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与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欢迎阅读!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对于苏轼的评价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具特色,他的诗歌抒发了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点,他的书法作品极具艺术价值,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文学作
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传播到世
界各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发展。

苏轼的思想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义治国”的思想,强调以理性思
维来治理国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政治思想。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他强调“以和为贵”,提倡和谐社会,他的思
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总之,苏轼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也影响了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苏轼的文学生平

苏轼的文学生平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一、苏轼的意义: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文、 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皆有贡献。
1、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2、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 的审美范式。
二、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二、苏轼诗的艺术技巧和风格 1、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运用娴熟; 2、刚柔相济
三、苏轼诗的地位: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 张二。、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三、苏轼词的手法 1、以诗为词:题序和用典; 2、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感悟畅想:词中的“似花还似非花”, 可以说是咏物词中最生动又最恰当的象喻。 这杨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青春凋零的象 喻呢?赋物而在其中这样婉妙地言情,既 写了人,又切合所咏之物。唐圭璋先生说, “此首咏杨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 (《唐宋词简释》)。
水龙吟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 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 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慢,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 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才圆 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 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5《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 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 此身非我有,何时 忘却营营?夜阑风 静縠纹平。小舟从 此逝,江海寄馀生。
6 悼亡中的款款深情
苏轼的《江城子》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苏东坡的诗词进行赏析讲解,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苏东坡的诗词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体现了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他的诗词以表现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主题为主,融合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婉转流畅的语言风格。

苏东坡的诗词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达深刻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世界的脆弱和美好。

同时,他也很注重诗词的结构和韵律,使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二、苏东坡的诗词内容
苏东坡的诗词内容广泛,涵盖了人生、自然、历史、政治等各个领域。

他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的态度。

他的诗词中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珍惜、对历史的反思等情感。

苏东坡的诗词也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他用自己的诗词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词中既有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也有对祖国遭受磨难的痛苦。

这些诗词,寄托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财富。

三、苏东坡诗词的当代价值
苏东坡的诗词流传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的诗词以其自然、流畅、优美的语言风格,感染了无数读者。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苏轼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文学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

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

《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

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最著名的文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了全国群众,也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思想观念。

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理念,为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促使当时的改革取得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宋朝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苏轼的民本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发挥,他强调“拔乡音”,采用简练、平易近人的文体,直接地表达出民本思想的观点,赞扬权威,责备官宦,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真诚态度。

例如,《苏东坡定安府》这首诗歌,苏轼赞美定安府的努力:“积水潦原,谁拟动彻?东坡率领,夕阳愁照,动植皆捷,君臣共夸”。

这里的“率领”,是一种鼓励社会改革的建议,向社会发出了激励信号,鼓舞人心。

另外,《谒金门》这首诗中,苏轼也宣扬了民本思想,他批评官宦“百般拖泥”,不仅表达了对官宦逆命滥权的惋惜,更反映了对民众受苦的深切关怀。

“唯留汉口桥,此去应难行,前程恐滞碍,恋山知何曾?”这里,苏轼也凸显了民本思想的理念:百姓的前途恐怕会受到拖泥带水的官宦纠缠,影响前程。

此外,苏轼还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进一步凸显民本思想的内涵,《洗冤》就以牧羊为象征,将民本思想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咿咿哨,羊群是无牧,羊群牵梳,至今无几枝,欲知牧人,漫当黯然。

”这里,苏轼把牧草比喻成百姓之心,牧人比作担当官职的官宦,他把民本思想比作无牧的羊群,也就是说,百姓心里无人顾及,正义正受到抑制,只有官宦当职信守,百姓之心才能得到满足。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弘扬的民本思想,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其思想理念仍是当今社会的值得思考之处,为人民努力奋斗提供了支持和动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至今仍受人们称道。

总之,苏轼的文学创作乃大宋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也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珍贵宝藏,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理念,尤其是他批评官宦而发出的“拔乡音”,仍然可以激发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有人把他列为李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

但是,秦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苏氏之学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答傅彬老简》)。

事实上,苏东坡既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又称得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人物。

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

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中国思想通史》卷三)。

这种思想,苏东坡是尤为突出和执着的。

苏轼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东坡集·后集》卷十六)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声称其宗旨是救乱世,都使人“止至善”。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确是殊途同归。

苏轼认为它们各派学说,犹如江河,虽有南东之不同,但最终都汇于大海,归结为一。

他的这种观点是博览群书和随着阅历的加深而逐渐铸成的。

若就学识而论,说苏轼学富五车是并不夸张的。

苏轼的《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迦文”,可见他少时确是儒释道等百家之书,无不毕读。

开蒙之后,他的老师是颇有名气的道士张易简。

他自己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他还颇得意的。

从名师,又独被张易简所赏识,足见他的聪颖和对道士传教所接受的情况是不错的。

可谓是得意弟子。

大约在宋神宗以前,苏轼应举求仕期间,也是他广泛吸取诸家思想学说期间,他受传统统治阶级思想的支配,崇儒而排斥道释。

很显然,封建时代的举子必须攻读儒家学说。

苏轼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东坡集》卷二十九《答李端叔书》)正如他在《答刘巨济书》中说:“时以此取之,不得不尔耳。

”前面所说的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则杨朱、老庄之说必然学得可以;而专为应举而苦攻的家传儒学,自然得天独厚。

苏轼早年的一些文章、奏议等,对孔孟推崇备至。

他认为孔子之说“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子思论》);盛赞孟子“有所守”。

对老庄有不专一的时候,非难老庄申韩。

认为韩非正是由于发挥了老庄虚无的思想,于是才有“轻天下,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申韩之罪”皆“老聃、庄周使之然”(《东坡应诏集》卷九《韩非论》)。

可以认为,他在中年以前,对待各家学说还不是从各自的实质要害出发,而是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这期间他应诏、上奏议,当然要以儒家学说为本。

其它各家学说他虽早有接触,但多持批判的态度。

他说老庄那种“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超然无著而不可挹”的思想是不着边际的,“此其真能然哉!”即使有人能做到这样,对统治者亦是不利的。

因此,“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磨钝者废矣!”(《东坡奏议集》卷一《议学校贡举状》)从另一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是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

论天下得失亦然。

他说周代是仁义取天下,守天下;秦是以诈力取天下守天下;汉是以诈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而诸葛亮则是“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

”并认为“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时,诸葛亮“欲伸大义于天下”,这是行仁义;而主张袭杀刘表之后,夺取刘璋之国,则“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

(《东坡应诏集》卷十《诸葛亮论》)由此可见他这时期对儒家的偏爱。

然而,进入中年,大约是自贬黄州之后,他的思想再不如此单纯、专一了。

苏轼自己也承认:“某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与王庠书》),少年轻狂,自负刻薄,这也是难免的;涉世渐广,在饱尝人生的苦乐之后,方能较客观地看待一切。

应该说,其思想崭新境界的展开,当在元丰三年之后,贬居黄州的现实生活,为其思想的复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他在痛苦中反思,趋于深邃。

他居黄州期间写给秦少游的回信中说:“……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病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答秦太虚书》)可见,贬黄州之后,他欲笃信于释道,行动言语均有所示,但是并未真正的成为道地点出家人。

他在二度遭贬受迫害,绍圣元年被发落到广东惠州的贬所之后,在日记中写道:“乐天作庐山草堂,盖亦炼丹也,欲成而炉鼎败。

来日,忠州刺史除书到,乃知世间出世间事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终无成者,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

今日真败矣!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信而有征。

”(《东坡志林》卷一《乐天烧丹》)他认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期间,亦曾寻道术厚自养炼,借此术以释胸中之块垒,可惜白乐天炼丹将要成了时而炉鼎却败,后不久他忠州刺史除书到,又要他出去做官。

因而苏轼认为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事不两立的缘故。

而苏轼自己,因写诗讽刺新法,遭乌台诗案之难,被贬官黄州之后,虽始寻道术(去杂欲)以清遣心中郁闷之气,但自言学道久而无成。

因为自贬黄州四年后离谪所,分别赴常州、登州、京师、杭州、扬州、定州等处任职,十三四年之后又遭贬广东惠州,到惠州时苏轼写此则日记时,认为自己世间事“今日真败矣!”可以认为,他此期对释佛该是更虔诚了。

这个时期,在经历了艰辛的世事磨难之后,他变得更深邃了,对儒释道各家的看法,趋于较为客观,最起码说是不再以势利的目光去看待各家学说。

他的思想深处有释佛的风味,而性格脾气却又完全似孔孟的再世。

由佛家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他心灵和感觉的丹炉中融出了一种新的合金。

他善于理解佛家哲理,经常与和尚处得情同手足,他将佛教哲理注入儒诗之中。

给人以浑厚和迷离恍惚的感觉。

他的三千多首诗中,据不准确的统计,写禅道佛理的约有二三百首,这些诗中同时又体现着儒家的思想风范。

反映了他超旷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怀贤而潸然下泪的思想情怀。

的确是儒释道三教浑然于一体。

苏轼在读书求仕、为宦显达或遭不测之时,他从各家学说中吸取着有用的(好的)东西,塑造着自我,现实生活的熔炉也在锻造着他的模型,当理想的发生矛盾时,他不断从思想方面加以调节,这种自我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

可以说,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是不尽相同的。

到了中年之后,真正的苏轼、苏轼思想趋于稳定,儒释道三教学说中他的自我整体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又找不出道地的单独一家的独立成份。

说是随缘自适,倒不如说出处自由。

对社会的适应性更强了。

当然也绝非是尽善尽美的。

这种崭新的苏东坡思想,体现于他的诗文、行止中。

在苏轼大量的作品中行文里,都闪耀着这种合金的光。

我们确实难于以某种学说的标准来规范他的思想。

他有《读道藏》诗云: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千岁厌世去,此言乃籧篨。

人皆忽其身,治之用土苴。

何暇及天下,幽忧吾未除。

假如是诗文鉴赏能手,对此诗肯定要从许多角度去赏析。

因为其体现的思想因素本身就是复杂的,但又是整体性的。

要义是:要求做人虚静专一,心无内忧,杂念尽除,然后才能顾及天下而笃志求治。

假如整日自己内心忧虑杂念充塞,哪还有心思能顾及天下呢?这确是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

另外,《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诗中,体现的这种思想更加鲜明: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

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君看厌事人,无事乃更悲。

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

作堂名静照,此语子为谁。

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

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

从之恐莫见,况肯从我为。

玩味这首诗,你说他是儒家思想,不是;你说他是释道思想,也不是;但又都象。

“鸟囚”、“系马”,渴望挣脱羁绊而得到自由,这似乎是老庄的东西。

但退一步说,超世独立,无所适事亦不好,诗中说“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从另一角度看,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为名缰利索所困绕,同样是痛苦;但是,若逃避现实而无为,也会感到空虚无聊,不是苏轼所赞同的,他主张“不若听所之”。

老庄崇尚自然的影子是有的,但是,儒家门徒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处世态度似乎隐约闪现。

我们去意会诗的精神,将其笨拙地表述出来,是这样:有用世之机会,就应奋力而为,积极及时努力,以求建功立业;但是,一旦被遗弃于朝野,也应安心适意,“任性逍遥”,不贪名利。

得志时就积极有为而不贪功名富贵,不得志时也能静处江湖而不猖狂、颓放。

儒释道三家合而为一,相机而用之,故能在位而不贪恋官富,调之以老庄之说;下位时而不沉颓沦丧,调之以儒家之术。

假如说是似乎近于玩世不恭,倒不如说是精神支柱的强硬。

所以,他纵然是遭贬异地,而又一贬再贬,险些没贬到海外,但他仍能随缘自适,顽强地生活着。

我们再看他一首《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诗:不羡腰金照地光,暂时假面弄西凉。

晴窗咽日肝肠煖,古殿朝真屢袖香。

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

先生官罢乘风去,何用区区赋《陟冈》。

释道主虚静专一,求闲散无为,乍看似是老庄的说教。

而苏轼却说,“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

”“先生官罢乘风去”。

官罢当然是就范于儒道之后,儒家给人以“学而优则仕”的说教,苏轼认为我们不妨可以做官为宦,奋砺有为;但脱去官袍,只不妨就范于释道,羽化乘风而去,“抱明月而长终”。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一个神采飘逸,头系浩然巾,骑鹤欲升天的儒家道士兼佛教徒的美髯公。

苏轼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也表现出这种思想。

流放生活固然不幸,但是,如拿庄周的蝴蝶一梦来相比照的话,实无所谓忧患;丽姬闻赴晋而悲,到晋后因快乐又后悔不该悲。

对于至人、达人来说,万物齐一,较何长短呢?儒家夫子们虽然怂恿人们有为,但教人不悲于个人得失。

对苏轼来说,流放生活也有他自适的地方,那就是去赤壁矶吹吹江风,与大自然为伍。

客观现实将他推向黄冈赤壁,无情地冷落他,嘲弄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是以愤怒和报复的目光去注视赤壁。

遭贬黄州的第三年,贬谪生活已经三年,生活困苦,行动不自由,内心极端苦闷。

他是怎样的精神力量去战胜的呢?两篇赋的情景告诉我们:秋气满月之下泛舟江上,江风、水涛、明月、赤壁这些景物似乎都是永恒的,而自己的遭遇却是反复无常,难以测度的,这种夜游大江而激起联想的结果却偏偏不能适意,怎么对待这铁一般的现实呢?苏轼是用主观的精神力量,自己把握自己,不为外界所左右,这也本是他豪放、超旷的本质所在。

《前赤壁赋》写了清风明月,江涛歌声和主客行止之后,以对话说教的形式,认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石壁》)。

因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前赤壁赋》)这里分明渗有佛家哲学的义理,非月动非风动,而是心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