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苏轼文学理论
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六一诗话》:“梅圣俞语余曰:‘诗家 六一诗话》 梅圣俞语余曰:‘ 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 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 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 矣。’” 矣。’” 这和刘勰的“ 这和刘勰的“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 秀”思想是一致的。是对诗歌意境理论的 进一步认识。
二、梅圣俞的文学思想 1、“因事有所激,应物兴以通” 因事有所激,应物兴以通”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应物 兴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 刺美亦道同。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屈原作 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 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 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辩雄;经营唯切偶, 荣利因被蒙。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以巧比 戏弈,以声喻鸣桐。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 戏弈,以声喻鸣桐。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 他在《答谢民师书》中说:“孔子曰: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 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 达而已矣。’ 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 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 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辞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辞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第四章 苏轼

第二节 苏轼的文论和散文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苏轼在强调文章的道德意义和政治作用的同时,还 认为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重视文的重 要性和文学的艺术特征。他反复强调‚辞达‛: ‚辞至于达,足矣,不可以有加矣。‛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 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 民师书》)
一、苏轼‚以诗为词‛的基本特征
1、苏轼的词有更大的艺术创造性,它进一步 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 恨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 意境。他把诗文革新运动扩展到词的领域里 去,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 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打破了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推 尊词体。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他以 诗为词,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用歌词反映 了以前词人所没有反映过的广阔的内容。凡是能够 用诗来写的题材和主题,他都能用词来表达。于是 词就不仅可以用来伤离念远、说爱言情,而且用来 怀古、咏史、说理、谈禅,甚至还可以抒发怀乡爱 国的情感,真正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刘熙载〈艺概〉卷四)了。
2、决定于词的内容,苏轼在语言上也一变花 间词人镂金错采的风格,多方面吸收陶渊明、 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 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发展了词的语言,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缚,不 再为迁就声情而改变文情,形成了前无古人 的诗人之词。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王 灼《碧鸡漫志》卷二说:‚东坡先生非醉心 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 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第四章 苏轼
第一节 苏轼的生平
《后汉书〃范滂传》 ‚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 得吾心矣。‛ 《刑赏忠厚之至论》 :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 ‘杀之。’三。尧曰:‘宥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文学理论特征刍议

20 G2年 第 2 期 第 2 6卷 ( 总第 1 0 ) 1期
J ml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Sh n a g No ma i est S ca  ̄e c i o ) ey n r l Un v r i y( o i S n eEd t n l i
颇有 建 树 , 及 散 文 、 词 、 画 、 法 等 诸 多 领 域 涉 诗 绘 书 ( 苏轼理 论的 正确称 渭 应是“ 艺术 理论 ”但 因其 主要 , 体 现为 文学理 论 , 多 于文学创作 具有 指导 意义 , 且 故 本 文简称 为‘ 文学理 论 ” 对 苏轼理 论观点 的梳 理 、 j
要 , 是 苏轼 奉凡 个 性特 征 的反 映 更
[ 幕t 词) 苏 轼 } 学理 论 ; 征 } 成 方 式 文 特 轴 [ 豳 分娄 号) 15 [ 中 0 文献标 识码 ] [ A 文章 鳙 号 : 0 05 2 (02 0—0 00 10 —才华 超卓 的著 名文学家 和文 坛领 袖, 不仅 在创作 方 面取得 了巨大成就 , 而且 在理论 上
文学 的兴趣 , 主要 是在 写作新 体 古文 , 而不仅 仅是 为 宣传 儒家 的教 义 学 家的“ 理 载道 则不 同 , 首要 目 其
标在 学道 , 于道有得 , 也就不 重视文 丁 。他们 完全把 “ ” 文 当作 载“ 的工具 。苏 轼正面批 判 道学家 文学 道 观点 的文字不 多 , 从 以他 为 首 的“ 党 ” 以程 颐 但 蜀 与
为 代表 的“ 洛党 ” 的诸 多不 合 , 以及 理 学 家们 对 他 的 文 学剖作 的种 种指 责 ( 朱 子 语 类 》 如《 卷八 载朱 熹批
评苏轼“ 待作文时, 旋去讨过遭来放人里面 , 此是他
苏轼的文学思想

苏轼的文学思想墨痕澹处,卧观云岭——浅析苏轼的文学思想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和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在文学历史的长河中实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素喜蜀学,曾自述云:“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可见其思想实则儒释道浑融,中庸至和。
故其行事著文,皆通脱而旷达,虽值党争剧烈,仕途坎坷,然其自由精神不改,“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清幽疏旷而不失执著,正是一个大写的真人!而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具有着有别于一般文人骚客的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和自然天成的文学思想,。
那么,下面便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微,以期略窥其妙旨。
一、道艺相合,辞以达意。
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和“能”、“道”和“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和“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
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
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和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
在这一基础上,苏轼又提出了著名的“辞达”观点。
孔子曾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和“辞,而已矣”,这是着眼于宣传效果而要求文辞通达。
苏轼则在他的《答谢民师书》中对其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夫言止于达意,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和手乎?是之谓词达,词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这里提出,辞的表达是意,作者做到“辞达”,首先是摆脱任何偏见的束缚,使作品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表现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在万千世界变化无定的物象中,表现事物的本质。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目录导论上篇苏轼的哲学观第一章《东坡易传》中的哲学观第一节宋学与蜀学概说第二节《东坡易传》的宇宙生成论第三节《东坡易传》的存在论第四节《东坡易传》的情本论第五节《东坡易传》的经世论第二章苏轼儒学思想中的哲学观第一节苏轼的人性论第二节苏轼的《中庸》论第三节苏轼的仁德礼法论第三章苏轼庄禅思想中的哲学观第一节苏轼的庄学思想与其道论第二节苏轼庄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第三节苏轼的禅学思想与其哲学观(一)苏轼与佛门弟子的交往(二)苏轼对待佛教的诋斥态度(三)佛学对苏轼的影响以及苏轼的佛学思想第四章苏轼的生命实践与他的哲学观第一节黄州时期:“自由人格”一、“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对待佛老及心灵的态度二、超越与执著——对待现实的态度三、“散人耶?拘人耶?”——对传统人格的超越第二节岭海时期:“审美人格”一、“身世永相忘”——对既往生活的反思二、“思我无所思”——人生的审美化三、“吾生本无待”——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第三节苏轼生命实践的哲学文化意蕴一、“也无风雨也无晴”——构建精神家园二、“也知造物有深意”——苏轼文化人格必然性第五章苏轼的文学创作与他的哲学观和文艺观第一节中唐至北宋的审美嬗变与苏轼文学创作的意义第二节苏轼“为词立法”的历史文化动因第三节苏轼的山水诗与苏轼的哲理化人格下篇苏轼的文艺观第六章苏轼的文艺本原论第一节“不能不为之’的心灵本原论第二节“无不尽意”的审美本体论第三节“诗是穷人物”的文艺本质论第四节苏轼、朱熹文艺本原论之比较第七章苏轼的创作论第一节“身与竹化”、“合于天造,厌于人意”:艺术创作的本体论第二节“冲口而出”和“随物赋形”的创作方法论第三节“有道有艺”、“辞达”:艺术创作的表现论第四节苏轼、朱熹的文艺创作论之比较第八章苏轼的艺术风格论第一节“自然”:苏轼的风格美学第二节“平淡”:苏轼的审美追求第三节“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苏轼的艺术精神论第四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的意境论第五节苏轼、朱熹艺术风格论之比较第九章苏轼的鉴赏批评论第一节“寓意于物”:苏轼的审美鉴赏论第二节苏轼的鉴赏批评实践论析第三节“诗须要有为而作”的儒学批评论第四节苏轼、朱熹的鉴赏批评论之比较结束语摘要:苏轼“自然”文艺观与创作中“自然”与“经营”的矛盾一直引人关注,但从文体角度的讨论则较为少见。
文学讲稿苏轼

苏轼其人1.导语清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自序》中曾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古代历史上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词,词又有婉约、豪放之分,说到豪放一派,我们自然就会想到在词史开豪放的一派的苏轼。
2.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瞻:往上或前看;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杜甫,字子美;李白,字太白;韩愈,字退之,儒家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号东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李白,青莲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谥文忠。
曾任翰林学士,时人称苏学士;身为长子,人称苏长公,其弟苏辙人称苏少公。
他在政治上主张慎重,反对王安石新法(出身地主阶级),但他历任地方官吏,对人民生计颇为关怀。
著有政绩。
在文学几个方面都有杰出贡献,其作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个性鲜明,意趣横生。
由于屡遭贬斥,作品往往流露出达观放任,忘情得失的思想。
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无人得知,但我们可作一翻粗略的考证。
初中课文有一篇魏学伊的《核舟记》,其中有一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指两颊上的胡子,由此可断定苏有络腮胡子,时人戏称“苏胡子”。
苏轼与妹苏小妹曾有一段趣闻:苏小妹才高八斗,美貌如花,但有个缺陷,额头比较大(大奔头),苏轼赋诗嘻之“脚踪未出香房内,额头先到画堂前”意即苏小妹人在卧室里,准备到客厅,结果人没进来额头先进来了。
苏小妹气不打一处来,立即赋诗还以颜色“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前”苏东坡去年流了一滴相思之泪,流呵流呵,经过漫长的旅程,到今年才流到腮边,言其脸长(马脸)。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有言:“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文章有多种体式,有诗,有词,有赋,有文,很少有人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苏轼却样样俱佳。
苏轼的思想理论与艺术特征浅析

苏轼文的思想理论与艺术特征浅析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父亲苏洵是古文名家,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又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
“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这样苏轼。
在苏轼的文中,他较多的推崇韩愈和欧阳修,他认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又认为欧阳修”论大道似韩愈“,”记事似司马迁“,苏轼的文学思想就是文道并重。
他的文章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
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文章并不仅仅是载到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物固有是理,患不知之,知之患不能达之于口与手,所谓文者,能达是也。
”而这些技巧,决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奇思异想就能有的,而是严格遵循艺术科学的自身规律(“理”),在艺术实践中经过艰苦磨练才能得到的。
苏轼在谈文论艺是屡次提到“随物赋形”,也就是说,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什么样子,就该给它写成什么样子,不同事物就该写出它们种种不同的样子。
另一方面,苏轼心目中的道不尽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规律。
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世间万物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法度。
因此,他极力提倡“自然论”的文艺观,提倡“无意为文”,反对搜索枯肠,要为作文而作文。
他不但要求艺术创作要自然而发,还要求创作要自然而成。
他曾在《<南行前集>叙》中写道:“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

第10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10.1 复习笔记一、北宋初期的时文与古文之争(一)理学与禅宗之学1.由于北宋初期政治局面的相对稳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又有了新的发展,而且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成为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2.随着民族矛盾、社会矛盾的逐渐激化,人民苦难的加深,佛教特别是禅宗之学,也有了大的发展,广泛地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
3.理学把文学当做宣传礼教的工具,在文与道的关系上重道轻文,甚至只讲道而不讲文;禅宗则和庄学相结合,追求超脱现实、玲珑透彻的艺术境界,特别强调含蓄深远的艺术美的创造。
这两种文学思想的矛盾、融合和交叉发展,遂成为宋元明清文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二)北宋时文与古文之争从根本上说,是重政教还是重艺术的不同主张的分歧。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
“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的《樊南甲集序》,它是与“古文”相对而说的,其特点是“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这是指以四六骈偶为基础的一种偏重艺术形式美文体。
2.随着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的深化,提倡古文的理论与实践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开展了对西昆派诗文的激烈批评。
二、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淡”论(一)欧阳修及其理论1.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是北宋前期文坛领袖。
2.欧阳修的理论:“穷而后工”(1)“穷”,主要是指政治上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
即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隐身江湖草野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壮志,抒发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慨之情。
(2)他在主张“道胜”的同时,又十分重视文的修饰。
“工”,就包含着他对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内容和形式关系上,他既肯定内容的主导作用,又充分注意形式的重要性及其相对的独立性(二)梅尧臣及其理论1.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了然於心,了然於口與手——论辞达
《答谢民师书》:孔子曰:“言之不文, 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 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 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 之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三)虛靜與物化——论诗人 修养
第二講 蘇軾文學理論
3、正道直行,書生本色
《自題金山畫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 平生功業,黄州惠州儋州。
黃州: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觧衣欲睡,月色入戸,欣 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懐民。亦未寢,相 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葢竹栢影 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记 承天寺夜游》)
《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 妙处在于是。
(五)“詩畫一律” ——重傳 神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论画 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 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六)推崇陶淵明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 杜诸人,皆莫及也。(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所引)
《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 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石山曲折、随物 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书吴道子画后》: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 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 能事毕矣。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 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 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 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
《題淵明詩》:陶靖節云:“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 新”,非古之耦耕植仗者不能道此語。非余之世農, 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
《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 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 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 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 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 边者,百无一二也。
《送参寥师》: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 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 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 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与可 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 (ta4忘懷貌)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四)师法自然——论法度和 自然
阅读书目:
1.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2.赵齐平《宋诗臆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轼部分。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注重自然天成的文藝思想? 2、試論蘇軾關於創作主客體關係理論。
下节思考题
1、宋诗以理为主,优点还是缺点? 2、江西诗派提倡“点铁成金”,有人认
为这是剽窃,你如何理解?最好举一些 诗例来说明。
惠州: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牀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 美,道人輕打五更鐘。(《縱筆》)
儋州:某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昨已與長子邁訣,已 處置後事矣。今到海南,首當作棺,次便作墓,仍留手疏 與諸子,死即塟於海外。(《與王仲敏序》)
朱弁《曲洧舊聞》
東坡詩文,落筆輒為人所傳誦。每一篇到,歐陽 公為終日喜。前後類如此。一日與人論文及坡公, 歎曰:汝記吾言,三十年後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 崇寧大觀間,海外詩盛行,後生不復有言歐公者。 是時朝廷雖嘗禁止,賞錢增至八十萬,禁愈嚴而 傳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誦坡詩便自 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
二、文學理論思想
(一)有爲而作——儒家思想對蘇軾論文的影 響
《鳬繹先生詩集敘》:先生之詩文,皆有爲而作, 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 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爲高, 枝詞以爲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
《六一居士集敘》:自歐陽子出,天下爭自濯磨, 以通今學古爲高,以救時行道爲賢,以犯顔納諫爲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