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和思想

合集下载

苏东坡关于读书的诗词

苏东坡关于读书的诗词

苏东坡关于读书的诗词
苏轼关于读书的诗词有《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和《和董传留别》等。

其中,《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中写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读书的重视,以及熟读深思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不断地阅读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知识,并获得真正的智慧。

另外,《和董传留别》中写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则表达了他对读书能够提升人的内在品质的看法。

他认为,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学习,人们可以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想,从而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总的来说,苏轼的诗词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表达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推崇。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研究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

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苏轼诗词的文化意义,从多个方面探究其价值和影响。

一、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苏轼的诗词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特点,又有婉约细腻的一面。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题西林壁》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庐山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以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成为了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

二、苏轼诗词的思想内涵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例如《赤壁赋》一文中,苏轼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具有哲学性,也具有人文性,对于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苏轼诗词的美学价值苏轼的诗词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不仅表现了自然美、艺术美,还表现了人性美、道德美等方面。

他的诗词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明月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苏轼诗词的社会影响苏轼的诗词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同时也传达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诗中,苏轼通过描绘密州的景色和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这种批判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十分罕见的,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五、苏轼诗词的文化传承苏轼的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

北宋文人苏轼的诗词思想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达的一个重要时期,而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杰出文人,他的诗词在当时就备受推崇。

苏轼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开创了北宋文坛的新篇章。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其诗词中所体现出的独特思想。

一、对自然的崇拜与亲近苏轼非常注重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在他的诗中经常能找到对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元素深入细腻地描写。

他认为自然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而通过与自然交融,人们才能感悟生命真谛。

他倡导返璞归真,反对浮华繁琐。

二、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苏轼身世显赫,但他不满于权势富贵,更加关注国家的兴衰和民生之艰辛。

在一些作品中,他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

他倡导以人民为中心,主张官员要忠于职守,为民众谋福祉。

三、思想观念与人生态度苏轼的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探索和人生智慧。

他把握当下,强调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他对世间事物持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领悟人生真谛。

四、个性特点与创作风格苏轼独特的个性和才华使其诗词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

他以豪放洒脱、率真直接而闻名,同时也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对音韵把握准确,能够巧妙地运用平仄散仗等技巧,使其诗歌更加有韵味。

结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文人之一。

通过对其诗词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北宋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苏轼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对自然、对国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使其诗词作品具有珍贵的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苏轼是一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奇才,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北宋文坛盟主,而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践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居士代表和对禅法省悟很深的禅者。

一、苏轼生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他出生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却富有文学气氛。

母亲程氏怀孕时,夜梦僧人来到他家,于是就生下苏轼。

苏轼到七、八岁时,常梦见自己身披袈裟。

他认为前世是出家人,所以后来有所感叹:“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幼年的苏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同时接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和佛教自利利他的博大情怀。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兄弟俩一举中鹄。

此时因母亲程氏去世,回蜀行孝。

嘉祐四年<公元1057年),父子三人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第三等,被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从此,苏轼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坎坷的仕途生涯和丰富多采的文学创作道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入朝廷任职。

当时正值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亡都有分歧,于是渐渐走向对立面。

照宁四年(公元071年)十一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被贬外任,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职。

苏轼虽远离朝廷,但无时不在关心朝廷政亊。

因此,苏轼写了多首讽刺新法的诗文,被政敌肆意夸大歪曲为“愚弄朝廷”的罪证。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关押御史台,险遭极刑,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赴汝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由支持旧派的英宗皇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苏轼在二十几天内连升几级。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政局再次变动,新党人物相继执政,并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

宋代诗人苏轼的诗词创作与思想解读

宋代诗人苏轼的诗词创作与思想解读

Introduction苏轼(1037年-1101年)是中国宋代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文人之一,他不仅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展现出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诗词作品灵感来源广泛,包括自然景色、社会现象、个人感受等等。

他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赞誉。

同时,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融入了他对社会、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想。

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自然景色的描绘苏轼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一些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比如山水、花草、春色等等。

他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墨,将自然景色刻画得栩栩如生。

例如,《赤壁赋》中他描绘了长江之美,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恢弘。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他的描绘常常带有自己的情感与主观色彩。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

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抒发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他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疾苦,通过描写社会现象,抒发自己的不满和思考。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描写了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表达了对社会黑暗面的愤怒和忧虑。

苏轼的社会观察与思考并不局限于表面现象,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入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他通过诗词作品,呼吁社会改革与进步,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

个人感受的抒发与思考除了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也经常抒发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吐露心中的痛苦与悲伤,同时也分享自己的欢乐与快乐。

例如,《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他表达了对离散的思念与对美好的向往。

苏轼的个人感受并不仅限于表面的情感抒发,他通过个人的情感和思考,探索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引发读者共鸣并思考自己的生活。

苏轼的思想解读儒学思想与传统文化苏轼生长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士人家庭,受到了传统文化和儒学思想的熏陶。

他对儒学思想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表达自由、语言优美著称。

本文将从苏轼的浪漫主义和人生哲思两个方面对他的诗词进行鉴赏。

一、苏轼的浪漫主义苏轼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寄托。

在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几乎是写实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把火照在芰荷上,泛然灯影弄晴河。

”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浪漫情怀。

苏轼对个人感情的表达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体现。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具有柔美婉约、温柔细腻的特点。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可怜未央杨柳堤,呜呜咽咽十三丝。

”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现出了他浪漫诗人的特质。

二、苏轼的人生哲思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对于人的生存、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写诗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苏轼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他的《后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通过这样的诗句,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痛苦与遗憾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外界的风与月,更源自于人性中的情感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怀和拷问。

苏轼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他人生哲思的一部分。

他在诗中对友谊、亲情、爱情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的友谊的思念之情。

苏轼对亲情和爱情的描写也同样充满了哲思,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家庭温暖与幸福的向往。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词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苏轼诗词及赏析

苏轼诗词及赏析

苏轼诗词与赏析【年代】:宋【作者】:苏轼【作品】:水调歌头【内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

卒后追谥文忠。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赏析: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

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

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一片深情,情深到归于寂静无声。

十年生死相隔,十年苦苦追忆,十年相思,十年孤寂,十年辛酸和着泪一滴一滴积攒,和着泪一行一行流淌。

无语相对处,字字沥血,柔肠才寸断。

梦境之中,已是如此;清辉松影之下,一人独对芳魂时,又是何等彻骨的凄凉!写到此处如断弦之音,逼人潸然泪下,真是无情到此也断肠。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千古流传的诗词作品

苏轼千古流传的诗词作品

苏轼千古流传的诗词作品有: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咏月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思
考和对自然的赞美,是苏轼最著名的词之一。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豪迈、奔放的个性
的追求,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3.《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
苏轼对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4.《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自然和生活
的热爱,展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

5.《蝶恋花·春景》: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达了苏轼对生
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6.《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
然的热爱。

7.《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在黄州时期
的孤独和迷茫,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8.《西江月·平山堂》:这首词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展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9.《题西林壁》: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庐山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感悟。

10.《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兄弟的思念和对过去
的回忆,展现了他的深情和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超苏轼开词坛豪放一派,其诗词、散文所表现的豪迈气象,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而东坡自身生平便颇具传奇味,其一生坎坷波折与其复杂思想碰撞出\\\"诗余\\\"的火花,便是苏词。

《毛诗序》云:\\\"诗者,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盖词亦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出生于北宋中叶,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造就了他积极入世的儒家秉性,其家庭出身让他早受文学熏陶。

其父苏洵,号老泉,北宋文学家。

轼才华横溢,博学多识。

后人合称苏洵、苏轼及弟苏辙\\\"三苏\\\"。

宋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皆从苏轼学,俱有盛名,史称\\\"苏门四学士\\\"。

仁宗嘉祐二年,苏轼入仕,对政治期于变革,但不敢触之过深,趋于保守,他的这种思想一直持续到三十岁以后。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结发妻子王弗病逝。

宋神宗年间,自仁宗\\\"庆历新政\\\"始的党派之争更趋激化。

\\\"新党\\\"王安石为相,实施新法,打击旧党。

神宗熙宁年间,苏轼上书反对新法,即遭贬黜,熙宁六年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转知密州,元丰元年知徐州,后知湖州。

知密州时,亦作诸多诗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于神宗熙宁八年,时苏轼知密州。

(按:英宗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妻王弗,卒于京师。

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

)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古典文学出版社《东坡乐府》卷下)此为东坡悼亡之作。

轼妻王弗于英宗治平二年逝世至熙宁八年正好十年,苏轼仕途失意,知密州,心情凄苦,此时忆亡妻,以梦境相会,自己已\\\"尘满面,鬓如霜\\\",见亡妻犹在,千般话语,化作泪千行!梦醒过后,伊人已逝,肠断短松岗。

以梦境相见写伊人永逝,喜景写悲,悲何如哉!神宗熙宁八年冬,苏轼值知密州。

时北宋积弱不振,北方辽国入侵,西北西夏扰境,西有吐蕃,东北有高丽人入境。

而北宋王朝无力抵抗强悍的少数民族的铁蹄,年年纳贡。

苏轼向来主张加强国防,而就在此前数月,辽国迫北宋割让土地。

适苏轼祭常山回,与同官出猎。

乃作一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云:\\\"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是苏轼最早所作豪放词,气势豪壮,波澜壮阔。

作者虽云\\\"老夫\\\",但左牵黄,右擎苍,人虽老矣,雄心仍在,苏轼以魏尚自许,希望得朝廷信任。

希冀冯唐到来,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巩固国防,射天狼(喻指辽与西夏。

按:辽人尚武,性残暴,以草原之狼自喻,其主称\\\"狼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神宗熙宁九年,苏轼仍知密州,此时他政途失意,且与其弟苏辙(字子由)七年不见。

适值中秋,苏轼与同官大庆佳节。

良辰美景,感叹良多,乃作《水调歌头》(按:《水调》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

此必裁其歌头,另倚新声也。

《词谱》云),自解题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词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适中秋月圆时节,\\\"不应有恨\\\",可天上月自圆,而人间之\\\"我\\\"却失意潦倒,亲人难逢,其心情抑郁,可想而知。

苏轼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起笔举杯问青天明月,笔风清新健朗,又有李白之飘逸浪漫之味。

作者抒幻想而留恋人世,伤离别而处以达观,反映了作者由超脱尘世的思想而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的过程。

全词之间,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以道家之飘逸写月,用浪漫奇逸的清风夜月琼楼玉宇图道出了自己现实不得意而欲\\\"乘风归去\\\"之心。

但\\\"归去\\\"只不过是用来冲淡心中忧愁的一味清凉剂而已!我们不应忘记,贯穿苏轼一生的思想主线,永远是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因此,词尾再不怨天尤人,而是自解宽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全词上下皆以飘逸浪漫之笔调托现实之胸怀。

神宗元丰二年,苏轼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①。

苏轼政治上的失意,多少给他的儒家积极用世态度浇了些许冷水,同时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于是,苏轼思想变革开始了其伟大的行程,佛家和道家思想已悄然进入东坡先生的大脑②,却冲不断苏轼终生不渝的儒家用世态度。

黄州,今湖北黄冈。

是长江中游形势险要之地,武汉三镇即在它的西面,我国不少英雄人物曾经在此展开军事上政治上的斗争。

在雄伟江山和历史英雄人物的激发下,他写出了一些烩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词散文,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多是豪放之词,气势磅礴。

(按:此等之词,评者甚众,此不累添余文。

)苏轼之词,亦不乏婉情绵柔之作。

盖一位大作家,皆是感情细腻丰富之人,情感多面,思想千般,方是大方之家。

神宗后期,王安石罢相,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旧党\\\"领袖司马光为相,废除一切新法。

朝中罢黜一切\\\"新党\\\",提拔旧党。

不久,神宗驾崩,由于神宗无直系皇储,太祖嫡系皇室子孙继承大统,是为哲宗,朝中仍由司马旧党执政,子由(轼弟苏辙)参知政事③,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

此时苏轼仕途已逢多舛,此次奉诏回汴京,朝中已非昔景,心中多有感慨。

哲宗元祐二年,吏部郎中、同知枢密院事章质夫以[水龙吟]《柳花词》与苏轼和,轼乃作[水龙吟]《杨花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词云:\\\"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全词构思巧妙,刻划细致,咏物拟人,浑成一片,情调幽怨缠绵,迤逦委婉,柔肠千结,情丝万缕,将一个似花非花,还似离人泪的意境描得烟雨朦胧,西园落红、残花细雨、流水春风,似梦,还似离人心中的愁思,道不尽,花月春风。

正如清代沈德潜评《长信宫词》,\\\"优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

清末词论家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

\\\"东坡风骨,豪放与婉约兼济,侠骨共柔情并存。

但,苏轼终为豪放大家,其柔婉之词,仅为其风格之一面,增其大家之风而现其情感丰富之实耳。

昔王安石行新法,苏轼作为保守派,持言反对,而他被贬至黄州自耕数年后,深入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弊端,从思想上对新法的好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于是,当司马光旧党将其作为曾被新党打击的旧党而加以提拔时,东坡先生竟然表示反对全面废除新法,由此而遭到旧党程颐一派的攻击。

苏轼再次被贬,出知杭、颖、定三州④。

当苏轼五十九岁时,新党再次执政,而此时的苏轼已为新旧两党视为异端,前为旧党所贬,今新党执政,贬之更甚。

况且此时的新党早已不是王安石的新党,而是一些为在朝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奸佞借用新党之名与旧党相争的朋党而已。

再加上哲宗本身由于害怕宗室之争,不愿任用神宗时的大臣。

所以苏轼被贬十分悲惨。

苏轼先后被贬官岭南惠州、儋州和海南琼州。

岭南地区多瘴毒,历来只有为当朝者大不容的政敌或罪大恶极之人才被判流放岭南,意为不想让其再回中原;而海南琼州,即现今海口,北宋时的海南,几乎近于原始社会,是未经教化的方外之地,更加荒凉野僻。

苏轼虽非被流放,然而将其一贬再贬,直至扔至如此地方,虽然其于惠州时仍作《荔枝词》,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栌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诗中自意虽不得于朝中一展才华,但岭南荔枝却也是历代帝王奢求之物,虽贬我至此,我竟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不亦快哉!诗中余味,心胸阔达,但能隐隐窥见对仕途失意之无可奈何之情感。

贬琼州时,再不云食\\\"荔枝\\\",而唯能\\\"日食薯芋\\\",生活清苦处境维艰可想而知。

哲宗驾崩,端王继位,是为徽宗。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诏命东坡回京。

苏轼大喜若狂,苍猝上道,未至东京,次年七月病逝于当涂⑤,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的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往往即矛盾又统一。

我们可以人说苏轼一生的思想中,以儒家枳极用世思想为主线,因为自始至终,苏轼一直没有放弃的是为官出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

而佛老思想只不过是他在政治上将儒家思想碰得头破血流之时用来抚慰心灵的清风明月,其豪放之气仍在,虽佛老思想本在消极,但东坡之术,恰能以消极显积极,借佛道之柔,托儒家之刚,\\\"猛虎细嗅蔷薇\\\"⑥,也正是苏词独特之美!佛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洒脱自然,逍遥飘逸,取其为柔;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用世之道,取其为刚。

刚则易折。

将儒释道融为一体,刚柔相济,这才是完整的苏轼,才能开创北宋文学滔滔如长江大河般的气势!◇◇◇◇◇ [*居士,古代佛家专指居家食斋念佛之人]注:①团练,中国古代地方武装,训练乡丁。

②公认与苏轼论佛者为佛印;而论道者为杨世昌。

③参知政事,北宋于宰相下设参知政事分权,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取军事和财政大权。

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④据考证,东坡修葺西湖,筑苏堤,当为此时。

⑤当涂,今江苏常州。

⑥出自文学评论家朱光潜语。

二○○四年一月三十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