一阵清风,吹散了他心头的那些烦恼的乌云。

道家思想呢,也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

道家追求自然,崇尚自由。

苏轼被贬之后,有了更多时间亲近大自然。

他写的那些诗词,好多都是关于山水美景的。

他在山水之间就像是一个洒脱的仙人。

他会去江上泛舟,感受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惬意。

他也会登山望远,觉得自己和这大自然融为了一体。

道家的思想让他在官场的压力之外,找到了另一个可以让自己灵魂栖息的地方。

他可以不拘泥于官场的那些规矩,在自然里放纵自己的情感,活得那叫一个潇洒。

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苏轼的身上就这么融合着。

他没有完全偏向哪一家,而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境遇,让这三家思想在自己的灵魂里对话。

有时候是儒家的积极,有时候是佛教的超脱,有时候是道家的自在。

这才成就了我们看到的那个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苏轼。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诗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从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

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苏轼:儒道佛思想的融合苏轼一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步入仕途之时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然而在其政治受挫、遭遇“乌台诗案”后。

身心疲惫的苏轼又试图在佛道中寻求心灵的宽慰。

心胸宽广、生性乐观的苏轼在与佛道的结合中自身的文人心态发生了积极转变,他没有完全沉溺于佛道以寻求解脱和避世,而是将佛道思想为我所用,进而转化成为自己人生哲学的精华部分。

儒释道的积极融合标志着苏轼人生哲学观的正式形成,而“超脱旷达、随遇而安”便成为他人生的真谛.一、苏轼从小便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尊尚孔孟,十岁时便由母亲教授儒书,他在启蒙学习中受书本的影响:“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贾谊是汉文帝时“通诸家之书”的儒士,以儒治国。

陆贽是唐德宗时名臣,以儒学为宗。

苏轼以他们的学习榜样,建构自己的政治蓝图。

所以他曾对朋友这样说道:“我非因农家,安能事耜耰,又非将帅种,不惯挥戈矛,平生负壮气,岂可遂尔休。

”年轻的苏轼对政治抱着无比热忱与信心,认为现实政治的权力具有广泛改变一切的力量,只有全心全意投身于政治的洪流中,才能完成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

苏轼这种早期的儒家思想主要是由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这三方面共同形成的。

苏轼从儒家那里吸取的是经世致用,维护君国民生的社会利益,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

他从道家那里吸取的是崇尚自然,在个人进退得失、利害荣辱上无欲无争、随遇而安的态度,追求精神自由解放、无往不乐的性格。

他从佛家那里吸取的是抛却名疆利锁的束缚,从内心感悟中超越尘世欲求,求得空明心境的精神。

同时,他又扬弃了儒家绝对忠君的缺陷,他忠君是为了国家人民;为了国家人民就要敢于死谏,不从昏君。

他也扬弃了道家反对一切人为努力的缺陷,他不主张完全顺水推舟地盲目跟随王安石和司马光,不主张在一切问题上绝对无为无欲。

他也扬弃了佛家抛弃尘世,沉醉于四大皆空的寂灭情绪,寄希望于幻想的来世和天堂的缺陷,他始终是积极乐观地拥抱现实,在现实中积极奋斗。

浅析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对苏轼“寓意于物”论的影响

浅析儒、佛、道思想的融合对苏轼“寓意于物”论的影响

影 响
揭示了万物存 在的本质, 尽管各家 表述 重点有所不同 , 但其实都 叠合在同 一认 识轨迹之上, 关键问题是 接受主体 如何
去 准 确 把 握这 三 家 的 理 论 特 质 。
苏轼自幼 受到齐家治 国, 兼济 天下
的儒家进取精神的 濡染, 这也是他后来不能像陶潜那样 完全
归隐 , 也 不能像王 维那样真正 遁入空门, 更不 能像李白 那样
二 二) 从这 一记 载中 可以 看到 , 对 于 儒、
佛、道诸家思想, 苏轼根本 不存在把 它们 互相对立互为 设防的意识 , 他是将 各家
苏 轼『

理论参照融合。对《庄子》的领略, 是通过 《中 庸论》来阐发; 感悟佛教的实 相说, 则
寓 意 于 物』 论 的
可 参 之 以 孔、老 。他 不 像 柳 宗 元 那 样 运 用 儒学的标尺对 佛理一一衡 量来表明 自己 崇佛的合理性 , 不像欧阳 修那样冷 静地 审视老庄思想 之短长以决 定取舍。 他首 先在观念上 抹去了三者界线 。他说,“江 河虽殊, 其至则同。”这种认 为儒、佛、道 三家 思想有“相反 而相为 用”的 论述 , 使 得他 解读出 的结 论是 : 儒 、佛、道 思想 都
·15·
E ducation
Science
青 海师 专学 报( 教育 科学 )
JOURNAL OF QINGH AI J UNIOR TEAC HERS’C OLLEGE
( Education Science)
2006 年第(3- 4)期
No(3- 4).2006
婚姻制度 是中国法制 史上起源 最
2006 年第(3- 4)期
青 海师 专学 报( 教育 科学 ) JOURNAL O F QINGHAI J UNIOR TEAC HERS’C OLLEG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9.02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

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

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

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积极用世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

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

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

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

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

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1]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

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张承启摘 要: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然而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却扮演着失败的角色,由于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迫外任,“乌台诗案”的发生,标识着苏轼政治仕途的重大挫折,但这却成全了苏轼在文学上的“功业”。

政治与文学的互动,使得诗人不仅收获了斐然的文学成绩,同时也在文学中释然自己苦闷的心情,从而为后人展现了面对不幸命运的生存智慧。

关键词:苏轼 儒道佛 生存智慧论“儒道佛”思想在苏轼人生中的作用生之平和淡雅。

江流的滚滚不息与千古英雄的群象长卷构成了雄浑深沉的时空感,雄奇的赤壁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多么妙合无痕,而华发苏子的“一尊还酹江月”又蕴含了何等丰富而微妙的意味!除了手法之妙外,亦有其功用:壮丽之自然令人心胸廓大,精神振奋,唤起一展宏图之豪情。

词中对于大江赤壁的描写即是此类。

秀美之自然令人心境平和,心绪宁静,有抚平心灵伤痛,归于冷静思索的功效。

词中“江月”的意象即是此类。

第三,进退两适的人生态度。

词中所写的两种人生形式,作者并没有否定其一的意思。

是英雄人生的奋发有为,还是平淡人生的乐天知命,还得顺天应时。

如此看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8](p6)。

作为大学者的苏轼,广采百家,兼收并蓄,在他看来,儒道释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

智者总是站在人世的边缘,相机而动,并不偏执一端,于是这便有了二美并具的人生形式。

注释:[1]陆机:《文赋》,转引自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谭爱旭主编:《高级中学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5]李白:《将进酒》,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王剑引:《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7]陆游:《游山西村》,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8]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转引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董成亮 湖南省桃源县第二中学 415722)中国古代文学研究42odern chineseMXIANDAI YUWEN2009.02状。

究其原因?是当时政府实施的“盐法”制度造成的。

诗人虽不动声色,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

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

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

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

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1]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难言,怕遍体伤疤让人心寒。

在这首寓言诗里,作者用幽默讽刺了虐政对下层人们的戕害。

即便在流放岭南时期,苏轼还是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

1101年苏轼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1]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

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综上所论,苏轼有一颗爱民的心,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进而游离于新党和旧党之外,体现了苏轼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

二、佛道的超然出世“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标识牌,政治的沉重打击促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用佛道的超然思想直面人生的厄运。

但他对佛道的看法有别于他人,苏轼不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归诚佛门”,而是借助佛道思想渡过难关,以求更高人生境界。

首先他是用佛道的思想消解痛苦,但苏轼还有进一步的追求,即通过对自己心灵的感化,达到更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如《黄州安国寺记》所云:“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

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1]其次,苏轼对待佛教的态度非常理智,他没有坠入佛门,只是借助佛教思维,对人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便在相互对比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理念。

苏轼对佛道采取慎重的态度,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准则。

苏轼在《论修养帖寄子由》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

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子,待饱食睡,腹摇鼻息,如土木同……岂可谓猫儿狗子已入佛地?”(《苏轼集・志林》卷101卷第4256页)苏轼能够辩证的对待,在批判的同时,他吸收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由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追求。

正如苏辙所言:“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轼借助佛道的思辨方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超越,从而进一步导向了他对现实的超越。

三、儒道佛的的相互参透古代的许多士大夫,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惟有苏轼无论穷达既能兼济,又能独善。

这是由于苏轼能够以豁达的心境面对穷与达,从不计较得与失,苏轼不再从外在的社会准则来评判自己,更多的通过内心来解决。

这与苏轼以儒为本,以佛道为用的思想不无关系。

苏轼一生遵循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抛弃了孔子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方式;苏轼吸取了庄子追求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独立的个性,否定了其厌恶社会的悲观情调。

苏轼学习佛家的达观的处事精神,却没有深陷难懂的教义之中。

苏轼能够将政治和生活区别对待,因而当他从政时,总会用儒家思想来做为自己的行动准则。

当被贬时,他又在佛道思想中得到解脱,并借此作形而上的思考,以开阔自己的心境。

“乌台诗案”后的大都作品,词人更多在心灵深处开拓。

如《念奴娇》[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首被世人称为“珠穆朗玛峰”的词中,词人把自己塑造成矛盾的性格人物。

词的上片主要写赤壁气贯长虹的场面,时空背景极度开阔,为下文抒怀奠定基调;词的下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态。

词人用超脱的态度对人生和自我采取自相矛盾的态度,并且折衷于两者之间。

江山,美女,功业有历史价值吗?有即没有。

世人值得为之努力吗?值得又不值得。

周瑜年少建功,而自己却老大无成,难道是词人没有为之奋斗吗?不是,朝廷才是其罪魁祸首。

词人在解嘲自己中不动声色地对社会进行了批判。

词人并没有因老大无成而绝望,他把自己放到浩瀚的历史时空中拷问自己,很快在历史与现实的互照中,找到了释然自己苦闷心情的答案。

总之,苏轼“能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质是以儒为体,以佛老为用,这使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简易圆通。

”[3]苏轼之所以能够对儒道佛三家融会贯通,关键是苏轼在它们当中找到了相同之处,从而能够灵活运用,这相同之处就是“自由的心理主义原则”[4]。

苏轼一生中所体现的生存智慧,在不同的时代都折射着永恒的魅力。

注释:[1]苏轼:《苏轼诗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9页。

[3]陶文鹏著:《一蓑烟雨任平生》,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4]冷金成著:《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364页。

(张承启 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第二初级中学 2315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