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读书

合集下载

关于读书苏轼说

关于读书苏轼说

关于读书苏轼说
苏轼关于读书的表述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观点:
首先,苏轼认为读书应广博。

他在《稼说送服子直》中提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指广泛地阅读、有目的地选择,即读书时要有广博的视野,然后通过慎重的取舍,审慎地积累知识,才能真正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其次,苏轼提倡反复品味、全面掌握。

在《和董传留别》中他指出,“虚心渐理还思到,悟后始知由数定”,强调读书时需要反复思考、全面掌握,不可浅尝辄止。

此外,苏轼还认为读书要善于质疑。

在《东坡志林》中他表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读书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盲目相信书本。

总的来说,苏轼认为读书需要广泛涉猎、深入思考、质疑批判,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这些观点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人们深思和学习。

苏轼关于读书的观点

苏轼关于读书的观点

苏轼关于读书的观点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许多作品中表达了他对于读书的独特观点和见解。

苏轼认为读书对于个人的修养和自我提升非常重要。

他强调读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增进人文素养。

他提倡广泛涉猎各种不同领域的书籍,不拘泥于某一特定领域,以充实自己的思想和见识。

苏轼对读书的态度也强调了内在的内涵和理解。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机械地阅读文字,更应该注重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他强调读书要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不应盲从或机械地接受他人观点,而应该通过思考、辨析和质疑,形成独立的见解。

此外,苏轼也高度重视读书对于人的性格和修养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读书可以培养人的情操和品德,对于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他强调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感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情操,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苏轼对于读书的观点强调了读书的多方面作用,包括知识获取、思想启迪、道德塑造等。

他认为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提高个人修养和开
发个人潜能。

他的观点对于后世的读书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苏轼有关读书的名言

苏轼有关读书的名言

苏轼有关读书的名言1、人行犹可复,岁月哪可追?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智出天下,而听于至愚。

威加四海,而屈于匹夫。

5、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7、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8、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0、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1、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1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13、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杳茫。

14、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5、能文而不求举,善画而不求售。

16、成书在理不在势,服人以诚不以言。

17、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

18、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19、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20、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21、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22、穷不忘道,老而能学。

23、青春不觉老朱颜,强半销磨簿领间。

24、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25、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26、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27、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8、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更多名言名句扩展阅读苏轼名言名句苏轼名言名句1、易以理服,难以力胜。

2、目有昧刚视白为黑,心有蔽则以薄为厚。

3、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也。

4、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5、论事易,作事难;作事易,成事难。

6、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7、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8、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9、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

10、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11、临大事而不乱。

12、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13、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14、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15、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苏轼读书方法

苏轼读书方法

苏轼读书方法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文化名人,他的读书方法也备受后人推崇和效仿。

苏轼的读书方法注重于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同时也注重于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和思考。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苏轼的读书方法。

苏轼注重于全面阅读。

他不仅阅读文学作品,还涉猎历史、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的书籍。

苏轼认为,只有全面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才能够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因此,他会将时间分配给不同领域的书籍,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苏轼善于与书中的内容进行对话。

他会在读书时做标记、写批注,甚至亲自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疑问。

这样的互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书中的内容,还能够激发思考和创造力。

苏轼认为,读书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更是主动与书中作者进行对话,思辨其中的道理和真理。

苏轼注重于思考和总结。

他会在读完一本书后,花时间整理和总结自己的思考和收获。

苏轼常常写下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他深信通过思考和总结,才能够更好地吸收和运用书中的知识。

苏轼也非常注重阅读的质量而非数量。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悠然自得的享受,而不是为了追求数量而读书。

因此,他会选择经典的著作,深入研读,并反复品味其中的内涵和哲理。

苏轼善于发现书中的细节和隐含的意义,从而领悟其中的真谛。

苏轼还提倡与他人分享读书的乐趣。

他常常与朋友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互相启发和讨论。

苏轼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观点和见解,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思维和知识。

苏轼的读书方法注重于全面阅读、与书中内容对话、思考总结、注重质量和与他人分享。

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还能够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苏轼的读书方法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书籍中的知识。

让我们效仿苏轼,用心阅读,用思考与书中的作者对话,用总结和分享来巩固和拓展自己的知识。

苏轼写读书的诗句

苏轼写读书的诗句

苏轼写读书的诗句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愉悦、清新的风格贯穿于他的诗词之中。

其中,他最为经典的读书诗也深受大家追捧。

以下是苏轼的读书诗句,按照列表划分:
读书诗句之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慈惠青衫泪满襟,处处行尽是离音。

秋来忽觉泪霑衫,一任群芳不辞吟。

读书诗句之二:来日绮窗前,寒梧著远蝉。

更深山色里,千寻水自绕。

铜炉香烬烟如织,寒铁箫声度夜碑。

清江带雨娇无力,二十年来业已迟。

读书诗句之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今宵剩把银瓶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故人胜似知音少,老去花残渐行远。

读书诗句之四:踏青无数阳和韭,蒙雨兼风溅我衣。

八窗濛月半微明,水清疑似琼瑰来。

神仙谪去不成仙,闲把红笺聊为伴。

抱琴终日无所成,愿借东篱种桃杏。

读书诗句之五:红烛背西风,故园今夕是何人。

旧忆寒灯只影深,夜来蓝田启凤音。

青松影里月如霜,罢弹几曲月明中。

老莱峰头稀见客,他日相思减一重。

以上是苏轼的诗中读书诗句,柔美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恰如他的性格。

如果你能体会到他那种感性的人生哲学,那么阅读苏轼的作品会给你的精神世界带来无限的启迪。

苏轼有关读书的诗

苏轼有关读书的诗

苏轼有关读书的诗
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3.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柳氏二外甥求笔迹》
4.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

——苏轼《登庐山》
5.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苏轼《方山子传》
6.南斋读书处,乱翠晓如泼。

——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煌煌帝王都》
7.先生堂前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

——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
8.先生堂上霜月苦,弟子读书喧两庑。

——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
9.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苏轼《游道场山何山》
10.村居自潇洒,况有读书声。

——苏轼《山村·野水开冰出》
11.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

——苏轼《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
12.先生生长匡庐山,山中读书三十年。

——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
13.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苏轼《清远舟中寄耘老·小寒初渡梅花岭》
14.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苏轼《清远舟中寄耘老·小寒初度梅花岭》
15.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读书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以下是苏轼的读书故事:
1.少时独醉读书
苏轼自幼聪明,好读书,常独自在山水之间,静心读书,不饮不食,直到天黑方归。

有一次,苏轼望着星空,心中感慨:“人生苦短,何必忙忙,不如静静地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从此,他就更加勤奋地读书,并发扬光大了“少年读书,长剑走天涯”的文化传统。

2.夜读书捉虫
苏轼晚年因犯错被贬为岭南,贬谪之地蚊虫等害虫猖獗,夜晚寝食难安。

苏轼便在夜间用烛光读书,顺便捉虫。

他说:“夜读书有余舒,捉蚊独立寒.”这个故事让人看到苏轼并没有因贬谪而沮丧,而是通过读书与捉虫,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任过太学博士,他小时候就非常喜爱戏曲,学了许多戏曲音韵,懂得戏曲表演技巧。

根据“字画必须在独处时取得心满意足的效果”的观念,苏轼开始在家中摆弄布幕、搭建舞台,然后唱台词,在自己房间里表演京剧、昆曲等戏曲作品,做一些小把戏,从中发掘、思考和消化表演和作品的技巧和艺术骨干,这就是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

苏轼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

苏轼刻苦读书的故事简短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一生都非常重视读书学习。

据传记载,苏轼小时候就非常用功,每天都刻苦地读书。

他常常熬夜读书,有时候甚至读到天亮。

即使在极端的贫困条件下,苏轼也不放弃学习。

他常常背诵经书,钻研经典,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政治见识。

正是由于他的刻苦读书和不懈努力,苏轼成为了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刻苦读书,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读书法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大家,他的综合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鲜来者。

我们在推崇他的不朽功业时,往往对其天赋津津乐道,而对他的刻苦读书却少有关注。

让我们走进他的读书生活,想必读者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读书首在培养兴趣。

苏轼对读书的热爱与执着,并非千钟粟、黄金屋与颜如玉的驱使;他幼时父兄潜心读书的垂范起到了巨大影响作用。

曾自述:“……幼时,父兄驱率读书,初甚苦之。

渐知好学,则自知趣向。

既久,则心中乐之。

既有乐好之意,则自进不已。

古之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旦对读书产生兴趣,便不觉其苦,苦处也会成为乐事。

读书重在有法。

苏轼有一种读书的绝妙之法——“八面受敌”法。

“每次作一意求之”,“勿生余念”,意思是说读书分数次来读,每次确定一个视角,有针对性地掌握某一方面内容,不涉及旁的问题。

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读,书中各方面的内容都精通了,应对起来,便能够得心应手。

如他读《汉书》时列出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贷等若干方面,每读一遍研究一个方面的问题,几遍读下来,对这几个方面都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这显然比那种盲目读书,随意涉猎的方法要好得多。

读书贵在勤奋。

苏轼早年刻苦读书,中举之后依然
蘇軾的讀書方法
标签:蘇軾讀書方法文化
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權禦史中丞李定、權監察禦史里行何正臣、舒亶等人搜集羅列蘇軾詩詞文集,引章摘句,彈劾其“譏諷新法、包藏禍心、謗訕朝廷”,蘇軾因此入獄,被囚禁一百三十天,史稱“烏台詩案”。

此案由神宗皇帝御批,李定諸人審訊。

爲了徹底扳倒蘇軾,他們煞費苦心,全面搜集蘇軾詩詞文集的各種刊本,從中找出他們認為有問題的句子,然後一首一首拿來審問。

一天,群臣在崇政殿的殿門外等候早朝時,李定忽然說:
“蘇軾確實是個奇才!”
眾人不知他的用意何在,都不敢搭腔。

李定環視眾人,過了一會兒又說:
“即使是二十年前所作的詩文,引經援史,隨問隨答,無一字差錯,這還不是奇才么?”
從這裡可以看出,蘇軾有著超強的記憶力,其博聞強記,到了令他的敵人都會折服的地步。

在他的晚年,還曾經默寫平生所作的八篇賦,竟然能夠一字不差。

不禁使人好奇,如此驚人的記憶力,究竟是從何而來?難道是天生的?
且看《耆舊續聞》的一則筆記:
朱司農載上,嘗分教黃岡。

時東坡謫居黃,未識司農公。

客有誦公之詩雲:“官閑無一事,蝴蝶飛上階。

”東坡愕然曰:“何人所作?”客以公對。

東坡稱賞再三,以為深得幽雅之趣。

異日,公往見,遂為知己。

自此時獲登門。

偶一日謁至,典謁已通名,而東坡移時不出。

欲留,則伺候頗倦;欲去,則業已達姓名。

如是者久之,東坡始出,愧謝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課,失於探知。

”坐定,他語畢,公請曰:“适來先生所謂日課者何?”對云:“抄
《漢書》。

”公曰:“以先生天才,開卷一覽,可終身不忘,何用手抄邪?”東坡曰:“不然,某讀《漢書》,至此凡三經手抄矣。

初則一段事,抄三字為題;次則兩字;今則一字。

”公離席復請曰:“不知先生所抄之書,肯幸教否?”東坡乃命老兵就書幾上取一冊至。

公視之,皆不解其義。

東坡云:“足下試舉題一字。

”公如其言,東坡應聲,輒誦數百言,無一字差缺。

凡數挑皆然。

公降嘆良久曰:“先生真謫仙才也!”他日以語其子新仲曰:“東坡尚如此。

中人之性,豈可不勤讀書邪!”新仲嘗以是誨其子輅。

他以抄寫的方式來背誦《漢書》,第一次時,一段文字中抄三個字作為提契,第二次抄兩個字,第三次只抄一個字。

也就是說,一本《漢書》,他至少背了三遍。

效果怎樣呢?只要隨便舉出一個字,他便能滔滔不絕背出一大段,一字不差。

難怪朱載上要教育他的兒子:“東坡尚且如此,你不過中等智力,豈可不勤讀書邪?”
蘇軾不止一次說“舊書不嚴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侄婿王庠向他請教讀書之法,他在回信中說:
但卑意欲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

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盡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

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

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故實、典章文章之類,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雖愚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一本好書的世界,如同海洋一樣廣博,涵義豐富,令人目不暇接。

以個人精力,不可能一下子全盤吸收。

因此遇上一本好書,最好多讀幾遍,每讀一遍,為自己設定一個方向,比方說這一遍著重看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那就只從這個方向看,其他方面可暫時擱置不管。

再看一遍時,著重看事蹟故實、典章文章之類,其餘以此類推。

這雖然是個笨辦法,但只要堅持,和那些泛泛涉獵的人比起來,就高出不止一個檔次了。

天下不乏天賦異稟之人,亦不乏勤學苦練者,但既有天賦,又勤奮刻苦如東坡者,真可謂鳳毛麟角。

荀子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蘇軾自己也說,“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後人看蘇子創造的文化精神世界,有“蘇海”之稱,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如大海一樣廣博;文風渾厚自然,有如行雲流水一般順暢,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他那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以及一生不斷重複的溫故知新?因此王安石說,天下不知要幾百年,方能出一個像蘇軾這樣的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